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多為小說?

楊壽強


一般可以將文學體裁分為小說、散文、戲劇、詩歌、散文等。歷年來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多為小說,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諾貝爾文學獎評獎對象是文學家,而不是作品。在文學領域,小說是一種更為流行的體裁,與詩歌、散文等相比,寫作小說的人更多,因此,增加了小說家獲獎幾率。只要翻一下歷年獲獎的作家名錄,就會發現儘管大部分是小說家,但也不乏詩人、劇作家、散文家。而且通常情況下,一位作家寫過的體裁也不止一種,只是有時小說更為流行而已。

其次,相比於其它體裁,小說的容量更大,在反映思想和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上有著一定優勢。比如你要描寫一段時期人民的生活狀況,詩歌、散文等只能做片段式的截取,而小說則可以通過全面細緻的展示任何它所想要表達的東西。

最後,小說在創作上不僅要依靠靈感的突然來臨,還需要一定的毅力和技法的習得,更能顯示出一個作家的深厚功力。有時一部長篇鉅著,需要作家花費好幾年、甚至是好幾十年來完成。

但目前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標準和範圍似乎比以前更多元了,比如2016年鮑勃·迪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讓很多人多多少少有些意外。也可以說明,諾貝爾文學獎並不是更偏向於小說,而是一位作家獲獎的背後影響因素太多了。很多作家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其作品依然值得一讀,且有著很好的群眾基礎


除了小說,也有別的體裁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比如:

因詩歌獲獎的:

① 1901年蘇利·普呂多姆(Sully Prudhomme)《孤獨與沉思》 法國

② 1904年弗雷德裡克·米斯塔爾(Frédéric Mistral)《金島》 法國

③ 1906年喬祖埃·卡爾杜齊(Giosuè Alessandro Carducci)《青春詩》 意大利

④ 1913年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吉檀枷利》、《飛鳥集》 印度

⑤ 1916年魏爾納·海頓斯坦姆(Gustaf Verner von Heidenstam)《朝聖年代》 瑞典

⑥ 1948年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荒原》、《四個四重奏》 英國

因散文獲獎的:

① 1902年特奧多爾·蒙森(Christian Theodor Mommsen)《羅馬風雲》 德國

② 1908年魯道爾夫·歐肯(Rudolf Christoph Eucken)《精神生活漫筆》 德國

③ 1911年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 Polydore Marie Maeterlinck)《花的智慧》 比利時

④ 1927年亨利·柏格森(Henri-Louis Bergson)《創造進化論》 法國

因劇本獲獎的:

① 1903年比昂斯滕·比昂松(Bjørnstjerne Martinius Bjørnson)《挑戰的手套》 挪威

② 1904 何塞·埃切加賴(José Echegaray y Eizaguirre)《偉大的牽線人》 西班牙

③ 1922年哈辛特·貝納文特·伊·馬丁內斯(Jacinto Benavente y Martínez)《不吉利的姑娘》 西班牙

④ 1936年尤金·奧尼爾(Eugene Gladstone O'Neill)《天邊外》 美國


一往文學


按照1895年瑞典“炸藥大王”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立下的遺囑,他設立的獎項中其中之一是文學獎,“授予在文學中創作了富有理想傾向的最優秀作品的人”,至於“文學獎的授予不強調民族的歸屬,也就是說誰最有資格誰獲得,不管他是否屬於斯堪的納維亞國家”。

從1901年頒發諾貝爾文學獎以來,至今總共有114名獲獎者,其中,1914、1918、1935、1940到1943年因戰爭沒有頒發,1904、1917、1966、1974年獎金由兩人均分。這114名作家中,有66名作家是以小說為主的,其他的獲獎者數量依次是詩人和劇作家,也就是說有將近60%的作家是小說家。這既說名了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以小說家居多,也表明了文學寫作者的現狀。

諾貝爾文學獎是獎給作家而不是獎給某部作品的,它帶有終生獎的意味,是獎勵給這個作家終生的創作。鑑於這些作家有些既是小說家,同時又是詩人和劇作家,所以很難把他們歸類,只能以他用哪類體裁創作的成就大來判斷。

比如前蘇聯作家帕斯捷爾納克,他寫出了優秀的長篇小說《日瓦戈醫生》,但他同時又是一個優秀的詩人;同為俄羅斯的獲獎者,蒲寧以詩歌著稱,但他又寫出了短篇小說集《安東諾夫的蘋果》、《松樹》、《新路》,中篇小說《鄉村》等;尼日利亞劇作家沃萊·索因卡既寫小說,又寫詩歌,還寫戲劇;奧地利作家埃爾弗裡德·耶利內克,也同時是個劇作家又是小說家。

但也有作家只寫小說,比如美國作家福克納、海明威,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德國作家托馬斯•曼、海因裡希•伯爾,中國作家莫言等;有些作家只寫詩歌,比如西班牙詩人胡安•希梅內斯、智利詩人巴勃羅•聶魯達、意大利詩人薩瓦多爾•誇西莫多、英國詩人希默斯•希尼等;有些作家只寫戲劇,如意大利劇作家達里奧•福、英國劇作家哈羅德•品特等。

至於說丘吉爾的《二次大戰回憶錄》獲獎,那是因為二戰結束後,丘吉爾的名望達到了頂峰,那時還沒有設諾貝爾和平獎,諾獎評委會為了拍丘吉爾的馬屁二授予他的。其實丘吉爾的這部作品完全沒有資格獲獎。同樣情況的還有1902年授予德國曆史學家克里斯蒂安•蒙森、1908年授予德國哲學家魯道夫·歐肯、1927年授予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都是在諾獎初期犯下的錯誤,不足為訓。

至於為什麼獲獎者以小說家為主?我想道理很簡單,因為小說是文學創作中的大項。這是因為小說篇幅大,適於表現波瀾壯闊的社會場景,便於描摹人物性格、設置故事衝突等等,寫出的作品往往更深刻,分量更重,更給人以崇高感,是認識一個社會的最重要的文學作品。相對而言,詩歌和戲劇在這點上要稍微薄弱一些。這也就是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小說家最多的原因。


迷樓


諾貝爾文學獎是授予在文學方面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在文學界小說作品最容易出名,因為小說的體裁決定了它是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有吸引人的故事情節,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有具體可讀的人物形象。尤其是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可以更深刻的揭示社會狀況,具有反英雄形象,把更多的熱情與同情傾注在社會中下層普通人,容易引起大眾的共鳴,有深度,給人以啟迪,又比詩歌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因而小說容易得到關注,小說家相對而言更容易出名。

不過,也有一些詩人和劇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比如,吉卜林、泰戈爾、肖伯納、哈羅德•品特等等。


此刻無言


因為詩歌比小說更難,世界對詩歌要求更高,不像中國人評選那麼簡單,只要是名人就會獲得魯迅文學獎。而當代的中國著名詩人倒是頗多,他們連讀者這一關都過不了,他們的詩歌發到頭條網都不受陌生讀者的歡迎,還遭到噴子噴擊,怎麼能獲諾貝爾文學獎?有的人可能會說噴子搗亂,可新聞網的人都是陌生人,他們根本不認識你們所謂“詩人”,他們只看作品不認人,跟你們無冤無仇,怎麼會害你們?實話實說罷了。如果你去頭條看看,發現被詩歌界刊登的“著名詩人”,竟然沒有一首詩歌被讀者認可,他們過了詩人的關,卻過不了讀者的關。


沅茵


太深的書籍沒有廣泛閱讀的可能,估計都不見得能看懂。從評委的角度看,選一個只有幾個人能看懂的神書,大眾能理解這種事?


煙景文章


小說是社會、歷史、人生、人性最直接、最藝術的表現形式。它也最易被讀者接受並對讀者施以影響。其功能大於詩歌、戲劇、散文等。弘揚好小說,就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這種文學形式的社會功能,進而促進人類進步。故獲諾獎作品小說多。


一覽眾山小688568


小說最能體現一個作家的實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