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教到底是父之過還是母之過?

高峰gfgwh


我認為,子不教,即子女沒有教育好,既是父之過,即父親的過錯,又是母之過,即母親的過錯。一句話,孩子教育不好,是父母的過錯。這是因為:

一、教育好孩子是父母的責任。我們作父母的,把孩子生下來,不僅要為孩子提供物質需要,讓他們吃好、穿好,使他們擁有健康的體格,更要教育孩子成人,培養孩子健康的人格,使他們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父母雙方不能把責任推給另一方,而應該一起齊心協力將孩子教育好,孩子是家庭的未來,是家庭的希望,我們有什麼理由推卸責任呢?


二、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待人接物的各種生活態度,無不潛移默化影響著孩子。許多問題孩子往往都有一個問題家庭,父母對孩子疏於管理,教育不到位,父母雙方以工作忙等各種藉口,將孩子推給另一方,導致孩子教育缺失。更為嚴重的是,有些父母整天打麻將不務正業,與人交往自私自利,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會有一個健康的人格嗎?


三、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應成為父母的共識。將孩子教育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作父母的要不斷學習,提高教育水平,要科學地教育孩子。比如訂閱有關教育報刊,閱讀家庭教育的文章,從而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少犯一些錯誤,少走一點彎路,科學地將孩子教育好。

路漫漫其修遠兮,教育孩子是一門藝術,任重而道遠,父母要共同努力,提高認識,將孩子培養成對家庭對社會有用的人,加油,天下的父母!


微風老師


我覺得這句話應該理解成“子不教家庭之過”,古代這個“父”應該指的也是“父母”吧。

教育孩子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一個家庭的事情。

我見過一個只有母親管,爸爸和爺爺奶奶都嬌慣的孩子,孩子可以用無法無天來形容,想要啥必須得到啥,否則就大哭大鬧,亂扔東西,這邊母親還沒怎麼說呢,爸爸有過來和稀泥,“孩子不就要個東西嗎,買就是了,又不是買不起”。

試想這樣的孩子怎麼能教育好,以後誰還能管的了。

父母不能總在出現問題的時候才出現

現在很多父母都忙於生計,有些在外地打工,有些常常不著家,偶爾和孩子見面可能就在飯桌上,或者孩子犯了嚴重錯誤的時候,這時候父母才會出現,而且出現的目的就是為了批評孩子,你說這時孩子出現問題了,是誰的錯?

教育孩子不是一個人的事

還有那些一個人上班,另外一個人照顧孩子的家庭,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總有一個人會說你怎麼管的孩子,把孩子管成這樣了。能這樣想的家長,你們要想想,孩子平時需要教育的時候,你在幹什麼,孩子需要陪伴的時候,你又在幹什麼,你辛辛苦苦掙錢又是為了什麼,不都是為了這個家,為了孩子嗎?如果孩子以後不成器,跟著倒黴的是誰?不還是父母嗎?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不要認為總是對方的問題。


快樂兒童ing


古語云,子不教父之過,我認為有 道 理!父母親在孩子的教育中都很重要,但父親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更深遠。

為啥這麼說呢?是因為父親作為一家之主,是一個家的靈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家就像一艘大船,父親就是船上的舵手,大海航行靠舵手,父親掌控著一家人的方向,孩子的教育是一個家庭最大的事,孩子能夠走多遠走多高,取得什麼樣的成就,與父親的教育密切相關,父親不必多優秀,但父親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孩子的影響極其深遠。

父親的眼界和格局決定著一個孩子的眼界和格局,一個家庭中,如果父親沒有眼界和格局,孩子就輸在了起跑線,母親單薄的力量很難教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即使能夠把孩子培養的很優秀,母親必定會精疲力竭身心俱疲!

教育孩子是一個家庭的責任,願天下所有的父母親能意識到這個問題,共同努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好聲音李白


這幾年國學不斷升溫,各種國學班雨後春筍般出現,從中可窺一斑。作為國學的入門,除了唐詩、宋詞、元曲、《聲律啟蒙》,能擔此重任的還有《三》、《百》、《千》。

《三》者,《三字經》也。三字一句,朗朗上口;以經名之,小中見大。賦蒙童以善性,啟後輩之才情。為文平易,萬千大道理娓娓而敘;囊括顧典,煌煌五千年盡在於斯。試摘片語論之如下。

《三字經》有言: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結合一下實際,這話比什麼大道理都實在。生而不教,這父親當的可真不夠格;教而不嚴,學生惑之不解,這樣的老師真是愧對三尺講臺。如果扣一下字眼兒,“師之惰”之前是“父之過”,這樣的安排是有道理的。因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言傳身教,孩子的身上總帶著父母的影子。老師在學校苦口婆心的講一天,效果可能不如父母的一句話。我曾辦過輔導班,對這種事情深有體會。好不容易給學生講清楚某個道理,結果,回家待了倆小時,下午又回到了出發點。而且,通常情況下,母親的話比父親的話更管用。

雖然我們提倡男女平等,但是“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根深蒂固,“相夫教子”也是很多女性自己認為的“天職”。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孩子與母親在一起的時間更長,對母親的話也很聽從。母親對孩子的愛,是天性,是無私的也是排他的。母愛很容易過頭,成為溺愛,把孩子寵得無法無天。

中國有句古話叫“慈母出敗兒”。當慈母之愛成為溺愛,孩子就會不知好歹,古人誠不我欺,現實中也有很多例子。最近幾天,網上風傳李某提前出獄,一石激起千層浪。雖然相關部門第一時間出來澄清,但還是引起了軒然大波。當年李某的罪行,就是“慈母出敗兒”的“典範”。這是鬧得舉國皆知的反面教材,是大例子。

再說小方面。某親戚中年得子,很是欣慰。雖然家在農村,但是孩子不知道地邊在哪裡。平日生活中,父母忙著掙錢,對於孩子的愛,更多的表現在金錢上,他們認為讓兒子有充足的錢花是首要方面,只要錢到位了,學習成績自然上得去。人沒有不犯錯的,小孩子更不例外。犯了錯,給予適當的教育,告訴他們對錯之分,是父母的本分。但是,這個孩子的母親對於自己兒子的錯誤,是包庇。孩子偷了東西,她只是隨口說幾句,親戚們是不能說的;孩子沒日沒夜的玩遊戲,她認為是把兒子留在家裡的好法子,可以避免他出去“瞎溜”;孩子在外邊賭博欠了一屁股債,她偷偷替兒子還上,不讓孩子的姐姐們知道......二十多年下來,這個孩子與小時候的可愛完全不同,讓人見了可恨!

二十四五的人了,總想著不勞而獲,沒錢了跟他媽要,有錢了出去逍遙。平時在家,任父母累成狗,他仍舊呆在空調屋裡不出來。即使餓得抬不起頭,也要等著母親回家做飯。家務是不會幹的,玩才是最重要的。他的母親現在相管,但是孩子只要一皺眉頭,她就洩氣了。孩子的父親想管,但是孩子根本不聽他的。他總是在外邊忙著掙錢,一年到頭在家待不了幾天,孩子跟他很陌生。對這個孩子,我們這些親戚更多的是嘆氣。

這個孩子的母親曾對老師們說:“替我多管管他!”老師的回答很精闢:“你們自己都管不了,我們怎麼管?”孩子到了不識好歹的地步,該怎麼辦?這種情況,我見到的十之八九都是國家幫忙教育。

養不教,父之過,更是母之過!

古人誠不我欺啊!


幼兒書法老師


沒有教育好子女,不管是父親還是母親,都有責任的。“子不教,父之過”可以把其中的“父”理解為父母,這是偏義複詞一類的用法。,漢代著名的古體詩《孔雀東南飛》裡面就有這樣的用法。《孔雀東南飛》中焦仲卿的媳婦劉蘭芝不容於婆婆,只好讓丈夫送她回孃家,臨行時和焦仲卿說“勿復重紛紜。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這裡的“公姥”就是偏義複詞。所謂偏義複詞,就是一個詞只取其部分意思,其餘意思不予考慮。《孔雀東南飛》裡焦仲卿的父親早亡,只有母親健在,因此劉蘭芝作為焦仲卿的妻子,不可能還有公公,那句話的“公姥”是全面意思公公和婆婆的意思,實際上只有“婆婆”的意思。“子不教父之過”中的“父”含有父親和母親的意思,和偏義複詞用法恰好相反。

當然我們也可以結合封建社會的實際情況進行理解。相傳《三字經》是宋朝王應麟撰寫的,後來為清朝人增補過,不管是宋朝還是清朝都屬於封建社會,而封建社會屬於父權至上的社會。也就是說,家庭中以父親為主,母親為輔,孩子沒教好首先要怪父親。不過,那肯定有失偏頗,母親的角色不是父親能夠代替的。所以我寧願用偏義複詞之類的理論來解釋“子不教父之過”的意思。

不管是從前還是現在,要想教育好孩子,父母雙方都是很重要的。不是隻有父親才能教育孩子,也不是隻有母親才可以教育好孩子。父母都好的家庭當然更好,因為那樣教育好孩子更容易一些。


記憶之鷹


子不教父之過還是母之過?

其實這句話原本應該是養不教,父之過。很多人會說家養不教了,和父母都有關係,為什麼光說父親之過,母親到哪兒去了?難道就不該咎則了麼?

其實這個時候不是較真的責問到底是誰的責任,孩子如果真長歪了,我相信和父母都有關係。這句話其實更多的是想告訴大家一個現狀,在中國,一個父位缺教的國家,實質上是家庭教育的隱患。

很多父親就是不管不問,由母親一手包辦,父親光忙於工作,認為掙錢養家就是自己的責任了,但是對於孩子來說,父親是個很重要的存在,對孩子性格等方面的養成有深遠的影響,父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榜樣角色,很多孩子就是致力向父親的樣子發展,失去這個榜樣,孩子得有多迷茫無錯。

所以父親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絕對不能也不應該是配角,而是應該跟母親一樣,作為主角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甚至要起到比母親更為重要的作用。

一個父親勝於100個教師,所以真心希望父親們都能正視自己的身份,在教育這方面不假手於任何人!


無殤遇上太陽花


第一,人為什麼會孝敬父母?因為一個人能夠長大成為一個成年人,都離不開父母對我們的養育。父母養育我們,我們內心中是有愧疚感的。所以推動我們孝敬父母這樣行為的是我們內心中對父母的愧疚感。於是,孝敬父母就有了兩個功能,一是讓父母感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報。二是,作為子女,也緩解了內心中愧疚感。

第二,為什麼有些不孝敬父母?因為他們內心中沒有對父母的愧疚感。那麼是完全責怪他們白眼狼,沒良心嗎?哪有那麼簡單。舉個例子,當一個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其實孩子內心是有愧疚感的。如果父母這個時候打罵孩子,那麼父母在發洩憤怒的同時,孩子內心中對父母的愧疚感也被父母打沒了。久而久之,孩子不再感覺對父母有愧疚感,也就失去了用孝敬父母的行為來緩解內心羞愧的動機,於是我們大家就說這個人不孝敬父母。

所以,不孝敬父母,究竟是父之過還是母之過?答案是誰把孩子內心中的愧疚感打沒了,誰就是罪魁禍首,當然,誰也最終自食苦果。這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未成年心理與家庭教育


子不教,既是父之過,也是母之過。

易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古人,將天比做父親,將地必做母親。在家庭中也是這樣,父親給於孩子陽剛志氣,銳意進取,拼搏奮鬥。母親給於孩子陰柔品格,海納百川,仁者愛人。

正是是古代儒家所崇尚的嚴父慈母模式。

因此,一個孩子人格的健全,是父母共同努力,家庭和諧環境中教育的結果。而不能單純片面的推脫給父親或者母親。

教育不簡簡單單是把知識告訴孩子,這隻做到了言傳,還沒有做到身教,身教就是身體力行,作為榜樣作為表率。從而形成一種環境,一種正確的氛圍。

我們可以發現很多新聞媒體報道的少年負面新聞,大多數的家庭環境有問題。

1.父母離異,跟一方生活

2.單親父母,生活艱辛

3.父母雙亡,由其他親人撫養

4.留守兒童,父母在外地打工

5.童年遭受過父母虐待

6.父母關係惡劣,經常爭吵

7.父母中有一方長期凌駕於另一方之上。

8.父母有賭博之類的惡習。

9.家庭環境中,女性強勢,男性懦弱

10.重組家庭,被繼父繼母嫌棄

以上每一條都可以對應分析出,小孩的性格缺陷。但是總而言之。只要家庭環境出現不和諧,勢必會影響到孩子健全心理的成長。

現實中,很多孩子缺乏安全感,自卑,敏感,高自尊,衝動易怒,暴力傾向,孤僻,自閉等等,無一沒有原生家庭的烙印。

所以,子不教,父母過。



八神一請叫我廠長大人


因為封建社會是父系社會,講究的是男權主義,只有男人可以上學讀書,考取功名,做官統治。只有男人才可以子承父業,當家做主。只有男人才可以經商,拋頭露臉,外出學藝,自立門戶,拍板決策。封建社會是壓制女性的,沒社會地位,不可以上學識字,不可以拋頭露臉。所以,給孩子上人生課,講道理,談理想志向,就只有父親來啟蒙並負責。並且父親有這個責任和義務為孩子樹立好榜樣,指導孩子正確認識自己,人生,社會,從而成長後從容走向社會。而母親基本是代表水,溫潤生命,照顧孩子起居,衣食住行就算盡到義務了。總不至於讓個大字不識一個的文盲給孩子講好道理,這門大學問,對吧?不然不會有父親是座山的比喻,四平八穩,堅強偉岸,剛正從容的形象深入人心呢。當然如今女性社會地位不同了,男女平等,父母都有責任和義務教育好孩子。需要說明的是,三字經創作於古代的封建時期,不可避免留有那個時代的印記,也會因那個時代的思想觀念的侷限,不夠開明通達。一個時代一個樣子,思想觀念也大大不同,價值觀也差異很大,需要你理解那個時代,然後就會多一分理解,但可以不贊同。


熱面111


《三字經》言:“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其實《三字經》在這裡強調的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重要性。

關於家庭教育,《三字經》又言:“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可見家庭教育的責任,並不僅在父親一方,母親也起著同等重要的作用,母親對子女的影響甚至超過了父親。

歷史上許多傑出的人物正是得益於母親的呵護教悔,才取得了後來巨大成功。

岳飛一生忠貞報國,至死不渝,離不開岳母的言傳身教:“孩兒,做孃的見你甘守清貧,不貪富貴,是極好的了。但恐我死之後,又有些不肖之徒前來勾引,倘我兒一時失志,做出些不忠之事,豈不把半世芳名喪於一旦?故我今日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盡忠報國’四字,願你做個忠臣,盡忠報國,流芳百世,我就含笑於九泉了。”

朱德的母親是一位有著能幹嫻熟、和藹善良、有遠見、支持革命等優良品質的家庭主婦。在《回憶我的母親中》,作者這樣寫道:“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鼓勵我以後走上革命的道路。”“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與困難作鬥爭的經驗。”

愛迪生在學習上總愛提一些問題,經常讓老師難堪,於是他們認為愛迪生是一個調皮,存心搗亂的孩子,甚至還罵他:“糊塗蟲”。愛迪生的母親認為學校老師那樣對待孩子是錯誤的,一氣之下,他讓兒子休學回家,自己承擔起教育孩子的任務。正是由於愛迪生母親的勤勞和智慧,才成就了一位科學奇才。

母親對我的愛之偉大讓我不得不用我的努力工作去驗證這種愛是值得的——夏加爾

我之所有,我之所能,都歸功於我天使般的母親——林肯

父愛如山,母愛似海。只有和諧的家庭,只有家人的共同努力,才有子女的健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