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可以看出原著作者對道教和佛教有哪些觀點呢?

詩情畫意的猛男


道教,是我華夏主要宗教之一,也可以說是我華夏本土的宗教,我華夏古民認為萬物有靈,進而產生對自然的崇拜,對靈魂的崇拜,對祖先的崇拜,慢慢的在歷史不斷地演化中,發展成祖先與天神的合一,形成至上神的雛形



其出自《易經》,起於《老子》,由伏羲,文王,老子三聖創立,伏羲聖賢創立八卦,周文王創立六十四卦,後來其孔聖人為《易經》作《易傳》,由此形成華夏文化的總源頭,是諸子百家的開始



基本教義:尊道貴德,天人合一,貴生濟世

距今從張道陵正式成立以有一千百八餘年,若算上上古時期的起源與完善,可有四千多年

佛教,普遍認為起源古印度迦(jiā)毗(pí)羅衛國(今尼珀爾境內)由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這個王子屬於釋迦族,所以又稱釋迦牟尼,佛教重視人類道德的進步和覺悟,最後達到超越生死苦樂,斷絕一切煩惱,得到究極解脫。



基本教義:緣起,法印,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因果業報,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槃,以及自成一體的密法宗義等(這些想要具體瞭解的話,可以自行去搜索,這裡不過多講解)



佛教創立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

以上佛道兩家基本信息,各位先了解下

接下來說說在西遊記中,作者對佛道兩家的觀點,作者並非在書中對兩家一視同仁,不分大小的

作者在書中諷刺過佛教(具體可細讀書中第八十四回“難滅伽持圓大覺,法王成正體天然”),但是道教在書中更為不堪(具體可細讀書中第七回與車遲國降三妖這兩點)



因為這個還要從當時的創作背景說起,當時是明代嘉靖帝在位,但是嘉靖帝是個昏君寵信妖道,把整個國家搞得烏煙瘴氣,而這些道士仗著有皇權撐腰也是為所欲為,作者應該是看不下去了,就寫出了《西遊記》借小說狠狠的諷刺了他們一番



其實《西遊記》的作者對佛道兩教的觀點,在根本上不存在任何厚此薄彼,作者想要表達的是,不論你是道教還是佛教,只要是勸人向善即是好的,但是利用宗教的名義去為所欲為滿足自己的一己私慾,哪怕你再說的天花亂墜,從根本上你就是壞的,教義無對錯,只是看人怎樣去理解運用罷了

甘肅省天水市玉泉觀對聯



存心邪僻 任而燒香無點益

扶身正大 見吾不拜有何妨


李扶搖呀


近年來關於《西遊記》的研究越來越多,角度也越來越新穎,而由於原書中不管是從語句、臺詞還是情節設置,都大量提到了佛道術語和其思想,比如章回名上的道教專屬名詞:靈根、大道、元神、金公、等。而公認的《西遊記》主題之一——"心猿歸正",則明顯為佛家術語。如果《西遊記》不含佛道思想,自然不可能在書中頻頻運用這些專有名詞,因此

《西遊記》的主題必定與儒釋道三教合一有關,此觀點已然成定論。

而由於86版《西遊記》的深入人心,許多人更傾向於把它當做一個宣揚個性解放的故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小說電視中對於《大鬧天宮》的頻頻展現,像前幾年被視為國漫崛起希望的《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也是重點從這個角度切入,展現給觀眾一個天性自由又頗具情義的孫悟空形象。

因此,許多人都忽略了作品本身所帶有的儒釋道思想。即便是知道一些基本的:比如唐僧一路不畏艱辛求取真經其實是體現了其忠君報國思想,是儒的體現。天宮則都是道家派系,自然屬道教;取經行為以及師徒四人都是佛教徒,則是明顯的佛家思想的明證。

對於儒,我們大家都比較熟悉,這裡就不用多說了,下面主要來說一下《西遊記》中的道和佛。

一、《西遊記》中的道教思想和觀點

黃霖在《關於的作者和主要精神Ⅱ》中,對《西遊記》的主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認為作者本意是宣揚"明心見性"的心學,但在客觀上弘揚了自由和人性美,促成了人們自我價值的肯定。

其實這個主題和道教亦有不小關聯。

(一)清靜無為

在中國歷史上,漢朝文景之治,唐朝貞觀之治,宋朝仁宗盛世,明朝洪武之治,清朝康乾盛世……無不使用"內用黃老、外示儒術"的治國方針。作為中國本土宗教,道教主張天人合一,尤其注重修身養性。道教認為"身國同治",視為治國和修身的通用原理。

在《西遊記》中,最能體現此思想的是兩個人——菩提祖師和太上老君。

菩提祖師是孫悟空真正的師傅,孫悟空的一身本領幾乎都是他所教授。須菩提是菩提之祖,也稱心祖,身兼佛道儒三家之長,其實力高深莫測,且無慾無求,收徒不為回報。而更是除了在故事開端出場,再也不見蹤影。其隱居的地方也是世間難尋,菩提祖師實在堪稱西遊第一隱士。

太上老君的道行比之菩提則要低一些。他未隱居於世外,而是居於天庭,為玉帝所效力但他仍稱得上是天宮內最瀟灑無求的神仙。當其他同僚甚至上司都被孫悟空攪得大怒之時,唯獨太上老君心態豁達。而最初招降孫大聖,亦是太上老君從中周旋,哄得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齊天大聖漸通事理。而天性自由不喜拘束的悟空,在天宮眾人中,最要好的也就是太上老君了。

(二)玄妙思想

《道德經》有言:"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教的自然情懷、深深影響著傳統文藝的審美觀,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精神源泉。

道教首先已經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精神氣質。從莊子《逍遙遊》中的馳騁想象,到魏晉時期浪漫奇幻的遊仙詩,再經由千古大詩人李白的揮灑潑墨,已經在國人心中造就了抹不去的印象。而這種觀念又直接間接地表現在《西遊記》中。

《西遊記》裡各種奇妙的想象,比如遍地無男子的女兒國,又比如師徒四人一路上遇到的各種妖魔鬼怪,皆是道教玄妙思想的體現。蠍子精、白骨精、玉面狐狸、蜘蛛精……怪異詭奇超乎想象。而並不太為人所熟知的荊棘嶺木仙庵的杏仙,更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集中體現了中國人對於"美妖"的文化想象,從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就可看出這種觀念對於後世鬼怪小說的影響。

(三)長生不老

《西遊記》中的妖怪幾乎都在追求長生不老,在每一個小故事裡,唐僧幾乎都面臨著即將被吃掉的命運。對於長生不老觀念的展現集中體現了作者的道教思想。當然,《西遊記》作為一部世代累積型作品,這種思想也可視為道教思想對中國人的長遠影響的產物。

以玉皇大帝為代表的天庭眾仙,是長生不老的象徵。神仙擁有永久的壽命,不會老死。而唐僧為金蟬子轉身,吃了唐僧肉可以令壽命有限的人或妖得以長生不老,因此一眾妖怪都對唐僧肉趨之若鶩。

長生不老思想一直是道教最為人熟知的特點。從秦始皇求仙尋藥到嘉靖尋仙問道,中國曆代帝王都想要長生不老。道教修行的目的也在於長生不老,羽化成仙。長生不老思想也是《西遊記》中最明顯的一個道教觀點。

二、《西遊記》中的佛教思想和觀點

(一)修心正心

目前學界所認可的《西遊記》的主旨,是借西天取經這一任務,展現主角孫悟空修心得正果的過程。孫悟空作為《西遊記》當之無愧的第一主角,他從一個無拘無束任性妄為的猴子,在一路取經過程中修得正心最終成佛,顯然是印證了佛教"心猿歸正"這四個字。

開始的大鬧天宮是孫悟空"放心"的過程,而後造成了一系列惡劣影響,攪得天庭人仰馬翻,最終被壓於五指山下,這是"收心"的開始,而後孫悟空在取經路上盡力護持唐僧求取真經,功德無量,也逐漸地磨練了自己的心性,這由"放心"到"收心"再到"正心"

的過程就是《西遊記》的主旨思想。

"真假美猴王"一節是最為明顯的體現孫悟空"心猿歸正"的關鍵點。孫悟空看不上唐僧肉眼凡胎不識真妖假人,不滿唐僧時不時不分青紅皂白地緊箍咒相加,一氣之下心生恨意,打了唐僧揚長而去,聲稱以後再不回去。所謂的假美猴王六耳獼猴其實就是悟空的"二心",因此如來知道悟空來了,便對大眾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競鬥而來也"。當六耳獼猴一死,悟空真心歸位,從此收心安心護送唐僧上路,再無二心,可見此節是悟空"修心"的關鍵一節。

除悟空外,此書在對師徒四人進行描寫的時候,也多次提及佛教清規戒律,比如戒酒色偷盜等,像八戒貪戀美色犯了淫念被菩薩懲罰就是作者肯定佛教戒律的體現。清規戒律本身也是佛教"修心"的外在表現。

(二)因果輪迴和及時行善

因果輪迴是佛教觀點,前世今生等投胎轉世觀念俱是源於佛教。《西遊記》中屢屢提及的陰曹地府、閻王爺、黑白無常二判官,都是佛教觀念在書中的體現。像唐僧的金蟬子轉世身世,以及普度眾生所傳達的現世行善、積善成德以求來世安穩等,都是受因果輪迴思想的影響。

孫悟空被壓於五指山下五百年,正是他先前大鬧天宮的罪業所致。他護送唐僧一路跨越艱難險阻取經,也是有將功贖罪的意思。豬八戒調戲嫦娥被貶下凡界並錯投豬胎,由一個威風凜凜的天蓬元帥變為現在類似於丑角的豬八戒,可見報應的厲害。沙僧的經歷同樣如此。這都體現了佛教的因果觀。

另一方面,佛教又重視轉世輪迴。去西天並不只是方向上的前進,更是心靈的淨化和昇華。而去西天的途徑也並不是到達某一個具體地方就可以進入的,而是肉體死去,靈魂升入西天

。唐僧過凌雲渡時,就是拋去肉體,方成佛進入西天,象徵脫胎換骨。因果輪迴和由此而來的行善積德觀念不時在《西遊記》中展現。

(三)普度眾生

《西遊記》的主線故事是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那取經的目的是什麼?自然不是為了揹著厚厚的一摞書拿回家放書架上裝門面的,而是為了一個偉大的目標——普度眾生。唐玄宗需要佛經普度冤魂,而唐僧作為一名僧人,真經中的理念亦是他的畢生追求,普度眾生思想是佛教吸引世人求佛入佛的一個重要觀點。

《西遊記》曾提到佛祖割肉喂鷹之事,此說是佛經中的一個著名故事,也體現了佛教普度眾生的思想。眾生有自然之道,弱肉強食本是自然規律,但佛教倡導渡眾生,因此佛祖能做到捨身渡人。在書中,除了其中的部分妖怪,師徒四人都基本遵守不殺生理念,這都是佛教觀點的影響。唐僧幾次誤會孫悟空錯殺好人,甚至為此數次念緊箍咒,逼得悟空險些反悔放棄取經,既是佛教普度眾生觀念的體現。


三、《西遊記》中佛與道的融合:

三教合一思想在唐朝就已出現,到明清更是有所發展交融。作為一部與佛道兩教思想都有密切關係的作品,《西遊記》中的佛道思想也是有所交融的。

(一)分派並立和互助觀點

西遊記中的天上神佛有兩個明顯派別。一個是天庭,以玉皇大帝和太上老君為代表的神仙,都是道教的體現。而以如來佛祖和觀音為代表的西天,則是佛教思想的內容。這兩派雖是涇渭分明互不相犯,卻也有交融。

孫悟空大鬧天宮惹惱的是玉皇大帝,但當天庭無力鎮壓孫悟空時,佛祖出手了,一下子將孫悟空壓在五指山下。而後兩派在取經一事上自然達成共識,都在師徒四人取經路上給予幫助和指點,這體現了兩教的融合。

(二)崇佛抑道、佛勝於道

但在《西遊記》中,道和佛的地位卻大有差異。雖然都是神佛一類,有無上修為,長生不老,但佛教卻明顯高於道教

首先,孫悟空鬧得天庭無人敢管之時,如來佛祖區區一個手指就把孫悟空壓在五指山下,並使得他乖乖聽從觀音指點,正心收性去陪唐僧取經,可見西天佛教在修為和法力上明顯比天庭道教高出一大截

其次,師徒四人取經去的是西天,主線故事的目標就是西天,普度眾生的途徑也是去西天求取真經,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最後修得的也都是皈依佛門,是成佛而非成仙

,可見作品在思想傾向上還是偏於佛教的。

《西遊記》中含有不少的佛道思想和觀點,這些思想不僅僅是作者本人思想的體現,更是集中展現了中國佛道思想文化發展到明朝的狀態和在普通人心中的印象。《西遊記》的奇不僅在於它故事的精彩奇妙,更在於它其中不同思想的碰撞和交融。瞭解佛道思想對《西遊記》的影響,將有助於我們更深入更全面地瞭解《西遊記》的價值,而不僅僅是將它當成一部刷怪升級的玩世之作。


一往文學


對《西遊記》的瞭解,應該從小時候看連圈畫開始;後再看了好幾個版本的影視節目。真正閱讀原著,是90年代在上海做農產品時,花20元從真如寺地灘買了十多本舊書,其中有一本《西遊記》,才得以真正閱讀原著。



少年時期,覺的《西遊記》很有趣——妖魔鬼怪,神仙菩薩,唐僧師徒,各顯神通。最喜歡的是孫悟空和在他手中能變大變小的金剛棒。最討厭的是又糊塗又沒本事的唐僧,搞不懂佛祖幹嘛給他緊篩咒!

長大以後,慢慢知道《西遊記》只不過是一部神話小說。天宮仙境,只不過人的美好夢想;天神大仙,妖魔鬼怪,只要你本事夠大也能夠戰勝!而比本事更重要的,是唐僧一樣堅持與善良的形象!


當走過許多路,讀了一些書,又歷經人生幾十年的風風雨雨後,回頭再來品味《西遊記》——難怪被稱之為充滿著中國傳流文化智慧的四大名著。

而作者吳承因雖無傳經說法講學,憑一部《西遊記》名揚四海,影響中國百百年而且將繼續傳播下去!稱之為釋道儒貫通的國學大師一點不為過!

之前我在相關傳統文化的文章都說過,之於淵博的國學經典名著及大師,依我輩之學識連淺薄都談不上,故不敢妄加評論!

在自已理解水評上的看法是,作者欲通過《西遊記》,詮釋道釋儒三教初心不二!併力倡道釋儒可溶合貫通的可行性關係義理。

其個人信仰,我認為更編向佛教佛學"佛是覺悟的眾生“的禪宗佛性論;對佛法的表達始終圍繞《金剛經》應有所住而生其心。正如電影《西遊記》歌詞:"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夢寄鄉情


西遊記是內丹著作,作者不是吳承恩,,,

西遊記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最深刻的寓言小說!主題是三教合一,終極目的是修行達到天人合一!

詳情去噹噹網看王宏偉百萬字的《正解西遊記》,,,


可酒可茶


道教給了孫悟空本領給了孫悟空官位,最後孫悟空造反了。佛教給孫悟空戴緊箍咒降服了他,讓他乖乖地打工幹活。兩種管理方式兩種結果。道教管理方式存在缺陷,不及佛教鐵腕政策有效。

由此說明,作者想表達的觀點,管理必須得有強而有力的手腕施以高壓政策。道教只知道培養員工能力、提高員工事業地位,這種只給糖果不給巴掌的管理方式註定是行不通的


打馬將軍


《西遊記》講的就是無天的佛國。

它與《白蛇傳》如出一轍,白蛇傳裡的法海就是被道教栽贓陷害。明明是一個姓張的真人拆散許仙一家,非得給扣在佛教徒法海頭上。那麼佛教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宗旨哪去了?他們道教到是喜歡降妖除魔,多管世間的閒事,這絕對符合道教宗旨。佛教講修心改過,心外找法無一法可得,心內找法處處是法。宗旨都是道教的,生生給佛教安上,與佛教宗旨完全靠不上邊。你說他們道教想幹啥?


用戶和言悅色


西遊記是一部修心的小說,唐僧歷經八十一難在我佛如耒處取得真經。人也是這樣,做什麼事都有外力干擾,被稱之為魔。排除這些干擾才能有所成就。悟空心,白馬意,唐僧性,八戒精,沙僧命配合五行。金木水火木要調理配合好,人才能達到陰陽平衡


管錢莊


猿猴上躥下跳,正像心臟上下跳動,所以稱為心猿。欲常引只。人心好靜,修道需悟個心裡無念想,所以叫做悟空。這麼說你們懂了吧,八戒 沙和尚也是如此。


上智與中庸


借佛演道,佛道雙融。西遊記中佛教的意義在於破道教執著於形質的旁門,而真正闡發的是借物比象修心養命的金丹大道,佛道兩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亦各自有自己的旁門


水中金16


佛法普度眾生,道法通天徹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