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譽王帶著5萬慶力軍偷襲九安山,到了卻安營紮寨,你覺得這個設定合理嗎?

影視北閣


大概是合理的吧。

譽王偷襲九安山這件事,說白了,就是譽王的最後一次殊死鬥爭,他自己很明白,這一次,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所以他在謀劃這件事的時候,講究的是一個快字,雖說兵貴神速,但畢竟行軍打仗,譽王還是缺乏經驗的,甚至這麼多年來,他一心專注於跟太子的鬥爭,始終玩弄權術,忘了民心這個東西,對於軍隊來說,他自然也是習慣性的忽略掉了軍心了。偷襲九安山這件事,按說他是十拿九穩的,所有東西都在把控中,梁帝三月春獵,帶走了3000的禁軍和一干人等,缺唯獨留下了皇后和譽王留守京城,從而給了譽王機會。要知道,皇帝不在,可就是皇后最大了,整個京城都聽皇后的,所以譽王能夠逼著皇后扶持他的謀反,給他相對應的昭令,讓譽王得以控制京城和皇權。

這一點,其實譽王真的算是佔盡了先機的,可他們卻都忘記了好好安撫住四姐,又或者重兵看押童路,硬生生讓自己密謀造反的消息走漏了出去,甚至還讓江左盟有機會通知梅長蘇這邊,給了他們充足的準備時間。
正因為這個,梅長蘇本是出身大梁最厲害的戰隊赤焰軍,行軍打仗的本領和謀略都不在靖王之下,於是他們多管齊下,主動出擊,打了譽王這邊一個措手不及。而譽王這邊居然毫無心理準備,明明走漏了風聲,卻還十分淡定的行進,甚至沒有催著後面的大部隊趕上來,自然也是因為他過於自信,自以為這一次能夠徹底的把靖王踩下去,自以為這一次,自己離帝位僅僅一步之遙了。他偷襲九安山,講究的確實是快字,可快的只是小部分的軍隊,大部分的還在後頭。正因為他的先鋒部隊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後續部隊又沒有跟上,所以他不敢再貿然進攻,於是選擇等,等大部隊的匯合。之前的快,彷彿跟現在的等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對比。大概這也是他一個不擅長打仗的將軍最大的問題吧。
除此之外,他太過於自信,自認為自己很瞭解對手,也很瞭解對方的地形地勢,對這樣的殊死鬥爭有所鬆懈。認為九安山的行宮所在雖然易守難攻,可他手裡畢竟有著5萬的軍隊,而對方只有僅僅3000人,靖王要跟他鬥,簡直就是以卵擊石,所以他也不擔心,慢慢的耗著,直到後來才又一次的下令全力進攻。這也給了行宮裡的人充足的緩衝時間。這樣的一場戰役,被強制而出的軍隊對譽王也沒有太忠心,加上那些兵馬長期被苛待,早已經失了軍心,軍心煥散,戰役又拖拉,出師無名,註定就沒有多大的勝算。
譽王會輸是必然的結果。


兮言小姐


存在即合理。

譽王是大梁唯一可以和太子爭寵的一位皇子,他與生俱來的高傲和自信讓他完全有信心擊潰皇帝隨身的三千禁軍,所以他也不急於求成,反而是到了九安山下之後,安營紮寨,等待後續部隊的到來。按我猜測,譽王不直接進攻,反而修養一夜有以下三種原因,這也是他為何謀反失敗的原因。


1.京城內,譽王與皇后勾結控制了駐紮在京城的禁軍。既然已經把梁帝的底牌和權利都已經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那他此次圍攻九安山的任務只有一個:殺掉梁帝、梅長蘇、言闕等人。回到京城後向天下宣告:梁帝在九安山遭歹人殺害,自己出兵剿滅了叛軍,而後順理成章的登上皇位。

等到譽王已經到了九安山下之時,梁帝已然成了甕中之鱉,但他不會立即殺上山去,因為九安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進出只有一條路。若貿然出兵則達不到人多的優勢,還不如等後續人馬到齊,一鼓作氣的用人海戰術攻上九安山。



但譽王偏偏沒想到,梅長蘇竟然會主動出擊,設下埋伏,讓他的前行部隊損傷慘重,出師不利。同時,又安排靖王從山後的一條小路出發,前往最近的紀城調配紀城軍前來支援。

2.譽王對自己過於自信。他認為自己率領的五萬慶曆軍面對三千禁軍已經是掌握了絕對的優勢,他只要考慮如何將自己的損失降到最低就足夠了。


可是他沒有考慮到的一點是,禁軍是守衛京城的將士,他們是保護梁帝的最後一道防線,是從各軍中挑出能以一抵十的好手,且大多都有統領之才,要想拿下他們也不會太過容易。

3.譽王對梅長蘇有些忌憚。梅長蘇的心機是他領會過的,整個譽王府內人才濟濟,可包括他在內還是被耍的團團轉。所以譽王九安山之後,不敢立即出兵,只能以最保守、最安全的方式來進攻以獲得戰事上的勝利。

其實譽王的這些擔心並不無道理,他很有將帥之才,不過總有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九安山後有一條可以下山的小路,這一條路只有梅長蘇和靖王知道,譽王若是知曉這個秘密,那他也不會在山下安營紮寨,給梁帝搬來救兵的機會了。

所以說,譽王的失敗是必然的。只不過我有疑問的一點是:為何直接不讓梁帝等眾位官員從山後的小路逃走呢?


聞香識電影


沒有什麼不合理。

譽王這是造反,造反要成功有兩個條件:第一是要幹掉老皇帝,第二不能被世人安上謀逆的罪名。否則就算他幹掉梁王和梅長蘇等人,只要其他王公大臣或者軍隊將領和老百姓不服,認為他得位不正,都對他的統治造成威脅。

所以譽王來說最好的結果是:不用自己動手,梁王病死或別的原因死掉,然後他以清君側的名義殺掉靖王和梅長蘇等人,名正言順當皇帝。

當然了,這並不由他決定。所以他既然動手了,肯定也做了消滅所有人的準備。

以他的軍力來看,如果軍隊完全受他控制,馬上發起進攻,一舉消滅梁王等人是可以的。

但譽王作為一個王子,本身是沒有調兵權力的,他調來的5萬軍隊,也並非完全由他所節制。一個沒有調兵權力的王子,調動軍隊去攻打自己的王,難免軍隊中會有人懷疑指令。所以他需要時間來控制軍隊,有這5萬人馬,他自認為是必勝的。第二,他也是希望等待最好的結局,就是打心理戰,不用自己動手,梁王身邊的人開始內亂,這是他出手絕對有最大的好處。

自古王子造反,都不會輕易動手殺死先王,而是採用圍困的辦法,逼迫先王禪讓,這樣才能取得政治上的最大合法性。齊桓公、趙武靈王都是這樣,唐高祖也是這樣,他們都是被自己的皇子圍困最後不得不讓位,如果直接上來就幹,天下人都會指責新君的合法性,搞不好會天下大亂,那就得不償失了。


他們叫我PS


說明譽王比較成熟,叛軍沒做好準備就依仗數量優勢著急進攻,很容易被背水一戰的精銳禁軍擊退,當然擊退難以重傷慶立軍主力,且本來就是謀反,士氣受挫,只怕人心浮動,再進攻效果會更差,反而不如稍微整頓,再一鼓作氣勝算更大!多說一句,琅琊榜是一部情懷劇,不是權謀劇,不要細究。梅手裡有天下第一大幫,有最好的情報系統,身邊高手如雲,紅顏知己是南楚郡主,一方諸侯,發小是禁軍大統領,皇上的身邊太監還是梅的人,另外一個發小是統軍在外手握重兵的靖王,聯絡好直接起兵就行,重演玄武門之變就可以了,磨磨唧唧的,故意跟別人貓抓耗子玩陰謀,萬一被別人鬥死咋辦?皇帝疑心這麼重,身邊的重臣都換了一茬,居然沒起疑,居然不安排至少比較忠於自己的人,能控制住的人吧,直到最後發現自己的人都死光了,這也叫對抗?綜上,電視劇不要細究,聽導演的就行!


王為舜


突然想起,既然靖王可以從小路走出包圍圈,為什麼梁帝不帶領幾個貼身侍衛一同前往紀城?


仁義忠孝中華魂


成王敗寇,沒什麼好說的。劇情需要而已,感覺他也猶豫了。在牢裡自殺的時候,血書上說,想讓他父親處死他,好讓梁弟愧疚。


帥到你窒息


不合理,不過按當時場景來說,譽王先率5千人當先鋒部隊先行攻擊,五千先鋒對部確沒有勝利反而是大敗一場,譽王心高氣傲,覺得自己穩勝,毫無顧忌之談,對於後面再次發動進攻,並沒有著急,十拿九穩的把握,對地形也十分把握,覺得不可能有人逃出去通風報信,就想消耗皇上的糧食,選擇了安營紮寨。


Happy集結號


沒有帝王之像,成功者一鼓作氣,不計後果。天熱了喝杯綠茶嗎


天道酬勤1023067969336


他調兵的名義是剿滅叛軍,保護皇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