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月為公司創造17萬純利潤11萬,我的工資8000塊,老闆嫌給高了,我該辭職嗎?

彌陀57


看你在什麼公司,如果是小公司的話,的確給少了,你至少要拿一半才合理。

如果是大公司,你創造的這點價值真不算多,能拿到8K算老闆有良心了,因為你是藉助公司的平臺才能賺到這些錢,公司的運轉是需要龐大的資金的,就算你不幹了,換一個人他也能做出你的業績,甚至還可能比你做得更好。

當然,如果你能自己單幹,那麼恭喜你,你可以去做老闆了,有能力單幹了,就別在他人屋簷下受委屈了。

至於你要不要辭職,取決你你當前的形勢。如果辭職之後掙不到這份工作的錢,那麼先彆著急於辭職,除非你有了更好的選擇。

畢竟,這個社會,你創造了價值,你才擁有價值。





瀟湘筆客


像您現在這種情況。我想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我曾經也有過這樣的經歷。我當時在一家公司任職。我每個月為公司。貢獻光怕100萬都不止,純利潤最起碼在百分之六七十萬左右,我一個月工資不到1萬塊錢。這個時候你說我該辭職嗎?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說要辭職,因為我在幹這個工作之前,我就知道做公司這個利益,如何分配的我要提成是多少?我只要拿到我所得就足夠了。你不要想我為公司創造多少利益,你怎麼不想想公司這個平臺為你提供了多少東西呢?如果說沒有公司這個平臺,你會是什麼呢?有時候我們考慮問題,只考慮自己貢獻了多少,收穫多少,但是如果說站在老闆角度考慮問題。公司與所有員工等收入。房租等等一些費用,稅務他還剩多少錢,我們要綜合考慮。

具體你做什麼工作,別人也不知道。你付出了什麼,你得到多少,這也是你應該得到的嘛,你可以結合自己的工作情況好好總結一下,自己看自己拿多了還是拿少了。如果說確實自己應得的,那我建議你好好跟老闆談一談。如果老王不同意,當然可以選擇辭職。但是你一定要三思而後行,看這個工作對你重要嗎?還要養家,上有老下有小,一定要綜合考慮再選擇辭職,不要貿然下決定。

我是兵頭將尾朱軍強,歡迎大家評論,點贊,關注和轉發,謝謝!


兵頭將尾朱軍強


我也有同感,之前在公司做銷售,每年300-400萬的銷售額,給公司帶來的毛利潤額大約150萬/年,公司給我一個月4千的工資。提成和補助為銷售額的4%,然後16-17連續2年,公司各種理由拖欠提成和補助。我就辭職不幹了,自己單幹開了公司,18年銷量800多萬,年底算了下淨利潤到手180萬左右。19年3月份剛開始有業務,一個月也有15萬左右的淨利潤。

整體來說開公司是有搭建平臺的成本,但是我這邊的小公司來說沒有其他人說的那麼高。

辭職了不聯繫跳槽換到其他同行業單位,換來換去收入提高不了多少,次數多了業內口碑也就壞了。有機會就自己開公司,機會不到還堅守崗位


華夏饞師


你每個月拿8000元工資,能夠為公司創造11萬的純利潤,也就是說,老闆每給你發1塊錢,就可以得到14元的回報。如果只看這組數字的話,不要你這樣的員工,肯定是老闆腦子有點情況。

但是,是不是存在這樣一種可能,如果老闆換一個工資更低的員工,他也能創造每月11萬的純利潤,甚至能創造更多的純利潤?不要急著否定。在很多情況下,員工創造的利潤未必就應該歸功於員工,可能是公司的平臺很好,同樣的平臺,你能做出這個業績,別人做得說不定更好。

比如,招商銀行2018年營業收入2487億元,淨利潤806億元,人均創造1080萬元淨利潤,而他們的人均工資是58萬,也就是每發1塊錢給員工,員工可以給出將近19元的回報。比你的14元回報能力還要牛很多對不對?

這種情況,並不是說招商銀行的員工都比你優秀,只不過是招商銀行的平臺建設得好,或者是行業好,或者是政策好,等等。個人能力和公司的業績,不能直接劃等號。

當然,如果你很確定,這11萬的月純利潤與公司的平臺關係不大,真的是靠你自己拼搏而來,真的是體現了你的能力,換別人來就不行。那麼,我覺得你要麼直截了當跟老闆談,讓老闆認清現實,要麼在適當時候考慮自己創業。給自己幹,我相信你肯定會幹得更好。


沉默的投資者


我自己也是開公司做生意的。

這個問題我就有疑慮,你確定這11萬利潤是你掙來的嗎?要想在市場中掙到利潤,一定是要有客戶資源,有銷售,有采購,有生產,有財務,有資金共同配合,才能夠取得。請問你做的是其中的哪一個環節?你就敢說這11萬的利潤全部是你自己為公司掙的?或許你只是做業務,配合著客戶把單子取得。然後呢把設計人員設計好,產線同事辛辛苦苦生產出來的,把股東投錢做墊付流動資金,把老闆為建構這個運營平臺所做的努力,等等這些功勞全部算在你一個人頭上嗎?

或許你可以嘗試著,自己註冊個皮包公司,然後沒有任何配套生產設備,沒有一分錢的資金投入,然後只憑倒賣倒賣空手套白狼,看看有客戶會下單給你嗎?

退1萬步講,如果你真的有能力,靠一張嘴,左手進右手出的每個月能掙到11萬,我建議你辭職,自立門戶,就不要再掙這8000塊一個月了。


梁州牧


今天去批發市場給孩子買玩具,遇到一個在跟老闆要發票的人,除了增值稅,還要有營業稅,還要有教育附加稅,老闆算了一下大約增值13個點,營業稅小額納稅人貌似5個點還是6個點沒聽清,教育附加稅大約7個點老闆算了下做生意起碼得交13+12個點的稅。然後是企業,企業現在4月1號起13個點的稅還是14個點,就算13%吧,一般納稅人還得交營業稅,教育附加費,員工5險一金,工會活動經費,黨組活動經費,員工商業保險,大約我記得公司核算過養一個銷售最低需要一年完成200萬任務公司才不虧損,行政(包括財務部,技術部,商務部,法務部,人力資源部,前臺,小車班,後勤人員(包括水電工,維修人員,搬運工,保安等等的工資福利保險,車間工人工資福利保險,原材料成本,你這17萬一個月純利潤11萬不知道你是哪個行業的,我感覺你算的純利潤只是你個人算的,還沒扣除你和行政,後勤,售後,車間工人等等的工資福利保險,差旅費,電話,招待費,也沒扣除成本和稅,反正17萬的純利潤11萬我感覺你只是算你自己了,沒有算其他方面。還有企業還得投入研發資金,扣除機器磨損,電費,水費,物業費,人力招聘費,第三方諮詢等等都是需要算支出的吧,艾瑪開個公司真累。


Drogenmice


對公司運營機制、個人在企業中作用等等缺乏瞭解、只是站在個人認為的角度思考問題,會造成職場人,特別是銷售人員心態的嚴重失衡!!!以自認為天經地義的理由做出某種決定、採取某些行為,往往會害了自己!

很多身處基層、職位不高的職場朋友,原諒老鬼語言直白:多數職場朋友並不瞭解一家企業的運營機制,也錯誤的評估了自己在整個體系中的價值與作用,造成了自己的心態失衡。

這個問題涉及到的內容太多,老鬼簡單羅列幾個大家必須要清楚的要素:

一、很多人說自己創造了多少利潤.....卻忽略了“自己”背後的眾多輔助、配合。

有些銷售人員,知道公司產品的進貨價,當然更清楚自己銷售的成交價,自認為中間的差價就是自己創造的純利潤,這是自己創造的價值。可實際上呢?

老鬼隨便舉幾個可能產生的“成本”:

1、要將產品運送到客戶那裡,運輸成本,誰出?

2、要為客戶提供某些樣品,或者根據客戶的需求提供方案、草樣、試製品,這些人的工資獎金誰出?

3、要拿到上游的產品,或者自己企業生產產品,拿貨或者自己企業生產這些產品,本錢誰出?

4、銷售的產品、服務,售後服務工作,需要相應部門的人手,這些人的工資、獎金,誰出?

........

這才是最簡單的幾個必不可少的要素了!難道是你自己進貨、自己銷售、自己要貨款、自己負責售後?所有環節都是你完成的?——那你自己創業好了!

二、企業要想運營,太多的其他成本,很多您不知道!或者根本沒想過!

1、人力資源部門是要負責人員招聘的!這些人的工資獎金誰出?

2、任何企業招聘的員工中,誰都不能保證個個都是優秀的,其中一定有成本的浪費,這些資本誰出?

3、企業要銷售、要宣傳、要搞活動,各種宣傳、活動、材料、廣告等等成本,誰出?

4、企業辦公場所、辦公設施、生產設備、生產與辦公物料消耗,這些成本誰出?

5、企業運營,要涉及到很多公共關係的維護、各種資源的整合,這些工作很多不是業務員做的,而是老闆或者高層人員做的,這些成本,誰出?

..........

只是簡單羅列了五點而已,還有很多!

三、任何員工自認為自己所創造的價值,很多時候背後都有企業的力量,這一點請不要否認。

有太多人,自認為自己能力出眾,自己跑出來單幹或者跳槽到其他企業。其中有一部分根本達不到自己原來的成績、業績。而且很多自認為自己很牛的人創業後遭受了嚴重的失敗甚至虧損。

原因在於很多人盲目的相信了個人的力量,而忽略了原來企業背後很多悟性的支持。

原來企業的品牌,企業擁有的實力極強的上游合作伙伴、良好的企業產品、售後服務部門的支撐、企業多年積累的市場口碑、企業規範的運營機制與管理運營體系約束.......

自認為自己創造的價值?都是自己創造的?沒有很多無形的、平時注意不到的背後力量的支持,很多人是很難達到某種業績的。

因此有了一種說法:忽略了自己背後這棵大樹的力量,忽略了平臺的力量。

哦,對了,很多人有個習慣:自己乾的好,是自己的本事。自己幹不好,那就是企業的問題.........

四、企業老闆,是按照企業的整體運營與成本支出來核算各個部門的薪酬標準的

通過前面兩點的說明,我想朋友們應該大致清楚了,任何企業的運營都不是單一某個人的力量。老闆一定會站在整個企業的高度、企業未來發展的角度來設計相應的組織構建、部門職責、管理體系、運營機制、績效政策.....


五、資本的力量,是不得不承認的現實!

老闆成立了一家公司,投入的資本、精力、智慧等等,都是老闆的!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然是市場經濟,創立企業的老闆、企業家,就應該會的他該有的回報。

既然承受著創業的風險,投入了資本,那獲得遠遠高於員工的回報也是應該的!別覺著不公!你也可以創業!別隻看著老闆掙錢!企業不景氣、虧損的時候,老闆也是要承受的!

六、您更應該核算:你的能力,在同行中獲得薪酬的高低!拿那套根本不科學、不合理的、自認為創造多少純利的邏輯來思考自己是否應該辭職,太幼稚了!

你不是老闆、不是股東、不是合夥人,你拿自己創造了多少純利來讓自己不平衡,根本沒道理!而且,你所測算的、自認為的“純利”根本是不合理的!

再退一步,即使你測算出來的是實實在在的純利!——那又如何!

你真的不平衡,可以走人!可以自己創業去!

但走之前也得搞明白一個邏輯:這不是你認為老闆發的工資太少的理由!你應該看一看同行業中,有你這種業績、能力的人,他們的薪酬是多少!

你管人家老闆掙多少錢幹什麼?!!!我們作為打工者、職業人,參考的、比較的對象都錯了!

還是理性一些,可以看看你的同行,或許這樣更客觀!

又或者,你確實可以選擇自己創業。如果你自己創業,你的感受會更深、理解會更徹底.....


以上供參考吧。希望能夠為一些職場朋友提供另一個視角,來理性看待自己創造的價值。理性的看待自己在職場中的角色、定位。

歡迎【關注】老鬼,每天分享職場、銷售、口才、人脈類實戰內容。

越多分享,越多收穫!


老鬼歸來


問題裡面有三個邏輯錯誤:

  1. 每月為公司創造17萬,其中純利潤11萬,所以是自己的能力創造的利潤。

  2. 因為自己創造了11萬的純利潤,所以自己的8K的工資是不高的。

  3. 老闆覺得8K的工資高了,所以自己應該辭職。

讓我們一條一條的解析一下。

第一條,每月為公司創造17萬,其中純利潤11萬,所以是自己的能力創造的利潤。

這個邏輯涉及到個人能力創造的價值是否與公司平臺有關係?如果有,關係比例是多少?

答案是肯定的。個人的能力是基於公司平臺才能發揮出來的,離開了平臺,你是否可以創造出同樣的銷售額和純利潤?如果可以,那說明你的個人能力更強於平臺,你完全可以自主創業。如果不可以,說明客戶更認可的是公司,而並非你個人。當然個人的能力素質在維護和開拓客戶關係上,也有一定的因素。

那麼第二個假設,這個關係比例是多少呢?如果是初創的公司,或許你的個人能力素質開拓等努力因素會佔據很大部分,但是如果是一個成熟型的公司,你可能進行的僅僅是維護性的工作,自己的個人能力因素並不大。因此,要客觀的看待個人能力與平臺資源的關係。

第二條,因為自己創造了11萬的純利潤,所以自己的8K的工資是不高的。

這一條涉及了,工資結構是否合理的問題。如果按照你的說法,你應該是一種銷售提成制度,即按照銷售額的比例提成+基本的工資。這樣的收入就比較彈性了,除了取決於公司的平臺之外,更多的也是看自己的業務能力如何了。

但是你的工資是固定的,說明在開始的時候,你認可了這樣固定工資+年底獎金的方式,那麼對於固定工資來說,每個公司是有自己的薪酬標準的,而且會根據行業的水平進行調整。

那麼固定工資的高低與否與創造的營業額與利潤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因此,即使你創造了100萬的利潤,你也是拿8k的工資,這是與薪酬結構決定的。

至於你認為不高,而老闆認為高,上面已經提到,當老闆認為市場行情可以用更低的薪酬招聘新員工,而業務的複雜度更低的時候,那麼自然老闆會認為你的薪酬高了,這並不取決於你自己的認知。

第三條,老闆覺得8K的工資高了,所以自己應該辭職。

你辭職是否可以找到比8K更高的薪酬呢?如果不能,那麼你是否會辭職。如果有獵頭或者同行業挖你,你可以辭職。

因此,你的辭職與老闆如何看待薪酬的高低並沒有直接聯繫,關鍵是你可以創造出更大的利潤,得到老闆的認可,認為8K是值得的。或者你可以繼續努力,從中摸索相關的業務資源,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逐步讓自己的能力提升,這也是最保險的做法,有了這個作為基礎,行業內供你選擇的自由度會多很多。

因此,分析清晰目前的狀態,自己的優勢劣勢,在作出決策才是正道。


精益工作法


回答問題之前,我們首先需要界定問題!

什麼是問題?問題就是現實與你心中的預期差距!

具體說,你從你的角度分析,給企業創造了11萬的利潤,公司只給你開8000,你認為太少了而老闆認為這個工資開高了。這是問題的本源,所以,你認為自己受到了不公,感覺上不舒服,所以想辭職。

以上問題當中,有幾個關鍵點請你再思考回顧一下。

一是你給公司創造了11萬的利潤當中,有沒有考慮到生產成本,管理成本,營銷成本,稅務成本等等。

第二,你能拿到這樣的業績,能夠創造這樣的利潤,是因為企業給了你很多技能培訓、平臺資源和優勢。

第三,公司整體利潤如何?跟你同樣收益的人待遇怎麼樣?

第四,你在公司還有沒有發展空間,就是能不能掙更多的錢,晉升更好的崗位。

第五,如果說你換一個工作,還能不能創造這樣的價值?

第六,老闆他說給你8000給高了,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是別人傳給你的話,還是說他直接告訴你的?老闆對你有成見嗎?

第七,你認可企業文化嗎?

當你把這些問題都想清楚了,我相信,你的答案也自然就有了。

人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界定問題很關鍵,找到問題的真相很關鍵,只有發現真相,你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

我是“職場看客”,關注思維模型和個人成長、職業規劃與指導,如果您有職場迷惑,歡迎私聊我,相信我會給你一個最接近真相的解決方案!


職場看客


我們公司人均利潤1個億,人均工資1萬元,用你的邏輯,我們應該拿1千萬的工資?我們生氣了,辭職了,老闆到市場上還是按照工資1萬招一個人進來。我們離開公司,離開這個平臺,連吃飯的錢都掙不出來。員工的工資是人才市場價格決定的,與公司利潤率沒有直接關係,用你的邏輯,公司虧損了,老闆是不是找你賠工資?

公司員工賺取收入的方式一般有三種:第一種是工資,第二種是提成,第三種是股份分紅。

第一種拿工資形式,就是根據人才市場價格定價,你不幹,老闆可以再招,公司盈利情況與員工工資關聯度不大,當然了,公司盈利好壞,會與年終獎有間接關係。

第二種是拿提成形式,就是根據你的業績按照比例分成。比如,計件生產的工人,做多少個零件,拿到手提成。比如,銷售類的員工,賣一套樓提成10萬元。這種提成制,收入彈性比較大,有的甚至是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就是底薪一般比較低,保證你一分錢賣不出的時候有口飯吃。這個職業是手停口停啊。

第三種是股份分紅形式。員工持股,平時有工資,年底有分紅。比如,公司盈利11萬元,你佔10%股份,按道理你可以分紅1萬元。

如果你是第一種工資形式,你埋怨不到老闆啊。你覺得你賺錢的大頭給老闆了,心理不平衡,你心裡想,我辛辛苦苦賺11萬,自己才得到8千元,老闆賺了10萬元。用一個段子講:老闆拍拍你的肩膀說,小夥子,好好幹,明年我就可以住別墅了。

你看問題不能這個邏輯:老闆坐著辦公室裡不幹活,指揮你們到處跑,賺的錢都是老闆的,你簡直氣瘋了。這就是當老闆的好處啊,為什麼人人都想當老闆不想當打工仔呢,就是因為老闆拿走了利潤的最大頭啊。別忘了,人家老闆投錢了,人家老闆承擔風險了啊。如果老闆不投資,就沒有這個公司,也就不存在你在這裡打工了。人家老闆不承擔風險,公司這個月虧損了,能不能不發給你工資?假設公司虧損倒閉了,老闆虧慘了,可能跳樓了,而你只需要換一家公司就可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