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之水-穷则变 变则通

沧浪之水-穷则变 变则通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少年时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为屈原不动权势所动,与黑暗现实的抗争的高风亮节而感动。

这种感动是对精神层面的触动,由少年而中年以后,这种触动更加深刻,才真正体会到这是现实与精神坚持的抗争,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悲叹。

拜读阎真先的大作《沧浪之水》是在刚刚参加工作之初,当时是带着一种看客的心态来看小说中人物“池大为”,感觉他有些不识实务,不懂变动,他所吃的那些亏,都是因自己而起,后来的转变是因为偶然的机遇与生活的压迫。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当再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感悟却不一样,似有似无的开始明白“池大为”的人生开始时沧凉而又悲怆,但是现实中转变后却又是峰回路转。

1

沧浪之水-穷则变 变则通

“像你这样的人最好了,与世无争,有古君子遗风,我们还到不了那种境界”,这是单位同事对池大为的评价,似乎很中肯与很符合。

抱着一腔热情,一身傲骨的池大为,不懂得处理人际关系,不懂得与人相处中的微妙关系,不懂得曲意逢迎。

一直按着自己信仰的人生信条,在现实的生活的藩篱中横冲直撞,直撞得头破血流。书中这样写道“我们当然还是首推刘主任,他如果一定要谦虚,那我们也不能就放弃了,这不是哪个人的问题”,这就是对池大为最好的回答。

人真的要活成那一道光吗,那一光是不惹尘埃万世流传的。但是现实的生活中,总是要去应付柴米油盐,孩子的上学,家人生活要改善,这样现实的问题。

那道光虽然灿烂,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只能仰望,因为现实的生活更加需要我们去关切。古往今来,大有所成的文化巨匠,大多都是不再被基本的生活所困扰,只有这样他们才有精力,去执着的追求人生的精神价值,追求那更加广远的未来。

古人曾经说“仓廪实而知荣辱”,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自我生活都难以保证并且维持,是很难去追求高于世俗的精神世界,进行创造的。

儒家提出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修身、齐家排在前面,如果一个人难以做好自我,不能使家庭关系融洽,处理家庭在社会中的方方面面,才能去施展个人才华,服务社会,报效国家。

2

沧浪之水-穷则变 变则通

“当然是应该先考虑你,论工龄,论学历,论孩子出生先后,那都是你跑在前面。要我是你,搞不成我就一直告上去,告到哪里都不怕,卫生厅不讲道理,总还有讲道理的地方吧”,这是书中池大为的同事对他的劝解与鼓动,为了孩子上学的问题,他到处求助无门,最终还是妹夫这个“土大款”出面解决了问题。

生活永远都是那么现实,所有的傲骨与清高都被击打的粉身碎骨,“池大为”被冲击得体无完肤。

对精神价值的追求与向往是我们所有人的梦想,但是只有解决最现实的生存问题,最现实的受教育与改善生活的问题,才有精力与空间去探求无尽的形而上的思索。

对人生终极问题的探讨,对时空问题的深度思索,都要建立在现实生活得到满足的基础之上。如果肚子吃不饱,孩子受教育问题解决不好,请问那还有精力去思考,那还有时间去构建独立的精神世界。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我们作为普通人心所向往之,我们追求真善美,生活中真诚待人。

但是如屈原大夫身处高位所处的位置,所考虑的问题,我们普通人难以企及,“桃花源”虽美,但我们却永远不可能抵达。对于芸芸众生来说,活在当下,活出自我,已经穷其一生,不见得能做到,更何况要身处庙堂之高,思虑之远,更是如孤帆远影般辽远。

3

沧浪之水-穷则变 变则通

后人关于屈原流放的场景《渔夫》中写到,渔夫与屈原对话后,最后这样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沧浪之水滔滔而去,管他人世间的是非恩怨,就是渔夫所答,水清的时候可以洗衣服务,水浊的时候可以洗脚,这是多么现实而又贴近生活的回答。

顺势而为,大有成就,是不是强于逆潮流而动。有时明哲保身,是为了以后能做好更多的事情。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或许是对沧浪之水做好的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