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兩家醫院做的膝關節磁共振報告結果不一樣?

gddg0769


這個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問題,也是很多患者困惑的地方。為什麼同一個病人、同一個部位去做核磁,出來的報告不一樣,找不同的醫生看也得出不同的結論。個人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以下幾個方面,可以歸結為患者,儀器,影像科醫生及專科醫生等因素。

1.患者因素:疾病的發展及預後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不同時間做的核磁檢查結果可能不一樣。比如最常見的膝關節滑膜炎,急性期T2加權可以發現積液呈高信號。同一個患者一旦積液吸收了,再做核磁共振,這個時候就不一定有高信號顯示了。當然,像軟骨磨損,半月板或者交叉韌帶損傷,這種短時間內變化不大的疾病除外。

2.儀器方面:不同醫院設備不一樣,這個主要是影響清晰度,比如1.5T或者3.0T的差別。另外,做的過程中因為患者的移動可以造成偽影。

3.影像科醫生:一般來說,他們的診斷還是比較客觀的,但是看病需要結合體格檢查及病史,有時候影像學有變化,但病人沒有症狀,有可能就是上面提到的偽影。

4.專科醫生:隨著社會的發展及生產力的提高,社會分工越來越細,醫生專攻方向也越來越具有針對性,所以看病必須找專科醫生。現在看病,很多具有骨骼疾病的患者只知道找骨科醫生。或者很多醫院,醫生的分工沒有這麼細,骨科醫生也可能劃分到外x科。這個時候,患者找的醫生是外科😹。這裡不是說全科醫生或者骨科醫生不好,但每個人的精力都有限,不可能每個疾病都面面俱到。

所以就會存在,這次,看你膝關節核磁的醫生可能是肩關節方面的專家。而下次,看你膝關節核磁的醫生可能是踝關節專家。這樣的話,診斷差異也就不足為奇啦。

當然,醫學作為一門科學,具有自身的不確定性。而醫生學習的週期是漫長的、甚至是一生(活到老、學到老),再加上實踐活動,就會完成每個醫生認知上的差異,這也是一個客觀因素。

# @ @頭條健康聯盟



骨科張還添醫生


1,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最核心的內容不是機器做檢查,而是做完檢查以後,影像科醫生讀片子,根據片子的表現寫報告。造成兩家醫院報告不相同的最大因素可能是影像科醫生的意見不一致。換句話說,同一張片子,不同的醫生也可能寫出有差異的報告。

2,第二方面的因素在於機器設備。核磁共振檢查設備有不同的品牌,不同的場強。可能1.5T看不清楚的現象,在3.0T場強的核磁上面就可以看清。

3,兩次檢查成像的條件不一樣。病人姿勢的變化,成像圖層的厚度,斷層平面的位置對於細小的病變可能會出現不同的圖像。

總體上來說,讀片醫生的差別可能是最大的因素。雖然核磁共振是輔助檢查,但是除了機器之外,一張合格的報告還包含了影像科醫生的經驗和水平,並非單純的機器作業那麼簡單。


骨科醫生楊豐建


每個醫生的經驗技術認知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有些病多找幾家醫院看看是好的,說幾個實實在在的案例,有個50多婦女頸椎、腰椎疼,醫院x光、ct、核磁都拍了,增生變尖了,但是片子報告並沒有寫增生,醫生只說是正常退化,有一個小夥子20多歲腳疼兩年去一家醫院幾次拍片子都說沒事,骨頭好著呢因該是溼寒引起的腳疼,換了一家醫院檢查是椎間盤突出,還有一個朋友30多腰疼10了,每年去醫院檢查拍片子都說好著呢,前段時間病情加重去醫院住院拍片子說可能是突出,我讓馬上拍核磁確定病情,結果是脫出,多少人腰腿疼讓醫院這些不負責任的專科醫生耽誤了,所以多去幾家醫院看看是好事,對自己負責。


鄧氏腰突康養生館


非常見,看片的醫生經驗以及設備不同造成的。建議配合自己的臨床症狀決定是否必要手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