你家鄉的方言怎麼說早上、中午、晚上?

許昌微深度


河南省南陽市:

一,我是宛城區。早上:早起兒,上午:牆邦(音譯),下午:後邦(音譯),晚上:黑老(音譯)。

二,上大學時,我與一個南陽市內鄉縣的同學,相約去圖書館。我問他:咱們啥時候去?他說:‘黑老’吧?我說:中!

其結果,我等他很長時間,也沒有見到他(那時都沒有手機)。後來才知道,他說的‘黑老’,指的是下午…


六福雅士


本人老家是東北的,方言呢有一些,大體都是普通話,比如早上見熟人打招呼,起挺早啊,幹哈去了?(北方農村起的都比較早,一般四,五點鐘就起來幹活了) ……中午呢,嗨幹哈去?吃了沒去我家喝點啊?(北方人熱情體現在來家吃飯喝酒) ……晚上呢,這麼晚,幹哈去?還不睡覺!哈哈,(北方睡覺都比較早冬天晚上7.8點多鐘就睡覺)


六壬微課堂


河北深州人,深武饒安方言

本人河北深州人,屬深武饒安方言系。

早上:早起個,頭晌午(huo)

中午:晌午(huo)

下午:過晌午(huo)

晚上:黑嘍,後晌

感覺是這麼寫,不過說出來的話,跟普通話卻不盡相同的。

我以前老是感覺,我們那裡的方言,就是說話的時候,舌頭打不了彎,說出來的話很生硬,不柔軟。

還記得在縣裡上高中,那時大家都說方言,老師講課也說方言。

只有極少數的其他地方過來的老師,會在課堂上講普通話。

大家都說一樣的話,並不以為意。

後來,有一次語文課,老師別出新裁,要求大家用普通話來回答問題和朗讀課文。

班裡的人都有些不好意思,不過還是使勁卷著舌頭,說著深味兒的普通話。

班裡一個大個子男生,極為不習慣,又有些逆反的心理,就是不拗著舌頭說假的普通話。

老師說了兩次沒有效果,便放棄了。

等下課的時候,班裡人少了,這個男生便發起了牢騷。

什麼家鄉話多好,就是不說普通話,什麼的

還用家鄉話又讀了一段課文

突然一個女生,嘻笑著說道:“大個兒,你的深縣話好標準哦!”

班裡的人鬨堂大笑,大個子男生也羞得滿臉通紅。

後來,我們上大學,大家都會說普通話了,大個兒也一樣。

不過再回到村裡,回去聚會,大家都是說家裡的話,親熱自在。


蔥花油鹽卷


老家是江西贛州的,可是說是全國方言最多是地級市,沒有之一,贛州市有18個縣。每個縣口音不同就算了,一個縣有20多個口音,就一個村就有3-4種口音,而且口音是大不相同。我們是從小聽多了所以會說2-3種,聽懂5-6種。不過學起來很容易,沒有翹舌音,沒有後鼻音,沒有r聲母,唯獨韻母比普通話多幾個,比粵語少幾個,而且詞彙量遠比普通話,粵語小,主要名詞為主,動詞相對少些,擬聲詞非常豐富,還有語氣助詞遠比普通話多(因為沒有斷句,就用語氣助詞斷句,優點:可以連續不斷地說不用停頓,語速快,沒有普通話斷句不同意思不同的問題;缺點:無法用文字書寫,容易出現語言分支)。一個月能學會日常交流,一年能熟練。

再說一下上面這些詞怎麼讀:

早上: 棗審

中午: 岸ze

晚上: 壓man

寫拼音就是輕聲,漢字讀音就是很像。

看吧,這讀音是不是和很多地方,和普通話一點邊都沾不上邊。現在越來越少人會說了,我常年不在家,有些詞有一下子記不起來,這也許就是回不去的過去了。


遠去的桅杆


清早,晌午,黑夜

俺清早起來趕大集,

從東頭到大西頭。

一路看,一路轉!

不知不覺十二點半,

大晌午,日頭獨。

曬黑臉,睜不開眼。

身出汗,衣黏連,

體也倦,腿也顫,

只想把哪炕沿佔。

忙不溜的擔點提的,

到家緊忙把灶臺轉,

燒開水,溜白菜,

燉粉條,燜土豆,

叉燒飯,擺盛宴,

左一柱子右一柱子,

狼吞虎嚥,全吃光,

還有個粘,舔舔碗,

正午熱人民習慣歇個晌,

歇倒了,睡過了,

黑夜的飯菜不做了,

你不服,我不服,

晌午吃多的哪個真舒服!


易果258052500


我家在陝西漢中,屬於陝西四川的交界地帶,由於地理位置差異的原因所以我們的方言也是關中話與西南官方話的結合,並且每個縣的方言也都有很大的差異,靠近西安的佛坪和洋縣方言都偏重關中話,而其他6縣兩區都則重西南官方口音。也更甚至一個縣裡方言都有所不同,例如我所在的洋縣,縣東邊總是說縣西邊的不像洋縣人,因為很多口音都不一樣。西邊的人也瞧不起東邊的說話方式,有的話一個字能代表好幾層意思,總是不明白需要猜測說話人的意思。

作為洋縣人我就來說說我們的方言叫法

早上:早(三聲)起(四聲)

中午:中(一聲)午(四聲)

晚上:黑了(lao四聲)

而作為漢中市的行政區域中心漢臺區的方言就沒有多大變化了,只是發音不同

早上:早(二聲)上(二聲)

中午:中(三聲)午(二聲)

晚上:晚(二聲)上(二聲)


小匠在職場


我老家湖南嶽陽平江的!我們那裡的方言隔不遠可能有些音節方面的變化,但是整體還是沒什麼變動,湖南喜歡吃辣,炒什麼菜都喜歡放點生辣椒或者幹辣椒。湖南的語言上都是多方面的,我自己家鄉的早上、中午、晚上是這樣說的!

早上~早上,基本同音,但是音節說出來有些變化。

中午~咒飯時節,中午都是吃飯的時候。

晚上~呀裡

說了也沒幾個人知道,自己家鄉的群裡面都是用自己家鄉說的!只有我們那的人看的懂,有些外地媳婦來了都說你們群裡面說什麼我都不知道😭


月球行


這個啊……其實不好說。

因為我的家鄉的本地話是沒有書寫格式的,所以我也就給個大概的讀音了。

早上——ti gu兩個都是一聲

中午——ni zou第一個二聲,第二個四聲

晚上——ou xu(o xu)這個我不大清楚,大概在兩個讀音之間,第一個二聲,第二個一聲

這樣應該有人猜得出來吧……

(本來想找張自拍結果發現沒有一張自拍,所以拿張景圖代替一下,這張是飛雲江)



AlexanderOliver


今早,晌午,今晚!

我是雲南曲靖人。

我們這裡差不多都是這麼說,據說我們的祖先是中原洛陽的,漢族。

還有許多的農具,簸箕,篩子,提籃,背籮……

隔了2km之外的另外一個地方跟我們叫法就不一樣了。

我們吃飯這麼說的:早飯,晌午,晚飯,年輕人還要加上宵夜。

大前天,前天,昨天,今天和明天,後天,大後天,我們是這樣說的,大前兒,前兒,昨兒,今兒,明兒,後兒,大後兒……

反正所有的說法,我們都分的清清楚楚,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情,三歲的孩子都知道是怎麼回事情。

北方的爺爺,我們叫公公,北方的叔叔我們叫耶耶,不知道是不是這麼寫,但是就是這麼叫,大伯不叫大伯,叫大爹……


青鳥說玄幻


這個話題有意思了哈,試著說一下哈😊

我所生活的這座城市,因為石油的關係,引來了山南地北天涯海角的各路會戰大軍,所謂的沒有梧桐樹引不來金鳳凰,正是由於石油這棵梧桐樹,才促成了全國各地石油會戰大軍的風雲際會,南腔北調大合集,講什麼話的都有。但匯聚到這裡以後,就逐漸的被這裡的方言同化了。尤其是後生晚輩,幾乎就是一口地道的當地腔。

比如我本人,是本省人,基本詞彙屬性脫不出那個模子,也基本都能聽懂。但外來的人員卻很懵逼,一臉茫然的瞅著當地人叭叭不停的兩片厚嘴唇子,可憐兮兮,眼淚吧嚓。

我和媳婦搞對象兒的時候,第一次登門拜謁泰山泰水,一口純正的陝西腔直接把我打蒙,直楞著雙眼不知道怎麼接茬兒,幾乎有一大半兒沒聽懂,還是媳婦兒給臨時客串的翻譯角色。

言歸正傳。

早上。

這裡的方言是:一早兒,天兒一亮等。當然也有比較正規的稱謂——早晨,或早上。

中午。

方言是:晌午,賞混,賞混頭兒,大中午頭子等。學生腔當然也是中午。

晚上。

方言有:下晚兒,晚傍賞兒,下黑兒,瞎摸咕咚的,很多人也直接稱之為晚上。

忘了跟你說了,俺就是東北內旮兒滴,整幾句東北嗑兒,保你半天還蒙燈轉向找不到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