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三峽大壩建好後長江水變清了?

D5花幫主


以前常說,黃河水變清了,這是因為我們國家加大對黃河中游地區的黃土高原綜合治理,印象中長江沒有黃河水這樣渾濁,所以與黃河比較,長江水的泥沙從來不被提起,容易忘記,其實任何一條河流泥沙是不可缺少,只不過程度嚴重是否而已。

長江所在的流域面積氣候與黃河可能較大差別,大部分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植被覆蓋度較好,泥沙來源較少,但在上游地區多屬於山地河流,金沙江源於青藏高原,落差也是很大,泥沙含量也是很高。川北地區,有多條支流如岷江、嘉陵江、大渡河,雅壟江徑流總量比黃河還多,落差也不小,河流下切侵蝕比較大,河水多帶有泥沙,比較渾濁。三峽水庫修好以後,最高蓄水位可以達到175米,很多支流受三峽水庫的頂託作用,水位較原來變高,河水的泥沙由於流速的改變,泥沙有了充足的時間沉積,我們一望去,一片碧綠,河水變清了很多。

亞熱帶季風氣候特點是降水四季分配不均勻,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兩季,其它季節多是枯水期,長江三峽大壩修好後,下游地區枯水季節我們人為地改變河流的徑流量,也就相當於河流流速的改變,也會使河流的泥沙沉積發生變化。還有就是枯水季節時間較長,我們看到的長江水變清了。

人類活動的改變也會使長江水越來越清了,近十幾年,國家加大了對排汙企業的整治,減少了對長江汙水的排放,另一方面加大對長江流域綠化工作,植被覆蓋度的提高,河水中泥沙含量也少了,河水也會變得更清澈了。

不要忽視城市化的影響,近十幾年來,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農村的面貌生態環境發生很大變化,人類活動的減少,生態環境越來越向最原始的生態方向發展了,近期黑龍江鶴崗房價變成了“白菜價”,向我們傳遞一個小城市衰落、萎縮的信號,這無疑是恢復原始生態環境最好的機會。

長江水變清了,不是簡簡單單的僅靠三峽修建才會改變,更多是多方面綜合治理的結果。


地理縱橫


是巧合也是必然。1999年,我就注意到山區很多地方的植被開始恢復起來,小溪來水開始變清,4、5年後,像長江這樣的大江大河也逐漸開始變清了。典型的事情是,發源於貴州芙蓉江在7、8月份的晴天都是一水碧綠,而烏江則是灰色,但注入長江的時候被人們稱為清水(當時長江上游有洪水)。在三峽江段(其實是葛洲壩庫區中段),整個冬天的江水都比7、8月份晴天的烏江渾。從小支流開始變清,逐漸推進到大支流,再推進到長江干流。三峽水庫蓄水後,三峽江段的水流變緩,沉積效應比葛洲壩水庫明顯得多,渾濁的長江水一下超越了烏江水的水平,自然就是清水了。再往後,來水越來越清,被沉澱的時候越來越多(水壩水庫越來越多)、沉澱強度越來越高(三峽水庫蓄水位從135米提高到156米,再提高到175米),長江水自然是越來越清啦


沐沐鑫


題主這個問題不知道說哪一段長江,以及哪個時節的長江?因為長江實在太長,流域面積也很大。雖然三峽水庫對泥沙有淤積作用,但對長江整個下游流域來說,影響也不是題主想象那麼大。

1,整個長江流域的泥沙輸送量在減少,但徑流量卻沒變化較小。因為題主關心的是三峽大壩影響,我們重點看一下宜昌、沙市及最後一個水文監測站大通的輸沙量和徑流量。這三個站多年平均(1955-2015)年徑流量分別為了4304、3903、8931億立方,十年平均值為4159、3837、8879億立方,2017年為分別為4403,4096,9378億立方,這些數字說明長江的徑流量波動性相對較小。

而泥沙量呢?這三個站多年平均(1955-2015)輸沙量為4.03、3.51、3.68億噸,十年平均值為0.204、0.347、1.27億噸,2017年為0.033,0.162,1.04億噸,說明泥沙的減少得比較厲害,且這種較少,不僅僅三峽的下游,包括三峽的上游也在減少。

在泥沙量減少,徑流量沒有變的情況下,含沙量降低,水自然比起以前感覺清澈得多。而三峽水庫2017年淤積量為0.312億噸.

2,泥沙的輸送多集中在汛期,下圖為宜昌,沙市,大通三個站2017年的各月輸沙的情況,大部分集中汛期6-10月份,而枯水期1,2,3,11,12月份則輸沙量降低,這時的長江估計也是比較清澈。

3,為什麼整個長江流域泥沙都在下降呢,因為我們的水土保持工作已有比較大的進步,2002年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達53.08萬平方公里,而2013年水土流失面積減少到38.46萬平方公里,減少了27%,這極大抑制了泥沙的輸送,這也正是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科學視野,不同解讀,歡迎評論和關注!


崑崙還東國


擔心壩區底部淤積泥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