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亭:在風雨蒼茫中等你


古亭:在風雨蒼茫中等你

正是春天開始的季節,桃紅柳綠,遠山空濛,春光明媚,草長鶯飛。春風過處,萬物復甦,生機勃發,田裡嫩綠的苗兒隨風而動,起伏之間蕩起了一陣由遠而近的“波浪”。暖風掠過耳畔,送來縷縷田野的清香,沁人心脾,如飲溫潤之醇酒。

走在路上,只見路邊的一處所格外注目。它突兀於良田之間,殘缺的飛簷與斑駁的壁垣,在嫩綠之間映出時空的反差。起先,我一直以為,這會是哪朝哪代的莊戶人家敗落在此。但有閱歷的前輩們告訴我,這並非居所,而是古時供行路之人駐腳休憩的亭子,十里一座。哦,這就是“十里長亭”呵。雖然端正的外形與我心中所想的六角、八角的靈巧風格相去甚遠,但在矇昧的古時,在古人但憑肩挑手提,這端莊的長亭亦屬古代重要交通設施了,於是我欣然決定去一睹其風采。

古亭:在風雨蒼茫中等你

南方的屋面一般都是飛脊青瓦。這長亭的頂上青瓦倒是依舊,四周圍牆由一塊塊三尺見方的青石堆徹而上,前後兩端卻換成了牌枋式的石牆,四座石獅分別於兩層四角仰天長嘯,前後兩面的石牆中間,碩大的寶葫置於門上方。整個亭子樸素得像閱盡滄桑的老者,靜靜地坐在那,看著紅塵的來去匆匆。撫著已滿是青苔的一塊塊青石,凹凸不平的表面使我不禁斷想當年修亭的場景,在尚無吊裝機械的古時,要把這數百斤的大石堆砌而上,倒也並非易事。

亭前後兩側的牌枋間,方形的石柱、石樑搭出寬闊的大門。前門上方赫然刻著“玉泉亭”三字,渾厚的陽文、圓潤的筆劃,還未進門,端是這三個字已是讓遠行的路人清心沁脾了。據說每處涼亭選址時,不僅要考慮相隔的距離,同時一般都會選在的井泉的地方,以供受舟車勞頓、顛沛流離的人解一時之需。

古亭:在風雨蒼茫中等你

走進石亭,迎面的涼氣與和風吹走了遠來之人奔波之苦,帶來了一絲倦意——真想在這涼意綿綿的地方睡上一會兒。地面是已被歷史所踏得嚴實的厚土,頂上是百年依舊完好的橫樑,上上下下都是民居一般。倒是周遭的四頂方柱引人注目。一尺見方的石柱離著石牆四面而立,前後各兩頂。前面一排柱上刻著:四面青山護玉泉、一條黃帶披金被。深凸的陽刻繁文,印出蒼勁的筆鋒,同是陽刻花邊圍著的紋理透著鄉人的樸素與文卷的久遠。後兩柱上各有一龍頂著寶珠,龍的形態、神氣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一旁的巨石上數排密密麻麻的小篆刻著的人名,這些都是捐錢物以修此亭的人,歷來修路、架橋、修亭都視為行善積德之事的,所以能散家財以修此亭的人,倒也真應為人所記著的。

古亭:在風雨蒼茫中等你

從後出亭,環目於四野,青山圍著這片沃土峰巒疊障,就像神靈般護衛著。腳下的黃土大道魚貫穿行於田野之間,直往遠方。哦,這或許就是亭中對聯所闡釋的意境了。這簡易的土路亦是人們通往異鄉,物資、人文交流的“金道”呵。數百年的流源,滿境乾坤都已幾經翻覆,雜草叢生。不遠處已有了寬闊的柏油大道於綠色的田間橫亙,穿息的車隊也向古亭訴說著今日的繁華——不用肩挑足行、日曬雨淋便可通達天下了。

古亭依舊還在這兒,穿梭時空、印證歷史的世事變幻。殘陽西下,當我們離去之時,他在落日中的縮影漸漸遠去,淹沒在黑色的柏油路中。

古亭:在風雨蒼茫中等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