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地方都有一個特別重視的風俗,說說你在這個風俗的日子裡,你最難忘的是怎麼過的?

稀有野山林


給你講講我們江西大年初五迎財神的風俗吧。

大年初五晚上,我們要游龍,就是村民們舉著火把,在村內外遊行,以此迎接財神爺的到來。與此同時,我們還要一直放煙花和鞭炮,很是壯觀的景象!

在城市裡的人非常難得親眼看到這樣的場景,圍繞在你身邊的是熟悉的面龐,親切的口音和歡鬧的氣氛,空氣中瀰漫的煙火和爆竹味讓你的心靈充斥著溫暖的味道。


夜會故事


特別重視的風俗當屬清明節,大概全國各地大多數地方都重視這個祭祀先人的節日。

我小的時候,每到清明節父母就會帶著我到老家去祭祖。父親挑著二大簍(用稻草編成的草簍)錫箔,到祖父母的墳頭去,我則跟在父母后面邊走邊玩。清明春濃,野外花紅草綠,風柔日暖很舒服。

到了墳前,父出到墳上拔除一些野草,清理一番然後擺上供品,都是一些糕餅水果之類。點上香燭,說一些祖宗保佑之類的話,然後把錫箔燒了,磕幾個頭祭祖就完成了。

祭過祖的糕點水果,據說吃了對活著的人有好處,會給活人帶來福氣,所以不會扔掉,當時就分來吃,吃不完的就帶回家吃。

清明的習俗從老一輩傳下來已經很久了,但下一代有些傳不下去的感覺。


8232354703122老三屆


我印象中,最深刻的節日是清明節。

說到清明習俗,我首先想到兩句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我們家鄉清明的習俗是上墳,插柳,烙焦膜。

那一年,我八九歲得樣子。清明節的那一天,我早早的起床,看到院子裡插滿了柳枝,一時間很歡樂,跟哥哥妹妹們在院子裡嬉鬧。

我說廚房的柳枝最長最好看,哥哥說堂屋的柳枝最整齊,兩束柳枝一般長,弟弟說大門的柳枝最氣派,長了很多的葉子。

說著說著,我們幾個拿著柳枝在院子裡揮舞起來,你追我趕,很是歡樂。路上行人慾斷魂的意境我們還無法理解,我們只知道節日的時候親戚來,鄰里往,他們去上墳,他們會帶來貢果,好不熱鬧。

廚房裡飄出焦膜的香味,媽媽在給我們烙焦沒饃,它是種很薄很薄的餅,和麵的時候參入芝麻,薄薄的麵皮放在烙鐵上烘烤,不一會就滿院飄香,我們稱它為焦饃,是小孩子的最愛。

我一年也難得吃上一回,所以早早地就盼著清明節的到來。

媽媽一邊囑咐我們慢點跑,一遍細心地烙著焦饃。不一會的功夫,哥哥摺好了兩個柳枝帽,我和妹妹搶著帶到了頭上。

忽然,一輛亮堂堂的自行車推進了我家的院子裡,來者是一位穿著老式大褂的中年人,上衣的口袋裡插著一塊白布。

“這是葉子家嗎?”那個人站在院子裡大聲問了一聲,我們幾個停止了嬉鬧,看著他。

“誰呀,是的。”媽媽說著話從廚房裡走出來,她用圍裙擦了擦滿手的面浮。“呵,馳哥,你咋現在來了?”媽媽的臉上一下子掛滿了恐懼。

英子是媽媽的小名,叫馳哥的這位是媽媽的遠房親戚。

媽媽招呼我們幾個過來叫舅舅,那人繼續說“咱大爺,昨天半夜回去了。”說完底下了頭。

媽媽的眼淚撲噠撲噠地落下來,她說“怎麼這麼快,我前天才回來,就隔了昨天一天,也不等我……”說著說著哭起來,媽媽哭的很傷心。

媽媽很快從屋子裡拿出一件白色的衣服穿上, 跟著那個人走了。

哥哥告訴我們,姥爺去世了,那個人是來送信的。

媽媽走了不一會兒,天下起了瀝瀝細雨,哥哥帶我們開始吃焦饃,吃到嘴裡的焦饃,我反覆嚼了很多遍,再也找不到往日的香味。

那個我清明節,我失去了姥爺,是我記憶裡最深刻的一個節日,那個焦饃成了我記憶深處的回憶。





南風償


" 年",是傳說一種兇猛的怪獸。有人說其頭上長角,體格大,是大象的好幾倍。也有一說是藏於海底的猛獸,及其兇殘。每到除夕,尋到人、畜,食之,人們痛恨至及。苦於無法,每年除夕群居躲避深山,以避年。後偶然得一法,又一說是神仙所施,"年"怕大的響聲,怕光,怕紅,於是每到除夕,家家響爆竹,帖對聯,燈火通明,再也不用怕年了。

我們這裡過年,堆旺火,貼春聯,響爆竹。尤其是堆旺火,每年除夕夜晚,家家戶戶堆一堆旺火。是用大塊煤壘成塔狀,裡放柴火,外貼旺氣沖天大紅紙,圖吉利,祝全家來年興旺之意。每當除夕,十二點後點燃,火從空隙衝出,狀如浮圖,既禦寒,又狀觀。大人小孩圍著火堆做遊戲,話家常,守夜避年,以圖旺氣沖天。孩子們也可以走街串巷,看誰家的旺火大,旺,誰家的旺氣大。


俠隱世界


我們家在東北農村,我們那裡一直有一個傳統風俗:過年給長輩磕頭拜年,可能有一些家庭也會這樣做,但身邊更多的人過年不會再“磕頭”了,更多的選擇是鞠躬、作揖、或者一句拜年的吉祥話,又或者什麼都沒有,只是送上一句“恭喜發財、紅包拿來”

身邊有年輕人覺得“磕頭”太重了,都說膝下有黃金,最好不要輕易磕頭,拜年的意思帶到就行了

我也為此而困惑過,每年過年我們兄弟姐妹依次給父母磕頭,父母不給紅包,只是笑一笑說一聲“好”。這樣的儀式有沒有必要呢?

我想答案是“當然有!”

每個人都是高貴的,不論出身如何,都可以有高貴的靈魂,在如今這樣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人們總覺得“磕頭”有些過了,高傲的靈魂也不允許,挺沒面子的

可我總在想,人活一世,是不是應該有一些時候低下高貴的頭,放下不可一世的所謂面子,向我們人生的初出之處回以真摯的感謝呢?給父母磕頭,這樣的儀式感當真必要,人只有不忘初心,才能一路向前。





楊木林子宋小欠


農村風俗有很多,各地都有不同。我們這裡最普遍的風俗是,過年過節在吃午飯前都要到祖墳前先祭奠一番。以表懷念之情。清明節,還要用新土添墳,燒紙錢,清理雜草,種花植樹,很是隆重。


玉輝清風


俄們就裡的重要風俗,就是清明節掃墓,在清明來臨的日子,我們這裡是從冬至到清明節叫一百五也就是一百零五天,在這天的早上和頭一天的下午都要到祖先的暮上添土,起意思就是給祖先修蓋房子,這個規矩是家家要辦的,在這個時間段可以立碑。清明的前一天那就上墳拜墓燒紙錢,學校到這時也不忘記為祖國,為人民獻身的革命先烈,組織學生為先烈掃墓敬獻花圈,講革命歷史緬懷先烈。


王永y


每個地方都有一個特別重視的風俗,說說你在這個風俗的日子裡,你最難忘是怎麼過的?

我國的傳統節日比較多,傳統風俗也比較多。全國地域寬廣,各地有各地的風俗。




我們這個地方,我最重視的風俗是清明節。

清明節也是大多數中國人所重視的節日。在這樣一個愐懷先人的日子裡,父親總是提前幾天就通知我,擇日給爺爺奶奶墳上去添土。

我也事先按排好手頭的事兒,跟著父親去添土。父親帶著鐵鏟和濂刀,去到爺爺奶奶墳上先把墳瑩周邊的雜草蓐盡。父親一邊蓐草一邊叮嚀我認真些,說:爺爺奶奶怎麼苦啦;拉扯兄弟娣妹七個人怎麼不容易了;如今日子好了,他們卻享受不到了;我們必須要把周邊清掃乾淨了;否則爺爺奶奶會不安逸的。。。。。。。說到動情處,淚不自禁。


爺爺奶奶是葬在很遠的圍堤上。為了方便親人祭掃,父親請人修了條小路。

等到了清明這天,叔父和姑嬸姑父們都一起回來了。他們帶上祭旗;紙錢;花圈;祭品等一起去為爺爺奶奶上墳。

上墳磕頭是第一樁事,大家自覺地排成隊,依次行禮磕拜。有的還在墳前說上一些家常,回顧二老在時的一些情景。睹物思人,這不免又給大家一絲哀傷。女屬們落淚甚至抽泣有聲。。。。。。。
清明是傳統節日,它更延承著中國特色的任統文化。我更希望在這樣的節日裡,少一些哀傷,多一些追思。生命不可千年,文化都可千古!


風中的回憶823


春分已過清明節,各地風俗祭祖先,千家萬戶懷英烈,車水馬龍拜聖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