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學與國立第五中山大學是什麼關係?

和語濤聲


嚴格地說,今天的河南大學和民國時的第五中山大學,最緊密的關係是前後房客的關係,一套房子老王住過,然後你接著住,你說你倆是啥關係。

第五中山,演變成了後來的國立河大。但是,院系調整時,老河大的醫學院、農學院獨立了,工學院調整到了別處,理學院去了新鄉,校本部只剩下文學院,改製為開封師院。混得最打鍋時,只有歷史中文外語三個專業,這就是老河大留下的主要學科。不過呢,開封師院一直在明倫校區辦學。

今天的河南大學的巨大規模,一部分主要來自五六十年代的合併,比如河大今天最牛的地理學科,合併自鄭大。藝術,來自河南藝術學院。體育,來自河南體育學院。數理化,來自當時的開封師專(非後來併入河大的開封師專)。一部分來自河南師大時期及其以後的艱苦創業。

總體而言,今天河大學科的淵源與國立河大關係不深,只有小部分學科有關聯。

其實,民國時期的河大實力也不是很強。現在河大校史說自己民國時期排名全國第六,又有觀點說第五中山大學排名全國第五,其實這都是無稽之談。

民國前五前六或前幾都好,我想假如當時有評估或者有榜單的話,肯定是以綜合辦學實力論,而不是以校舍面積在校生人數辦學經費而論。現在我們找不到原始文獻,也不能從其他學校找到旁證。但也不必臉紅脖子粗地幹爭論,咱可用排除法來看看當時的河南大學能排啥名次。

四十年代,中國比較落後,又戰火紛飛國難當頭,所以全國大學很不多。北大清華及南開三合一的西南聯大,中央大學,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肯定要排河大前例吧?山東大學,重慶大學,四川大學,也要超河大吧?山西大學,江西的中正大學,廈門大學,安徽大學,估計也不差於河大。就這還不算燕京金陵嶺南華西輔仁之江東吳等一系列教會大學私立大學,這樣推測的話,河南大學當時位居全國中流是可能的,排前幾名就是以訛傳訛或者某些人有意的誤導了。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說,1942年,河南大學晉升國立。實力不強,能國立嗎?這裡,有大家對民國時期國立大學性質的誤解。 民國時期,大學的性質、目的、出資方林林總總五花八門。有教會學校,比如著名的燕京大學,協和醫科,華西醫科,湘雅等。有私立大學,比如復旦南開。有國立,比如清華北大。有省立,比如一九四二年之前的河大。民國是私有制社會,國立省立最大的區分是教育經費的來源,國立有中央政府給錢,省立省裡出錢。現在一些人把當時的國立理解為了現在的教育部直屬院校,理解為國家重點院校,其實這是誤解。 北伐成功後,蔣記政權在河南的統治力始終有限,河南長期控制在老蔣的政治對手手中。早期的馮玉祥胡林翼嶽維峻,後來的劉家兄弟,再後來佔半拉河南的小日本,都不是老蔣信得過的人,所以老蔣即便愚蠢如傻子善良如天使,也不會拿真金白銀在河南發展大學。要說國立,河大早在1928年就國立了,要跟在廣州武漢杭州南京的四所中山大學稱兄道弟,穗寧漢杭是老蔣的基本盤,是要優先發展的。河南是老蔣的對手藏汙納垢之所在,是要堅決打擊的,咋會讓你掛上中山先生的牌子,打著紀念中山的幌子花費庫銀?所以,河大國立後根本弄不來經費。而在省內,由於馮玉祥大權在握,以契稅收入為河南大學永久的經費來源,搞成省立才能花河南的錢,所以旋即河大回歸了省立的行列。這和辦學水平大學影響關係不大,主要是以誰為出資主體的問題。 還是因為經費省撥問題,河大在抗戰期間顛沛流離,飽勁折騰,多名師生付出了死亡和流血的代價。到了這時,老蔣為國家計為自己計為青年計,將河大列入國立,有中央安排辦學經費。可見,河大的國立,主要是為解決經費,跟學術實力關係不大。


小道乾貨


河南大學作為一個以省份命名的大學,真的是一個比較厲害的大學,原因就是曾經它經過1952年院系調整。但是國立第五中山大學呢,現在來扒扒它的歷史。

1927年6月,在河南省政府主席馮玉祥的支持下,擬中州大學、河南公立農業專門學校、河南公立法政專門學校三校合併籌備“國立開封中山大學”。中州大學是什麼,是曾經的河南歐美留學預備學校,當年和清華、交大齊名。同年7月改稱“河南省立中山大學”,即“河南中山大學”,11月28日正式開課。1930年正式更名為“省立河南大學”,1942年改為“國立河南大學”,看到這裡就應該知道國立第五中山大學到底是誰了,沒錯,如今的河南大學就是國立第五中山大學。

但是在1952年國家效仿蘇聯,進行大學院系調整,將河南大學的財經系前到武漢,就是現在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水利系併到武漢大學、醫學系成立河南醫科大學,只不過後來併入鄭州大學、行政學院現在是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土木系和數理系併入湖南大學,反正河大被拆分的遍體鱗傷。

還有就是當時一共有五所中山大學,分別是國立第一中山大學,現為中山大學、國立第二中山大學,現為武漢大學、國立第三中山大學,現為浙江大學、國立第四中山大學,現為南京大學、國立第五中山大學,現為河南大學。

以上就是自己的一些總結,希望可以幫助到打大家。


蕭才大用


百年名校是如何“被調整”為非“國家211工程大學”的



全國有9所大學以省份命名但不是“國家211工程大學”,分別為:河南大學、山西大學 、江蘇大學、.河北大學 、黑龍江大學、湖北大學、(香港大學、澳門大學、臺灣大學)。其中河南大學、山西大學及江蘇大學至今都有上百年的歷史,但都不是“國家211工程大學”,特別是河南大學一直到2008年10月才正式進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百年名校為何入不了“國家211工程大學”行列?



百年名校——河南大學坐落在八朝古都開封,校園為原清朝開封國家貢院舊址。



也就因為座落在開封而不是在鄭州,才造成了河南大學一步步的“被調整”。



來看看河南大學的歷史:河南大學的歷史可以追溯1912年的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是由以林伯襄為代表的一批河南先賢創辦的,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成為當時中國的三大留學培訓基地之一,另外兩個分別是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上海南洋工學(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後歷經中州大學、國立第五中山大學、省立河南大學等階段,1942年改為國立河南大學,成為擁有文、理、工、農、醫、法等6大學院的綜合性大學,是當時學術實力雄厚、享譽國內外的國立大學之一。



我們來看看河南大學是如何一步一步“被調整”的:新中國成立後,經院系調整,河南大學農學院、醫學院、行政學院分別獨立設置為河南農學院、河南醫學院、河南行政學院,水利、財經等院系也先後調入武漢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高校,校本部更名為河南師範學院。後又經開封師範學院、河南師範大學等階段。1952年,河南大學的土木系、數理系的數學專業併入湖南大學,而後數學系又被調整到湖南師範學院。隨後,河南大學數學專業全部調整到河南師範學院(新鄉)河南大學原有的文、理、法、農、醫、工六個學院只剩下文學院,一所學科門類齊全的綜合性大學變成了培養文科教師的師範學院, 四十年的學科和學術底蘊,“被調整”得毫無底氣,1984年恢復了河南大學校名。



河南大學是不幸的,但鄭州大學很幸運的。1954 年,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將河南省省會由開封遷往鄭州。幾乎所有帶“省”字頭的機關、單位都遷往鄭州, 只有河南大學(當時叫“河南師範學院”)和河南省第一監獄這兩個帶“省”字頭的單位留在了開封,直至今日,河南大學似乎被邊緣化了。



省會遷往鄭州後,河南省政治中心自然往鄭州轉移,一個省的政治中心豈能不是教育中心,於是1956年,在鄭州新成立了一所綜合性大學——鄭州大學,鄭州大學是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創辦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本來計劃將山東大學遷到鄭州組建新的河南大學,由於種種原因,山東大學未能落戶鄭州,而是搬到了濟南。考慮到河南高等教育的現狀,1954年教育部決定由山東大學、北京大學、吉林大學、東北大學等院校負責並提供師資,於河南省會鄭州市設立一所新的大學,並由原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先生題寫了校名。此即鄭州大學的開端。

鄭州大學為教育部直屬大學,師資力量得到河南大學、山東大學、北京大學、吉林大學、東北大學等院校的支持,後在天津大學、大連理工學院、武漢大學等兄弟院校的支援下,鄭州大學增設了土建、機械、水利和電機4個系。1996年,鄭州大學通過國家“211工程”部門預審,正式列入國家“211工程”項目院校進行重點建設,歷經多次院系調整,由原鄭州大學、鄭州工業大學、河南醫科大學合併組建了新鄭州大學。2004年鄭州大學正式成為國家教育部與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設重點大學,也由此成為全國第一所省部共建大學。

新中國第一所綜合性大學--鄭州大學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但說不上是教育大省,甚至可以說教育落後省份。河南萬人之中大學生的比率仍處在全國平均水平之下,河南高考上大學錄取分數線居全國前列, 箇中原因值得總結。


臻玉寶玉石鑑定師


首先回答問題,國立第五中山大學就是河南大學的前身,是一個學校不同時期的名稱。



1927年,在馮玉祥的支持下,在開封成立國立第五中山大學,1930年改名為省立河南大學,1942年更名為國立河南大學,解放後,河南大學幾經拆分改組,期間更換過很多校名,終於1984年恢復河南大學校名,但風光早已不在。今年河南大學入選國家雙一流支持建設高校,為河大的發展開闢了新局面。

再談一下民國時期其他幾個國立中山大學。

國立第一中山大學,1926年建立,1952年更名為中山大學至今。



國立第二中山大學,1926年建立,解放後更名為武漢大學至今。


國立第三中山大學,1927年建立,後更名為國立浙江大學,建國後拆分,於1998年重組,為現今的浙江大學。

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927年建立,1928年更名為國立中央大學,曾是亞洲最高學府,1950年定名為南京大學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國立第二中央大學、國立第三中山大學、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加上國立清華大學和國立北京大學,當時並稱民國五大名校。


立枇杷於庭前


所謂的國立第五中山大學,其實是一個笑話,或者說是一場鬧劇。因為國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中山大學的成立是國民政府認可和批准的,而所謂的國立第五中山大學是自行成立的,並未得到國民政府的認可和批准。這段歷史並不怎麼光彩,國立第五中山大學非法存在僅一個月就被終止了。1927年6月,馮玉祥等自行將中州大學等三校合併改建為國立開封中山大學(即國立第五中山大學),並沒有得到國民政府的認可和批准,僅一個月後,1927年7月就被更名為河南省立中山大學,1930年更名為省立河南大學,1942年更名為國立河南大學。所以,二者的關係是:先有所謂的國立第五中山大學,後有河南大學的。不管怎麼說,河南大學曾經名列民國三十多所國立大學之中,也算得上是一所百年名校。


和語濤聲


1、第五中山大學就是個笑話,馮玉祥私自成立,完全不搭理民國教育部,結果是成立一個月就不得不改成其他名字。這個事情就和1959-1962年許多大專中專私自升為本科一樣,然後還得自己改回來一樣。實屬搞笑。

2、河南大學的沒落始自解放戰爭。

首先是逼走革命師生,致使其成立中原大學(後隨中南局遷武漢,分拆併入現中南財經政法和華中師範)。

其次是追隨國民黨向臺灣跑,全體遷校跑到蘇州,但由於檔次太low,國民黨壓根沒注意到,結果就是: 到了蘇州解放時還滯留在蘇州,窮困潦倒。倒是吳芝圃,這個經常被河大人大罵的人,出於都是河南人的考慮,積極接觸並接回了已經開始變賣實驗設備的河大師生,否則河大在蘇州就煙消雲散了。真是升米恩鬥米仇!

3、52年高校拆分合並,所有高校都難以倖免。最慘的是中央大學,十去其九。河大當時拆完後剩下師範的架子,還算不錯,然後平原省拆分併入河南省,平原大學改建成平原師範學院,然後又和開封師範學院合併重組,文科全部遷開封,理科全部遷新鄉,形成今日格局。許多信誓旦旦說化工併入鄭州大學的人,大約選擇性遺忘了:此時開始化工已經不屬於開封師院了。

4、然後56年鄭州大學成立,成立的原因是河南沒有綜合性大學,開始直屬教育部。但建成幾年後,河南省委以河南省沒有龍頭高校為由,要求下放,教育部同意,從此鄭州大學開始省屬。由於最初直屬教育部,同時由於國際形勢,沿海高校內遷,所以才有山東大學從青島內遷,援建鄭州大學的事情,山東大學已經派過來一批人和書籍等來鄭州援建(至今鄭州大學圖書館仍有許多圖書有山東大學的圖書章)。

但第二年國際政治形勢緩和,山東省委認為:山大遷走了,我山東也沒了綜合大學怎麼辦?所以直接要求山大遷濟南。教育部沒辦法,只能全國援建鄭州大學。所謂全國援建多數是各大高校合併後富裕的師資。56年終於建成數理化三系,開學迎新,此後,校長嵇文甫擔綱建立了歷史系。然後,全國各高校師資陸續到來,建立了其他院系。

在此期間,化工科從新鄉遷鄭成立的河南化工學院併入,但其單獨存在不足一年。從開封遷鄭州的鄭州師範學院(在開封時叫河南師範專科學校,其歷史可追溯到1902年成立的河南大學堂和河南績優學堂,留在開封部分後來併入開封師範學院)併入。

此後,由於地理科被認為是師範類,於是把地理科轉劃給開封師範學院。後來一直默默發展,在國內排名前列,為河大師生津津樂道。

六十年代,河南省又集中全省的藝術類專業成立河南藝術學院,短暫存在後,又全部劃入開封師範學院。從此河大藝術類執河南牛耳,直至新世紀鄭大成立相關院系,才有了競爭對手。

5、211事件。國家開展211工程,大約是1994年,每省有一所的名額。

河南省當時的情況是,有博士點的學校有三所: 鄭大、農大、河醫。其中競爭在鄭大和農大之間展開,壓根沒河大什麼事,沒有博士點,檔次不夠。河南是農業大省,上農大也是說得過去的。最後決定上鄭大主要基於幾點: 鄭大實力稍強(三個博士點),專業覆蓋面比農大廣,有部分工科專業是河南急需的。

當時,河南省內的工科高校全部是部屬學校,河南省屬本科高校只有八所: 鄭州大學、河南醫科大學、河南農業大學、河南大學、河南師範大學、新鄉醫學院、信陽師範學院、河南職業技術師範學院〈現河南科技學院〉。這其中只有鄭州大學有部分工科。

回來再說211。211其中一個原則就是不給無博士點學校。可以參考青海大學、石河子大學、寧夏大學等弱校,均是獲得博士點後才給的211。所以,就算鄭大不上211,也是農大或者河醫上,不可能落到河大頭上。

6、新的發展時期。近二十年河大一直是比同鄭大的待遇,這其實已經是對鄭大的限制。要知道鄭大雖然是211,卻沒辦法從國家拿到一分錢,投入還得靠省裡。而鄭大三校合併,體量是原來的三倍。但投入資金和河大基本一致。而河大雖也合併了,但合併的是倆專科,體量基本沒變。

就這種情況下,河大還天天叫囂鄭大得了好處傾斜,讓人十分不齒。

7、未來。鄭大已經逐漸進入角色,已經有了河南老大的擔當和堅韌,目光已經放眼全國乃至世界,雖然步履艱難,但道路已經越走越寬。跟風自然很容易,首開風氣最艱難——鄭大其實已經走在了引領的路上。

而河大部分人仍然停留在“幹翻鄭大我上位”的老思路上,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了。天天到處怨婦式宣傳如何如何受到不公待遇云云,不僅會讓人厭煩,而且會打消自己人的積極性,實屬不智。遇到困難不是迎難而上,在新的競爭路上不是奮力爭先,而是妄圖投機取巧,通過其他手段摸黑打壓其他高校,這樣的河大不要也罷!


汪汪O喵喵



絕對是針對河南的,為什麼分出去省的學校都成211了,河大反而不受重視


普羅旺斯在夢中1



各省市兒童的智商。某些區域教育落後,真沒啥好抱冤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