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歲院士捐資360萬獎掖後學,只因69年前的29.5元賣菜錢……

柯士雨 科技日報記者 何星輝

“生當強國好奉獻,死應報民留善安……”日前,88歲高齡的著名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耀如捐出個人積蓄360萬元,設立基金獎掖後學,並賦詩感懷。包括同濟大學、貴州師範大學在內的“3+2”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為優先支持的對象。

盧耀如說,這360萬元也許不能做什麼大事,但是對年輕人在科研起步階段也許很重要,也希望能夠幫助他們吸引到更多的支持。


88歲院士捐資360萬獎掖後學,只因69年前的29.5元賣菜錢……

作為貴州師範大學名譽校長,盧耀如以在喀斯特研究上的卓越成就,被譽稱為“喀斯特盧”,60年多來,他的足跡踏遍貴州大地,對於貴州喀斯特地區的石漠化治理難題,他傾注了畢生心血。


同事用賣菜和攢下的29.5元,送他進清華

“這些錢都是我幾十年的積蓄,現在回報給社會,支持那些在科研上需要支持的年輕人,這也是兌現我69年前的諾言,希望能夠告慰那些曾經幫助過我的人的在天之靈。我,盧耀如曾經說過,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不管是過去幾十年,還是今天,我都是這樣做的。”言語之間,他幾度哽咽。

在同濟大學舉行的捐贈儀式上,88歲的盧耀如上臺深深地鞠了一躬。之所以選擇在這時候捐贈,盧耀如解釋說:“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對我個人來說也是具有特別意義的一年。今年我88歲,加入中國共產黨66週年,參加工作66週年,學地質學70週年。”

1950年,盧耀如被清華地質系錄取了。因為家裡太窮,清華大學開學已經十多天了,他還沒有籌到路費。有一天,他所工作的福州團工委兩名同事來了,帶著十多個同事平時攢的錢和當天賣菜的錢共29.5元,送給他去讀書。“我後來又湊了3元多,就帶著這33元去北京了。”盧耀如說,“當時,我就非常感動,立下誓言,學成後一定要回報 社會。”

88歲院士捐資360萬獎掖後學,只因69年前的29.5元賣菜錢……

根據盧耀如的意願,設立在同濟大學的“盧耀如生態環境與地質工程激勵基金”,將用於支持、推動生態環境與地質工程相關學科向世界一流學科邁進,支持這些學科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及成果轉化等,優先支持“3+2”高校和科研院所,即同濟大學、貴州師範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3家單位,以及清華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所高校,並將用於生態環境與地質工程相關學科的公益性、引導性課題研究資金。

盧耀如長期在同濟大學和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工作,清華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均為他的母校,而盧耀如兼任名譽校長的貴州師範大學,則是他征戰貴州石漠化的“根據地”。


喀斯特地區 ,建起國內首個大型水電站

其實,盧耀如和貴州的緣分,早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就開始了。

建國後,國家決定在貴州烏江修建烏江渡水電站,但在喀斯特地區,大壩建在哪,是一個難題。1959 年,盧耀如多次前往烏江渡,實地調查研究黔中一帶喀斯特發育規律。彼時的盧耀如,已經在喀斯特研究上卓有成效,他建立起一套有關喀斯特發育與工程效應的理論。

1960年,前蘇聯喀斯特專家索科洛夫應邀來華幫助解決喀斯特壩區問題,主動提出讓盧耀如陪同。但對於壩址選擇,盧耀如與索科洛夫持不同意見。索科洛夫主張選上游的白雲岩壩址,而盧耀如則主張將大壩建在下游的石灰岩地區。

盧耀如據理力爭,後來索科洛夫被說服了。歡送宴會上,索科洛夫說:“以後工程問題可以找‘喀斯特盧’,他在這方面懂得比我多……”

“喀斯特盧”的美譽由此叫開了。

不過,烏江渡工程後來因故擱淺,直到70年代末才重新上馬。因壩址下有4個滲流通道需要慎重處理,盧耀如後來又多次趕赴現場研究防滲基礎處理等問題。

88歲院士捐資360萬獎掖後學,只因69年前的29.5元賣菜錢……

貴州烏江修建烏江渡水電站

1983年9月,母親病重,盧耀如前往福州老家看望母親後,又急忙趕到烏江渡工作。有一天,他考察完烏江渡庫區,輾轉接到了母親去世的電報,而這時,距母親去世已經4天了。

如今,幾十年過去,作為我國首個在喀斯特地貌上興建的大型水電站,烏江渡壩址及水庫基本上無滲漏現象,烏江渡水電站總裝機容量為63萬千瓦,約佔貴州省水火電總裝機容量的40%;年發電量33.4億度,使貴州的發電能力增加了2/5左右,在貴州電網中發揮著骨幹作用。


牽手貴州師大 培養喀斯特人才

貴州地處世界三大連片喀斯特發育區之一的東亞片區中心,又是相對不發達山區的發展,受到了盧耀如的極大關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盧耀如首先提出了貴州等西南石灰岩地區的石漠化問題,大大推動了喀斯特地區石漠化的治理。作為石漠化最嚴重的省份,貴州石漠化治理也逐漸引起國家層面的重視。

2004年,當時的水利部聯合中科院組織專家組,對貴州石漠化進行一次專題調研。這個專家組成員共19名,均是包括盧耀如在內由的國內頂尖水利、地質專家。專題調研形成的《貴州石漠化治理專題調研報告》最終提交國務院,作為中央出臺“貴州石漠化”治理方案的最有效決策依據。

對解決石漠化治理的有效資金渠道,除了爭取國家“專項資金”外,盧耀如提出了“生態補償”觀點,他希望受益貴州石漠化地區的電力部門和用戶能向當地被庫水淹沒的農田農戶給予以補償,方式是從每度電價中提取一分或者二分的微利。

為推動貴州喀斯特生態環境保護及石漠化綜合治理,盧耀如還投身貴州教育,為當地搭建科研平臺,培養喀斯特人才。他選擇與在貴州喀斯特研究方面有深厚積澱的貴州師範大學合作。

88歲院士捐資360萬獎掖後學,只因69年前的29.5元賣菜錢……

盧耀如在貴州師範大學講課,柯士雨提供

2007年3月21日,中國南方喀斯特研究院在盧耀如的指導下正式成立。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中國南方喀斯特研究院科研團隊取得了豐碩成果。在石漠化治理方面,相繼在貴州花江大峽谷、清鎮、畢節等地設立石漠化治理研究基地,探索出著名的“花江模式”。在試驗區內,曾經的“生態癌症”正被治癒;在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申報與保護方面,科研團隊相繼成功申報中國南方喀斯特第一期項目、中國丹霞捆綁項目、中國南方喀斯特第二期項目以及梵淨山世界自然遺產項目,均獲准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增至53項,貴州成為中國世界自然遺產數量最多的省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