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郭沫若“黃帝陵”題字的書法水準?

驚龍軒


題主只是提問大家郭沫若先生“黃帝陵”題字的書法如何?又沒有問郭老的人品如何?為何大家不去評論書法的藝術水平,卻來埋汰郭老的媚骨多麼的無恥?

到底是郭老做漢奸了,還是當賣國賊了,到底是郭老扮妖怪嚇唬到你了,還是郭老誤國誤民耽誤你們的前程了。

斯人已逝,我們要給予最大的尊重。華夏幾千年來,奴顏婢膝的文人墨客很多,為什麼只揪著郭老不放呢?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魯迅先生的粉絲很多,但是罵他的也不少。沒有哪個人物是十全十美的,大家何必於求全責備呢?

再來說郭老題寫的“黃帝陵”,剛柔並濟,承前啟後,不說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書法家,也算是排名進前十名的啦。何況當時郭老是文聯主席,也是最有資格題寫的。

21世紀的我們,要抱著寬容的姿態,審視郭老的書法,其水平是完全能登大雅之堂的!






歲月靜好聊個球


自1980年代以後,輿論界貶斥郭沫若便成為一種潮流。連帶著他的學問、著作乃至書法都被肆意詬病追罵,時論可謂風霜刀劍,句句催逼。

(圖:1962年,郭沫若與潘天壽等相聚於杭州,切磋書畫藝術)

可我不怕讓大家不高興,我從來都以為,郭沫若的書法,在整個20世紀,排入前十,當之無愧。當年的“黃帝陵”三字由他題寫,是人適其事、事得其人、人盡其才、事盡其功的優選。單論書法,他筆墨的遺徽逸躅,是足與黃帝陵這一“第一勝絕之境”,相得益彰的。

的確,我也承認,郭沫若論文人操守,是有可訾議之處的。尤其是解放後,他雖然譽望攸隆,但要說什麼“黃花晚節”,也確實多少有些欠缺。 總體上,他前半生是疏狂浪子,後半生乃懦弱詞臣,不是什麼烈士,更非勇士,難為後人所愛戴和敬仰。

而我們的文化傳統,自宋以來就有“由書及人” 的評價系統,以這個標尺去權衡他,說幾句不滿,對他的“黃帝陵”題字表示不滿,並藉此推尊知識分子的氣節和良知,也許也是有正當性的。


但是,我還是需要指出的是,因為其人的未能盡善盡美,就一概抹煞他的所有,是不應該的。

實事求是地說,郭沫若的學問也好,著作也好,確實是大家級的。即便是並非專攻的書法,也足以屹立於書林翰苑中稱一方重鎮。本來,我們之所以要重新評價郭沫若,就是為了反思極左而起的,但是這種一否到底的思維,其實還是在悲觀地顯示,這麼多年過去了,極左意識依然陰魂不散地,掌控著人們的大腦和判斷。

(圖:原蔣中正題字)

我想起一則故事。北宋時代,大奸臣蔡京為人很不堪,但書法卓越,這一點連極討厭他的政敵,都心悅誠服。狂傲的清流蘇軾、米芾等人,都曾表示,自己不如蔡京。有一回,蔡京半真半假問米芾,當今書法以誰最好?米芾坦誠回答說,自唐柳公權之後,要算你第一,其次是我米芾。

米芾是自負到眼空四海的人物,也極厭惡蔡京,但是面對真正好的藝術品,即便這東西是出自奸逆、對敵之手,他還是會就事論事坦承。當時,書壇紛傳“蘇黃米蔡”,蔡原指蔡京。責備其人,但不隱沒其才其能,這是古人的誠實與忠恕之道。

(圖:郭臨蘭亭序——他雖然力主《蘭亭序》非王羲之手筆,但對《蘭亭序》實用功很深)

而且,郭沫若其人,不要人云亦云,細究起來,也並非那麼不堪。即便你不喜歡他的為人,但是有一說一,不搞眾惡集之的株連,如實承認他書法的卓越,難道真有那麼困難嗎?


現存郭沫若的書集,以我鄙見,可能當以1996年廣東教育社出版的《二十世紀書法經典.郭沫若卷》最為全面,可最適合作為窺測點。

陝西“黃帝陵”三字碑題也出現在這裡。而從本套書法冊上,我自己的結論:郭沫若的書法, 既能師承前人,又能不泥守舊法,淋漓大氣,南帖北碑,溶成一家,說“郭體”,是實至名歸。

書法,是舊時代讀書人的基本素養。從於立群的回憶錄看,郭沫若是自小就勤練書法的。他家是賣鴉片的有錢人家,請的塾師名沈煥章,是當地書法名宿,對他要求極嚴,各類書帖都有臨習。加之川人學蘇字的很多,他的大哥也寫得一手比較好的蘇體字,郭沫若也是從這起步。

從其現存一些墨跡,比如1932年的《金文叢考》題頁、甚至是1965年的《蘭亭序》臨本橫幅加以揣度,他早年對於《蘭亭序》是花了很多精力的,而於顏體又當用功最深。還有他蜀中前輩蘇東坡的行書,他必然也參究良多。

那種振翮搏雲的筆法、卓立寬博之韻味,很明顯可以顯示,二王、蘇字,特別是顏體,是他的童子功和書風底色。即後來的“黃帝陵”三字,我以為,那線條的朴茂、敦厚,那結構的寬博、立體,還是最可以看出顏魯公與蘇東坡混雜起來的精神氣質。


中年以後,郭沫若全副身心用功在甲骨和金文上,窮源溯流,斂華就實,受益當是極大的。

我們可以看到,他此際揮毫寫下的一些書信,在字體、行款、布白、氣韻等層面,其韻趣和氣勢上都有了明顯的金石格調,既蒼莽渾厚,又能瀟灑流麗,已經是大家境地。比如,我們看他給成都杜甫草堂寫的那副著名對聯,據落款是1953年所書,細緻一點觀察比較,就能感受到,他到了鉛華洗盡的中年後,特別是對用筆的逆入平出、回鋒轉向之法,幾乎已經是得心應手狀態了,有一種人書俱老的神采。

可以說,解放後也就是他中年以後的這一時段時期,也是他書法的成熟期,也是他終於自立足以稱家的階段。1956年,郭沫若62歲。那年,陝西黃帝陵再一次得到大規模的修繕,蔣中正的題字被推倒。時黃陵縣政府上呈報告,懇望換毛先生墨寶增光。

毛先生不知何意,雖親自洋洋灑灑寫了祭文,但是題寫“黃帝陵”三個字的重大任務,卻交給了郭沫若。於是,時至今日,我們還是看到郭沫若那灑脫豪放、力透紙背的大字榜書雄邁地屹立在蒼松古道邊,是非任人評說。

在扯的遠點,要我說,當初毛先生此舉,固有禮賢下士的表態,但是他的眼光在那,考慮一定是慎重的,而且是作對了的。實際上,不怕再一次開罪各位,不僅是“黃帝陵”題字,包括“故宮博物院”題匾、中華書局“二十四史”那套書的題字,我都時常感慨,在那時,真的很難找到比郭沫若更合適的人選了。他的人品,並沒有眾口所賤的那麼糟糕;字,是真的大家手筆。

我不是有意和大家唱反調,立異為高,我真是這麼想的。請原諒我的誠實,只批評我的無知,好嗎?

2019,2,21,晚閒談幾句


劉愚愚


康生一句“我用腳趾夾根木棍都比郭沫若寫得好”,讓人往往以為郭沫若的字很差,其實並非如此。

康生的話有很多自誇的成分,從舊社會走出來的文化人,自小接受毛筆訓練,他們的書法當然不會差到哪兒去。郭沫若也是如此。

“黃帝陵”三個字,與他題寫的“中國銀行”風格又有所不同,“中國銀行”更輕鬆,“黃帝陵”則融入了一些碑學筆法,顯得更為厚重,這與黃帝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是非常契合的。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下面大家欣賞同為文化先鋒的魯迅先生的書法作品。


千年蘭亭


黃帝陵對於整個中華民族的重要意義就不用多說了,裡面陳列著太多歷來重要人物的題字。從民國以來,孫中山和蔣中正均有題字作品保留下來。蔣中正題寫的“黃帝陵”手跡得以保存,殊為難得。重寫題寫“黃帝陵”是因為陳嘉庚先生1955年寫給毛主席的一封建議保護黃帝陵的信,引起了主席和總理的高度重視。毛主席委託郭沫若手書“黃帝陵”三個大字寄黃陵縣政府刻碑,即現在祭亭內的石碑。

大家都知道,郭沫若先生堪為文化界泰斗級人物,於文學、戲劇、考古、歷史等諸方面都有相當造詣。相對來說,書法並非郭沫若先生所長,用功也不深,但是其行草書法仍很有個人風格,灑脫飄逸,頗有些功力。基於郭沫若先生當時在文化界的影響力,主席委託他重新題寫“黃帝陵”應該也是經過了慎重思考的。

客觀地說,郭沫若先生雖然也擅長寫行草書法,但是題字作品與主席大氣磅礴、瀟灑俊逸的草書無法相提並論。他的一些經典題字,如“故宮博物院”和“中國銀行”等,都不是擅長的行草字體,而是採用行楷書寫。我們看郭沫若先生題寫的“黃帝陵”三個字,同樣是採用行楷書寫,用筆靈動,結體緊緻,很有法度。看得出來,郭沫若先生對題寫這幾個字頗為看重,下筆自然也思慮再三,頗為考究。大概也正是這樣的原因,這幾個字略顯拘謹,少了些力度和氣勢。

黃帝陵在1956年進行了建國後第一次大規模的修繕,本來黃陵縣政府上呈報告,希望由毛澤東主席為黃帝陵墓冢祭祀亭內換碑題詞。不知何故,主席雖然親自書寫了祭文,題寫“黃帝陵”三個字卻交由郭沫若先生完成了。是因為蔣中正曾題寫了“黃帝陵”,主席不屑與其相提並論嗎?我們不得而知。

不管是蔣中正端莊沉穩的魏碑書風也好,還是郭沫若先生靈動俊朗的行楷書法也罷,這麼重要的地方,沒有機會看到瀟灑大氣的“毛體”題字,終歸是一種遺憾。


驚龍軒


作為我國20世紀傑出的“碑學”書法代表,郭沫若雖然沒有入圍10大書法家,根本原因是,同樣以碑學書法聞名的康有為(1858年——1927年)先生有幸入選,鑑於每種書體只選取一人的原則,因此,郭沫若被排除在外。但“現代文學六大家”的評選並沒有遺忘他。

毫不誇張地說,郭沫若是上世紀水平最高、影響最大的“牌匾王”,經他之手題寫的牌匾數不勝數,從質量來看,都屬於上乘,直到現在,這些牌匾依然懸掛在這些著名場所,供人瞻仰,並深受大眾喜愛。

從故宮博物院、中國書店、慶雲堂、榮寶齋、中國銀行,再到內聯升、和尚紀念碑、太湖佳絕處、華佗紀念館、武侯祠、瀋陽故宮,等等,哪一個不是響噹噹的名勝場所或百年老店。

當然,1958年5月由郭沫若題寫,於1963年鐫刻在石碑上並矗立於黃帝陵大門前祭亭中央的“黃帝陵”三個大字,同樣是郭沫若先生的一大代表作。

從整體來看,“黃帝陵”這三個字用筆老辣,大氣磅礴,搖曳生姿,既有魏碑書體的凝重、渾厚和嚴謹,又有行楷書體的灑脫、靈動和奔放,把郭沫若的碑學功底和詩人氣質展現得淋漓盡致,體現了他一貫的“郭體”書寫風格。

在書法素養上,郭沫若是善於融會貫通和博採眾長的智者,他首先從唐楷裡(主要為顏體和柳體)吸收營養,打好書法的根基,然後又逆流而上,一步步追尋書法的根源。

在追逐到漢隸和魏碑時,他停下來,以極大熱情開始對這些書體進行拆解和消化,最終打通了通往書法廟堂之氣的大門,因此,他給自己的書法糅合出樸拙、厚重、莊嚴的特徵。

但他並沒有停留在這一書法美學裡止步不前,他的探索精神讓他發現了打散和融合的樂趣。他打散了漢隸魏碑的靜,融合了行書和草書的動,把靜態書法跟動態書法結合起來,形成一種動中有靜,開合有度,剛柔並濟的書寫形態,最終完成了對“郭體”的塑造,成為一代典範。

他的許多題字,就是對“郭體”的完美詮釋。

實際上,當年題寫“黃帝陵”三字時,出現了一些小插曲。

作為炎黃子孫最重要的一個遺存,黃帝陵超過了5000年曆史,對中華民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歷朝歷代都有文豪和名流給此處題過字。到近代,黃帝陵使用的是蔣中正的題字。新中國成立後,萬象更新,當然要使用能展現新中國風貌的題字。

1958年春季,黃陵縣人民委員會託人找到毛主席,請求毛主席為黃帝陵題字,然而,毛主席因為在抗戰時期曾為黃帝陵撰寫過《祭黃帝陵文》一文,又由於郭沫若此時已經成為聞名全國的文豪,書法盛名十分響亮,因此,毛主席就拒絕了這個請求,處於讓賢的考慮,就推薦郭沫若來寫。


鴻鵠迎罡


作為一個書法外行,對書法藝術的細節無法過多評點,但看了很多書法作品,以及對藝術史有所瞭解,還是可以從觀者的角度評其一二。

不僅“黃帝陵”,郭沫若還留下了“故宮博物院”,“中國銀行”,“中國書店”等題匾,在現今中國存在的題字中,確屬第一等。字的力度與勁道,都讓這些牌匾名號增輝。



而看郭沫若的長書法作品,也都是有力道之美,可能與他深諳甲骨學,對漢語文化有深厚理解有關。

為何郭沫若的書法,包括他的文學藝術造詣,在如今被“貶低”到如此境地,與近些年對郭沫若的評價有很大關係。

“因人廢書”,一刀切式的評論,這是我們社會習慣的二元思維方式,非此即彼,好就好到家,壞就一無是處。對郭沫若其人及其藝術的評價就是這種二元思維。

郭沫若的生活作風,特別是後期的媚骨,確實存在。但近現代史,特別是當代史的檔案資料很多還無法查看,對郭沫若的瞭解也只是片面,他的細節還無法看到,何況人性的複雜性。


這裡面還涉及到一個複雜的問題,藝術價值高低與創作者人品人格有多大關係,大多數情況下,其人品性如何會影響到創作的藝術品的品性,但品性又是很複雜的事情,除了極少數品性高潔之外,大部分人的品性也都是各種因素摻和而成。

具體到郭沫若,他的書法作品在現當代名家裡屬於一流,他的品性確有媚骨。


老李有刀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的祖先黃帝軒轅氏的陵墓,位於陝西省陵縣,黃帝是三皇五帝之一,其陵寢對於中華民族來說意義非常。

黃帝陵中有很多文人墨客的題字,其中就包括蔣 中正的題字。

現在的題字是是由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郭沫若題寫的,1963年修復黃帝陵的祭亭是,將郭沫若的題字刻在了石碑上,樹立於黃帝陵前。如下圖:

書法最終還是一個關乎文化的事情,對於一個人的書法水平,很難通過幾個字來判斷,要綜合作者的個人的文化修養和技法水平來評價。

郭沫若的整體書法的水平我覺得還是很高的,這三個字相對於他的其它的書法作品明顯對了幾分的厚重感,少了飄逸的感覺。

書法家所書寫的內容會對他的字體風格有一定的影響的,同樣一個人寫李白的詩和寫杜甫的詩的感覺也是不一樣的。

這也是書法被稱為藝術的重要原因之一。

你覺得呢?

碼字辛苦,


不二齋


郭沫若是現當代為數不多的書法大家之一。由於歷史和現實原因,他的為人連同書法都被人所詬病。

歷史上,每一種書法風格,都會有後來者創造出與之相對的新風格,又有後來者加以中和,變成與前二者兼容的另一種風格。如初唐的褚遂良,中唐的歐陽詢,晚唐的柳公權。學習前人而不蹈前人格轍,是藝術變化的原則和規律。

徐渭學米芾,郭沫若學徐渭,郭沫若的書法是米芾和徐渭風格的中和。

書法的取法方向是學成與否的關鍵。在人人都知道二王,都知道趙孟頫,都書宗魏晉,如過江之鯽,擁擠不堪的書學賽道上,沒幾個人知道徐謂是誰。但學者就是學者,有著與世俗不同的眼光。在書學上,郭沫若學徐渭,成功的實觀彎道超車。

比較這三個人的作品,就能看懂郭沫若。

(米芾《紫金研帖》)

(徐渭《詠月詩軸》)

(郭沫若《毛澤東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中堂》)

(郭沫若“黃帝陵”題署)

米芾的斬截剛斷,狠實勁利,沉著痛快,徐渭的蒼勁奔放,逸氣縱橫,點畫奇異,郭沫若取二者之中,筆意爽朗,筆勢勁挺,氣骨雄強,點畫變化多姿,耐人尋味。尤以大字題匾榜書,更是獨步一時,至今能與其齊肩並肘者鮮見。

‘’黃帝陵‘’三字,無一直筆而沒有枝蔓軟緩之態,筆畫粗細對比強烈反顯得協調,字勢挺拔昂揚,氣場強大。為郭沫若大字榜書的代表作之一。

近年來一種指斥郭沫若為人的風潮泛起,連同書藝,一同貶斥。評價其書法大可不必與人品相聯繫,就事論事比較公允。

人們吃果子,果子夠好吃就行了,追究種果子的人,人品如何,其實沒啥意義。

井底之見,歡迎批評兼討論!

關注‘’快樂書法營‘’,快快樂樂玩書法


快樂書法營



人文景觀題字,我認為並不在藝術性是否有多高,關鍵在於能夠和周邊環境和諧統一,格調一致。看似簡單,實際上非常難。一般情況下,人們需要名人名家題字時並不是隨便選一個名人或書法家就可以的,甚至也有非常厲害的書法家的題字因書風的不同,並不一定適合所有的場合和環境。


從所附圖片看,郭沫若題寫的《黃帝陵》三個字還是能夠和景觀環境融合在一起的。

三個字點畫處理也許和我們傳統的書法所表現出的點畫的總體印象並不一樣。甚至起筆收筆都模糊,甚至點畫反用,如“黃”字的最後一點。長橫的處理在用筆上似乎不是中鋒,因為輪廓線下光滑,上邊有鋸齒狀的輪廓線。似乎很有些意境。
還有“帝”字的部首的線條,明顯不合常規。包括“帝”字的最後一筆的豎畫。但線條的形與質感卻是與周圍的環境相一致的。特別是氣韻方面。我們可以根據所附圖片從各角度欣賞一下,看是否如此。


近來從媒體上讀到對郭沫若的不同聲音。如果就事論事,看這件題字書法,還是非常有水平的,點畫線條有新意,通篇看非常大氣,甚至可以說經典。並且是能夠傳達【黃帝陵】這三個字所包含的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信息的,沒有那種不得體的感覺。










翰墨書道


我不是很喜歡郭沫若這個人,也不認可此人有多大的學術成就。但字的確是寫的好,這不容否認。

字好不好主要是從整體到細節上給你感受是什麼,這個感受好不好。黃帝陵這幅字真的是好,無論整體感受還是細節之處,可以說無可挑剔。既有工整,讓你能清晰看出什麼字,筆觸清晰。又有一種蒼勁雄渾、陽剛古樸。我覺得是絕了。據說這副字是奉命所寫,可見大家知道且公認郭沫若的書法水平的。我個人覺得,這是我看過最好的一副字了。

郭沫若的學術成就主要還是在字的解讀上,他寫文章、寫詩就不是太行。除古文字外,據說泰山上的蟲兒兩字就被他解讀為風月無邊。這個解讀充分說明了他的咬文嚼字水平。確實蟲二有風月無邊之妙。但問題是它是在泰山上,泰山上風月無邊有點不是很貼切。

我覺得蟲二是指沿海九黎群體,既是蟲子崇拜,又是老二群體,被罵作可惡的蟲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