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和袁隆平相比,你覺得誰的貢獻更大?為什麼?

Tom2468


每次看到這類問題,小地都覺得無語了,提出這些問題是一種什麼心態?你可以問秦始皇的功與過或者隋煬帝的功與過,但把愛因斯坦和袁農平這樣的科學家做比較,非要進行所做貢獻大小就不對。不過,愛因斯坦和袁隆平這兩人在各自領域都為世界做出來了傑出的貢獻,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愛因斯坦(科學家、物理學家)

一方面,愛因斯坦提出愛因斯坦所創立的相對論以及對量子力學的重要貢獻,使得現代物理有了兩大基石,它們對科技進步乃至物質文明的進步有極大的推進作用;另一方面,他勤奮樸實、百折不撓,對真理的追求敢於“永登高峰”,同時他善良正直、不畏強權,敢於與之鬥爭。總之,愛因斯坦對真善美的強烈追求,為人類道德提供了光輝的範例和標尺。

2、袁隆平(中國工程院院士)

“民以食為天”,袁隆平被稱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這一讚譽所表現出的他對世界的貢獻就不言而喻了。袁隆平是我國傑出的農業科學家、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幾十年如一日,全心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科學研究,提出了水稻雜交新理論,並實現了水稻育種的歷史性突破,使中國水稻產量不斷邁上新臺階,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貢獻。

我們都知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道理,縱貫古今中外,人類社會的每一項進步都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如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經驗的積累促使了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的轉變,社會分工也由此開始。然而,社會物質文明發展的程度決定於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水平,試想如果世界各地的人們都處於食不果腹的狀態,能靜下心來搞科學研究嗎?


地理那些事


愛因斯坦和袁隆平相比,我覺得當然還是愛因斯坦的貢獻更大,因為愛因斯坦對科學的巨大貢獻不是雜交水稻所能比的!

愛因斯坦作為僅次於牛頓的世界第二偉大的科學家,其不僅獨立的發現了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而且與普朗克、玻爾、狄拉克、薛定諤等一起發現了量子力學。而這兩個理論最終就成為現代物理學乃至科學的最前沿領域,一直驅動著人類去探測宇宙、探測原子、分子,從而使得人類從20世紀以來就進入日新月異的發展階段。而且未來也是人類發展最重要的理論基礎,人類只有繼續發展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日後才能完成探索宇宙、認識自身的任務。


袁隆平老先生髮展出來的雜交水稻技術,對世界糧食安全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並且獲得了國家最高科技獎。但是,從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來看,糧食安全再重要,也不是人類發展的最重要任務。畢竟人類只有具有超強的認識客觀世界的能力,才能不斷提高自己在各個方面的能力。才能解決除了吃飯問題,以外更多的問題。


地震博士


大家可明白?雜交水稻只是門技術,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門科學。說農業,小麥,水稻都是主糧。農業的發展,首先要 歸功為農藥和化肥。沒有農藥和化肥,畝產最少減半,人類還在一與老鼠作鬥爭。沒有抗生素,人類壽命要減二十年。雖然很多人還在批評,農藥,化肥,與抗生素。

袁隆平與愛因斯坦沒有可比性,不在一個層面。屠呦呦一與愛因斯坦也沒有可比性。中國還沒出象愛因斯坦,牛頓,達爾文等偉大的科學家。中華文明只停留在古代。(圖片來自網絡)



白風小嚴


肯定是袁隆平,用膝蓋來想沒有之二,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基本上有一個前提-肚裡有食。任你腦洞怎麼的大開有多麼的好用,就算你長了翅膀能飛上天,餓的頭昏眼花的你還能幹啥,當然也包括科學家哈!飢餓有多可怕知道嗎?自古以來我們中國的這麼多次農民起義是什麼原因,就是餓,餓極了的人們有多可怕,食土果腹,易子而食,發生饑荒的地方人們為了填飽肚子比蝗蟲過境還要乾淨。高爾基在《童年》裡寫過一句話:如果一粒小麥有蘋果那麼大,一個蘋果有南瓜那麼大,這個世界上就不會有人捱餓了。在我父親他們的年代,沒有什麼事情是一頓飯不能解決的,如果有,那就是兩頓。人類對飢餓的印象是多麼的深刻,在有限的土地上得到更多的糧食是人類幾千年來一直在克服的難題。現在袁隆平博士做到了,是真的提高了畝產啊!當然在將來也許會有別的科學家會把糧食產量提升得更高,但是現階段我們應該慶幸我們中國出了一個袁隆平,全世界這麼多科學家只要他做到了。袁隆平他乾的是實實在在的事情,餵飽了你我他。袁隆平唯一的錯就是把小編喂得太飽了,所有有了這個提問。


FY雲中漫步


其實袁的貢獻是人為宣傳所以一些無知大眾以為貢獻大得如何如何 其實袁就算在國內農業這一塊領域貢獻都不是最大的那一批(比如化肥之父謝等等都比他貢獻大) 更何況和愛因斯坦比了.....這個問題問出了我都要笑死了 (之前還有問題說為什麼袁評不上院士,評論一片罵聲 說袁怎麼怎麼偉大,罵不公平,其實這恰恰是國人大部分還愚昧的體現。很多國人缺乏瞭解真相的動力,聽風就是雨,當然領導人很開心;此外,國人還喜歡把愛國和科研混淆,比如楊振寧和錢學森科學界地位比較-—明眼人都知道沒得比。

所以 有時候看一些明顯很蠢的評論 也不能不說對國內的情況有更深的認識了 不然整天只看頭條推薦新聞 不知道哪天就被忽悠瘸了 😂


用戶256708546190


當然愛因斯坦的貢獻大。

袁隆平不過是一個被媒體無限宣傳造神的代表人物,他的光環裡有中國諸多水稻專家的貢獻和功績。實際上培育出高產水稻、抗倒伏水稻、抗鹽鹼“海水”稻的都不是袁隆平。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種植率並不高,我們大多數甚至根本沒吃過他培育的雜交稻。所謂他的水稻養活了中國人更是無稽之談。

附上一篇文章供參考,其中內容均有據可查:

轉:《請暫時遺忘袁隆平,我們應該認識一下這些給我們米飯吃的人們》

全文如下:

先做個聲明,囡囡很不願意說這個水稻的雜交。

光這個雜交的科普一篇文章就寫不完 ,太過複雜,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還有三系二系X系雜交法也是讓人頭疼。

水稻的雜交育種,與雜交水稻其實也是不一樣的。如果要詳細解釋本文就沒法寫了 。我們本篇不講這些技術名詞,全部拋開,只談意義。希望農業大牛們不要來槓。

​和大家先打兩個預防針:

1、水稻的研發是非常特殊的。我們寫過格列衛,醫藥基本都是在實驗室完成的。但是水稻的研發完全不是“實驗室到臨床”,幾乎就是完全以“農田”為基礎,不是說在實驗室裡隨便就能搞出來的,這點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你要有成就,必須下田,這也是很多幾十歲的老專家依然下田的重要原因(當然,責任心也是很重要的)。

2、可能會毀你們三觀的 。沒有一個水稻品種能夠全國通殺,真的,這個和醫藥什麼的完全不一樣。水稻技術發展至今,天氣和土地的因素依然非常重要,水稻的品種具有明顯的地方性。這個稻你家種可以大豐收,我家種就死翹翹,所以我們的標題不是亂寫的哦。

今天這篇文章很戲劇化。其實我們上週就要寫了,在動筆之前我們辦公室4個人都在查資料。 我們的本意是寫袁隆平老爺子。

因為在我們大家的心裡,他就是當代神農啊!我們有飯吃都是靠他!他養活了大半個中國啊!很多網友和我的想法一樣的。

​​​​

我們懷著極其崇敬的心情打算寫一篇慷慨激昂的文章,但是我們4個人查了整整一天數據後碰頭開會,大家都面面相覷,發現事情和我們預想的大相徑庭?

​​

為了求證,我們4個人都談了各自的意見,發現我們的結論相同。所以在考慮良久之後決定寫下這篇文章。

文章的目的很明確,喝水不忘掘井人,吃米更不能忘記種米人。讓大家知道是誰真正給了我們米飯吃,誰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神農!

很多人可能想問,難道不是袁老爺子?

還真不是……

我們寫文章要有數據,看一下這個網站,估計沒多少人知道,國家的水稻數據中心:

目前整個中國栽培水稻,就是我們吃進嘴裡的大米基本上都是來自這些品種。可能圖太小,我們局部取前幾位放大點看看:

很遺憾的告訴大家,我們目前吃的大米沒有幾個是袁老爺子的產品。

這是真的……這點恐怕大家都沒想到吧……

我們也沒想到……我們以為現在吃的大米品種起碼一半是袁老爺子的。

事實上並不是……袁老爺子有數據可查的品種只有這幾個:

這大都沒有大規模種植 。我們甚至還查了老爺子的公司的一些育種 ,同樣遺憾,大沒都大面積種植。我們可以這麼說,基本上我們沒多少人吃過老爺子的米。

是不是和我們大家想的不大一樣?這不該是這樣呀!

和我們預期的相差甚遠。然後我們不得不從頭開始查詢,因為我們抱著一絲希望,哪怕這些品種不是袁老爺子的,是運用了袁老爺子的技術呢?

但是結果又讓我們很失望……

不過也讓我們更加驚醒的看到,原來我們現在吃進嘴裡的大米竟然有那麼多的故事?

幾乎下面每個提到的人都能單獨寫一個故事。但是限於篇幅,我們只能概述一下。

大家覺得袁隆平老爺子有什麼外號?中國水稻之父?中國雜交水稻之父?

連詞典都這麼說。我們特別去問了幾位農業學的粉絲,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原來雜交水稻根本不是袁隆平的發明啊。

中國真正的水稻之父,堪稱奠定了水稻這一門學科的另有其人。我們10個人裡面10個人不知道他的名字,真心是不應該。他叫丁穎。

可以說,沒有他,就沒有後來的稻學分類,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第一位水稻專家。

丁老爺子1888年出生,1964年去世,畢生都在研究水稻和水稻雜交,也是目前學術界唯一沒有爭議的“中國水稻之父”或者“中國雜交水稻之父” 。因為他真正意義上開創了中國的很多個第一。1926年第一次在廣州發現了野生稻,隨後一生都在從事水稻的雜交育種研究。1930年就育成了讓當時很多中國人都能吃飽飯的“千粒穗”。

這個有多牛?要知道,世界上公認的水稻之父是一個美國人,名字叫做Henry M. Beachell (1906-2006)

是他第一次在1963年完成了第一個雜交水稻的育種,臺灣+菲律賓,就是後來著名的IR8。當時拯救了東南亞的很多發展中國家,被稱為奇蹟稻之父(這個不是雜交水稻哦,是常規稻,只不過用了雜交育種技術)。

丁老爺子其實比他更早。後續的很多成果其實都是建立在他的理論上,可惜我們沒多少人知道他的名字,甚至同年代的美國的育種專家瓊斯的名氣都比丁老爺子響。

瓊斯和丁穎是同時代人,他1926年也開創了世界水稻雜交的理論先河。我們的丁穎也在這個時候發現了野生稻可惜啊可惜,現在整個中國估計都沒人知道這位真正的“稻神” 。

說到可惜的“稻神”還有一位大家也不知道,他的名字叫管相桓(1909年-1966年)。丁穎的名字一萬人裡面可能還有一個人知道管老爺子的名字10萬人裡面都不會有人知道。

他牛在哪裡?他創立了新中國第一個稻穀的種子庫、基因庫。很多品質極其優良的種子都是他保存下來的,也是中國的水稻遺傳學之父。

袁隆平是他的學生,很多知識都是建立在他的理論上,我們有多少人知道?

還有一位更是了不得,叫趙連芳(1894年4月2日-1968年5月7日)也是堪稱大神級人物。

不說其他的,上面提到的那個神級的稻種IR8中混入的一個,就是他培育出來的“低腳矮”品種。

有人可能會問,其他不管,不是說袁老爺子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的產量嗎?

我們遺憾的告訴大家,並不是 。真正意義上中國第一位提高產量的是這位老先生他叫黃耀祥(1916.08.17一2004.2.22)。

可能我們都不知道!過去的水稻都是高高大大的高杆。

水稻最怕的是什麼?就是倒伏。正常的也會倒,抽穗過重扛不住,或者風雨天一刮。一旦倒伏,就完蛋了。以前我們收成低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水稻倒伏率很高。

黃老爺子破天荒的把中國的水稻矮化,大大降低了水稻的倒伏率,直接提高了產量。所以他被稱為中國“半矮杆水稻之父” 。50年代育成世界上第一個秈稻矮杆良種 “廣場矮”,比IR8還要早8年。

水稻研究和其他不一樣。醫藥研究可能一個理論成果就能載入史冊,但是水稻不一樣,實際的成果更重要。無論從理論還是成果,我們辦公室所有人均認為,黃老爺子的貢獻已經超過了袁隆平老爺子。因為他開創了“從無到有”的過程。

世界級半矮杆專家美國的諾曼博格洛和黃老爺子幾乎同年完成這項技術。

黃老爺子當年這項技術就直接把廣東稻穀單產從250公斤左右提高到350公斤~400公斤。如果說其他幾位,比如丁穎等太早的話,那麼把黃耀祥稱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是絕對應該的。

事實上有多少人知道這個名字?

可能我們在很多宣傳資料中看到是袁隆平老爺子提高了中國糧食產量。我們明確的告訴大家,這種提法是非常錯誤的,也是極度不科學的。

中國在70~80年代糧食產量突飛猛進靠的是什麼?

不是袁隆平的研究成果,而是我們的田地制度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化肥的運用提高了土壤的肥力,農藥的運用減輕了病蟲害的侵擾,農田水庫的修建減緩了過去靠天吃飯的現狀,最後才是雜交育種的應用。

現在的輿論似乎把所有的功勞都歸功到袁老爺子一個人頭上。這會讓中國很多的土地專家、化肥專家、農藥專家、水利專家都委屈。

科學不能這麼算的,中國糧食產量提升絕對是一個綜合的因素。每個項目囡囡幾乎都能單獨寫一篇文章,化肥之父範旭東,農藥之父沈寅初,包括我們寫過的百草枯之父李德軍,農田水利專家劉竹溪等。是那麼多的專家和勞動者一起努力才有了整個中國糧食的豐收。

所以類似下面很多帖子其實是誤解了。

這種提法和宣傳顯然與事實不符,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的很多人其實都受到了誤解。

那麼袁老爺子的成就在哪裡?

主要是一篇論文1966年《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這篇論文的影響力還是比較大的,為我國三系水稻雜交指明瞭方向。指明方向的意思是這個東西可以搞,而不是教程,教大家怎麼搞。事實上類似的研究很久以前中國就開始了。

無論如何,這是袁老爺子應該有的功勞,不能抹殺。袁老爺子本身踏實低調勤勞也是事實。但是我們經過查詢,很遺憾,這僅僅只是一篇開端論文,並沒有實際可操作的東西出現。我們都知道,農業水稻研究是看成果的,一項理論很難成為通用的一個東西。

那麼是袁老爺子發明了三系雜交法嗎?

很遺憾,也不是。1958年,日本東北大學得到了水稻雄性不育系;1964年日本琉球大學實現了粳型稻的三系配套;1968年,日本的新城長有還實現了雜交水稻的 “三系”配套。

可能有人會認為,袁老爺子的理論畢竟還是有用的呀!這點沒問題,我們認為袁老爺子在中國的農業史上絕對可以留下一筆。但是,這一筆目前顯然過重了。他當年的成就後來甚至不是靠他自己完成的。他的三系雜交只是一個理論,必須要找到實際的野生稻株才行 。

那麼袁隆平找到嗎?

沒有是這位老爺子找到的,他叫李必湖。

他1970年在海南找到了雄花敗育的第一株普通野生稻,這株被稱為“野敗”。沒有他的發現,袁老爺子的研究成果只能是一紙空文。

但是我們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名字?

所以後世有很多人把李必湖稱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

​​

一個是提理論,一個是搞實際,哪個更加重要?

ok,可能有人會說不管誰找到的,總是袁老爺子最後搞出來的對吧?

你們又錯了,即使找到了“野敗”,第一個把三系搞出來的也不是袁老爺子,而是中國另外一位專家,顏龍安。

可能大家難以理解,這個事情難道不是一個研究所開始的嘛?

大家又錯了,研究雜交水稻不是研究藥片,這個幾乎是全國動員的,動員了幾千位科研人員一起搞。正式名字叫做“大協作”,中國雜交水稻其實是大協作的成果。比如和“野敗”同樣牛的還有朱英國院士的“紅蓮”和“馬協”。

意義在哪裡?如果全國只有“野敗”,那麼萬一出問題,我們全部死翹翹。他的發現讓整個中國的糧食安全得到了保證。所有的業內人士都認為他的成就至少不會低於袁隆平。

而我們有多少人知道呢?這位偉大的一直奮鬥在農田直到人生最後一刻的朱院士。

說白了,袁老爺子理論的最大影響力是確定了這個事情可以幹。但是具體幹成了,卻不是袁老爺子,而是這位顏龍安。

1972年冬,顏龍安育成“二九矮1號”不育系及同型保持系,並開始向全國提供不育系種子。而袁隆平則比顏龍安晚了將近一年,在1973年秋天才育成“二九南1號”不育系和同型保持系。所以我們很多人也把顏龍安稱為中國真正的三系雜交水稻之父。

可能又有人會說,不管了,袁老爺子提了,後面也搞出來了,應該也算是他的。

很可惜,大家又錯了。當初袁老爺子搞出來的三系雜交水稻產量是上去了,但是抗病能力很弱,很難實際大面積推廣。

這個時候另外一個大神出現了,這個大神做的東西就是現在我們吃進嘴裡的大米。這位大神叫謝華安。

還記得一開始囡囡貼的數據嗎?

目前實際種植可以吃到我們嘴裡的,排名前幾位的就是謝華安的成就。

而袁老爺子的成就幾乎沒有應用的。這點可能很多人都要跌破眼鏡了吧?

如果按照目前市場的分類,是不是謝華安才能稱為“神農”?因我們大部分人吃的都是他研發的大米啊!

可能有人不服氣,袁老爺子不是還有超級稻嗎?

對此,網易新聞曾經做過一個專題。具體內容我們不貼了,不合適,大家可以自己看看:

http://news.163.com/special/reviews/superrice0410.html

大家可能經常會被袁老爺子那些畝產900斤,1000斤的新聞刷屏吧?每條都很振奮人心。但是囡囡查詢下來,這些東西的實際意義並不大,網易新聞的這個專題的解釋基本靠譜。囡囡只說一點,我國目前早就過了溫飽的階段,全國人民吃飽是沒問題的。

可能很多人為袁隆平辯解說,哪怕超級稻再難吃,總比沒得吃好餓死吧?

事實上目前中國的人均糧食產量已經遠遠擺脫“餓死”的程度了。真的,囡囡沒有瞎說事實上全國的超級稻目前登記的有131個:

很多還不是雜交稻,都是常規稻。

袁老爺子的超級稻只有4個:

​​​​

也就是說,超級稻不管是否適用,我們全國的科研人員都在搞,並不是袁老爺子一個人的成就。但是我們現在提到超級稻,能想到的只有袁隆平。這顯然是對其他科研工作者極大的不尊重,甚至可以說是褻瀆和侮辱。

而上面提的是更為先進的兩系,某些方面比袁老爺子的三系更為先進,那麼兩系總該是袁老爺子的成就吧?

很可惜,也不是,兩系的成就要提到另外一個專家,石明松(1938-1989,意外觸電身亡)。

前面大家也應該看到了,中國雜交水稻成就公認有三個:一個就是開始提到的黃耀祥的矮化,這是他自己搞出來的;一個就是袁隆平的三系,這不是他一個人搞出來的;第三個就是更為先進的二系,這是石明松自己搞出來的。

而且我們查到,袁老爺子認為自己的超級稻比日本的越光米還要好。真的,不是我們瞎說,這是老爺子自己說的。

對這點,我們非常的不認同。我們甚至不想去反駁老爺子的觀點。雜交稻的口感只要就我們目前吃的真的是比較一般,和日本的越光米比起來差距不是一星半點。不知道老爺子是怎麼得出這個結論的?

而我們日常生活中比較常常吃到的比如著名的五常大米,“稻花香”等,大家知道是什麼品種嗎?

不是人工的雜交稻,是自然雜交的常規稻!

和二系的發明人石明松相比,另外一位發明人就更委屈了。

大家近期都看到過袁老爺子的“海水稻”,是不是超級牛?所有人都興奮死了吧?

甚至在迪拜沙漠都成功了(迪拜這個事情我們不便細說)

很多網友都激動死了,紛紛表示讚歎:

​​​

我們是不是都認為袁老爺子首次成功在海里種植了水稻?

抱歉,這個事情大家又錯了,而且錯的離譜 。

中國第一個搞“海水稻”的不是袁隆平,而是一個叫陳日勝的老人,1986年就發現了。

而且即使陳日勝也不敢把這個叫做“海水稻”,只能稱為耐鹽鹼水稻,因為根本不可能直接種海里的。

是的,你沒看錯,袁隆平的海水稻目前根本不具備在海里生長的條件。

說起來大家可能要吐血,這個海水稻是海水用淡水沖淡種植的。真的,別笑,真的是這樣,鹽度沖淡到0.6%,而真實的海水鹽度呢?3-3.5% 。

而另外一個囡囡一直想說的問題就是產量。

不管是海水稻還是以前的那些雜交稻,老爺子的量總是很驚人的。但是這些真的沒有意義。

為何?這些都是試驗田的量產。拿海水稻為例,甚至只是小範圍的產量的換算。

袁老爺子的很多產量數據有點類似安卓旗艦機皇的每一次“刷分”,都是在極端完美條件下不計成本的產量。事實上到農民手上真的能有一半左右就了不起了。這也是袁老爺子很多的品種沒有吃到我們嘴裡的根本原因。

其實我們全文是想讓大家更多的瞭解中國的水稻發展史。我們吃了那麼多年的大米,總得感恩一下這些幕後的人吧?

但是收集完我們發現,袁隆平的影子幾乎出現在水稻發展的任何角落,他的光輝把其他所有科學家都掩蓋掉了。所以全文看起來一直在擺脫袁老爺子的影響,我們可沒有去黑袁老爺子啊!

我們不知道中國的水稻宣傳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好像袁老爺子養活了整個中國,水稻就是他一個人的功勞。這個真的是不對的!

已經有數據表明,口感更好的常規稻的種植面積已經漸漸趕上了雜交稻。

而雜交水稻的推廣面積在連年減少。

其中市場歡迎度也有重要影響。“米好不好吃”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的第一選擇。否則也不會有人千山萬水從日本買米回來了。

​中國人能吃飯靠的一代一代的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是廣大沒有名氣的基層工作者日復一日的跋山涉水尋找新的育種,是廣大沒有名氣的基層科研人員年復一年在田間不屑工作。不僅僅是農業,其他相關行業也是居功至偉,這也是我們標題這樣寫的原因。

打個比方,推動中國糧食這部大車如果有1000個人,那麼袁隆平只是其中一個,並不是現在媒體報道的彷彿擎天柱一般。袁老爺子的貢獻不容忽視,但是放在整個中國農業的大海里也只是滄海一粟。

所以,今天大家請暫時遺忘袁隆平幾分鐘,把目光投向更多不知名的水稻科研人員和那麼多基層工作人員。我們應該對他們說一聲:謝謝

中國如果真的有給我們飯吃的“神農”,那麼他們才是!

(全文完)


大塊兒板兒磚


我以為是袁隆平,解決幾億人的溫飽問題。

民以食為天,愛老頭的東西能吃嗎?高大上就是高高在上,於老百姓來說就是沒用。原子彈是好的發明嗎?不是!殺人不見血,能說貢獻大?

我們作個假設,如果同時沒有愛老頭和袁隆平會發生什麼。

愛老頭沒有,沒有相對論,我感覺這世界應該還是這世界,改變不是太大。象這種高大上的東西,大部分人都不懂,你說這跟沒有有什麼區別。

袁隆平則不一樣啦,吃,誰都離不開。但就是因為他的努力讓中國人吃上飽飯。少了他,該餓死多少人。

就這愛老頭能比嗎?

有人說,科學理論無法用死多少人來衡量。那我問你,科學理論是不是為人類服務的。人才是首要的對不對,離開人科學理論有什麼用,不能用,老百姓人類能說它有貢獻嗎?

可以這樣說,相對論,大部分人一生都用不上。糧食則一餐少不了。話不多說一看自明。


原上3草


又來了!我想說的是,都怪袁隆平發明了雜交水稻,讓有些人吃飽了撐的來討論如此無聊如此沒有意義的問題,是不是有點丟袁隆平的臉?

兩個完全不同的科學家去比較,本來就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為什麼非要去比較呢?你可以說愛因斯坦貢獻大,也可以說袁隆平貢獻,只要有理由就行,別人沒有權利讓你接受他的觀點!

個人觀點,如果非要比貢獻大的話,對於袁隆平來說有點不公平,因為袁隆平的貢獻和影響主要在國內,而愛因斯坦的貢獻影響在全世界!

而比較權威的評價是這樣的,在對世界上科學家們的評價排名中,能與愛因斯坦抗衡的只有一個人,他就是牛頓,愛因斯坦和牛頓被很多人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這已經說明了一切!

這樣說並不是對袁隆平的不尊,而是實事求是,當然我也可以迎合有些人的口味,說袁隆平比愛因斯坦的貢獻更大,甚至這樣說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畢竟民以食為天,但這樣說總感覺有點帶著有色眼鏡評價袁隆平!

最後說一點,上升到一定高度甚至可以這樣說,人類歷史上科學家們的貢獻都是一樣大,都在為人類文明發現貢獻自己的力量,任何再偉大的科學家都離不開前輩們的積累發現!


宇宙探索


愛因斯坦與祖國的袁隆平水稻專家,完全不可比,愛因斯坦是20世紀人類公認最偉大的核物理學家,不僅僅是原子彈爆炸而徹底結束了人類世界戰爭歷史,人類進入了大局和平時代,,亦使人類從電子時代進入了原子時代,廣泛的大量原子能發電,不僅毫無CO2排廢,隨著技術的進步,聚核裂變受控熱核發電的商用化,為人類永恆的無汙染、永遠告別石油與煤的最清潔能源,而使人類永恆富裕之根本保障。至今人類科學家尚無人能出其之左。袁隆平先生,在世界己完成的基因理論中,用於水稻品種改良,使水稻增加產量,提高人們抵禦荒年飢餓能力,不能不說,也是偉大,但必須客觀評價,袁隆平先生的科技成果,屬於應用性成果,也並沒有理論上的任何重大突破,屬於日本1960年左右的已經完善的生物基因轉變理論,然而轉基因,固然可以獲得農業高產,但對人本的負面影響尚不清楚,有待證明之中。


高友峰1


打個比方,一群猴子在樹上採摘果子生活了幾萬年,大家過著吃不飽餓不死的日子,後來有一隻猴子對大家說,嘿,兄弟們,這不是個事,咱們還是下去走走吧。其他猴子大驚,不能理解,但這個猴子卻執著地下地了,於是他在地上拾起了一塊石頭做工具,在地上種植開墾,開啟了一種新的生活。而其他猴子依然在樹上生活,為了解決溫飽,其中一隻猴子發明了一些全新的採集方法,從而讓大家獲得更多食物。

在這個故事裡,那隻下地的猴子,名叫做愛因斯坦,那隻在樹上發明新採集辦法的猴子,名叫袁隆平。(原諒我用這樣粗俗的比喻來辱沒先賢)兩人功績不言而喻,或許對廣大中國人來說,袁隆平的功勞遠高於愛因斯坦,畢竟民以食為天,如果沒有袁隆平,中國目前不知多少人要捱餓。但從人類文明來講,愛因斯坦的功勞絕非袁隆平可以比擬,畢竟差距太大了。

袁隆平只是在中國幾千年傳統農業基礎上,把種植這件事向前推進了一步,而愛因斯坦幾乎就是把人類文明向前推進了一步。且不說多的,就拿目前核能來說,如果沒有愛因斯坦,核能的創造和應用可能要推後許多年,而核能將來的應用範圍不可限量。或許槓精們會說,核能是多麼危險啊,終究會毀掉人類。但你想想,古猿人從樹上下來後,拾起的第一塊石頭難道不危險,那同樣是一個大殺器。核能這東西,就是人類從樹上下來後拾起的第二塊石頭,這塊石頭雖然能打死人,但更多的是,它將開啟一個新的文明紀元。不信,拭目以待,一旦核能被人類操控並廣泛信應用,現在的電能都成了小兒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