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於丹和餘秋雨最大的問題在哪裡?

西北大地


這兩人在平常人看來,都很硬了。

但回到事實本身,于丹對歷史、對國學本身的鑽研不夠,她是直接從自己膚淺的認識和界定入手,解決當下的問題,當然,她對當下的問題認識還有解決方法,也有根本性問題。

除過口才,國學和社會這兩塊,都有根本性的問題。

所以,對國學鑽研夠深的人,對社會有深入思考的人,一聽於丹,就覺得在天花亂墜胡扯淡。

而不懂的大眾,覺得她口才不錯,弄的神乎其神,於是盲目崇拜。

餘秋雨稍有不同,他文筆很好,敘事也很有特色,但根本問題和于丹差不多,就是對歷史對文化的認識不夠深入,乃至於有偏差。

如果一言以蔽之,他們的解釋都缺少為什麼的理論支持,而直接從自以為是的膚淺理解開始自己的講壇和敘述,脫離孔孟諸子的本意,更偏離社會現實,脫離歷史文化的本來,讓聖人和現實和歷史文化為自己服務。

梁宏達曾經形象地說,如果孔子知道于丹這麼理解他,估計棺材板就壓不住了,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換個角度看,他們都算不錯的學者,但遠不是大家和大師。問題在於,社會給他們的帽子過大,而他們的頭太小。

這也是這個社會的一大悲哀。所謂蜀中無良將廖化作先鋒,證是如此。

這種情況和那位流浪的沈大師差不多,反正大多數人根本不知道也根本不懂,聽見有人像模像樣開扯,就覺得了不起。

社會歷史文化方面的積澱,太差了。

比如,中醫,大多數大夫首先根本沒有讀過黃帝內經,千金方,本草綱目那些原本中醫古典,更不說對裡面病理藥理闡述的理解——他們首先語文功底就絕對不過關,更不說古文。手裡有幾副方子,就敢充大師……


西北大地


“裝”,沒有真修實證的“學問”,“旦角”、“男高音”的語言炫技而已。

餘秋雨的“涼白開”與于丹的“溫雞湯”差可一比

我曾利用一個暑假,集中閱讀了餘秋雨的主要著作,那本地攤壓縮文集容量不小。裡面有《文化苦旅》《霜冷長河》《千年一嘆》,讀起來很夠味,文筆不錯觀點思路明晰,讓人挺佩服作者的才氣。


後來在網上通過電子閱讀看了《中華文脈》,基本脈絡沒有變,但已覺膩味,沒有什麼新意驚喜。似乎沒有“沉澱”下去。做一個散文家有“餘”,與一個嚴肅學者比,落差不小。讀者好似追隨一個“導遊”,陶醉於一個個景點,回家一想什麼都不記得了。相信許多人都有這樣的印象、感受變化。

于丹的不同風格,似乎只是把餘老師的“涼白開”,“升級”為“溫雞湯”,有“味”但很難說“口感”改進了。我只是通過“道聽途說”,接觸到了一些她的作品的信息。電視上的《百家講壇》偶爾暼那麼幾眼,至於閱讀,我確實是不想浪費時間。

沒有文化“主體性”只能“鸚鵡學舌”

我曾一度認同於兩位老師,對國學文化走入“尋常百姓家”的突出貢獻,現在可能仍然肯定這一方面的工作。

但是如果以學術文化的嚴格標準看,他們是非常疏陋的,令有思考習慣的讀者十分不滿意。現在的所謂“新文化”根本沒有深入下去,與歷史上的先秦諸子、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根本沒法比。只有依託流量的“碎片化”閱讀。

這可能是現代知識分子的群體性“宿命”吧!“拔本塞源”、文化斷層,在全球化語境裡失去了“身份認同”,怎麼可能有“話語權”?


“生命國學”的全民實踐

從兩位老師的文化活動中,可以使我們認識到我們的學術研究要深入下去,紮下根來,向古代文人學習,修復“文脈道統”,借鑑古聖賢的經驗,將學術納入生活實踐,使經典“活起來”,服務日常實際,水乳交融,才會是有“生命力”的。

我自己對於譯介的西方哲學讀得較多,近幾年很喜讀道家文化,算是終於“本土化”的紮下“根”來,有了“文化立場”。因此對於那些過於膚淺的所謂移植、嫁接的“理論”,一眼就能看出“套路”,來自那個“山頭”,這種訓練磨練了一雙“挑剔”的眼光,需要“高水平”的人文社科理論,才會滿足。

就是說,學術的“假大空”、粗淺,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鑑賞水平之間,差距過大。能“倒逼”出來學術的進步嗎?

我想,類似我這種情況的國人會越來越多,我們祈盼“深度國學”!


樂活一家之言,不代表任何學術共同體,共勉!


樂活光陰


於單的問題很嚴重!並不是她怎麼壞,有違法行為!而是作為學術帶頭人遠遠不夠!而且自己沒有感覺!中國歷史也好,文學也好太深太廣。她犯的什麼病!一,心還沒修到,二,水平遠沒到,就站在國家最高舞臺任意說。有一次看她講論語,一句話,看兩次稿,當時我就說這不是開玩笑!自己還沒理解透,怎麼可以上國家層面來侃!但說她一無是處不對。作為教師,教授還是有思想,有一定水平。餘秋雨在文學,藝術方面有真水平,他與於單不是一個檔次,高許多,就教授,專家而論,該高出兩個大格,該是文化名人,知名學者!但現在沒戲了,是中國的叫愛情觀,或情感價值觀影響的!也正常。因為他出了多本書,作了很多年評委,最後沒法評論自己了!叫愛情也好,叫貪慾也好,如果政治家,思想家,藝術家,上層人物都見了美麗而已有!人民肯定不會認可!如果認可了!多數人的現實將更難,也就是說決大多數人不認可的真理是難以行得通!這就是人類社會!


老田214637397


人品低下,人格猥瑣,良知泯滅,言行高度錯位,是這兩位的共同特徵。

自有人類文明史以來,學貫古今,才高八斗,智力超群者有如星辰,但毫無操守見利忘義的卑賤人格讓他們一個個釘在歷史恥辱柱上:秦檜、阮大鋮、汪精衛、康生、郭沫若是典型代表。

餘秋雨、于丹,無論學識、修養、影響力和社會地位等難望以上諸公項背,是電視媒體讓他們暴得大名,也是新媒體的傳播速度及其X光的透視效果,使這兩位原形畢露,難掩其行,可謂成也媒體敗也媒體。

二人還有一個共同特點:口若懸河,口才極佳,撒謊不眨眼,詭辯乏術卻死豬不怕開水燙。

這樣的人大行其道,凸顯社會風氣低迷,信仰迷失。


用戶2039123882542


我聽過於丹的兩次電視📺講座,然後不願再繼續,主要因其所說理想、完美,甚至讓我產生了懷疑……?;先後讀過餘秋雨的《文化苦旅》、《行者無疆》、《霜冷長河》、《山居筆記》、《中國文脈》……等。客觀地講,個人覺得《文化苦旅》讀後感覺清新,《中國文脈》對有些問題能大膽“決斷”~這需要勇氣!《霜冷長河》有點騙錢💰之嫌。聽過餘的幾次演講,綜合起來,感覺其在劍走偏鋒,迴避現實,尤其當下!用一個字表達,於&餘皆“虛”。


如來220033648


我個人認為,他們的問題,固然有自己生活中不檢點的地方,但主要問題,還是出自古來“文人相輕”的痼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打鐵還需自身功夫硬,要說別人不行,那得拿出自己行的作品,有人嗎?我做不到,還得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修身養性。

山高水也長,湖泊有容乃大,文化批評,指出謬誤點的同時,也要承認其正確的見解,對文化傳播的促進作用。民國時期的大師如何?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瑕不掩瑜。看問題看主流,食五穀雜糧,人不是神仙,筆誤手誤,口誤心誤,誰不寫錯別字?我自己就常把別墅寫成“別野”,大師寫成“大溼”,有時把專家寫成“磚家”,把領導寫成“領倒”,啞然失笑,貽笑大方。

言歸正傳。就散文而言,餘秋雨先生的散文,當代文人出其右者有幾?罵他的人,恐怕也讀過他的《文化苦旅》和《千年一嘆》,內心佩服他博學多才的文筆吧?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是她研讀《論語》的感悟,其中的認知,還是有很多值得借鑑的地方,很多地方超過南懷瑾的同題作。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場文化盛宴,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原因何在?——文化開放,百家爭鳴,相互辯難,百家競作,儒、墨、道、法、醫、農、商、雜各家,百花齊放。風雲際會,群賢畢至,一時高手雲集,釀就多少經典!

“大師在流浪,小丑在殿堂”,雖然出語偏激,但也不失為民間社會憂憤之語。高鐵、飛機、臥鋪、地鐵霸座,只是個別現象,而文化領域?比如書協,醜書是不是更霸座?文化領域的一些名人,忘記了自己當年的草根經歷,上位後也不能免俗,壓制後來的草根,武大郎開店,個高者不取,還美滋滋地自述苦出身,忽悠社會大眾,豈不是有些搞笑?









我覺得,于丹作為教授,百家講壇講《論語》,儘管有些觀點有人不贊同,但這不是關鍵,關鍵是于丹是個女人。儒家傳統觀念,女子無才便是德,你一個老孃們講什麼《論語》,不捱罵那就是不正常了。

餘秋雨,聽說是作家,但本人並沒讀過他的書。認識餘秋雨,是2006年,興“博客”。在人民網的《強國博客》,本人註冊名“雲山霧海”,並被評為2006年十大魅力博客之一。在網上認識了餘秋雨。

餘秋雨的博客,見了之後,發現他的基礎知識與他的名聲不符。

如,致仕,古文不當官了。餘秋雨竟然理解為升官了。

如,清代有《康熙字典》。餘秋雨卻說,文革期間無書可讀,他整天抱著本《康熙詞典》啃。

如,餘秋雨寫了篇《泰州望海樓記》,竟然叫死了200年之後的范仲淹、歐陽修去登建於南宋未元代初的泰州望海樓。

更為可笑的是,餘秋雨稱,孔子帶弟子周遊列國,是辦天下最大的大學。孔子死後二千年,如今這付重擔落在了他餘秋雨的肩上,只須有人託他一把。


趙日金141


于丹餘秋雨這樣的文化名人問題出在哪?

文人要有獨立的人格。他們沒有。

打著文化傳播的幌子,搞文化投機。動力來自文化市場的需要。

文革後,舊文化和新文化之間斷層。

解放(建國)作為文化傳承的一個節點。解放後,實行的白話文教學。從舊社會過來的文化人,逐漸老去,後學者,難以接力。當舊學回歸到日常生活,文化領域,需求量與日俱增。時代就需要精力充沛,又能開壇播講這樣的學者。于丹和餘秋雨應運而生,被推到文化前沿。

他們完全可以擔負起文化傳播的光榮任務。但是他們的所作所為,辜負了歷史所託。

于丹利用宣講《論語》來灌輸心靈雞湯。譁眾取寵的結果,是從中得利。實際就是把宣講傳統文化當做一種賺錢快的手段。達到了目的,就不管其負面影響,對後學者的誤導和毒害。

餘秋雨被資本家宴請。“吃人家的嘴短”,自然利用自己的文化使者身份,為資本家代言。這個,是魯迅先生所不齒的。文人的墮落,其負面影響,比其它從業更壞更遺禍百年。

作為文化傳播者,要有起碼的操守。要對得起良心。要顧及公眾影響。不要鑽到錢眼裡,而到處信口雌黃。“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誰不愛財?誰不想活得出人頭地?

當物質注滿靈魂,那文化傳播出來註定是發黴的。

舊文化學藝不精。新文化又無從談起。不僅僅是他們兩。文化界何去何從?十字路口徘徊。放著金光大道不走,非要另闢蹊徑。結果帶領民族險些誤入歧途。


化外萬民胡少峰


說句老實話,于丹確實不該講《論語》。因為中國人把《論語》不僅作為一部著作,而是將它比作孔子的全部。從內容上說,把論語當作哲學和文學的高端著作,從形式上講,把《論語》當作作文範本。其地位之高,今人仰望。凡學古文的人都知道,翻譯古文,暢達當然主要,但古文與現代文之間轉換需要確立一個原則,那就是你譯出的現代文需要字字生根,達到這個境界就非要有深厚的功底不可,象于丹老師那樣口唾四濺嘩啦啦轟隆隆地一派錦繡詞語讓人聽著就感到這是賢人的本意嗎?秋雨老師的文筆瑰麗多姿,令人賞心悅目。我記得早在七十年代中期,秋雨老師的散文就例入中學語文教材的閱讀篇章了,所以我早就讀過了,真好!


阿明1537613


都很好!沒有什麼最大的問題,都是文化學者,且兩人各具特色,人中翹楚!若非要答一個答案,我以為最大的問題他們都是社會名人,是名人,似乎就會由各式人等來為他們"生產"出問題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又謂樹大招風。不像我等平頭百姓,你有問題也沒關係,沒人來關注你的問題,到落個清淨,這是餘,於二人所享不到的清福。須知"高處不勝寒"。餘,於兩人的文化人格,我水平有限,無從評判,但他們在純文化領域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你說什麼都行,但他們的東西(書籍,論壇)都放在那兒呢,不信,你來試一試未嘗不可,總歸一句話,他們首先是個個體的人,然後才是文化大家,是個人,總歸存在問題,不奇怪,也正常,諸君你說是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