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家長不認真對待子女的抑鬱症?


家長很喜歡用我們那個年代,我們那時候沒有這些來搪塞自己不懂的問題。

主要是來源於他們對心理疾病的不理解,對知識的欠缺。

首先,抑鬱症多表現出來心境低落,什麼事也不想做,不想吃飯,不想學習工作,也不想社交。

在家長的眼裡這不是病,而是覺得孩子偷懶,找藉口。父母從那個艱苦的年代走過,覺得不積極向上,不喊口號好好學習、好好工作就是頹廢的人,社會的蛀蟲。

其次,父母一輩子認識的人也有限,覺得周圍都沒有這樣的人。不瞭解,就會用自己淺薄無知的眼光來看待抑鬱症子女。

覺得他們無病呻吟,一點都不堅強,父母不瞭解這種心理疾病是不能自愈的。不是自己安慰自己,自己調節情緒,或者別人安慰,就能好起來的。

然而這個年紀的父母,覺得自己見識不低,所以不願意聽信科學的解釋,覺得這些都是騙人的。不願意相信科學,覺得醫院在坑錢。所以更近固執地抵抗治療,而把矛頭指向“不爭氣”的子女身上。

殊不知就是為了一己的固執、自私、偏見和狹隘而害了自己的子女。

新人+原創。這年頭手寫不易,煩請關注,下次更新大家就能看到啦!歡迎評論,共同探討!比心😘😘


均衡心理


想要認真對待,首先要知道抑鬱症是怎麼回事。長時期以來,中國人只重視身體健康,知道身體有病要去醫院看,心理狀態是從不在意的,無非是想太多,想不開。

大家會用“神經病”來稱呼一些有精神疾病的人,當然也被用來罵人。但其實“神經病”和“精神病”是不一樣的,“神經病”是指一類周圍神經系統發生的器質性疾病。“精神病”指的是在各種生物學、心理學以及社會環境因素影響下,大腦功能失調,導致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等精神活動出現不同程度障礙為臨床表現的疾病。

連最基本的概念都弄不清的中國人,如何能指望他們能夠認真地對待子女的抑鬱症呢?

曾經有一個高中女生得了抑鬱症,不想去上學,天天在家流淚,奶奶帶她去找據說很靈的大仙給她算命,也沒用,後來家裡人都沒轍,父親氣不過還打了她一巴掌,想把她打“清醒”一點。最後,還是在別人的建議下,家裡人帶她去看了心理醫生,一邊吃藥,一邊兼顧做心理諮詢,慢慢才好轉過來,女生也繼續回去上學,最後也考上了大學。

為什麼這個女孩家裡人願意帶她去找“大仙”,也沒想起來帶她去看醫生。因為在中國人的意識裡,只有身體出了問題才會想起來去醫院,情緒問題不是問題,自我調節就行了。

這件事發生在十年之前,對比大眾現在對抑鬱症的瞭解,那個時候認知度更低。

這類家長雖然不瞭解抑鬱症,但是好在能夠接受別人的意見,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還是願意配合。

最怕的就是明明孩子問題很嚴重了,父母還在拼命地否認。

之前有見過這樣的父母,都是大學畢業,工作能力也很強。孩子呢,原本很優秀,得了抑鬱症之後,成績直線下滑,也不想去學校,有自殺想法,並且已經開始自殘了。醫院診斷是重度抑鬱,需要住院治療,但是父母不願意,總覺得孩子只是青春期叛逆,在跟父母“作對”,尤其是媽媽,根本不願相信自己寄於高期望的孩子變成了一個“病人”。

這樣的父母才是最可怕的,他們冒著孩子自殺的風險,也不肯承認孩子得了抑鬱症,因為承認了,也就是證明了自己教育的失敗,這是他們無法承受和麵對的。

得了抑鬱症的孩子,本身就充滿了痛苦和絕望,而無法理解和拒絕認真對待的父母,又在孩子的脆弱的心上紮上了深深地一刀。

就像前文中提到的那個被父母打了一巴掌的孩子,哪怕最後她已經擺脫了抑鬱症,回過頭來,她還是對父親抱有怨恨。因為當時的她那麼脆弱無助,那一巴掌,讓她永遠無法釋懷。

十年之前,抑鬱症不為普通人所知。

十年之後,鋪天蓋地的新聞宣傳,幾乎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機,信息獲取便捷無比,但是人們的觀念轉變了嗎?

希望這樣的悲劇不要再重演!

歡迎關注 【心理壹點靈】:yidianling0


心理壹點靈


世界衛生組織不完全數據統計,目前全球有3.5億人患有抑鬱問題,其中,中國既是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抑鬱症患者最多的國家,接近9000萬人深受抑鬱症的困擾。

區別只在於:北歐人會吃藥,中國人選擇忽視或者硬撐。我們始終沒有正視抑鬱症。


中國為什麼不把抑鬱症當一回事?

“我一定會表現像正常人一樣,發病的時候躲在角落,不然你們認為我們是‘矯情’。放心把,我一定不讓你們發現我得了抑鬱症。”

在國內近幾十年來,抑鬱症的歷史非常複雜,在從前的認知上,和精神、心理、情緒有關的疾病是不存在的,人們甚至無法理解除了身體的病症,心理也會生病。外來物精神病學受到強烈的質疑,而且,精神疾病被看做資本主義帶來的後果。

中國人只會把自己的情緒埋藏、否認和忽略。因此,父母那一代人只知道自己身體病痛症狀如失眠、頭痛、腰痛等,將其託付於民間流傳和傳統療法,甚至會將其妖魔神化,求神拜佛乞求好轉。他們並不會直接表達自己內在的感受和情緒。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認知鴻溝已經無法跨越了。除了抑鬱症之外,很多需求、情緒表達、糾正辯論是不存在的,上一輩的他們只在乎是否被尊重和被孝敬,而這些遵從的表現就是“永遠順他們的意”。基於他們的成長經歷、教育程度和社會背景,他們對輩分、對孝順的理解,集體與個人界限的理解、新事物的接受程度難以改變,這使得他們難以和下一代人順暢交流,不能理解他們的感受和的情緒表達方式。


於是,我們很不幸福。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

很多的心理問題,都來自於內心的不接納。已經成為事實的事情,越抗拒,越逃避,離幸福感越遠,心理的感受越差。接納事實和緩釋情緒,是心理問題的解藥。

加入父母那一代人有人得抑鬱症,爺爺奶奶輩肯定會更加不理解他們,為他們貼上各種各樣負面的標籤:窩囊、內向、不會說話、不工作不幹活……

現在的父母其實也是受害者,只是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對待孩子們,不知道如何讓他們感受幸福。因為代際傳遞,不反思,不成長,下一代還會受到同樣的痛苦。


詳見微信@楊靖心理《為什麼中國人一談抑鬱症就色變,尤其是聽到子女時?》

yj-stu


楊靖


要多方位看待此問題,抑鬱的孩子不好受,家長也很難過:

第一,家長不是不認真對待,是不知道怎麼對待,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寧願孩子的痛苦自己來承受,工作缺乏相關心理知識;

第二,有些家長認為抑鬱不是什麼大問題,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評論孩子,認為不能吃苦,自己當初那麼苦都能挺過來,而孩子一點小問題就自艾自怨;

第三,抑鬱的孩子的感受,他們非常看低自己,即使給予他們關懷和支持,他們也體會不到,無論父母做什麼;

第四,礙於面子,父母認為孩子的抑鬱是精神病範疇,擔心周圍人指指點點。

總之,抑鬱不可小覷,無論大人孩子,必須重視。



中健心理


汙名化的爸爸,病恥感的媽媽。

得抑鬱症不可怕,可怕的是對抑鬱症的汙名化和病恥感。

在人群中,有90%的人認為抑鬱症不是病。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句子,“XXX比你差那麼多都沒有抑鬱,你怎麼就抑鬱了”。“振作點,沒啥大不了的,沒有過不去的坎。” “你要啥有啥還抑鬱,你這不是作嗎?”

所謂抑鬱症汙名化本質上就是認為抑鬱症根本就不是個病。

眾所周知,由於歷史文化和對疾病本質認識的原因,社會公眾對精神疾病患者往往持排斥態度。

一項調查美國公眾對於精神疾病患者的態度,1444例調查樣本中,63%被調查者不願與精神分裂症患者交往,47%拒絕與抑鬱症患者交往。

病恥感是精神疾病患者所表現的一種負性情緒體驗,現在擴展到了周圍的人。包括社會刻板印象、偏見以及歧視。

中國人民的“面子”以及中國傳統的對精神疾病輕蔑的態度,使得病恥感體驗更加強烈。

汙名化病恥感在所有的人身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體現。

所以,汙名化、病恥感對抑鬱症患者造成了再次傷害,他們無一例外的因自己的疾病而感到羞愧,這讓他們陷入重重自責,把自己的病症看作一種恥辱,壓得自己沒有喘息之地。

當這種再次傷害來自你最親近的人時,它的殺傷力對抑鬱症患者來說是致命的。

然而最讓人感到荒唐的是,這種傷害往往全部都來自於你最親近的人。

抑鬱症患者雖然不想面對,但是也不得不承認,傷害他們最深,就是他們的父母。

^0^刺蝟抱團取暖時^0^

ᨐ解讀情緒剖析他ᨐ

~趙小明心理團隊 海霞





霞姐剖析身邊人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更大的原因是:對抑鬱症知識的缺乏。

生活中,很多人對抑鬱症並沒有清晰地概念,也沒有了解到抑鬱症的危害,即使一些孩子得了抑鬱症,父母也很少會往抑鬱症這方面想,有些即使被專業機構或者專家確診為抑鬱症,作為父母也不會太去在意,因為他們不知道抑鬱症對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就像,面對一條毒蛇,你不知道它是毒蛇,你就以為和平時見得蛇一樣是無毒的,即使它咬了你一口,你也不會在意或者著急去醫院,因為你不知道它是毒蛇、不瞭解它的毒性。如果,你知道這條蛇是劇毒,那麼你就會以最快的速度去醫院,去注射對應血清。

同樣道理,如果父母瞭解、知道抑鬱症是一種疾病,和人的軀體疾病一樣,是正常的疾病,那麼就會去重視,即使不重視,至少可以把抑鬱症當成一種病來看待,而不是我們說的“作”、“矯情”這些表現。

如果,父母在認知當中把抑鬱症當成了病,那麼如果孩子得了抑鬱症,就知道孩子是病了,是需要照顧和關懷的,而不是把孩子當成一個健康人來說“矯情”。

即使,父母認為這個病再怎麼丟人、再怎麼讓自己沒有“面子”,和孩子的健康相比來說,我相信父母更傾向於在意孩子的身心健康。

所以,我認為,一些父母不認真對待子女的抑鬱症的最大根源在於:對心理知識的不瞭解、對抑鬱症的不瞭解。而不是自己的“面子”問題,也不是沒錢治療的問題,因為對待子女的抑鬱症的態度是和金錢無關的,沒錢可以不去醫院或者找心理諮詢師治療,但並不影響父母對孩子的理解與陪伴。


心理學充電時間


非常簡單,家長們自己對什麼抑鬱症都沒有搞懂,他們怎麼會認認真真想到自己孩子生這個病的嚴重性在那裡啊?

許許多多人只是知道“抑鬱症”,很多人還以為是一種情緒問題,過一段時間就會自己好的。無知加無識,讓許多人(孩子)得了抑鬱症後得不到及時醫治,最後釀成悲劇!

抑鬱症是心理疾病,但是問題出在我們的大腦神經元裡缺少一種化學物質“5羥色胺”它是一種能產生愉悅情緒的神經遞質,我們人需要它來影響我們的大腦活動每一個方面:從調節情緒、精力、記憶力到塑造三觀。

而抑鬱症患者問題就是5-羥色胺神經遞質發生了變化。5-羥色胺水平較低的人群容易發生抑鬱、衝動行為、酗酒、自殺、攻擊及暴力行為。

女性大腦合成5-羥色胺的速率僅是男性的一半,所以婦女更容易患抑鬱症,如此我們理解為什麼婦女產後會得抑鬱症的道理了。

60歲與30歲的人相比,大腦中5-羥色胺特異受體的數目已減少了60%。由於5-羥色胺的效力下降,隨著年齡增長,患上抑鬱症的人群可能性會加倍增加。

適當增加一定量的5-羥色胺可以增強記憶力,減輕抑鬱心理,所以當自己感到睡眠發生了問題如:半夜不能正常安睡或者徹夜不眠連續一個星期,那麼要注意自己已經發生問題了!要主動去專業醫院🏥檢查一下,確定自己是不是患上了輕度抑鬱症!不要拖,一般經過及時醫治服藥💊,我們馬上可以回覆正常和健康。如果無知無畏,那麼抑鬱症最後會導致人們殘疾,嚴重的會自殺。這個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了。

現在孩子們學習壓力非常大,家長們一定要經常關心自己的孩子是否心理健康,要仔細觀察孩子們的喜怒哀樂,及時發現和醫治孩子們的抑鬱心理,讓他們可以避免抑鬱症帶來的毀滅性打擊。



大提琴心聲


為什麼家長普遍不認真對待子女的抑鬱症啊,首先真的中國對精神上的問題普遍都欠缺認知,導致很多父母不願意承認自己子女精神上的問題,認為那就是精神病讓人知道會很沒面子害怕別人用異樣的眼光看自己家。

有的父母是真正的心大,他們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對自己的孩子冷漠,而是習慣性的忽略孩子的感受,當父母跟孩子溝通不夠的時候很容易忽略孩子的心理變化,這就是沒有溝通的後果。他們不瞭解抑鬱症的可怕之處,用他們的行動說明了什麼叫無知者無畏。當抑鬱症嚴重的時候甚至都不能理解自己的孩子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然後孩子病了甚至第一反映是互相指責,尤其對敏感的孩子而言這相當於一個致命點,當孩子病了父母第一反應居然是相互推卸責任而不是關心孩子,這就是父母的失職。

再說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其實這句話反過來也是一樣的。心理上的疾病是最難治癒的,不像身體的某個器官病了醫生可以給個大概好起來的時間讓人心底有個期盼跟希望,心理上醫生沒法給出這個癒合期,你沒法知道自己的孩子什麼時候好起來,也許是明天也或者是一輩子,甚至哪怕是好了誰也沒法保證會不會再犯病,這其中的變化因素太多太多,誰都沒法預測,能做到充滿希望的帶孩子治病看但是還是抱著最壞打算的父母少之又少,不是說沒有愛,而是會現實的厭倦了那樣小心翼翼照顧孩子的生活,那樣再多的愛也會被磨到沒有了。

說實在的,扯遠一點,雖然確實是不能剝奪每個人放父母的權利,但是最可怕的就是什麼人都能成為父母,而那些沒資格當父母的人造就的或許是下一代人一生的陰影。所以既然選擇當父母將一條鮮活的生命帶到這個世界,那麼就請好好珍惜,而不是父母給子女生命子女就永遠欠父母什麼,說難聽一點,子女從來沒有求著父母將他們帶到這個世界的,命是你們要給的僅此而已。生恩不如養恩大,子女感恩的是父母的養育之情。愛他們尊重他們,而不是說父母賦予子女生命子女就要對父母言聽計從,這是錯誤的。也不是因為愛子女所以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你們好你們應該聽從我的,這也是錯的。正是因為愛子女所以關心他們,瞭解他們,懂他們也尊重他們。

希望更多父母能知道子女的幸福健康遠遠比你們得臉面要重要。


九月長安裡


1、對抑鬱症相關知識的缺乏 。很多家長都沒有接觸過心理健康基礎知識的普及,甚至這輩子就沒用過抑鬱症,我就接觸過一些這樣的父母,跟他說孩子可能抑鬱了,他問我:什麼是抑鬱。

2、家長存在僥倖心理。覺得孩子的“抑鬱”只是一時的,過段時間就好了,很多後期發展成重度抑鬱的都是因為這個原因。

3、“面子”惹的禍。我們的文化傳說是比較好面子,還有說“家醜不可外揚”,覺得還好抑鬱後是“家醜”,不敢帶去看醫生,更不敢讓親戚鄰居知道。

4、經濟壓力。相對來說抑鬱的康復週期較長,需要投入的經濟比較多。

綜上,根據近兩年做諮詢的觀察,抑鬱情緒人數據在不斷增加,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迫在眉睫,特別是針對父母這方面的,瞭解孩子心理發展的規律和不同階段的心理需求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長。

謝謝大家,我是7號渡老師鍾海鏡。


7號渡老師鍾海鏡


為什麼很多家長不認真對待抑鬱症?就目前瞭解的情況來看,對抑鬱症的不瞭解和不願意深入瞭解是最主要的原因。

不瞭解抑鬱症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學的普及度不夠。心理學剛恢復的時候,大家沒有意識到普及的重要性,現在意識到要普及了,卻有一些人不認真對待。不少人認為,只要隨便找個心理學專業畢業的就可以普及,但事實證明,普及恰恰是最難的,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涵蓋知識點,。沒有實踐經驗的畢業生最多隻能照本宣科,達不到預期效果;權威人士忙於授課,沒時間普及;某些媒體斷章取義得報道和不負責任的汙名化心理問題……都是心理學目前普及不夠的原因。由於普及度不夠,自然就有那麼些人不瞭解抑鬱症了。

與此同時,有那麼些家長不願意瞭解,認為“沒什麼大不了”、“睡個覺就好了”、“小孩子有什麼抑鬱的”、“想太多了”……各種不端正得態度均有。

當面對自己的親人,人們往往更缺乏耐心,也是一個原因。這可能是目前大陸最嚴重的家庭問題——對外極力討好,樹立自己的形象;對內缺乏耐心,互相傷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