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浪之水-窮則變 變則通

滄浪之水-窮則變 變則通

“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少年時讀到這句話的時候,為屈原不動權勢所動,與黑暗現實的抗爭的高風亮節而感動。

這種感動是對精神層面的觸動,由少年而中年以後,這種觸動更加深刻,才真正體會到這是現實與精神堅持的抗爭,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悲嘆。

拜讀閻真先的大作《滄浪之水》是在剛剛參加工作之初,當時是帶著一種看客的心態來看小說中人物“池大為”,感覺他有些不識實務,不懂變動,他所吃的那些虧,都是因自己而起,後來的轉變是因為偶然的機遇與生活的壓迫。

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多,當再一次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感悟卻不一樣,似有似無的開始明白“池大為”的人生開始時滄涼而又悲愴,但是現實中轉變後卻又是峰迴路轉。

1

滄浪之水-窮則變 變則通

“像你這樣的人最好了,與世無爭,有古君子遺風,我們還到不了那種境界”,這是單位同事對池大為的評價,似乎很中肯與很符合。

抱著一腔熱情,一身傲骨的池大為,不懂得處理人際關係,不懂得與人相處中的微妙關係,不懂得曲意逢迎。

一直按著自己信仰的人生信條,在現實的生活的藩籬中橫衝直撞,直撞得頭破血流。書中這樣寫道“我們當然還是首推劉主任,他如果一定要謙虛,那我們也不能就放棄了,這不是哪個人的問題”,這就是對池大為最好的回答。

人真的要活成那一道光嗎,那一光是不惹塵埃萬世流傳的。但是現實的生活中,總是要去應付柴米油鹽,孩子的上學,家人生活要改善,這樣現實的問題。

那道光雖然燦爛,但是我們大多數人只能仰望,因為現實的生活更加需要我們去關切。古往今來,大有所成的文化巨匠,大多都是不再被基本的生活所困擾,只有這樣他們才有精力,去執著的追求人生的精神價值,追求那更加廣遠的未來。

古人曾經說“倉廩實而知榮辱”,如果一個人連最基本的自我生活都難以保證並且維持,是很難去追求高於世俗的精神世界,進行創造的。

儒家提出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將修身、齊家排在前面,如果一個人難以做好自我,不能使家庭關係融洽,處理家庭在社會中的方方面面,才能去施展個人才華,服務社會,報效國家。

2

滄浪之水-窮則變 變則通

“當然是應該先考慮你,論工齡,論學歷,論孩子出生先後,那都是你跑在前面。要我是你,搞不成我就一直告上去,告到哪裡都不怕,衛生廳不講道理,總還有講道理的地方吧”,這是書中池大為的同事對他的勸解與鼓動,為了孩子上學的問題,他到處求助無門,最終還是妹夫這個“土大款”出面解決了問題。

生活永遠都是那麼現實,所有的傲骨與清高都被擊打的粉身碎骨,“池大為”被衝擊得體無完膚。

對精神價值的追求與嚮往是我們所有人的夢想,但是隻有解決最現實的生存問題,最現實的受教育與改善生活的問題,才有精力與空間去探求無盡的形而上的思索。

對人生終極問題的探討,對時空問題的深度思索,都要建立在現實生活得到滿足的基礎之上。如果肚子吃不飽,孩子受教育問題解決不好,請問那還有精力去思考,那還有時間去構建獨立的精神世界。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我們作為普通人心所向往之,我們追求真善美,生活中真誠待人。

但是如屈原大夫身處高位所處的位置,所考慮的問題,我們普通人難以企及,“桃花源”雖美,但我們卻永遠不可能抵達。對於芸芸眾生來說,活在當下,活出自我,已經窮其一生,不見得能做到,更何況要身處廟堂之高,思慮之遠,更是如孤帆遠影般遼遠。

3

滄浪之水-窮則變 變則通

後人關於屈原流放的場景《漁夫》中寫到,漁夫與屈原對話後,最後這樣說“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滄浪之水滔滔而去,管他人世間的是非恩怨,就是漁夫所答,水清的時候可以洗衣服務,水濁的時候可以洗腳,這是多麼現實而又貼近生活的回答。

順勢而為,大有成就,是不是強於逆潮流而動。有時明哲保身,是為了以後能做好更多的事情。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或許是對滄浪之水做好的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