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事變礙事,南通永安行偽共享單車模式受質疑

據報道,近日共享單車南通模式受到不少關注,當很多人認為共享單車行業又一隻新秀誕生的時候,其真正的運營模式卻遭到了用戶和業內人士的質疑。

永安行是誰?

在其官網上,永安行自稱“新一代的自行車出行”,旗下包含傳統的公共自行車、助力車以及有樁單車等業務。

這次南通引進的單車,就是永安行的“新一代共享型公共自行車”。

永安行新一代公共自行車由三部分組成,除了單車主體,還多了停車點棧牌以及智能停車樁,用戶停取車時必須走到停車樁,其形式類似沒落多年的公共自行車。

省事變礙事,南通永安行偽共享單車模式受質疑

永安行新一代共享型公共自行車單車

有樁單車解決共享單車管理難題?

永安行認為公共自行車和共享單車之間存在有明顯差距:首先收入來源不同,公共自行車業務為政府或者相關單位採購,收入來自於政府採購,資金來源一般為財政撥款,而共享單車收入來源於消費者個人;公共自行車需要到固定樁點借車還車,共享單車隨借隨還;公共自行車以及其設備設施有專人對其進行維護,而共享單車的損耗率、遺失率以及折舊較快。

永安行同時表示,新一代規範型共享單車通過智能共享停車架,停車有序,整齊劃一,規避了亂停亂放影響市容及交通秩序等問題,並且解決共享單車“滿樁還車”的問題。

事實果真如此嗎?

誠然,共享單車的無樁化帶來了諸如亂停亂放、管理難度大等問題,在人行道、地鐵口等人流量較大的區域往往能開電腦堆積如山的單車,重要交通節點堵塞嚴重,各地政府也一直在積極的尋求解決辦法。但這些問題,並非通過單純的給共享單車設置停車樁,要求用戶在規定地點停放單車就可以解決的。

省事變礙事,南通永安行偽共享單車模式受質疑

永安行新一代共享型公共自行車

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具有明顯的“潮汐現象”,隨著共享單車投放數量的增加,在早晚高峰期間和重要時間節點期間,必然有大量單車彙集在交通主要站點處。如此大規模的單車聚集在相對較小的範圍內,需要建設多少停車點才能滿足用戶的停車需求?當停車樁無法滿足用戶停取車輛需求,有樁單車依然會發生亂停亂放的現象,無法解決單車管理問題。

有用戶反應,在上下班高峰期的時候,很多用戶已經將車停放在樁內了,如果自己想停車,要麼將原本在樁內的車搬出來,要麼花費一定的費用將車停放在樁外。

設置停車樁無法有效解決單車管理難問題,而停車樁本身也存在一定缺陷。

設置停車樁,本身就需要大量建設成本與運營成本。截止目前,南通已建成816個站點,18060個樁位,這18000個樁位以及近800個站點耗費了大量資源,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管理問題,如下圖中出現的車輛堆積現象,以及有些用戶也無需將車停放在樁內即可實現停車,那麼有了樁起不到停車的規範效果,或許還需要多花費一定的金額,那這所謂的樁的作用何在?投入如此巨大的資金意義何在?

省事變礙事,南通永安行偽共享單車模式受質疑

永安行新一代共享型公共自行車

從有關人士瞭解到,該樁其實是介於真正的無樁和有樁之間的停車模式,既不能解決單車規範停放,也無法實現用戶的規模化出行需求。傳統的有樁模式可以通過技術將車輛固定在停車樁內起到規範停放的效果,一樁一車的模式。目前真正的共享單車企業從技術手段也實現了無樁規範停放的技術,通過大數據科學技術如電子圍欄、藍牙道釘等實現了規範化管理和規模化停放,讓用戶實現有車可騎,停車“有距可依”。而永安行的南通模式,卻是介於其中間的模式,既不是一樁一車,也不是科學規範化停車,真的讓人匪夷所思,這個樁的意義何在?

省事變礙事,南通永安行偽共享單車模式受質疑

永安行新一代共享型公共自行車

其次,停車樁的建設會破壞地面,形成凸起,可能會對老年人、殘疾人士等群體的出行帶來不便,而當停車樁發生損壞,這種影響會進一步加大。同時,大量鋪設停車樁,還有可能影響到城市地下基建設施。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很好的解決,必然會降低運營效率,影響用戶體驗。

被南通市民集體吐槽,到底是為民還是名?

有樁單車存在諸多問題,那它的實際體驗到底如何?

省事變礙事,南通永安行偽共享單車模式受質疑

解鎖失敗、車輛亂停、騎行體驗差、無有效管理,永安行上線南通不久,就已經被網友們集體炮轟。

省事變礙事,南通永安行偽共享單車模式受質疑

那麼為何用戶體驗如此之差的永安行還能競標成功,入駐南通?隨後筆者找到了《南通共享單車招標綜合評分辦法》。

省事變礙事,南通永安行偽共享單車模式受質疑

“利用固定物理設施+精準電子圍欄,能滿足定點有序停放鎖車,車輛首尾一致、抗倒伏(共16分,全部符合的得16分;無固定物理設施、僅設置精準電子圍欄的得6分;無固定物理實施及電子圍欄不得分)”,我們可以發現,《南通共享單車招標綜合評分辦法》內的評分標準明顯有傾向於有樁單車的嫌疑,那麼這場所謂的公開招標是否真的公平,政府是否有設身處地考慮過大眾的便利,都已經不得而知了。

而當初參與競標未中的某共享單車品牌負責人這樣回憶到:“招標流程不嚴謹,標書格式及要求未充分說明,評分標有傾向永安行的嫌疑,業內的人一看這個評分細則絕對是對公共自行車是有利,是不是就存在不公平。”撇開公平問題不談,南通市政府若以如此粗暴一刀切的方式進行招標,是否會形成永安行一家獨大,有樁車壟斷市內共享單車市場。沒有了外部良性競爭,用戶的利益是否會受到損失?

省事變礙事,南通永安行偽共享單車模式受質疑

共享單車能成為新事物,最大的特點就是用互聯網將單車和用戶聯結起來。單車無樁化節省了大量的樁建設和運營成本,使自行車變成了隨用隨騎、隨停隨鎖的“共享品”,用戶能夠高效率解決短途出行,做到隨騎隨走,隨走隨停。給單車加上車樁,無疑是一種倒退。而作為城市的管理者,政府從城市公共交通的整體出發,在政策、設施、環境等方面中和發力施策,做到系統解決制約共享單車出行短板問題。

那麼既然樁根本解決不了用戶的停車問題,那麼政府花費大量的金錢和精力引進南通這樣的共享單車是為何呢?其背後的緣由著實令人費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