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為什麼是江,黃河為什麼是河,江和河的區別在哪?

baobaoyywj


發表一下個人看法,有不當的地方請指出。

關於這個江與河的區別,我本來不知道,是多年以前,我有個侄女有寒假作業問了這個問題,把我問倒了,於是我就專門查了查,發現說法還是蠻多的。

首先說江

江一般都是中國大陸範圍內或者曾經屬於大陸或宗屬國這一範圍內的不斷流的直接或匯合後注入大海的自然形成的徑流水。

關鍵有三個,疆域,直接或匯流後注入大海,不斷流。

大陸疆域之內,包括現在的疆域,由於歷史原因也朝鮮半島吧。朝鮮半島與我們分界線的鴨綠江,半島內的漢江,錦江,洛東江等等吧。大陸內部的長江,珠江,錢塘江等等吧。

漢江和長江,湘江河長江都匯合了一起流入大海,也稱為江。

那黃河呢,季節性斷流,雖然他發洪水的時候水也挺大。只能叫做河。

再說河

江以外的徑流水道一般就叫河或溪。注意奧,河是包括人工開鑿的,比如京杭大運河,蘇伊士運河。但是人工開鑿的不都叫運河,有叫溝、渠等等,在此不再展開,我們主要看的是自然形成的。

國外的徑流統統叫河,比如亞馬遜河,多瑙河,密西西比河。

季節性斷流的,比如前面說的黃河,還有渭河,涇河,沂河,淮河等等吧。

不等到海注入鹹水湖或消失在沙漠中的,比如塔里木河。

還有主要在西南等地的地下暗河,也稱之為河。

還有海島上的,比如臺灣的淡水河,濁水溪。海島上的溪流主要在山區,河床較窄,但並不一定比河流量小。就比如剛剛提到的濁水溪是比淡水溪的流量要打的。

而大陸上的溪一般就是小河,都比河的流量要小。

所謂的徑流,可以簡單的理解為線性的,主要區別於湖。

有個特殊的從我們這兒流到東南亞的湄公河,我們自己國內這一段叫做瀾滄江。這個很好的說明了,‘疆域’在命名這些水流時候的重要性。

也有按傳統叫法的,比如薩爾溫江也叫丹倫江,我們國內部分上游叫那曲河、離開源頭叫怒江,到了國外,國際傳統上叫薩爾溫江。

我說的可能不夠全面,不夠準確,歡迎討論。


夜航船水手



我國古人把徑流統稱為水,江河淮濟都是水名,為我國四大徑流,分別稱為江水、河水、淮水和濟水。江水因其極長,故後人又形象地稱之為長江。河水原本清澈,後植被逐漸破壞,水土流失日益嚴重,水色變黃,故後人形象地稱之為黃河。長江、黃河是我國最大的兩條徑流水系,故後人又把江和河作為其它所有徑流的泛稱,也就是說專名成了泛名,而原來的泛名“水”則不再是徑流的統稱,另作它用了。

江和河原本是我國兩條徑流的專名,那麼它們原來為什麼被稱為江和河呢?這兩個水名不是憑空隨意的,而是和這兩條徑流的特點、歷史以及造字規律有關。



先說“河”。河作為水名,原本就是特指現在的黃河,遠古叫“河水”。河水在遠古到處氾濫,沒有固定的河道,就是到近代,黃河也常改道,居住在黃河流域的人民深受其害,遠古尤甚,歷史上大禹治水的水就是指“河水”。大禹的父親鯀採用堵的辦法治水,結果造成更大災難,禹吸取教訓,改為以疏導為主,實行“高高下下,疏川導滯,鍾水豐物”(《國語·周語下》),就是依據地勢的高下。疏導高地的川流積水,陂障窪地的藪澤散流,使肥沃的平原廣野能減少洪水氾濫的災害,散漫的流水又能匯積到一定的地方,有利於與人民生活有關的水陸動植物的生長繁殖。韓非子說:“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鍤以為民先,股無胈,脛不生毛,雖臣虜之勞不苦於此矣。”(《韓非子·五蠹》)河水的治理傾注了大禹及廣大先民的多少血汗!



從造字角度講,“河”字從水從可,“可”字象形文字就是一個人扛著石器(象石斧)勞作的形象,傍邊一個“口”表示對勞動成果的肯定。那麼“河”字的甲骨文字形就是一個人扛著石斧在水邊疏導,這就是在治水,傍邊的“口”就表示對治水成果的肯定,表示治水成功,故“河”的本義就是指人工治理而形成的徑流。黃河的自然狀態就是到處氾濫,沒有固定河道,所以從大禹治水以來,歷朝歷代每年都要對黃河進行修治,工程浩大,形成了一條非自然的地上懸河,從這種意義上講,黃河就是一條人工河。河字中記載和凝結了人類艱苦卓絕的勞動,所以把大禹所治水的水稱為河水,這就是現在的黃河。



再說“江”。江作為水名,原本就是特指現在的長江,遠古叫“江水”。長江的形成是由地質運動和水流強烈的下切作用共同作用的結果。今長江的形成最早發生在1億多年以前,長江流域的地質不斷抬升,而水流強烈的下切作用切穿山谷,出現了許多深邃險峻的峽谷,原來自北往南流的水系相互歸併順折向東流,慢慢形成長江今天的模樣。長江的形成基本沒有人工的痕跡,完全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工莫大於自然造化,而長江正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故古人把這條徑流謂之“江”,稱為江水。“江”字從水從工,就是表示這條水系是天地造化之工。江水全長6300餘公里,比黃河長800餘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長度僅次於非洲的尼羅河和南美洲的亞馬孫河,居世界第三位,我國第一位,故後人把江水又稱為長江。



順便說一下淮河。淮河發源於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西部的桐柏山主峰太白頂西北側河谷,比之江、河,其流短而如無尾之狀,整個水系象一隻短尾鳥,短尾鳥做字寫作“隹”,故其名曰“淮”。



江和河本如淮一樣,是兩條徑流水系的專有水名,但由於其在水系中的特殊地位,成為水系的代表名稱,逐漸被由專名用為泛名。後人把其它無論大小長短的水流都或稱為江,或稱為河,甚至把門前流過的一條小溪都稱為小河,斯用濫也。不過由於江為天地造化的傑作,人力難以仿造,所以人們還不能輕易地把人工就可改變其貌的水流稱為“江”,只能稱其為“河”。另外,對國外水系名字的翻譯,我國採用統一用“河”字來作為水系泛稱。其泛用之名,濫中亦還有矩也。


子夏故壇


江和河的區別要從字理上進行分析,不懂字理就會把江河混為一談,其實有質的區別。
江(疆) 江是有三點水”氵”和“工”組合會意形成的字。“氵”表示水,這裡指流水的水道;“工”的甲骨文是劈柴的斧子,引申為工具,以“天工開物”作參照,表示天然的大水道長江,就象長江的山峽如刀斧劈開樣,就把“江”引申為天然水道。後借“疆”聲表示長江是中國南北的疆界。
河(合)甲骨文畫“人扛工具站在水邊”;金文就變的複雜了,又增加了一個“可”字;篆書和隸書到楷書,就變化為現在用的“河”字。從這個變化看,河是水和“可”組合會意的字。要了解“河”的本義,必須明白“可”的本義。
可(肯合切)是由口和丁組合的字,口表示說唱,丁是人的變形,表示男人,常說“男丁”,所以甲骨文“可”是男人唱歌之形,“可”是“歌”的古文。《說文解字》“可,聲也。從二可。”“可”也是哥的初文。哥的形義為二丁表示兩個男人,兩口表示上下呼應,歌唱中要合曲律,所以表示男子弟對兄之間的稱呼。後來加歸類符號“欠(唱歌要深吸氣)”,繁化為唱歌的“歌”,“哥”是歌的初文;把“哥”作弟對父兄的稱呼之用。“可”就引申為唱歌是否合聲,配合是否得當、合適,得領唱者的是否認可,肯定。《說文解字》:“可,肯也。” 理解了“可”就好理解“河”的形義。我們的母親河--黃河途徑中原,中原多為平原,遇到洪水經常改道,經常發生水災,世世代代不斷地治理,怎麼治理?只有不斷地修築大壩,疏通水道,使河水與修築的工事相適應,所以“河”的本義為:通過人工修築堤壩、疏通河床,使之適應水的流量和流速的水道,稱為“河”。借“合”聲表示治理黃河要上下游各民族人民通力合作,僅憑個人和少數人是無法實現黃河的安定。
所以,江為天然水道,河是受人工修築、治理影響的水道。南方和北方流經崇山峻嶺自然形成的水道多稱江。江與河的區別在於水道有無人工影響。有影響稱河,無影響,自然形成稱江。

嚴師說字


這個問題很好。

通過多年的調查研究,終於搞清楚了國內江河湖海的關係。

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在黃河流域。

黃河是母親。

5000多年前,黃河長大了成年了,找對象嫁給長江。

長江是父親。

以後生孩子,男孩叫江,女孩叫河。

叫水的都是表親。

叫溪的是孫子、重孫子輩。

有些低窪地,因為和江河水溪有關係,蓄水了,就叫湖。

海不是海,也是湖。幾個暴發戶,冒泡的傢伙離長江、黃河較遠,缺少管教,自己叫海的。

沒人理他們。

真心希望我的調查研究能夠進教科書,那我就感覺人生到達了高潮。

如有不同意見的,可以批評指正。謝謝。








咚哧大哧460


我國古代對河流的統稱是水,如長江叫江水,黃河叫河水,淮河叫淮水,漢江叫漢水等。所以江就指長江、河就指黃河,逐漸把河流統稱叫江河。

有些人說大的河流叫江,小的河流叫河,這是不準確的,倒如黃河比東江、北江大。又有人說南方的河流叫江,北方的河流叫河,也是不準確的,例如我國最北的河流是黑龍江,它的支流有松花江,松花江的支流有嫩江。

所以江或河只是人們對當地江河稱呼的約定俗成的語言習慣而已。例如在我們地方,正規稱為西江的河流,民間叫西江河。


秦三之地928


江和河都是水,基本一致。有一京劇叫打漁殺家。有句唱詞“父女們打魚在江下,家貧哪怕人笑咱。”還有一問唱詞“二賢弟在河下相勸於我,他勸我把打漁的事一旦丟卻”。其實打漁就是那一條河。兩個名稱一樣。

在中國南方有長江,這長江非常仁義,能運輸,能發電,能捕漁,對人們有貢獻。而且有河患無江患,江水從不氾濫成災,江面平靜。有鄱陽湖和洞庭湖相通,江水多了進入湖泊,江水少了進入江來。

黃河代表了中華民族,成日咆哮,使美日兩國聽到聲音就懼怕。


夕陽無限好126669730


長江為何是“江”?黃河為何是“河”?先了解一些文字知識,就知道為什麼了。

古人如何造字?

東漢時期,許慎在《說文解字·序》裡面總結了古人造字的方法,名曰六書,分別是: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註、假借。這就是古人造字的六種方法,有興趣的可以去了解了解,這裡篇幅有限。

這其中形聲的方法是古人的一大創舉,現在的漢字中,有大量的形聲字。而許慎舉例形聲的例子時候,用的就是“江”、“河”是也。“氵”是形旁,“工”、“可”是聲旁。


“江”、“河”之本義

估計題主不知道“江”、“河”的本義才這麼問的,知道了就不會這麼問。所謂“江”的本義指的就是我們今天所稱的長江,只是經過引申之後變成了水系的稱呼。所謂“河”的本義亦是指的黃河,也是經過引申之後變成了水系的稱呼。

值得注意的是,在南方的一些水系,我們一般稱呼為某某江。在北方的一些水系,我們一般稱為某某河。這也是因為“江”、“河”意思引申之後有的這個稱呼。



古人一開始的時候就把長江命名為了“江”,把黃河命名為了“河”,而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江河概念則是它們的引申義罷了,這也是今天不知本義而產生的“本末倒置”。最後硬要說江河的區別在哪,那麼就是在地理上,南方的大水系一般稱呼江,北方的大水系稱呼河,這也不是絕對,比如大渡河等等。


淡看天上月


一、江為水大,河為水小。是形聲字,左三點水為形,右為聲:工即紅,即轟轟的大水聲;可的聲即"可可可"的小水聲。約三十年前我就在《辭海》之類的辭典見過此江河的解釋。決不是天工與人工之別。

二、多少河流都沒有經過人工的改造,它們都叫河,且叫小河,如坐在小河邊,沒有說坐在小江邊的!江為水大,河為水小。此外:江多與石相關,如長江三峽、灕江兩岸之山;河多與土相關,沾泥帶土的均稱為河。

三、江、河、溪,溪水更小。黃河水比長江水小,故稱河。至於灕江水也許比黃河水小也稱江也不稀奇,不可能有一神人的古人,站在中國之顛,或有一幅全未命名的中國河流地圖,在比較全國所有的河流水量大小後,作出江與河的命名。只能是當地人認為此河流在當地足夠大,便稱為江了。而當地比不了江的均稱為河,便有坐在小河邊之說了。溪流更小,完全可以涉水而過。


新左筆


哈哈,我來說點古怪的,算是腦袋上長了個窟窿,好聽點算作“假說”,話糙點算作“胡說”,玩兒心重點算作“戲說”。

我以為,雄性為“江”,雌性為“河”,比如我們的母親河――黃河。

河,“和”與“合”也,具有包容、護佑之意。

江,疆域也,具有開疆擴土之意。

河,同和,有養育的恩情在,就像慈愛之母。

江,同疆,主導開拓、進步、支撐與發展。

就好像一個家庭裡的男主外、女主內。

河是自然地理的女性,主導母親之職;江是自然地理的男性,主導父親之責。

慈愛為“河”,雄壯為“江”。

有四大文明的起源分佈為證:

古中國:黃河文明


古印度:印度河、恆河文明

古巴比倫: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文明

古埃及:尼羅河文明

以上為什麼都叫“河”?


圓小言方小語\n


粗人來了,江與河的區別是,河水比江水相對耒講淺的多,流速快的多,沿河有深,有淺,有攤,有石頭,有些河段有陡坎,有些訶段有陡灘,河的環竟比江的環境惡劣的多,江水大面積比較深,長歸情況下,江面上不出現陡灘,後頭,陡坎,江面上的水比較平穩,江的環境比較穩定,江比河要清淨的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