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永遠在宇宙中流浪,是怎樣一種體驗?


如果永遠在宇宙中流浪,是怎樣一種體驗?


《流浪地球》的熱播讓宇航員這種特殊的職業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很多人認為作為一名宇航員,不僅光榮而且充滿無限樂趣。

若能有幸成為一名宇航員,不僅有機會去到常人難以踏入的神秘太空,探索常人無法理解或接觸的事物,還能為國家和民族的進步做出重要的貢獻。

雖然,成為宇航員能擁有與眾不同的體驗,也能收穫普通人無法獲得的榮耀,但可能不瞭解他們背後所付出的巨大代價


如果永遠在宇宙中流浪,是怎樣一種體驗?


太空環境十分特殊,太空內的重力、溫度等與地球上有較大差別,宇航員在太空環境中隨時可能出現意外或險情。且太空距離地球較遠,救援不便展開,一旦宇航員遇到了緊急情況便十分危險。

1

宇航員在太空中會面臨哪些危險?

我們先來說一說看起來很酷的“太空行走”。航天員離開太空艙,隻身進入太空出艙活動,實際上是一個相當危險的任務。

如果宇航員雙手突然失去對太空艙的“控制”,或者宇航員的“磁靴”失靈,身體就會不由自主地飄向太空,此時就只能寄希望於自己身上繫著的安全繩索

如果這最後的保障也沒有了,那麼宇航員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與太空船越行越遠,飄向浩渺的宇宙。

此外,在沒有地球大氣層和磁場保護的外太空,宇宙射線對人體的危害非常大。宇航員如果直接暴露在宇宙射線中,將會引發包括癌症、急性輻射病在內的各種疾病。若是宇航服損壞,宇航員突然暴露於真空環境下,將會導致眼睛和舌頭上的液體迅速“蒸發”。


如果永遠在宇宙中流浪,是怎樣一種體驗?


缺氧也十分危險,宇航員在缺氧狀態下10秒鐘內就會失去意識,同時由於缺乏氣壓,身體中的水會開始膨脹,在一到兩分鐘後便會死亡。

2

從未止步的太空探險

全球較早開展太空研究的國家是美國和前蘇聯。由於航天環境複雜,設備不夠完善,曾有18名來自前蘇聯或美國的宇航員在航天事業中喪生,大部分航天事故都是發生在去往太空的途中,也就是在地球的大氣層中。

劃分外太空與大氣層的線位於海拔100千米的高空,科學家稱之為“西奧多·馮·卡門線”。“卡門線”以下的區域屬於地球的大氣層,而卡門線以外的空間就屬於太空了。迄今為止,只有3位前蘇聯宇航員在外太空遇難。

最早的一次宇航事故發生在1967年的聯盟1號,太空飛船在返航途中無法打開降落傘,最終與地面發生猛烈碰撞,造成艙內的一名宇航員喪生。


如果永遠在宇宙中流浪,是怎樣一種體驗?


還有兩次較為嚴重的航天事故都與

NASA的航天飛機有關,這兩次事故均都造成7名宇航員遇難。一次是1986年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在升空一分多鐘後發生爆炸(失事高度15公里);另一次還有一次是2003年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在返回地面的過程中發生解體(失事高度約為60公里)。

造成前蘇聯3名宇航員太空罹難事件的是發生在1971年的“聯盟11號事故”。由於返回艙的密封性因為壓力閥移位而失效,結果導致三位宇航員因為體液沸騰與窒息而喪生。

當時飛船的高度為170公里,所以宇航員遇難時正處在太空中。不過,這三名宇航員的遺體並沒有在太空中飄蕩,而是隨著返回艙在地球上著陸。

“聯盟11號事故”發生在美國和蘇聯的冷戰時期,雙方在航天領域展開了激烈競逐。

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1961年,蘇聯率先實現載人航天飛行,先聲奪人;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載人登月,反超蘇聯。蘇聯方面奮起追趕,於是,1971年4月,蘇聯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座空間站“禮炮一號”,並很快派遣“聯盟10號”飛船搭載3位宇航員前往這個空間站。然而,由於對接階段出現故障,宇航員們未能進入空間站。


如果永遠在宇宙中流浪,是怎樣一種體驗?


緊接著,1971年6月6日,蘇聯進行了第二次嘗試。“聯盟11號”飛船發射升空,搭載著三位宇航員——指令長格奧爾基·多勃羅沃利斯基中校、實驗工程師維克托·帕查耶夫和飛行工程師弗拉季斯拉夫·沃爾科夫。

這一次,3位宇航員成功完成與世界上第一座空間站的對接並順利進入了“禮炮一號”,

他們在空間站共停留了23天,創造了當時人類在太空停留的最長記錄。

在空間站,他們進行了一系列天文觀測,研究了失重狀態下植物的生長情況,還做了一些醫學實驗,獲得了許多寶貴的資料和數據。3位宇航員為蘇聯贏得了榮譽,在那樣的歷史條件下,他們成為蘇聯人心目中的英雄。

同年6月30日,宇航員完成了航天任務,是時候返回地球了,根據預期,他們將會降落在中亞的大草原上。該日清晨,蘇聯幾乎所有電視臺都在等著直播3位航天英雄歸來的畫面,而蘇聯航空航天局的工作人員也駕駛著直升機在預計降落地點附近待命。


如果永遠在宇宙中流浪,是怎樣一種體驗?


很快,他們就發現了正在緩緩下降的“聯盟11號”飛船,它巨大的降落傘正常打開了。這是一個光榮的時刻!一等飛船落地,工作人員便立即走下直升飛機,衝向因為與大氣摩擦產生高溫,還在冒著熱氣的返回艙。

工作人員萬萬沒有想到,返回艙的艙門打開之後,3位宇航員端坐在各自座位上,睜著眼睛,面無表情,臉上能隱約看到暗色斑塊,鼻子和耳朵出血。工作人員迅速將宇航員移出艙外並立即進行搶救,然而現場醫生的診斷卻是:三位宇航員早已死亡。

“聯盟11號”3位宇航員遇難的消息一經公佈,引起了國際航天界的極大震動,科學家們紛紛對宇航員的死亡原因進行了分析,有的猜測死因是致命的宇宙射線,有的猜測宇航員可能是感染了某種超級外星病毒……

蘇聯政府則立刻成立了調查組,並暫停了所有宇航員的訓練計劃以及後續的所有載人飛行任務。


如果永遠在宇宙中流浪,是怎樣一種體驗?


調查發現,返回艙結構並沒有被破壞,多勃羅沃利斯基座椅上的肩帶打開了,他座椅下面用於艙內外通風的一個閥門打開了,其餘一切正常。3位宇航員均有腦溢血和肺充血等相同症狀,他們的死因是由於氣壓快速下降導致的窒息和肺栓塞。

後來,蘇聯科學家還原了3位宇航員遇難的整個過程。連接返回艙和軌道艙的分離插頭在分離過程中產生巨大的震動,將返回艙的壓力閥震開,這使得多勃羅沃列斯基座椅下的通氣閥門突然間打開了。

返回艙內的空氣快速洩漏,3位宇航員立刻聽到了漏氣的聲音,他們先是檢查了艙門,之後關閉無線電設備,以聽清楚漏氣的吱吱聲來源於哪裡。當發現吱吱聲來源於自己座位下時,指令長在急促的呼吸中慌忙解開了自己座椅上的肩帶,想要站起來檢查,但已經來不及了。

僅僅34秒後,返回艙內的氣壓就降到了真空水平,3位宇航員被急性缺氧、體液沸騰以及肺栓塞奪去了生命。

3

向著宇宙深處,永遠流浪

你知道嗎,踏入太空的除了宇航員,還有兩位為宇航事業奉獻終身的科學家被送往了外太空。

其中一名是最早發現冥王星的科學家克萊德·湯博。人們為紀念他,把他的骨灰用新地平線一號送往冥王星。


如果永遠在宇宙中流浪,是怎樣一種體驗?


後來人們勘測數據時候,發現新地平線一號已越過了冥王星,向著太陽系以外移動,而克萊德·湯博的骨灰也將永遠在太空裡遨遊。

相關專家表示,在2019年克萊德·湯博的骨灰就會被帶出太陽系。

另一名科學家是尤金·舒梅克,這位科學家從小就是一名天才,年僅20歲就完成了碩士學業。他是行星科學的開拓者和柯石英的發現者,在科學界有較高的聲望。尤金·舒梅克在一次前往澳大利亞的考察中意外喪生,人們為了紀念他而將其骨灰裝入航天飛船載向了太空。


如果永遠在宇宙中流浪,是怎樣一種體驗?


如今,隨著技術的變革與進步,宇航員的安全得到了進一步的保障。但是,太空環境變化莫測,科學家依舊難以預測與控制太空中存在的各種風險。

地球只是人類的起點,星辰大海才是我們的未來。對這廣袤宇宙的探索,既神秘浪漫又處處潛伏著危險。讓我們向那些作為人類邁向宇宙的先驅者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