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中為什麼太皇太后和靜妃一眼就看出了梅長蘇是林殊?

剛剛侃天下


梅長蘇和林殊身上幾乎沒有絲毫相似的痕跡,一眼認出是不太可能的,所以要認出梅長蘇基本就是靠著以前的淵源。太皇太后見到梅長蘇的時候已經糊塗了,不可能認出來他是林殊,但是太皇太后一直思念林殊,在林殊小的時候,所有孩子裡,太皇太后最喜歡林殊,即使糊塗了,心裡還是心心念唸的想著林殊,而林殊和霓皇有特殊關係,所以當梅長蘇和霓皇一起出現的時候,太皇太后喊著小殊。

而靜妃認出梅長蘇就是林殊的時候,根本沒有見到林殊。靜妃認出林殊是有以下幾個原因: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梅長蘇的書《翔地誌》,因為裡面有一個地名和林殊的母親閨名相同,為了避諱,梅長蘇在寫批註的時候就會簡寫兩筆。蕭景琰不知道林殊母親的閨名,所以看不出來,而靜妃本來就是林府的人,為人智商又高,一看書就生了疑心。另一個深層次的原因是梅長蘇放棄了譽王和太子兩個捷徑,選擇了不得寵的靖王,只可能因為過去的淵源,梅長蘇的所作所為,明顯就是祁王府舊人,靜妃敏銳的感知到了這一點。


清歡閣主


其實太皇太后和靜妃並不是一眼就認出梅長蘇的。

林殊中了火寒之毒,經歷挫皮削骨重生,從一個意氣風發的少年將軍變成了一身病骨的陰詭謀士,早就已經面目全非了。太皇太后和靜妃又不是神仙,如何能一眼就認出梅長蘇是林殊。

靜妃認出梅長蘇是因為一本書。

這本書叫《翔地記》,是靖王在通往蘇宅的密道里無意中看見,一時好奇就拿了回去。一次他在靜妃面前提起這本書中記錄的奇聞趣事,而靜妃入宮前曾經四處遊歷,這本書勾起了靜妃的興趣,她讓靖王把書拿來給她看看。

梅長蘇知道書在靜妃手裡之後,心裡一直忐忑不安,他在書中有個秘密,靖王不會發現,但靜妃就不好說了。

聰慧的靜妃果然在《翔地記》中發現了這個秘密,書中有個地名與林殊母親的閨名相同,為了避諱他在書寫的時候減了筆畫。靜妃與師父在外遊歷時被林帥搭救,曾在林府住過一段時間,與林殊母親相熟知道她的閨名,這減了筆畫的地名引起了靜妃的注意。

這時她已經懷疑梅長蘇就是林殊了。林殊對榛子酥過敏,她在送給梅長蘇的食盒中從來不放榛子酥,她還一再叮囑靖王,要好好對待蘇先生。她怕以靖王耿直的性格,不會喜歡梅長蘇這樣的陰詭謀士,萬一做出什麼錯事,等他知道真相怕是要後悔一輩子了。

九鞍山春獵之時,她執意要見梅長蘇,梅長蘇知道隱瞞不了靜妃,只得承認了自己林殊的身份,只是求著她瞞著靖王。如果靖王知道了他是林殊,以靖王對他的感情,絕不會讓他再冒一絲一毫的風險,這樣會影響他的復仇大計。

所以,靜妃能夠認出林殊是因為一本書,而這時的靜妃還沒有跟梅長蘇碰過面。

而太皇太后能夠認出林殊,這可能只是一個錯覺吧。

這時的太皇太后已經年邁,她對其他相貌沒有改變的人有時都認不出來,又怎麼會一眼就認出面目全非的林殊來呢。她第一次見到梅長蘇,聽到他的名字裡有個蘇字,就以為是他最疼愛的孩子小殊,她根本分辨不出林殊的長相。

而這時的梅長蘇又恰好是和霓凰郡主在一起,當太皇太后拉著他們兩個的手問他們什麼時候成親時,梅長蘇並沒有提醒她是認錯了人,反而配合地握住了霓凰郡主的手,這就更讓她認定梅長蘇就是她的小殊。

整部劇裡這是梅長蘇最不理智的一個細節,也許不管他的內心有多堅強,總還是貪戀這塵世間的一點溫暖,所以他放任自己在這一刻內心的軟弱。

霓凰郡主可能也是從這樣的一些小細節中感覺到了梅長蘇的一絲不同,所以儘管她沒有任何證據,卻就是憑直覺認定了梅長蘇就是林殊,女人的直覺有時候還真是可怕。

所以說,一個人不管面貌如何改變,一些小習慣還是會露出破綻的,如果不是大家的刻意隱瞞,就連耿直的靖王也會把他認出來的。


瘋小鳥


太皇太后是太想林殊,碰巧而已,並未真的認出來。

靜妃第一次與梅長蘇見面便認出來了,那是準備已久。



太皇太后與梅長蘇初次見面,便想起小殊,真是令人想念

太皇太后與林殊在劇中第一次見面,也是最後一次見面時,太皇太后喊著小殊,還把林殊和霓凰郡主的手拉在一起問:你們什麼時候成親呀?

越貴妃當時就說太皇太后喊的“小蘇”,即梅長蘇。其他人只是一笑,並沒有多想,因為梅長蘇音容面貌都改了。

即使從前認識,林殊如今這模樣,估計也不認識了。

迷糊著的太皇太后嘴裡唸叨著小殊小殊,還給他最愛的點心。其實,太皇太后不過是太想念小殊了,所以才這樣。

那麼多,大家都當太皇太后說胡話,哄她開心。

只有霓凰郡主愣了,不過是因為那份情!



靜妃娘娘:忍了那麼多年,一下子就忍不住了!

九安山上,靜妃娘娘第一次見到了梅長蘇,她便認出來了。

可靜妃娘娘這一眼,那可是花了多少心思,留意了多少事情,從心裡幾乎上就認定了。唯一的懷疑,在把完脈以後也消除了。

這火寒之毒,冰雪、烈火還有梅嶺的血疥蟲,梅長蘇就是林殊。

沒有一眼就認出來。太皇太后只是唸叨著小殊,而靜妃是一點點分析出來的。

那一刻,靜妃把景琰趕出去了,哭得多麼心疼。那一幕,也多麼感人!



其實,劇中一眼就認出林殊來的人是那個“野人”!

劇中第一次見面就能認出林殊來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蒙摯。

嚴格地講,蒙摯也不能算一下子就認出來了。因為梅長蘇回金陵之前,就已經與蒙摯聯繫過了。

霓凰是通過一些習慣、細節聯繫分析出來的,靜妃也是。後來一些人是被告知的。

要說第一眼就認出梅長蘇是林殊的,就是景琰手下抓的“野人”了。

這個大家眼裡的怪物,喝人血的怪物,其實是個人。這個人也是赤焰舊人,他就是赤焰軍聶峰,夏冬的丈夫。

當聶峰被抓起來的時候,林殊去看他。聶峰馬上就表現出異動,強烈的控制住自己的情緒。

林殊輕輕地給他講,聶峰說不了話,但是他眼神和情緒肯定知道林殊是誰。他強忍著自己的毒,不去傷害林殊。

琅琊榜裡的情,真的都令人敬佩,也很羨慕。如今,很多情,在微信!很多聯繫,盡說段子!

很多朋友,隔著手機很近,距離卻越來越遠。

親人之間一桌吃飯,手裡夾著菜,眼睛看著手機屏幕。

是手機毀了我們?不,手機只是物件,它沒有思想。希望手機給我們的是更方便的生活吧!


無心浪味仙


作為《琅琊榜》中最深不可測的兩個女人,太皇太后和靜妃的段位非同一般。都屬於極度隱忍,養精蓄銳,不爭一時的高段位。

最主要的,她們除了有不輸於男兒的睿智計謀,還有一顆未經汙染的真心。

太皇太后在殿堂上,遠遠看著殿下的梅長蘇,當年的林殊早已改頭換面,褪去一身熱血。彼時的他,從少年得意變成了沉穩平靜。

但太皇太后還是認出了梅長蘇,她喊著“小蘇”,實則是“小殊”。

同當年一樣,慈愛溫柔,她拉著霓凰和梅長蘇的手握在一起,遞給他兒時最愛的糕點時,他就知道,太皇太后認出了自己。

親人相見,只能以客之道相待,再也不能近身盡孝。梅長蘇按捺著洶湧的情緒,望著這個白髮蒼蒼的老人,千言萬語梗在喉頭。

曾經寵愛相處了二十幾年的孩子,他的氣息和習慣,言行舉止,以及梅長蘇看著霓凰的眼神,她哪裡分辨不出來他是自己曾最愛的孩子。

而靜妃認出梅長蘇,並不是一時興起,在未見面時,聽聞靖王對他的描述,她對他早已抱有興趣。作為旁觀者,眼看著他一人在朝堂之上掀起腥風暴雨,她便知此人並不簡單,再分析他針對的人和事,便知他定是吃赤焰軍的舊人。

多次會面,她能感受到他的熟悉,他次次迴避,又加重了她的懷疑。直到看到他備註的《翔地記》後最終確認他的身份。

靜妃的敏感和聰慧,讓她比靖王先行一步認出林殊。

這兩位高段位的後宮女人,她們對於林殊有太深刻的感情,所以才能在最快認出他的身份。

(一一)


鯨魚電影


“琅琊榜首,江左梅郎”,梅長蘇是《琅琊榜》的主人公,天下第一大幫江左盟的盟主。

他的真實身份是赤焰軍少帥林殊,曾經是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是個霽月清風的疏闊男兒。

梅嶺一役後,林殊身中火寒奇毒,容貌大改,他為復仇回到帝都後,無人能識,太皇太后和靜妃卻一眼認出他的真實身份,這是為什麼?

一、太皇太后是憑著直覺認出林殊的

太皇太后是林殊母親晉陽長公主的奶奶,她非常喜愛這個孫女,林殊小時候也是曾孫輩中最受太皇太后寵愛的孩子。

太皇太后從小看著林殊長大,對他的神態、一舉一動非常熟悉。

赤焰案後,林殊一家被朝廷誣為叛賊,蒙受不白之冤,晉陽長公主也因此自殺。看著骨肉至親離去,卻無能為力,這是太后太后心裡永遠的痛。

隨著年齡越來越大,太皇太后神智時而糊塗時而清醒,有時她的意識還停留在十多年前。

她心心念念懷念孫女晉陽長公主和曾外孫林殊,在她的心裡,他們從來沒有離開過她。

在霓凰郡主比武招親的第一天,太皇太后見到靜妃後,還錯把她當做剛進宮時的醫女。

她看見林殊時也一樣,意識一下子回到了十多年前,林殊還時常在她身邊的情景。

她下意識地叫“小殊”,讓林殊過去,拿著林殊小時候最愛吃的糕點給他吃。

太皇太后雖然年老,眼睛也昏花了,她看不清林殊現在的長像,只是通過林殊語言、動作、神態間散發出來的熟悉的感覺,憑直覺一眼就認出了梅長蘇便是林殊。

二、靜妃是通過敏銳的判斷力認出林殊的

靜妃進宮前是醫女,曾經遊歷四方,後來被林殊父親林燮所救,將她帶回林府,兩人結為兄妹。為了照顧宮中多病的辰妃(林殊的姑母),靜妃以醫女身份入宮,之後被梁王冊立為妃。她跟林府關係非常密切,相當於林家人。

靜妃是個非常聰明的女人,智商不在林殊之下,有著敏銳的判斷力。她對梅長蘇一開始就心存疑惑,通過兒子瀟景琰一點點了解之後,最終判斷出他就是林殊的。

首先,做為“麒麟才子”的梅長蘇,拒絕輔佐極有優勢成為儲君的太子和二皇子,反而一心輔佐倍受冷落的瀟景琰,這不合常理,不由得讓靜妃起疑。

其次,靜妃認出林殊關鍵的一點在那本《翔地記》,林殊母親的閨名叫溱瀠,林殊看書有批註的習慣。

在批註這本書時遇到這兩個字,便減去筆劃以避諱,正是這個細節,被敏銳的靜妃發現,從而推測出林殊的真實身份。

第三,林殊化名梅長蘇,而當年林燮救靜妃時,曾化名梅石南,另外導致赤焰軍覆滅的梅嶺一役,幾個關鍵點都有一個“梅”字,讓靜妃的推斷有了更重要的依據。

第四,靜妃精通醫術,為進一步證實林殊身份,所以第一次見到林殊後,便迫不及待要給林殊診脈。

她少年時的遊醫經驗,便得她深知火寒奇毒的成因。林殊體內正有火寒之毒,所以靜妃一下便認出他的身份。

霓凰郡主說過一句話:“女人的感覺,總是這麼不講道理,越是一點痕跡沒有,我越能知道”,因為心裡萬千掛念,所以當林殊回來時,雖然面目全非,太皇太后和靜妃還是一眼便能認出他。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認真看這劇的人就會知道,並沒有一眼就看出的意思,林殊面目全非,重返金陵已經是一個沒有任何往日音容的人了,若不是不經意間露出了破綻,梅長蘇的身份,又哪有這麼容易被識別出來呢?


先來說說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從小最疼林殊,心心念唸的也只有這個早夭的曾外孫子了。


我們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雖說太皇太后已經老年痴呆了,而梅長蘇回到金陵與太皇太后也只是見了短短的一面,但有句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通過眼神的接觸,太皇太后也會認出這個她最疼愛的孫子的,又或者,太皇太后只是下意識的把名字跟林殊名字諧音的人混淆了,太過於思念,太過於難以接受白髮人送黑髮人,何況,林殊冤喪梅嶺,太皇太后見到他的最後一面,應該是出征前吧,於是潛意識裡,小殊還是活著的,還活在出徵前。



再來說說,全劇中最睿智的一個女人,靜妃:


靜妃,人如其名,很安靜的一個人,看事情,做事情非常通透,是那種所謂看透不說透的人,也正是這樣的人,成了靖王奪嫡路上的極大助力。 而她,也並不是一眼就認出梅長蘇的,主要是因為以下一些事,讓她對梅長蘇身份的一步步加深的。


(1)、梅長蘇執掌江左盟這麼久,聲名威望盛極一時,卻選擇入京,不僅捨棄太子和譽王兩條近路,反而扶持靖王,他與靖王非親非故,為什麼要幫助靖王呢,而且,在夏江譽王等人的陷害下,都沒有對靖王失去信任,依然鍥而不捨的扶持他,這一點值得懷疑。


(2)、救出庭生,對霓凰郡主的事情過於關心,一開始就介入到庭生和霓凰的事情裡,在這裡,對於庭生的身份和救出庭生這些事,以及霓凰郡主後面在宮中遇險後,一切化險為夷的事,想必靖王事後是有對靜妃提及的,一個外人,同時對霓凰和庭生都過於關注,不太正常。



(3)、靖王送入宮中的那本遊記,翔地記裡面有著避諱昔日晉陽長公主閨名的字,知道晉陽長公主閨名的人並不多,就連靖王都不知道,何況外人。那麼問題來,什麼人會特地去避諱某個已故先人的名諱呢?這個人必然是與長公主非常親近親密的人。另外,靜妃跟靖王提過,看書中的批註,應該是個霽月清風的疏闊男兒,可為何是個陰詭的謀士,還是個病秧子,這裡面的反差讓人不解。


(4)、梅長蘇年齡與靖王相仿,而且,姓梅,當年救下自己的赤焰軍主帥林燮也曾化名梅石楠,也是姓梅,又或者,是指梅嶺。一開始,梅長蘇化名蘇哲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有了化名的先例,很難保證梅長蘇這個名字是不是也是個假名字。再來,衛崢化名隱身於藥王谷,被抓以後,梅長蘇表面上看是為了靖王出手救他,事實上卻是要把自己搭進去才能讓靖王全身而退,若說是單純為靖王的謀士,他不至於如此。


(5)、當年的梅嶺一戰慘烈情況,靜妃肯定是知道的,如果林殊活著,必然也是九死一生,身體狀況不好是可以理解的,早年的時候,靜妃也喜歡遊歷山河,想必也是知道梅嶺上有什麼的,根據書中反映的梅長蘇的性格反差和靖王那裡所知道的梅長蘇的身體情況,不能不讓人懷疑梅長蘇也曾經是個疏闊男兒,也是遭遇了什麼變故才導致的身體變差。而這個,只有見到梅長蘇把過脈才能得到驗證,於是才有了後面在九安山,靜妃迫不及待的想見到蘇先生並且為他把脈的事。


還有很多很多的細節,例如:靜妃是學醫之人,連太醫院都沒聽過的火寒毒她都能醫治,說明她知道的醫理比普通的大夫要多的,火寒毒為天下奇毒之首,烏金丸在火寒毒面前什麼都不是,火寒毒產生於焦肉和雪疥蟲之間,而雪疥蟲來自於梅嶺,梅嶺一戰焦屍遍野……再例如,梅長蘇和琅琊閣的關係,當年梅石楠與琅琊閣的關係,靜妃知道與否也很重要……

所以,靜妃對林殊,不是一眼認出的,不是偶然發現的,是必然的結果。


兮言小姐


《琅琊榜》中,梅長蘇的身份一直飽受懷疑,包括皇上、靖王、譽王、謝玉、夏江、夏冬等等,這些人覺得梅長辦的身份有些不合常情,卻又找不到能夠證明他們這些推斷的證據,所以永遠也只停留在懷疑的階段。但劇中三個人物,太皇太后、靜妃娘娘,霓凰郡主卻一眼就認出了梅長蘇就是林殊。

先說太皇太后,劇中出場僅一次的人物。太皇太后已年過古稀,耳聾眼花。看人都看不清楚,卻在拉著梅長蘇手時,不停的念著“小殊,小殊”,還拿出林殊最愛吃的點心給他吃。那一刻,梅長蘇心中思緒萬千,情不自禁的拉住了霓凰郡主的手,眼淚差點掉下來。

梅嶺一案已經過去十年,皇上對太皇太后應該是有所隱瞞,所以太皇太后並不清楚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但她念念不忘的最聰明乖巧的林殊和皇長子蕭景祁不見了蹤影。身居深宮的太皇太后怎麼會不明白其中的厲害。只是越年老,心中林殊一家的想念之情就越深。當梅長蘇介紹“在下蘇哲”時,聽到一個“蘇”的太皇太后,不禁想起了林殊,加上年歲大頭腦不是太清醒,所以就叫出了“小殊,小殊”,這個“小殊”,我們可以理解為“小殊”亦或是“小殊”。即使太皇太后當時沒有認出林殊,叫“小殊”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對皇上當年冷血無情的一種抗議。

後來,梅長蘇和蒙摯談起這件事,梅長蘇那句:“可她看著我叫我‘小殊’的時候,目光那麼溫暖,我可以確定她不是叫錯了名字”,間接的說明了太皇太后是認出了蘇哲就是林殊。原著裡,梅長蘇回金陵,太皇太后是知道的。

再來說靜妃

當靖王對靜妃表明心思要參與奪嫡之爭時,說起了能夠相助自己奪嫡的梅長蘇。當時靜妃的心裡就起了懷疑,奪嫡之爭弄不好是會有殺頭之罪,誰會為了靖王的前途不顧自己的身家性命。但靜妃心思縝密,懷疑只是藏在心裡並沒有表露出來。但她心中已經有一點底,那就是這位蘇先生,必定是位故人。

真正讓靜妃認定林殊身份的,則是那本《翔地記》。書中有一個地名,與林殊母親的小名是一樣的,梅長蘇在批註時,為顯對家母的尊重,刻意將家母小名的字減少了一筆。比梅長蘇年幼幾歲的靖王雖然知道這本書有異,但不知箇中原由的他怎麼也看不明白。但書拿到靜妃手上,在林府生活了多年的靜妃一下就瞭然於心,基本確定了林殊的身份。

後來,梅長蘇隨靖王一起去皇上的行宮,靜妃終於能夠見到梅長蘇了。一見面,靜妃就迫不及待想看梅長蘇手上的印記,無果後,又要求給梅長蘇把脈,把完脈後當著靖王的面都沒忍住,抽泣起來。把一旁的靖王看得不愣一愣,在靖王的印象中,母親從沒有像今天這樣失態過。醫女出身的靜妃,把脈後確定了林殊的身份。但深知靖王脾氣的人和梅長蘇目的的靜妃,知道現在還不是梅長殊身份公開的時候,又聯手梅長蘇一起隱瞞靖王。

霓凰郡主對林殊太熟悉了,從小一起長大,所以她不斷用過往與林殊在一起的經歷,來試探梅長蘇,多次下來,心中已經有七八分把握。直到她臨去雲南前,梅長蘇在長亭向她表了身份。那一幕,看得人眼淚根本收不住。

寫了這麼多,又想重看一遍《琅琊榜》了。


八卦氣象臺


在經過梅嶺血戰,中了火寒毒以後,為了八萬赤焰英魂,林殊承受了挫骨削皮之痛,面目全非,成為了宗主梅長蘇,希望有朝一日能為他們翻案。

太皇太后其實並沒有認出林殊,太皇太后年事已高,不免時常想起當年最為疼愛的孫媳婦,重孫子等人,尤其是見到靜妃以後,這樣的想法會更多。所以在見到梅長蘇以後,才喊出了小殊,但其實,她並沒有認出來。

靜妃心思縝密,聰慧,在看到梅長蘇那本《翔地記》以後便猜到了他的身份。《翔地記》裡雖然梅長蘇的筆跡不同於林殊,但是恰好裡面有地名是衝了林殊母親待字閨中時的名諱,所以在寫的時候,梅長蘇為了避名諱,字的筆劃減了幾筆。這個小秘密景炎不知道,可是靜妃卻知道,結合梅長蘇對蕭景琰的種種幫助,她便猜出來了。


專注看劇聊娛樂


太皇太后已經老了,或許已經糊塗了,在她的潛意識裡,小殊照樣在世的,還活在出徵前。或許,太皇太后只是下意識的把名字跟林殊名字諧音的人混雜了,或許又是太過於懷念,太過於難以接收白髮人送黑髮人,死去的人還能夠一直或者愛護自己人的心裡,想來也是一種幸福。


而靜妃?在當靖王告訴靜妃要介入奪嫡之爭時,就說起了可以助自己奪嫡的梅長蘇。自己的兒子一不受寵,二無人脈。

靜妃的內心早就起了狐疑,奪嫡之爭弄不好是會有殺頭之罪,誰會為了靖王的出路掉臂本身的身家性命?不是傻就是痴吧?但靜妃心理周密,或許當時她心中已經有一點底,這位梅長蘇先生一定是位故交。而後來讓靜妃認定林殊身份的,就是那本《翔地記》。書中有一個地名,與林殊母親的奶名是同樣的,梅長蘇在註解時,為顯對家母的尊敬,刻意將家母奶名的字削減了一筆。

書不巧拿到靜妃手上,曾今在林府生活的靜妃一下就明瞭於心,在這時就已經基本確定了林殊的身份。而後來,梅長蘇隨靖王一起去皇上的行宮,靜妃終於能夠見到梅長蘇了。

一見面,靜妃就和當初的霓凰郡主一樣想看梅長蘇手上的印記,無果後,又要求給梅長蘇把脈,作為醫女的靜妃自然知道梅長蘇經歷了什麼,所以在把完脈後當著靖王的面就難過了起來。

或許對於梅長蘇來說,太奶奶的溫暖和靜妃的關心,正是他活在黑暗中想要守護的光明之一吧。


四月辣椒


兩人看出來的原因是不同的!太皇太后是通過靈魂,而靜妃憑的是聰慧和熟悉!

太皇太后是通過靈魂上的感官,第一眼看到梅長蘇就喊小殊!

太皇太后出場時,已經是老眼昏花了,在場的人都以為她喊的是小蘇。但她偏偏喊的是小殊。這是因為不管梅長蘇經歷過什麼他的靈魂是不會變的,哪怕是從一個驍勇的戰士變成了攪動風雲的謀士,他最本質的東西都不會變,那就是他那正直善良的靈魂!而太皇太后雖然已經老的不行了,許多記憶都不清楚了,但是那記憶深刻的東西,尤其是靈魂上的東西卻是看的更加清楚!靖王雖然是後知後覺,但是他也有過很多次錯覺,覺得梅長蘇就是林殊,偏偏他是一個十分理性的人,潛意識裡就否認了。


而且在梅長蘇旁邊還有一個很好的“引子”,那就是霓凰!兩人在一起的時候,梅長蘇不管怎麼剋制,都會漏出情感,而其他人感受不到,太皇太后卻能感受!如果換一個場合,太皇太后都不一定能認出來!

靜妃能認出梅長蘇,是憑藉自己的聰慧和對林殊的熟悉!

靜妃在聽到“梅長蘇”三個字的時候,想必就有一定的聯想。當聽說靖王立志要參與奪嫡之時,梅長蘇竟然會選擇支持靖王,此時靜妃心裡就有了猜測了!從江湖走進朝堂,還選擇支持靖王,那肯定和赤焰之案有關,而且林燮當時進入江湖時也用的是梅石楠的化名,“梅長蘇”怎麼會如此巧合呢!

當靖王提起《翔地記》的時候,靜妃就覺得可能性越大了,所以才會一反常態的要看這本書!當看到這本書的時候,靜妃心裡就已經確定了。不要忘了,靜妃可是精通醫理的,自然知道在梅嶺火寒之毒能讓林殊活著,而且也清楚為啥林殊變化那麼大,找不到往日的痕跡。所以才會做梅長蘇喜歡吃,而靖王不喜歡吃的糕點,讓靖王送給梅長蘇!而營帳中的一眼認出,其實是靜妃早就知道了!但是把脈之後,沒想到情況那麼遭,才會流淚!

我是開萍!不對之處,敬請指正。期待你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