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王朝不出300年,主要是管理技術水平低

我們習慣用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來解釋古代王朝的循環和興衰,每個王朝都在重複著一個老生常談的故事:英雄開國,小人誤國,皇帝昏庸,群雄而起。

所以每個忠臣在王朝衰落時,不是希望再現古代黃金時代。就是回想太祖皇帝如何如何,但是不出300年,王朝還是要改姓。

當然,王朝更替的觀念描述的是事實,卻不可以用來分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事情。古代也有很多其他理論,比如五德終始說,天命說,姓氏說,但這些學說都是充滿神化因素,基本不可考證。

古代王朝不出300年,主要是管理技術水平低

皇帝的水平實際上在降低

王朝循環時,英雄主義的人物就會出現,一般都是很有能力的人,而且自出生就有一番奇遇,比如劉邦就有是龍和其母所生的傳說,簡直就是接受天命。朱元璋也很能幹,不需要宰相和太監幫忙,公文自己全批。

後面的王位繼承者能力上通常是在退化的,道德水平上也被認為是昏君,這與他們的成長環境有關,而且皇權的爭奪也很殘酷,權臣,外戚,宦官之爭下,皇帝的水平往往不會是最優秀的。

古代王朝不出300年,主要是管理技術水平低

管理技術的水平更關鍵

個人的品德總歸是靠不住的,王朝的循環主要是經濟財政,行政的效率,軍事力量這些方面問題。

所有大王朝在開始的時候都會有一個繁榮昌盛的時期,這個時候朝廷初建,內部比較團結。而且經過戰爭,人口比較少,財富集中在了國家手裡,這個時候國家百廢待興,就比較好管理,經濟增長速度也快,盛世就會出現。

但是,在此以後,那些成長於後宮的皇帝沒有開國君主的經歷,就會建造宮殿,道路,興修大型工程。官僚,貴族的數目也在增加,生活方式也會日益奢侈,國家開支會不斷增加,財政就會遇到危機。而農業經濟的產出,主要依靠的是人力,百姓的收益在原有技術條件下,是不會有太多增加的。

古代王朝不出300年,主要是管理技術水平低

原有的管理技術是無法使戶籍和人口得到有效控制,原有的農業技術也超不出人口投入帶來的產量增加。人有恆產則有恆心,人無恆產則無恆心。土地的兼併和人口的增加使失地農民增加,王朝動亂的因素就有了。低水平的管理無法適應人口的增長,財富的增加,以及中央集權的複雜制度的發展。

所以,在皇朝中期就會有改革,張居正,王安石都是如此,改革未必都會有好結果,經濟上的困難和行政上的低效會使農民的負擔增加到極點。財政上得不到好的管理,就會存在運河不修,兵器不整,賑災無糧的局面出現,如果同時遇到一些自然災害,老百姓的日子就無法過了。

古代王朝不出300年,主要是管理技術水平低

最終就會有農民起義。防守不足的邊境防線瓦解,中央政府分裂,後面的戰爭就會消滅舊政權,新的王朝又會重新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