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名城——看山看水,桂林之美

導語:

外人在對桂林山水傾慕的時候,常常是沿襲著看山看水,看巖洞的視覺享受,往往容易忽略了這也是個有著2100多年曆史的全國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當然,要評說歷史,桂林自然無法與歷代國都的繁華風流相提並論,但一個真正渴望認識她、瞭解她的人會發現,那是一張洗盡鉛華、不施粉黛、日益清新脫俗的容顏。

歷史文化名城——看山看水,桂林之美

在桂林生活的早期人類可以追溯到八九千年前,在市內的寶積巖,南郊的甑皮巖,西郊的轎子巖,東郊的丹桂巖等60多處洞穴,都先後發現了古人類的遺址和遺物。當時的遠古先民過著以採集和漁獵為主、以農業和馴養為輔的母系氏族公社生活,後來演變為百越族群中的一支。

歷史文化名城——看山看水,桂林之美

秦代以前,桂林為越人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朝統一嶺南,取陸梁地,置桂林.象.南海三郡,桂北為桂林郡屬地:三國甘露元年(265 年)吳帝孫皓置始安郡,領縣七,始安郡縣治所在今天桂林明洪武元年改靜江路為靜江府,後改為桂林府,以後,又將舊屬湖廣永州府的全州,灌陽,資源劃撥桂林清沿明制,民國以後桂林一度成為廣西省會,新中國成立後,廣西政治中心南移,但桂林在廣西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並沒有改變。

歷史文化名城——看山看水,桂林之美

自商周以後,桂林開始與中原廣有聯繫。公元前219年,秦始皇開始了征服百越的戰爭,後靈渠開鑿成功,桂林也因此成了“南能海域、 北進中原的重要結合部,一方面、為防範並鎮壓南方少數民族的反抗,歷代統治者屢屢發兵屯守桂林另一方面,大量中原漢人或避亂、或謫居、或宦遊或遷徙,紛紛南下,尤其是騷客學士或詠詩題記,或開館授徒,極一時之盛。而到了元明清時期,以宣揚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府、州縣學及各類書院在壯族地區的普遍設立.使原本帶有濃重百越色彩的桂林文化從根本上再次受到中原文化的衝擊,以儒家文化為特徵的中原文化最終在桂林文化中佔據了主體地位,並構成今日桂林文化的厚實底蘊。

歷史文化名城——看山看水,桂林之美

與此同時,桂林春秋時大部分屬楚或楚南之地,受楚文化影響較深。楚文化以艱苦創業,尚武好勇.開放兼容剽悍剛猛,信神近鬼為特點,今日桂林文化中尚存與其一致的艱苦創業、有容乃大的精神,於是, 以白越文化為底層,以中原儒家文化為主體,並吸收楚文化、嶺南文化的要素, 文化的相互碰撞與變最終形成了桂林異彩紛星的文化格局。

歷史文化名城——看山看水,桂林之美

如果從最直接,最現實的山川草木人物來觀察桂林文化,許多人都會認為靈秀,祥和穩健.雅樸是桂林文化第一眼讓人感受出來的外在氣質,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桂林山水千百年來的滋潤,陶冶,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既塑造了桂林人靈秀的外在風貌,也營造了祥和,平穩的生活格局。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域上的相對封閉,較申原地區少有戰亂而穩定平和得多,遠離中原文化中心,又缺少嶺南文化的海洋意識,使得桂林文化長期保持著古樸,儒雅祥和, 平穩的本色。而另一側面,顯現的則是剛柔相濟之美,以抗戰文化為代表。抗戰期間,大批享譽國內外的作家,藝術家學者,專家雲集桂林,其中包括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等,結成浩浩蕩蕩的抗戰文化大軍。一時之間,新聞出版,戲劇創作盛況空前,無處不洋溢著團結民主,積極進取的革命精神,造就出清柔中不乏剛勁,秀美中融和雄健的內在審美機制。抗戰期間的桂林,是全國革命文化最繁榮的城市:被譽為中國抗戰文化城。

歷史文化名城——看山看水,桂林之美

桂林今天之所以能成為東方的“國際旅遊明珠”,廠與其深厚的歷史積澱是分不開的。自秦漢開始,設郡縣治所、設府,成為省會,一脈相承的歷史脈絡始終未曾間斷過,桂林的山山水水也和崛起的桂林城一道,成為嶺南文化的一個亮點,南天柱獨秀峰早在1500多年前就因由南朝詩人顏延之而得名的“讀書巖”喚起了世人的注意。從那以後.慕名遊歷者不絕。鍾靈毓秀的桂林山水,陶冶了眾多文人墨客,同時也營造著一種強固的文化優勢和氛圍,桂林既是南方秀麗山水的精華所在又是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一方聖土,自然美和人文美結合得非常密切,是近年來一些聲名鵲起的純自然景區所無法望其項背的。這正是桂林最大的特色,最強的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