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和道德經到底哪個更實用?

純名_亦


題主這個問題真的有水平!

佛教和道教都是關注人本身,不關名利,不求外物,的的確確的實用之學。

許多的人卻是用來裝逼或者唬人!

《金剛經》是佛教第一智慧書。

《道德經》是道教第一理論書,也是第一智慧書。

兩者都是智慧書,智慧沒有大小,智慧都是大智慧!

性命沒有大小,性命都是平等的!

《金剛經》全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意為“大智慧到彼岸”!

受持金剛經,悟得大智慧,脫離苦海,到達極樂彼岸。

《金剛經》主要教你怎麼佈施,怎麼做功德種福田。

佈施要無住佈施,不住名,不住相,連“不住”也要不住。

裡面講,菩薩有三十二好相,碰到窮人菩薩化作富人給他賙濟;碰到鬱悶的人,菩薩化作心理醫生給他開導;碰到富人,菩薩化作長者叫他散財積德;碰到女人,菩薩化作男人叫他怎麼侍奉男人;碰到男人,菩薩化作女人叫他擔起男人的責任,等等!

如果菩薩迷戀這種變化,這是住了相,那這個菩薩就不是菩薩。

名也一樣,阿羅漢如果滿足於已證“阿羅漢果”,那他就住了名,不會成為阿羅漢!

阿羅漢是名阿羅漢,非阿羅漢。佛法名佛法,非佛法。

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意思是修煉佛法是最直接到達彼岸的方法,當你悟道後到了彼岸,佛法就不用了。佛法都不用了,何況那些左道之法。

所以說佛法只是個工具,叫做法船,坐過河了,船就不要用了!

佛教立有個典故,叫做“第二指”,菩薩手指的是月亮,而你看到的卻是菩薩的手指。

這就是一念迷成愚,一念悟成佛!

《道德經》是描述道的一本書,告訴你“道”大概是個什麼樣,它會怎麼演化!

作為中國本土的經,它的敘事方式有很多取像類比。

谷 神 不 死 , 是 謂 玄 牝 。

玄 牝 之 門 , 是 謂 天 地 根 。

綿 綿 若 存 , 用 之 不 勤 。

翻譯過來就是:道是生生不息的,它是“玄牝”,最大的最原始的母體,源源不斷繁衍萬物。

修道水平高深的人,“微 妙 玄 通 , 深 不 可 識 。夫 唯 不 可 識 , 故 強 為 之 容 ”。文字很無力,只能粗淺地描述一下:“豫 兮 若 冬 涉 川 ﹔

猶 兮 若 畏 四 鄰 ﹔

儼 兮 其 若 容 ﹔

渙 兮 若 冰 之 將 釋 ﹔

敦 兮 其 若 樸 ﹔

曠 兮 其 若 谷 ﹔

混 兮 其 若 濁 ﹔

澹 兮 其 若 海 ﹔

飂 兮 若 無 止 。”

道的變化:“道 生 一 , 一 生 二 , 二 生 三 , 三 生 萬 物 。萬 物 負 陰 而 抱 陽 , 衝 氣 以 為 和 。”

道的基本規律:“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

“道”是指導自己如何趨利避害,去惡揚善,修性修命,最後達成“聖人”、“至人”、“神人”的。

所以說《金剛經》和《道德經》都是修為自己的智慧,提升自己的境界,是最實用的,最有用的。

如是我聞,真實不虛!!


右手累了


兩本書都是各自的經典,從歷史角度來看,佛教的經典很多,可以說是汗牛充棟,根本就讀不完,金剛經是被禪宗和六祖慧能大師推崇的,因為現在佛教禪宗一統天下,金剛經便被推到很高地位。其實禪宗不重視讀經,不立文字,一部經書就頓悟,包打天下。佛教徒很會給自己臉上貼金,許多經書都號稱天下第一,上面有人說金剛經是第一母經,前不久讀的愣嚴經的名稱更是嚇人,單是大佛頂首楞嚴經幾個字就嚇死人,如果問和尚,都是完全了義的經書,哪一本書更重要,恐怕因人而異,但是那些堆砌的讚美的詞藻,實在讓人覺得有點不好意思呢!道德經是道家根本性的經典,恐怕沒有任何異議,代表中國人傳統智慧,就憑一本書就能建立一個宗教,裡面內涵,應該比金剛經要更加豐富。但是從兩個教的發展來看,佛教與儒家和道家思想融合之後,確實比道家要豐富和深邃,遠遠超過道家,當然在裡面也有道德經的功勞。因此,故意貶低或吹捧的都是從自己教派的立場出發。


東渡魚


這個問題特別好

《金剛經》與《道德經》到底哪個更實用?

大道相通。宗教的意義是什麼?導人向善,熱愛生命,珍貴惜福。

來看兩部影響世界的著作。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舶來品,傳自印度。

無相,無我,利他,認知,佛法,金剛經的主要思想。


無相:空,在金剛經裡以無相來表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以及無壽者相。無四相中包含了眾生面相。

以通俗的話來表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看是水。”

金剛經前篇講般若,什麼是般若?終極智慧,超脫了一切世界眼中的智慧,剖析靈魂和本源,後半部都在論無相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所有一切皆虛幻,如夢無影,生死無常,心明清寂。

兩部經文講述都是行善積德,闡述道理基本相通。

《金剛經》

明心靜氣,一切變化都已無常。

明心,知道自己最終的目的,靜氣,不被任何外界的繁雜打擾。

修善棄惡,卻不著相。

不殺生,卻有殺生普度眾生,不動怒,卻有怒目金剛怒立佛門。

佛經如往生,佛性非本身,

世間皆虛妄,著相悟本心。

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放下自我,度己度人。

眾生平等!


《道德經》萬經之王。

道者,無形無相,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有形有象,故而有上有下,有內有外,

無形無象,故而無上無下,無內無外

通俗點說,無是道的根源,這一切無法用言語來表述,只能勉強用道來形容。

全篇81章

前37章講道,《道經》

後38章講德,《德經》

合81章,稱《道德經》。

德是道的體現,道是德的昇華。

什麼是道?萬物皆可為道,萬物皆可成道。

道,始於無,成於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主張貴柔,處弱。

剛者,物極必反,強者,盛極必衰。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水,至善至柔,雖無聲,卻洶湧。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愛,節儉,低調。


兩部經文哪一部更實用?

舉個例子:九陽神功-九陰真經

一部修性,一部修命。

當你讀完,理解,運用到生活中,你就會知道哪一個更加實用。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道門守衛者


《金剛經》跟《道德經》比哪個更“實用”,這題目裡的“實用”是指什麼呢。這兩部書真的不好這樣比較。

《金剛經》是佛教經典之一,論述了“空”與“有”的相互關係。

《道德經》被道教奉為至上經典,篇幅雖短,但內容涉及眾多,從修身養性到治國理政到軍事。

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所以日常生活中接觸《道德經》的機會要多於《金剛經》,如果題目的實用性是指這個的話。


佛家妙語


首先這兩本書都是無上的經典,其義甚深,非有緣者不得遇,非有慧者不得解,非有心者不得悟。

金剛經乃佛家最上乘佛法,與心經楞嚴經一脈相承,前後呼應,同一義理。書中言,樂小法者即於此經不能受持讀誦,此經是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書中大慈如來反覆用各種言辭比喻,告知我們這個世界的真相,及修行的心法,然而這個真相卻不是言語所能描述的,聽者一念偏差即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在楞嚴經裡,阿難這樣的智慧都是反覆解反覆問也未得此甚深義趣。也難怪佛說後末世,受持讀誦此經功德,若具說,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此正與德道經上所言相合,上士聞道堇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謂之道。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霧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言善法者,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實無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德道經,我是以熊春錦老師以馬王堆漢墓出土版本所校勘為藍本,德篇在前,道篇在後,故稱德道經。竊以為,德篇乃以世間處世之道為主,道篇乃以修行出世間之道為主。各有側重,又相輔相成。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慾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

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生而弗有也,為而弗寺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江海所以能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至,是以能為百浴王。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著有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壽也。

以上乃本人受持讀誦此兩本經書所感所悟所愛之摘錄。至於哪個更實用,首先要弄明何為實用?相信針對不同的人,乃至同一個人不同的時期都是不一樣的。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無論何人只要用心去讀去誦這兩本無上經典,都必將從中有所收穫。就像一個人走進一個寶庫,不同的人收穫不同罷了。各取所取,各為其用。




本陽子


你好。你這樣問問題,是回答不了的。我打個比方,你就知道了。比如有人問:“菜刀和剃刀哪個更實用?”那得先反問他:“你要做什麼事!”

所以,我把它改成:“我在現實裡碰到了這樣具體的問題(然後說出來),請問《金剛經》和《道德經》哪個對我更有啟示作用?”

這樣問,就好回答了。否則,泛泛而問,是沒有意義的;還有,泛泛而答,同樣是不明就理的。

雖然,你沒有說出具體的情況,我現在假設一下某人有下面的情形,談談我的相關看法。

1、他說:“我種的豆苗,長得太慢了,我想拔苗助長一下,行不行?”

我會回答說:“你看一下《道德經》吧。種豆得豆,有其“自己然”的機制在裡面,“無為”就可以了,你操什麼心?”

2、他說:“我辛辛苦苦在種的豆株,被暴雨毀了,損失幾十萬元。我太心痛了,我想死!”

我會傾聽他的表達,陪伴他,等他情緒平復之後,我會說:“回家看看《金剛經》吧。它會告訴你,你心痛的豆是因緣生因緣滅,其性空,掛礙豆子的你也是空,五蘊皆空,你痛苦什麼呢?”

當然,人們更關乎的是自身的事,他更有可能有下面情形發生:

A、他說:“大家都攻擊我,我在村子裡呆不下去了,怎麼辦?”

我說:“回去讀《道德經》吧。書里老子跟侯王說,要無身,才能無大患,才能保全自己於天下。人都想為自己好,做事總從自身出發,總是計較個人得失,基於這樣的想法做出的行為,是有反作用力回來的!其結果必然自招眾辱,自取大禍!怎麼能在相應的人際系統裡保全下去呢?”

B、他說:“我一直想要當村子的領導,但是,好幾屆了,就是得不到。我都為這事愁出病來了。怎麼辦?”

我說:“你回去讀《金剛經》吧。它告訴你,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你愁什麼?”

要知道,佛道是針對不同的問題而產生的,其理論依據及解決方法是在不同的面向、層面上,各說各話。對於各圓其理的學說,不可比其好壞、優劣。而是要清楚提問者的狀態及目標想法,才取相應的學說來用。這就叫“實用”,是針對了實際才有了作用的。

我這樣回答,你是不是覺得跟別人不一樣?是不是更清楚明白?是的話,點贊呵。


郭三滿


佛教你放下,道教你釋放天性。

我們不能說《金剛經》更好,或者是《道德經》更厲害一些,因為這二者本不應該是對比、對立的關係。關於學派的、地位的爭執,那是另一些人的事,平凡的我們,當然是哪一個對自己最有用,哪一個就更實用了。

別管黑貓白貓,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貓。——鄧爺爺

很多人總要分出個高下輕重來,但是很多事情是沒法分的。

《金剛經》受益的人不在少數,現階段來看,佛教是比道教更廣泛,更普遍,也更為被人接受。道教則是中國根深蒂固的本土教派,雖然在冊人數少,但是以《道德經》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已經植根於我們的骨髓。

佛教出家僧尼約20萬人,
道教的乾道、坤道2.5萬餘人。

天主教徒約500萬人,教職人員約4000人,基督徒約1600萬人,教牧傳道人員1.8萬餘人。

無論是佛道,還是其他,只要是積極健康的,那都是被值得尊重的!都是實用的。

個人感覺,“實用”的標準並不是簡單的說一下。就比如我說自己是一個佛門弟子,但是又崇尚著自由灑脫的生活,那我就是個偽佛門,真道家了。所以很多事情,不能簡單的分離。

最近看《道教史》,又查閱過六祖慧能,《六祖壇經》等信息資料,這個過程中的感慨和領悟,可謂是起起落落。在看到這則文字時,我是這般想的,再看到另一段文字的時候,我又覺得之前又是妥當,後來的這個一個更令人信服……可見啊,人的心也是時刻再變得,同一段文字,同一件事情,同一個人,此時和彼時就很可能完全不同。

總之吧,與人為善,本分行事,都錯不了,無論是《金剛經》還是《道德經》,只要能讓人 健康積極的,就都很實用。

因人而異,因情而異,因景不同,因心不同——所得大智慧各不同。通向目標的路有千萬條,和你讀什麼書不重要,重要的是決心,和方向。


魚者佩之


辯證思維都是要跳出文字。不管是《金剛經》和《道德經》。

如果能跳出文字,才能真正的領悟。因此不在於哪個有用,而在於你是否真的理解內在的意義。

“教外別傳、不列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不列文字就是不可執著於文字語言之象,必須先要破執,破去心中的執念,對“有名”的執念、對“文字”、對“外在的表象”的執念,才能透過外在表象的執念看到內在的規律,這種執念是個人的思維意識,破除了它才能成聖成佛。


《道德經》第一段,是道與名的關係,是物質與意識的關係。“無名”與“有名”的關係,“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金剛經》最有名的一句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他們講述的都是一樣的道理,就是要破開外在的表象,深入明白內在的規律與道理。當我們認為誰更有用的時候,就執著了外在的象了。

到底什麼是外在的象。

如面前一張桌子,桌子的材料、形狀、位置、色澤等等構成完整的客觀存在,它的本身是“無名”,而“桌子”(名詞)則是客觀存在的人腦中的反應,“桌子”(名詞)與桌子的客觀存在形成相互聯繫的整體桌子,即使作為物體的桌子本身不依賴於人的存在而存在。但我們說桌子時就包含了“桌子的名字”和“桌子的物體”。那麼客觀存在的桌子物體是“無名”,“桌子的名字及物體”則是“有名”。桌子就是有名與無名的聯合體,物質與意識的聯合體。

有意識的就是外在的象,是人的意識去追求的,內在的物質是就是無名的,不是個人所能改變的。人能改變的是自己的意識。

所以中國傳統的很多是相似的哲學理念,我們去領會他們相似的,是客觀存在的理念。而只有自己產生的亂象才是意識的,有名的,是過眼的雲煙,如霧如電而飛逝。


下圖為《一團和氣圖》正是古人明白的,儒釋道三家的和諧統一。


岐黃道心


“實用”其實也就是“適用”,中國文化各類經典雖可謂汗牛充棟,但每部經典就象是一把鑰匙,每把鑰匙只能開一把鎖,沒有所謂的萬能鑰匙,我們所面臨的問題就是鎖,每個人具體情況不同,鎖也有區別,並不是任何一把鑰匙都可以打開的。

所以鑰匙對於鎖來講,只有適不適合的問題,不參雜其它任何的元素,能打開鎖就是適用,能適用就是實用,否則鑰匙加工的再精美,打不開我們的鎖,沒有任何意義。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有了評判的標準,《金剛經》和《道德經》到底哪個更實用,這要看是對誰,沒有標準答案,具體到個人而言,哪個能真正的幫到我們,解決我們的問題,打開我們的困惑,那這個就是最實用的。

這一點,千萬不能聽別人的,別人說A經典最實用,那隻能說明A經典更適合他,並不能因此就說A經典比B經典強,因為A經典雖然適合他,但並不一定適合你,也許最適合你的,恰恰是B經典呢,這真的說不準,所以不能這樣主觀斷定經典的優劣。

怎麼辦呢?我們只需要從別人那裡瞭解到某經典是一本什麼樣的經典,主要在講哪些道理,是通過什麼方式來闡述這些道理的,他闡述的道理與自己所遇到的問題是否有針對性,我覺得了解到這些以後,這本經典是否適合我們,已經足夠我們做判斷了。

經典都是為了解決問題,性質是一樣的,從這點上講,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能治病的就是好藥,能抓老鼠就是好貓,我們只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經典就行了,其它的,我們也要同樣敬畏,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不當之處,敬請包容!


澡雪堂主


道德經為道教與道家的母經,金剛經為大乘佛教母經。本來比較有點難,然而題主所問是實用,哪麼反而是很好的回應此問題了。因為作為老子警醒世人的作品,其實道德經很多地方是實實在在的解決人類社會問題的,老子其實是借天道來講進而教化人道,這也是與純粹宗教作品的不同之處,當然箇中玄深的天道闡述也可以是宗教的,所以其是道家又是道教的母經。然金剛經則純粹的宗教經典,宗教十之八九是世外的東西,佛教的金剛經也不例外,所以佛教徒也是出家人了。因此從用處而言:能俗世又能世外的道德經肯定比出家之人的金剛經更普用。這是由兩者的定位差異而決定的。

相比於道德經,也許金剛經在中國所知的人較少,畢竟道德經已經選進高校課本,教材《簡明中國通史》就以大篇幅介紹與闡發老子的道德經。



金剛經的核心理念:空相。很有趣的是,在最早期的金剛經譯本,也就是最接近原著的譯本,空相是叫作“無相”的,為何後來譯為“空相”,這個當然與佛道之爭有關,由於在東漢末有道教一經書叫《老子化胡經》,是寫當年老子西出涵谷關化胡為佛,渡化釋達多為釋伽牟利如來南無阿彌陀佛專者的故事,大名鼎鼎的神話小說:西遊記就寫到這個故事。這樣,佛教徒當然攻擊此為虛妄…為攻擊化胡為佛之說,使佛教更純粹是源本西方天竺的學與教,後期佛教徒譯金剛經時將“無相”說為空相,因為相信很多中國人都知道:道德經的核心理念是“道”,然在經中道又叫作“無”,那無本身就是道家與道教的一個核心理念。

當然鬥爭有時是沒什麼真相可言的,有些佛教徒為要凌架道教,將其母經之一的金剛經的成書時間由公元前4世紀說成是公元前9世紀,這種當然是一派胡言:因為稍有歷史常識也知道,佛祖釋達多是公元前5世紀生於現尼泊爾的,距前9世紀還有幾百年之遙,但可以見從小把佛教徒用盡全力要將“無”擺脫,就可見其重大意義,則否“化胡為佛”之說就順理成章,這是佛教徒不願看到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