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氣虛弱,該怎麼調理呢?

用戶3247083697750


一、脾虛的症狀及表現

脾虛,中醫術語。泛指因脾氣虛損引起的一系列脾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現象及病證。包括脾氣虛、脾陽虛、中氣下陷、脾不統血等證型。多因飲食失調,愛吃冷飲和甜品,暴飲暴食,脾氣暴躁,勞逸失度,久坐或久病體虛所引起。



脾有運化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和輸布水液以及統攝血液等作用。脾虛則運化失常,並可出現營養障礙,水液失於佈散而生溼釀痰,或發生失血等症。

二、脾虛應如何飲食調理呢?

薏米紅豆粥



薏米是健脾食物中效果特別明顯的,對祛溼也有特別好的功效。古籍《本草新編》記載道:“薏苡仁,健脾祛溼,利水潤膚,不至損耗真陰之氣,凡溼盛在下身者,最適用之。”中醫認為,溼氣乃人體萬病之源,薏米的作用正是針對祛溼,且早在古代就被認可了,中醫甚至稱薏米為“祛溼之王”。 紅豆具有的功效是十分多的,它具有溫和養胃,祛溼利尿的功能,不管是男性或者是女性,食用紅豆都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可以調節我們身體的狀態,將身體內的溼氣排出。

糯米餈



糯米又被稱作“江米”,性質溫和,味甘,適合脾虛胃寒的人食用。具有暖和脾胃、消除口舌乾渴、改善自汗、治療便溏和腹瀉等功效。 健脾也可用山藥、白朮、土豆、白扁豆、紅薯等,通常是長在地裡深處的都可以健脾。用它們熬粥、婉肉、單煮均可。

三、脾虛需要注意哪些?

需要及早的行滋補的中藥進行健脾胃,而且要好好的休息,戒除不良的生活習慣,多行運動增強自身的體質以改善脾虛症狀。

★若本回答有幫助,請點贊支持!

胃腸肝膽外科曾醫生


脾氣虛弱也能導至脾虛氣陷,也叫中氣下陷。因為脾還有一個生理功能,就是升清,也就是水谷精微物質的上升與佈散,脾氣一虛,不但不升清反而下降,中醫學稱之為中氣下陷。表現是---經常便溏,脫肛,婦科的子宮下垂。還有就是小使混濁如米泔,也責之於中氣下陷,《內經》也說,中氣如果不足,也能影響到二便的正常。

脾氣虛弱還能導至脾不統血,也叫“氣不攝血”,不僅具有脾氣虛弱的證候表現,還有便血,尿血,鼻出血,婦科月經過多,崩漏。先賢也說“脾統血,腎濾血”,脾氣對血液有固攝作用。

中藥調理方面,脾氣虛弱的,可以用四君子湯加味,經常洩瀉的可用名方“參苓白朮散”湯劑丸劑皆可。

中氣下陷,可以用大醫家李東垣的名方---“補中益氣湯”或丸,隨症加減。

氣不攝血,可用“歸脾湯”,也有“歸脾丸”“人參歸脾丸”。

在食療調理上,可經常食用這個養生粥,即是藥物又是食物:

大棗,扁豆,小米。專補脾胃效果好。


國寶中醫養生


脾氣虛弱,屬於病邪在中焦,中土運化失調,升降不圓所致。

要辨證施治,分析具體情況來處方,如果是肝氣過旺,則需要疏肝理氣,則脾氣自來;如果是中運失調,可服建中湯;如果是升降失常,脾不生胃不降,則需要升脾降胃,調理氣機;如果是飯食過飽,則需要節食消積;如果是情緒不好,抑鬱寡歡引起的,則應調整心情,可服柴胡湯劑。而對於焦慮引起的脾氣失調,則需要放輕鬆,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


凡真堂健康管理師


這個,說起來就很囉嗦。

脾氣虛弱,常見的可能是肝氣過旺,要平肝理氣;其次是汙濁太多,吃個不停,要清熱消食化濁;再次呢,思慮過度,傷脾氣,這得看得破放得下,給點輕鬆感,活動活動;再次呢,是腎陽不足,脾氣升清無力,這要溫腎利水;還有很多因素,如久病之人,你得辨證啊。不然,沒法弄。


研幾居士


目前社會人類患病大多都以瘀堵為主,與脾虛有關。脾虛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少吃飯,注意多運動即可。如果有不適症狀,可以簡單中藥調理一下療效頗佳!


董氏中醫


可以直接用健脾益氣的藥扶牌即可。臨床上根據五臟相關論還可釆用抑肝扶土法或補火生土法進行間接治療脾虛弱證。見病知源可謂要言不煩。


醫林一尹


脾氣虛弱應該是腎也不太好吧,我家孩子他爸以前就是脾虛腎虛,那方面不太滿意,後來是吃了一段時間中藥調理好的


大蛟er


吃三個月歸脾丸搞定。


筋骨堂傳人


吃一段時間中藥湯劑整體調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