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真正的作者是誰?

珍惜【送微晶試用裝】正在月子中


《水滸傳》的真正作者當然是施耐庵,羅貫中參與篆修。

作為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中最早的白話小說,《水滸傳》無論是在民間還是在殿堂,都有非常大的影響力。雖然各朝代多次將其列為禁書,但老百姓卻一直爭相傳頌,文人知識分子對其評價也甚高。但流傳如此之廣、影響力如此之大的鉅著,關於其作者是誰,卻有多種說法。



四大名著都誕生於明清之際,遠的距今六七百年,近的不過兩百多年,不光《水滸傳》,其它三部作品的作者同樣也有存疑。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

其實究其原因,道理也很簡單。近代以前,社會主流一直認為小說是上不了檯面的小道,是旁門左道,只有詩文才是光明正道,所以,作者自身也很低調,不願意過多暴露自己是作者的身份,羞於直接留下自己的名字。



另外,也和小說本身的發展演變有關。像《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都經歷了幾百年民間集體創作的過程,經歷了很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作者也是在民間創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創作,所以相似的內容和故事有多個版本,元雜劇更是有許多和《水滸傳》中相似的戲目。



施耐庵是元末明初的文學家,據說此人非常有才,詩詞歌賦、天文地理、醫卜星象無所不精。羅貫中也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他在戰亂中認識施耐庵,兩人以師徒相稱。

現今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殘本(嘉靖本)《天都外臣序本》,袁無涯刊本所題署的“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篆修”。明確表明施耐庵是作者,羅貫中是編者。另外,高儒的《百川書志》也記錄“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所以,施耐庵的著作權應該非常明確,羅貫中參與了創作和編輯,同時也是中國民間智慧的結晶。


沅汰


若問及誰是《水滸傳》的作者,想必大多數人一下就會想到施耐庵,我們的語文教材中也曾這樣告訴過我們,以至於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作者就是施耐庵。

《水滸傳》大致說的是北宋宣和年間,宋江等一眾好漢聚義梁山泊,打起替天行道的旗號,最終被朝廷詔安,徵大遼、討方臘,損兵折將,最終宋江被奸佞所害的故事。

關於宋江其人,歷史上確有記載,說的是山東人宋江等三十六條好漢聚義的故事,其真人事蹟在南宋時期即在民間有所流傳,說書人將其編撰成評話,在原本故事上加以杜撰渲染後在鬧市街井之中講給歇腳之人,因此傳播甚廣。

時至宋末元初之時,民間出現一本叫做《大宋宣和遺事》的書冊,其中講述的便是宋江故事的大致輪廓。元代雜居之中,便有了許多關於梁山好漢的故事,但無一例外都是當時的藝術家憑空想象加以杜撰,並非真實歷史。

相傳元末明初之時,興化人施耐庵將長期流傳自民間的梁山故事加以整理,通過其藝術加工,完成了章回體小說《水滸傳》,全篇一百回,又名《忠義水滸傳》。“明末五子”之一的胡應麟在其著作《少室山房筆叢》中有過描寫,認為《水滸傳》系施耐庵所著。由此,人們才認為原作者就是施耐庵。

但是,有關施耐庵是否是《水滸傳》作者的問題,其實自明代至今都有人提出質疑。明朝初年有檔案《前朝志拷》記載《水滸傳》作者實為羅貫中。指出羅貫中在創作曠世鉅著《三國演義》在前,完成了《水滸傳》在後。而當時施耐庵的身份是羅貫中的先生(老師),施耐庵為其做過修改,並且有意抹去徒弟的名諱,使得自己成為當仁不讓的原作者。這一點非常類似清代晚期那位偽聖人康有為盜用梁啟超的著作,借他人之名炒作自己。不過也有人認為施耐庵並非有意借他人之名提升自己,而是胡應麟的誤寫使其誤打誤撞掛上了作者名銜。

縱觀羅貫中一生的著作,除了《三國演義》之外,還有《三遂平妖傳》以及《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等等,筆者從舊書攤找到過一本章回體小說,名叫《粉妝樓全傳》,署名作者同樣為羅貫中。也就是說羅貫中一生之中著作大量文學作品,其中以章回體小說最為拿手。而施耐庵卻鮮有著作,人們對其最熟悉的莫過於《水滸傳》。

早在明朝嘉靖殘本《天都外臣序本》中,人們就已經發現了關於《忠義水滸傳》的作者問題,其上寫明“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但是明朝高儒的《百川書志》中又寫明“錢塘施耐庵為本,羅貫中編次”,郎瑛的《七修類稿》中,也寫明“施耐庵為首,羅貫中為次”。顯而易見,大家都認為,這套書的原作者是施耐庵與羅貫中合作編寫,而非施耐庵一人所為。因此,只署名施耐庵一人名諱是不正確的。

《水滸傳》作為一套鴻篇鉅著才子書,自古被人研究閱讀,但是它同《西遊記》與《紅樓夢》一樣,其作者身份都是令人懷疑的,自古至今有關學術論文的剽竊數不勝數,往往最終人們發現一些所謂的大德大賢都是欺世盜名之輩。至於《水滸傳》的真實作者是誰到目前已經不重要了,愛誰誰吧,只要書好就行。不管是誰寫,書能寫的這麼高妙,後人打心眼裡對其佩服,古人在天之靈也便得到安慰了。


大獅


若說《水滸傳》作者是誰,當然答施耐庵,其實不然。

首先現今流傳的版本有簡繁本之分,其作者也有不同說法。


中國言實出版社版《水滸傳》

簡本《水滸傳》少有細節描寫,文字粗略。與繁本相比卻多出平王慶,平田虎兩大故事情節。

流行的繁本文學性強,情節生動,人物傳神。在大聚義之後,又有徵討遼平方臘後事情節。該版本有一百回和一百二十回兩種。


此外流行的金聖嘆七十一回本,到大聚義為止,由繁本刪節潤色而成。不同於正本,讓盧俊義做了個108將全部被俘後惡夢結束。

除了施耐庵,關於作者說法歷來不一,包括羅貫中說,施惠說,郭勳託名說,宋人說等等。

宋代說書技藝興盛,民間流傳的宋江等36人故事說,很快就被說書人採納來素,作為創作話本的素材。

南宋羅燁《醉翁談錄》就記錄了《青面獸》《花和尚》《武行者》小說篇目。《石頭孫立》也可能是水滸故事。這是有關《水滸傳》話本的最早記載。

一種觀點認為認,該書並非施耐庵或某一位作者單人創作,是參考借鑑史籍戲曲,名人筆記和一些流行短篇小說,集結而成的小說。郎瑛《七修類稿》中說"三國,宋江二書,乃杭人羅貫中所編。"意為有舊本,故曰為編。然而無論借鑑參考,還是摘錄潤色,作者創造性加工,功不可沒。

《水滸傳》作者,傳統學界素有"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的編次”之說。

此說最早見於明代高儒的《百川書志》,書中說《水滸傳》是“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這種觀點在學術界頗有影響力。

在學術界當中,最受認可的則是施耐庵和羅貫中合著,即前七十回為施耐庵作著,後三十回則為羅貫中著。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後三十回的行文有所不同,更為流暢細緻。另一種稍微不同的觀點是,《水滸傳》為施耐庵所寫,羅貫中進行了整理、編輯。


電視劇《水滸傳》中,作者一欄也寫的是兩人名字。

《水滸傳》裡有不少情節與《三國演義》相似,隱約可見羅貫中的筆法。除了《三國演義》,他還寫了《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等通俗小說。以他的水平寫個小小水泊梁山沒問題,《水滸傳》中有多篇讚詞,據考證來自羅貫中的另一部小說。


他們都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施耐庵年長羅貫中大概二三十歲,包括《施耐庵墓誌》在內的諸多史料記載,著名學者紀連海說:二人為師徒關係。所謂名師出高徒,史上最牛師生,亦師亦友,一起交流探討的可能性很大。

倘若真是師父一人所著,羅貫中真是名如其人,千古第一的大腕,四大名著,就佔了一半了!


元元的天下



歷史上確實有宋江這個人,他在北宋末的宣和年間領導了一場農民起義。史書上說,宋江起義隊伍只有三十六人,在山東、河南、淮南一帶殺富濟貧,好幾萬官軍也對付了他們。

後來有個叫侯蒙的官員給皇上出主意,可以招安宋江,讓他們去打南方的農民起義軍方臘,以後的演義裡就有了受招安和徵方臘的故事。

宋江的故事在南宋流傳很廣,有的畫家還給三十六人一一畫像題詩,說書藝人的話本里也出現了《花和尚》、《青面獸》、《武行者》等篇目。

宋末元初,有一本講史話本叫《大宋宣和遺事》,專講北宋衰亡史,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寫宋江起義的內容。

到了元朝,又有一些劇作家把宋江故事寫成劇本,拿到舞臺上演出,當時很受歡迎。在雜劇中,宋江一夥已有三十六人擴大到一百零八位,還出現無數的小嘍囉。

水滸故事不是某一個人獨家創作,它是歷代人民群眾,說話藝人及戲劇家共同創作的成果。就連朱元璋的孫子朱有燉,也寫了兩部水滸戲:《黑旋風仗義疏財》和《豹子和尚自還俗》。

後來,就有明代的施耐庵,把這許多傳說彙集起來,寫成文字,刊印成書。這便有了今天的《水滸傳》。水滸————是水邊的意思,是宋江聚義的地方,在八百里梁山中。


路途故事


史書記載,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宋江一夥三十六人在山東叛亂。官兵為之震動,宋江等人的事蹟被傳奇化,成為英雄說話,在民間廣為流傳,且被大眾所愛,後來又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終成為大規模的說話。由此可知,民眾對宋江等人的行為產生共鳴,將其所作所為視為英雄行徑,為其喝彩,並經此發洩了心中的鬱悶。民眾對此故事的喜愛,正反映出他們對舊時腐敗官僚政治的憎恨。水滸說話,通行於北宋未年至南宋初年,以此為主題的戲劇也逐漸風行。後人更予添加枝節,除原先的36人之外,又產生出許多英雄豪傑,經整理而成為一百零八條好漢。這些多彩多姿的說話,今後人增減取捨後,若於明初變成讀物的形式,即今日通行的《水滸傳》。至於作者,則眾說紛紜,有人說是施耐庵,有人說是羅貫中,又有一說,則謂羅貫中改寫施耐庵的原作,然而在今日,此係施耐庵所作。從書場裡走出來的小說家,施耐庵,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小說家,《水滸傳》成為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施耐庵,元代東都人,元末天下大亂,群雄割據之際,施耐庵曾參與張士誠為首的反叛。《水滸傳》,全書描述眾英雄好漢,在無數英雄的打鬥中,由叱吒風雲而趨向窮途末路的悲劇故事。這部情節曲折生動的古典名著,流傳千古,經久不衰。🦄🌺🌺





飛天ZY漫雪


最早的水滸故事的雛形作者應該是民間藝人。

《水滸傳》的成書歷程

梁山這個地方有山林的庇護,便於藏身割據,因此梁山是綠林草莽的雲集地,而且頗有尚武之風,所以就成了豪俠故事滋生的中心,這也是水滸故事的最早雛形。

北宋滅亡後,杭州成了南宋的政治文化中心。大量從北方逃難過來的藝人匯聚於此。在各個娛樂場所裡,南北方各種娛樂形式輪番上演,空前繁榮。就在這個時期,水滸故事廣為流傳。所以,我們現在聽到的很多水滸故事,是那些說書的老藝人們流傳下來的。

到了元代,杭州出現了“水滸戲”,這就使得水滸故事立體的展現在世人面前。最主要的是,元代已經有了《大宋宣和遺事》這本著作。這本書把三十六個水滸英雄故事串聯在一起了。這就是現在《水滸傳》的基本架構。

到了元末明初,《水滸傳》在杭州宣告問世,這就是最早的《水滸傳》版本。作者以 《大宋宣和遺事》為藍本,把三十六位英雄增加到一百零八位。把民間的英雄傳說和故事都加了進來,進行加工整理。最終完成了這部曠世鉅著。

寫這篇文章並沒有對施耐庵先生不敬的意思。只是想把真實的一面寫出來和大家分享,有不妥之處歡迎在評論區指正。


衝仔學歷史


“水滸傳”是古典長篇白話小說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的作者是施耐庵(1296—1370),元未明初的小說家,今鹽城市大豐區白駒鎮人。其父施元徳(字長卿),其母卞素貞,其妻季氏。 施耐庵十三歲入滸墅關私塾讀書,十九歲中秀才,二十九歲中舉人。經國子監司業劉本益推薦,曾任山東鄆城縣訓導,得以遍搜梁山英雄軼事。

“水滸傳”作為中國古典長篇白話小說四大名著之一,取材於北宋宜和年間宋江聚眾起義的歷史,彙集宋元兩朝民間話本的基礎上再度創作而成,講述了宋江等農民起義興起,發展和衰敗的全過程。塑造了一組嫉惡如仇,有血有肉的英雄群像。

“水滸傳”這部博大精深的鴻篇鉅製,自問世以來就產生了重大影響,那些俠意恩仇的故事,俠肝義膽的人物,如雷貫耳的地方,至今都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桂花飄香香滿園




答:

漢族,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俺。

2、1296年生於興化白駒鎮(今鹽城市大豐區);泰州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

3、13歲入私塾;

於元延祐元年(1314)19歲中秀才;

泰定元年(1324)29歲中舉人;

至順二年(1331)35歲登進士;

在35歲至40歲之間,任官浙江錢塘二載。



4、後棄官歸裡,復歸蘇州。閉門著述。與門下弟子羅貫中一起,研究《三國演義》《三遂平妖傳》的創作,蒐集整理相關梁山伯、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終寫成《水滸傳》著作,成為“四大名著”之一!

5、71歲至72歲遷移興化,旋遷白駒場、施家橋。



朱元璋屢徵不應,最後居淮安卒(1370),終年74歲。

6、施耐俺故里,江蘇興化新垛鄉施家橋村,有墓地園、紀念館,還有《施氏家薄譜》存世。


才思米米


《水滸傳》小說的作者施耐庵,羅貫中在宋元以來廣泛流傳的民間故事,話本,雜劇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經過加工再創造而寫成的。它是一部描寫元末明初農民革命的長篇小說。


貽生


是誰不是誰不知道也沒見過!只能聽官方解釋。憑感覺七十回前後文風不同,特別是徵遼徵方臘部分,顯示了作者對中國古典術數的精通,而七十回版卻沒有流露出一字一句!還有七十回重在敘事,七十回後重在文體格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