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我國IPv6為何起大早趕晚集

C114訊 11月28日消息(嶽明)在今天召開的“GNTC全球網絡技術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表示,截止到今年6月份,我國固網網民數是7.51億,移動互聯網用戶7.24億,但IPv4地址是3.3845億,平均每個固網網民人均IPv4地址只有0.45個。

鄔賀銓說,中國是全球最需要IPv6的國家,也是全球最早開展IPv6以及下一代互聯網技術研究標準制訂的國家,也建設了當時最大的純IPv6網絡;但最新的數據顯示,截止到今年7月份,我國IPv6用戶佔網絡用戶還不到0.3%,而美國已經達到了30%,比利時則達到了56%。可以說,我國的IPv6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我國IPv6為何起大早趕晚集

在他看來,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因為中國很早就沒有地址了,很多運營商、互聯網內容服務商就用了私有地址,IPv4的地址轉換,暫時應對地址的不足,“進去了,不那麼容易出來”。

同時,政府缺乏明確的市場導向和政府應用的先行意識,發達國家一般是軍方和政府先轉到IPv6,我國政府網站沒有起到應有的帶頭作用。第三是對內容服務的瓶頸重視不夠,缺乏有利的政策,整個IPv6的端口遲遲沒有開放,國際的帶寬也不夠,國外IPv6服務也沒有在中國落地,應用和網站向IPv6的遷移嚴重滯後,拖了產業發展的後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