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宜春沒有春秋,只有冬夏?

袁華幸


哈哈,其實這句“為什麼宜春沒有春秋,只有冬夏?”是對宜春天氣的誇讚!並非真的沒有春秋、只有冬夏,事實上,宜春四季分明,只是溫差更小、氣候更宜人。這句話原出自朱自清的文章《冬天》,他說,“從此故鄉只有冬夏,再無春秋”。白話文釋義:我只有在故鄉的冬天和夏天才能回家,春天和秋天都需要背井離鄉。表達了對故鄉濃濃的思念之情,後來引申來比喻遠離家鄉求學的學子思念家鄉而無法回家。

一、幾種字面解答

冬夏是嚴寒、炎熱的代名詞,春秋氣候舒適,且春天是孕育的季節,秋天碩果累累,是收穫的季節。這句話可以引申為幾個意思:一是字面意思:生活環境或者氣候發生變化,氣候變暖,沒了春秋,只有冬夏。二是生活忙碌或者節奏快,像似在水深火熱中。三是也可以寓意感情受傷太重,不會再愛的意思。中國文字博大精深,你可以隨便理解和應用。

但我想本問,指的是天氣,而非情感。問者,在贊宜春的天氣好,或懷念宜春的好天氣吧!?

二、宜春氣候宜人,四季分明

宜春處偏低緯度,具有亞熱帶溼潤氣候特點。春季天氣易變,回暖較早,春夏之交溼潤多雨,春秋短夏冬長。總的來說,宜春氣候溫暖,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四季分明。宜春累年平均氣溫17.2℃。最熱月七月平均氣溫為28.8℃,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為5.3℃,無霜期平均為267.9天,市內降水充沛。

從我居宜春20年的感覺,宜春處在山間盆地中,丘陵多、山林多,城中有山,城外有山,使得具有溫和的小氣候,冷天比贛中的南昌、豐城、樟樹、高安等地溫度高一些,而夏天又比他們溫度低幾度,風更小、雨更多。四季也是明顯的,但季節的交互和過度很柔和。而畢竟,誰也不想如南昌、武漢幾大火盆,夏季過於炎熱。

反觀不遠的南昌(宜春到南昌,高鐵40分鐘,還在新餘市彎了一圈,直線高速1.5小時到紅谷灘),則冬冷夏熱。冬天被凍醒,夏天熱得睡不著,而且風真的很大!主要原因是南昌地理位置的原因,冬天吹北風,北邊是鄱陽湖,沒有山擋著,冷空氣自北南下毫無阻擋。夏天受副熱帶高氣壓控制,雖然吹吹東南風,但是東南部又全是山,阻擋了本可以降溫的水汽。再則,南昌地勢較低,屬贛北盆地區域,產生熱島效應,所以冬冷夏熱。


宜春含笑


宜春境內處於偏低緯度,具有亞熱帶溼潤氣候特點。春季雖天氣易變,但回暖較早,春夏之交溼潤多雨,夏秋間晴熱乾燥,冬季陰冷,但霜凍期短。四季比較分明,春秋季短而夏冬季長。總的來說,宜春氣候溫暖,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宜春累年平均氣溫17.2℃。最熱月七月平均氣溫為28.8℃,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為5.3℃,無霜期平均為267.9天。市內降水充沛,年降水量大於年蒸發量,宜春年平均降水量1680.2毫米,降水量季節分配很不均勻。10月至次年2月由於受乾冷的西伯利亞高壓或蒙古高壓影響,降水量一般不多,大約只佔全年25%左右。雨水節氣前後,開始受暖溼氣流影響,雨量逐漸增多,4至6月平均降水量佔全年降水總量50%。宜春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737.1小時,平均每天日照時數為4.83小時,年平均太陽幅射總量為每平方釐米105.2千卡,其分佈和變化規律與日照時數相同。



贛南印象


因為冬天過著過著就變夏天了,夏天過著過著就變冬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