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初期栓動步槍基本都是5發彈倉,為什麼不增加彈倉量?

施主待老衲一探


(kar98k毛瑟步槍)

(本文由桌面戰爭兵棋原創撰寫,圖片來源於網絡。“桌面戰爭兵棋”專注于軍事領域的耕耘,堅持原創,堅守初心。歡迎您的指點。)

對於這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先了解什麼是栓動步槍。栓動步槍顧名思義,就是需要手動拉動槍栓用來完成上彈、退膛操作的步槍。栓動步槍這類步槍都只能進行單發射擊,作為一戰、二戰作戰的主力軍,它的發展和更新一直都是至關重要的,可為什麼大部分的栓動步槍載彈量始終都是隻有5發呢?今天我們就來回答這個問題。

(栓動步槍槍機運動原理)

【1】經濟原因

許多國家經歷過一戰的“洗禮”後,大部分經濟都用來恢復被戰爭破壞的城鎮,工廠等。為了恢復這些基礎設施,國家的軍工業基本也就沒有這麼運轉,所以也沒有對栓動步槍進行什麼大的更新。當然除了美國以外,美國作為一戰最大的贏家,經濟完全沒有停止,於是對栓動步槍也有了更新,發展出了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t,8發彈倉內置式雙排漏夾。當然那些經濟沒有那麼好的國家,也不會花錢去改良彈倉之類的了。

(中國漢陽造88式步槍和馬槍)

【2】歷史原因

一戰期間,當時戰爭基本都是陣地戰,大家雙方在各自陣地挖好塹壕、堡壘後,就持槍互相射擊,誰能打的又遠又準,誰就能獲得勝利,因此對彈容量並不追求,多次換彈也不會影響戰局。二戰初期,大家的觀念也依然停留在一戰期間,改良的栓動步槍,也只是加長了槍管,增強步槍射程和精準度。

(蘇聯莫辛納幹步槍)

【3】射速原因

一把步槍的載彈量其實和它的射速還是有很大的關係,栓動步槍都是打一槍拉一下栓,一邊射擊一邊退彈殼,射速慢也是它的特點,但是這樣的特點它的換彈時間也不會太長。因此給一把射速慢的步槍,增加彈量也是無用之舉,不僅增加了士兵的負重和工作量,要是在影響到精準度就更得不償失了。當時被稱為射速第一的李-恩菲爾德步槍,也只有10發的載彈量。

(讓子彈飛一會兒也是對李-恩菲爾德步槍射速誇張的表現了一下)

【4】後勤原因

在一、二戰時期,士兵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由於經濟原因,子彈一直都是戰場上的生命線,所以每個士兵其實身上的子彈並沒有帶那麼多,一般都是打完之後就可以在身後的後勤補給站進行補給。在高死亡率下的,很多士兵連彈倉裡的5發子彈都沒打完就戰死沙場了,如果這個時候增加步槍的載彈量,可能會浪費很多子彈,所以對於後勤也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經過以上原因,栓動步槍的載彈量只有5發,是一個比較完美的考慮。無論是從槍的重量、射擊手感,以及他精緻的外表和實用的功能,決定了它使用5發的載彈量。拉栓射擊也一直都是男人的浪漫,一槍一栓,稀少的載彈量也絲毫不影響它退殼的聲音。栓動步槍的設計一直都是輕武器美學上的典範,多餘的子彈也只會影響的它的美而已。

(退殼的李-恩菲爾德步槍)


桌面戰爭兵棋


五發十發對於栓動步槍來說都差不多,加多了裝彈不方便,就這麼簡單。

二戰時期的栓動步槍大多是五發子彈,裝五發子彈其實也是最完美的,多了反而不好,容易出現故障,而且還麻煩。

栓動步槍使用的年代,追求的都是射程,而不是射速,射程和精準度才是最重要的。栓動步槍的射速是非常慢的,單發手動,在使用的過程中,裝五發子彈和裝十發子彈,基本上是沒什麼兩樣,還是單發手動,拉一下打一槍。

裝了十發子彈後,槍本身就是那個結構,然而呢,槍就變的不穩定了,故障率肯定越來越高,對槍的損傷也是越來越大。李恩菲爾德是十發彈倉,但是,很多步槍都被英軍回收了,改成了五發的彈倉。而且,即便是十發的彈倉,英軍在打仗的時候,很多時候依舊是隻裝進五發子彈。

五發的彈倉和十發彈倉的不同就在於,五發裝彈頻率高,但是十發比較難壓。但是在戰場上,班組作戰中,頻繁裝彈其實是沒什麼問題的,除非頂著頭被人打死了。

二戰中使用的栓動步槍都是在一戰時期開發的,甚至是一戰之前,那個時候的栓動步槍只能是五發子彈。而美軍的加蘭德步槍,之所以八發彈夾,原因就是因為是半自動的,射速太快,子彈少了,根本沒法打。

也就是說,栓動步槍根本就不需要大容量彈夾,需要大容量的彈夾的武器,只能是射速快的,射速越快,需要的就越多。對於射速慢的栓動步槍,五發子彈是最合適的。


軍武文齋


因為必要性不大,栓動步槍本身火力貧弱,使用5發彈倉和20發沒有任何區別,而使用大彈倉反而可能會出現可靠性不佳等問題,所以二戰中各國基本都沒有怎麼改動這些步槍。

最早的步槍還採用的是彈藥分離設計,發射藥、彈丸分開裝填,後來才出現了成品子彈,這才有了後裝栓動步槍,不過此事還是單發裝填,比如德萊賽步槍、馬提尼亨利步槍,只能裝一發打一發。後來人們感覺這樣裝填過於麻煩,所以就設計了彈倉,使用橋夾等器具裝填,一次性就能裝上多發子彈,比如德國Gew98步槍就是5發彈容量,美國M1903、俄國莫辛納甘等都是如此。

而即使到了二戰,各國的轉動步槍也還是這個彈容量,之所以不增大就是因為沒有必要。畢竟栓動步槍本身火力就不強,使用5發彈倉和30彈倉沒有區別,無非是換彈頻率更高,實戰中由於都是班組協同作戰,換彈自然不需要擔心掩護的問題。而更大容量的彈倉意味著對步槍進行改造,但是這種可有可無的改造是應該盡力避免的。

不過後來隨著突擊步槍的興起,由於火力大大增強,所以也就是用上了更大容量的供彈具,而如今30發彈匣已經成了很多國家輕武器常見的標準設計,堪比曾經栓動步槍的5發彈倉。


僱傭兵


栓動式步槍的發展歷史上其實有過很多種不同裝彈量的步槍。比如早期栓動式步槍,經常使用管式彈倉。這種彈倉中,子彈頭尾相接排成一長排,裝在一個長長的管狀彈倉內。這個彈倉有的槍裝在槍托裡面,有的槍裝在槍管下方,有的槍裝在槍管上方。管狀彈倉的裝彈量基本取決於管子有多長,管子有多長又取決於裝在什麼地方。比如,彈倉在槍管下方的毛瑟1871步槍(也就是毛瑟打出自己名頭的型號),能裝8發子彈;雷明頓公司的Remington-Keene步槍更是能裝9發子彈;雷明頓公司出過最狠的栓動式步槍能裝13發子彈,怕不怕?也有少的,只能裝6發子彈。

但後來,栓動式步槍基本都取消了管式彈倉,改成了後來普遍使用的彈倉形式,也就是子彈平行排列,垂直於槍膛的方向裝入彈倉內。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改變,首先是因為管式彈倉有很多不可克服的毛病。比如裝彈複雜,管式彈倉裝彈時必須先把彈簧壓到底,然後打開,再一發一發地裝進去,很慢,而且不適合裝尖頭彈。再比如,管式彈倉射擊時,隨著子彈的減少,槍的重心位置也在不斷變化,這對於精確射擊簡直就是災難。

而後來的那些彈倉本身方向不一樣,子彈既可以一發一發裝填,也可以一個橋夾一次按進去,打到一半再裝填也比較簡單,這就大大提升了裝填速度。同時,由於子彈方向是垂直於槍膛排列的,對重心不會有影響,自然有利於精確射擊。所以,所有後期的經典栓動式步槍無一例外地採用了這種彈倉。

但這種彈倉也有不足。由於子彈裝填方向垂直於槍膛,對子彈的數量就有限制。5發子彈加在一起的高度基本和槍身相當,如果彈倉裝彈再多、尺寸太大,就會造成彈倉突出於槍身之外,不利於操槍、射擊和攜行,也會影響槍的生產。考慮到這些栓動式步槍本身裝填速度就不慢,而栓動式步槍本身射速也沒那麼高,自然也就沒有必要增大彈倉容量。T


聯合防務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當時各個國家之間的世界大戰的模式是屬於平靜的戰爭什麼意思?就是雙方互相挖戰壕,然後用大炮或者是機箱什麼的來進行互相對擼。

這個時候對於各個軍隊而言,它們的步槍並不是要求射速有多快,只是要求他們步槍射程更加遠,也就是說現在的步槍追求的是大威力和和精確度。對於射速的要求各個國家並沒有明確的概念,五發彈艙的設計雖然說在彈夾量上面比較少,但是在戰壕裡面。朝敵人放冷槍也是著實夠用,畢竟打完之後我打架就是烏拉衝鋒了。而且五發彈倉這東西的設計的話,比起時發的彈艙,當時士兵是站在戰壕底下,然後只露一個腦袋。此時此刻如果有一個彈夾突然處在步槍的下邊兒這樣的話,射擊起來時候將會有一定的障礙。或者是腦袋探的比較高,這對於當時的士兵而言,這樣是極其不安全的。

此時此刻,在歐洲正面戰場掐的比較狠的法國人,德國人奧匈帝國還有沙皇俄國的軍隊,他們基本上就是使用五發彈倉,對於他們而言,戰場上的主角不是這些端著刺刀,衝上去送死的炮灰,真正的主角是那些粗管大炮和重機槍,做子彈和彈夾也是需要鋼鐵,還有稀有金屬的,與其把這些資源浪費在普通的炮灰身上,倒不如放在那些傻大黑粗的火炮身上。

但是在這個時候,德國人發明出了自己的衝鋒槍,還有大量的手槍配的部隊,但是這些武器明顯是為了應付在戰壕的狹小地域裡面。武器火力不足的尷尬,這些武器有彈夾的原因,想想可能是因為在戰壕裡面士兵,相互之間不需要進行匍匐射擊,遭遇的時候,二者是呈站立的狀態。

在大洋彼岸或者是英吉利海峽的對岸,當時的英國人和美國人反倒富有創新精神,英國人所使用的英77是十發彈夾,但是相比於英國人殷實的家底,美國人此時顯得有些囊中羞澀,不過此時對於戰場上的反思美國人這個局外人卻做得比這些參戰國要沉重,因此,美國人在二戰之後發展了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即便是作為戰勝國,並且吃了許多虧的法國人也堅信的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即使是爆發了也是那種戰壕與戰壕之間的對決,因此法國人斥巨資修建了馬奇諾防線,至於說自己的腹腔法國人沒有做出太大的感性,並且堅信自己的不強,是可以使自己贏得戰爭的神兵利器,因此學習法國人的日本人也選擇了五發彈艙的設計。

德國人倒是對自己的戰爭的整個經過,做出了深刻的分析。但是她沒有太多的資源在步槍這個問題上面做出改進,為了彌補近距離火力不足的尷尬。德國人發展出了通用機槍,還有就是mP12衝鋒槍,終於說自己的步槍上面的問題,德國人是仍然選擇沿用一戰時的老設計,畢竟毛瑟98k即便是現在的吃雞遊戲裡面也是神器一款,並且德國人研製出了自己的秘密戰術,或者說是秘密武器,與此同時,從德國進口相應的生產線的中國,蔣介石政府則是發展出了中正式步槍。由於中正式步槍跟德國腹腔可以說是一脈相承,所以中正式步槍也是五發彈艙的設計。

前蘇聯人雖然經歷過兩個五年計劃,國防工業的家底是變得殷實一些,但是此時此刻,斯大林更願意把更多的資源放在大炮和拖拉機的生產設計上面,對於步槍的武器,斯大林更願意讓士兵拿著一把莫辛納甘步槍或者是一把波波莎衝鋒槍當炮灰。

至於說英國人此時由於一戰時的拖累,使得英國國內經濟變得有些沉重不堪。無法再維持日不落帝國的規模,大量的軍艦建造計劃被叫停,大量的武器,生產計劃也被叫停,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快要開戰的時候,英國首相張伯倫,由於考慮到國內經濟的原因,不願意與希特勒這個已經明確跟自己對立的敵人開戰。

就在這種情況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德國人新銳的閃電戰打得曾經的英法聯軍潰不成軍,戰場上的軍事相反,發現曾經是兵之間相隔幾百米的距離被衝鋒的坦克或者是裝甲車拉近到只剩下幾十米,這個時候你如果還是選用一發入魂的步槍的話,在這個上面吃虧的可能性特別大,因此我們可以發現,當第二次世大戰進入末期的時候自動武器的裝備比例在各國軍隊裡面得到了顯著的增加。

比如說英國人的司登衝鋒槍雖然被稱為燒火棍,但是確實是在士兵裡面大量的裝備。再比如說,德國人的風暴徒弟不強,更是定義了現代突擊步槍的原型。至於說美國人則是大規模的裝備。他們在一戰結束以後就已經定型的m1加蘭德步槍,前蘇聯人則是選擇了大規模裝備波波沙衝鋒槍。

至於說二戰裡面唯一一個冥頑不靈的估計就是日本政府,堅信刺刀至上理論的,他們選擇了繼續生產,他們的三八式步槍,有可能是因為日本國內的資源短缺問題吧,反正日本軍隊是二戰期間唯一一個沒有大規模裝備自動武器的部隊,即便是中國軍隊在中國遠征軍裡面仍然裝備了大量的自動武器。

二戰結束以後,對於戰爭的反思來得更加深刻,因此,突擊步槍取代了原先的半自動步槍,登上了歷史的主舞臺,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到二戰結束以後,無論是在越戰還是在阿富汗,亦或是在伊拉克都是由ak系列步槍和美製的M16或者是M4步槍之間的對決。


漩渦鳴人yy


無論是二戰初期,還是一戰時期,步兵使用的都是栓動步槍。這種步槍的特點就是,每次開完槍,要退出子彈殼,然後再進行射擊。所以容量五發基本夠了,因為換彈也不需要太長時間,而且還可以節約彈夾,尤其是可以不要可以去改變步槍的構造。


但是到二戰後期,衝鋒槍大量出現,彈夾容量達到了50發以上。但是這是設計之初就考慮的結果,也就是說擴容不是做不到,只是沒必要。因為為一把射速慢的步槍,去增加擴容,不值得,基本上屬於多餘的功能。

而且二戰時期,步槍子彈口徑較大,一個普通士兵一般攜帶200發左右,就可以堅持很長時間了。而換成彈夾的話,反而會增加負擔,和工作量。


小司馬遷論史


因為一戰結束後至二戰爆發之間只相差21年,而大部分國家在頭在15年時間內都忙於優先回復經濟,基礎設施與工業國力。軍事工業停歇,起步與停止時間比較長,輕武器研發工作時間短,因此初期的步槍設計理念與思路還是一戰步槍的延續,但是改動還是有的!



比如德國二戰時期的98K步槍與一戰G98步槍對比前者改動槍身長度比後者短提高了射手裝填與射擊速度,如果改動了彈倉那麼就不是延續(一戰)步槍了,那就是最新式步槍了。大部分歐洲國家二戰初期都是這樣,只有美國例外。



最典型的還是美國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與M1卡賓槍,都是半自動射擊彈夾又多,兩者相互互補是二戰最好的步槍!主要是美國在一戰是最大贏家除了世界經濟危機造成影響工業實力沒有任何損失,新式步槍研發就跟上來了,也比歐洲其他國家快!



這裡大家都有一個嚴重的誤解,認為二戰初期美國輕武器沒有跟上。實際上美國在1936年就研發了與裝備了M1系列步槍與卡賓槍,只不過沒有戰爭,軍隊依舊裝備一戰時期的老式春田,新步槍沒有大量的普及與裝備罷了。最後小編不得不補充一點:英國的李菲步槍也是一戰留下來的,它在設計上使用了彈倉,可以說是最好的栓動步槍,但是跟標題問題是有點偏了。

喜歡記得點了關注哈


圓子同學了


前面的樓主說的很全面了。我覺得吧!當時大家的主要方面是,恢復經濟,然後就是對主要性武器進行改進和更新,飛機,軍艦,大炮 坦克。至於五發裝的步槍,沒有引起重視,目光還是在一戰的時候,但是也不是說沒有去考慮,注重點是班組或者排連級,火力配置上,所以輕機槍還是更新了。衝鋒槍也有了。但是都有自己的盲點,輕機槍還是太重,太貴,衝鋒槍射程又近,所以步槍還是有大規模裝備,至於為什麼五發前面已經解釋很清楚了。後來自動步槍出現了。完全取代了五發步槍以及衝鋒槍了。火力猛,射速快 那麼五發就沒有必要了。直接上三十發。


lochen1


個人理解,主要是戰略上大部分國家還比較保守,武器發展比較慢。法國精力都在造防線,德國先被限制武力後來又大力發展通用機槍,大部分步兵都是幫機槍手背子彈的,俄國在搞大清洗,英國人有軍艦就夠了。所以5發子彈並沒有被顛覆。再者,軍工的更新需要設備更新,而且是大規模更新,一個國家更換一款步槍就要更換上萬臺機床,對於和平時期的國家來說,能省則省沒必要。而且即使像李恩菲爾德這種十發子彈步槍也是兩個五發的彈夾供彈,五發子彈一個彈夾在當時是一種習慣,所以才有歪把子這種用五發彈夾供彈的機槍。


Hein7


一戰戰壕戰和遠距離打仗,栓動步槍五發彈應該夠用了,一定距離瞄準射擊,再次裝填不會對戰鬥射速影響太大。

談到材質,過去彈簧材質不好,正常,材質的進步不是著急能夠解決的,比如超導體,從發現到高溫超導投入使用,無數人幾十年的努力,有時一次實驗出的材質,再次做就做不出來了。

一位老紅軍說過,在一九四七年的瀋陽兵工廠出產的一種衝鋒槍,連發幾十發子彈,就能在身前十幾米處找到自己打的彈頭,槍管材質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