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來看,戲曲舞臺上騎馬和騎驢竟如此不同

戲曲舞臺重寫意

“一桌二椅”便能讓人

置身於特定的場景之中

一條馬鞭

既能體現出人物策馬奔騰的樣子

又能體現出人物騎著驢子

悠閒自得的樣子

那麼問題來了

馬鞭是如何表現人物騎馬的?

騎馬和騎驢又怎樣來區分呢?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快來看,戲曲舞臺上騎馬和騎驢竟如此不同

戲曲中的騎馬,又稱“趟馬”,多以馬鞭來代替馬。再配合圓場、翻身、臥魚、砍身、摔叉、掏翎、亮相等技巧連續做出打馬、勒馬或策馬疾馳等動作。有單人的趟馬,有雙人的趟馬,有四人的趟馬,也有八人或十三人的趟馬(馬舞)。

騎馬在舞臺上很常見,雖然只是一套程式動作,但是生角和旦角的騎馬動作可是有差別的哦。

生角騎馬

快來看,戲曲舞臺上騎馬和騎驢竟如此不同

第一步:牽住韁繩

一手持馬鞭,一手半握拳,往後輕輕一拉,表示這時已經牽住馬了。

第二步:認鐙

左腿抬高,向前一個小蹁腿認鐙。認上之後,轉身扎一個馬步,就騎上馬了。再將馬鞭高高揚起,表示騎的是高頭大馬。

第三步:識路

騎上馬之後,左手再輕輕將韁繩拉回來,目視四周,看看前方的道路。

快來看,戲曲舞臺上騎馬和騎驢竟如此不同

旦角騎馬

快來看,戲曲舞臺上騎馬和騎驢竟如此不同

動作幅度較小,動作較圓,輕輕勒馬、別腿,扎一個馬步,就代表已經上馬了。再環顧四周,看清楚走的道路。

看完了這些方法,是不是覺得挺簡單的,但是實際表演起來可就沒那麼容易了。

首先,要求腳底下、身上、手上、臉上要有功夫——腳下的圓場跑起來要快、要穩,身上要保持不僵、不懈,還要掌握住騎馬上下相隨,左右相合的規律。手中的馬鞭要做到抱、背、勒、舉、託、涮、緩招式清楚,不慌不亂,臉上要做到傳神。

快來看,戲曲舞臺上騎馬和騎驢竟如此不同

例如“觀路擇行”的亮相,先是表現甩頭變臉的剛健,然後通過雙目遠望來表現行至路口時的選擇。“馬騰前蹄”,除了雙手抱鞭、吸腿,身向後仰的身段動作外,更主要是通過炯炯有神仰視目光的亮相,勾起觀眾對馬驚急拉韁的驚險情景的想象。

丑角騎驢

快來看,戲曲舞臺上騎馬和騎驢竟如此不同

騎馬和騎驢用的是同一個道具,我們如何在舞臺上區分呢?首先唱詞中會有所體現,其次我們可以通過人物的動作表演來加以區別。

驢較馬矮小,但和馬一樣,也需要韁繩和馬鞭。牽驢和騎馬的動作類似,但動作幅度比較小,表演也更加滑稽,著名秦腔丑角表演藝術家王輔生老師曾在《看女》中將任柳氏騎驢這一動作演繹得活靈活現。

騎馬比較威武和正式,而騎驢則比較詼諧和幽默。騎驢多用於丑角表演,在戲中人物幽默的騎相與抽象的“驢子”相輔相成,意趣盎然,形神兼備。

快來看,戲曲舞臺上騎馬和騎驢竟如此不同

戲曲舞臺上需要演員來表演程式動作,因此很少出現使用真動物的情況。但是在1999年林肯藝術節舞臺上,《牡丹亭》的導演為了凸顯舞臺的自然,在舞臺旁邊放了一群鴨子來替代鴛鴦。戲劇化的一幕出現了,鴨子叫了起來,並且比演員唱的還大聲。當代著名作家白先勇說:“真想衝動一下,把這群鴨子都烤了吃!”


快來看,戲曲舞臺上騎馬和騎驢竟如此不同

俗話說內行看門道

外行看熱鬧

戲曲之美

美在它的程式化動作

很多戲迷正是因為

能看懂這些程式動作

才能品味人物的表演

和比較不同演員的藝術水平

只有能看懂演員在舞臺上的一舉一動

才會有劇情的代入感

如果連這些程式都看不懂

那可真的是看熱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