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祥為何要把退位後的溥儀逐出紫禁城?

晏少忠


馮玉祥在北洋軍閥中是比較另類的,具備一定的平民主義思想,傾向革命,思想上在那一代人中算是比較進步的。在辛亥革命之前,他就參加了開灤起義。北洋時期,他在河南和陝西駐軍的時候,為退伍軍人進行職業培訓,率領軍隊參加當地的一些民生建設,比如修橋鋪路之類。所以,他在那代人中是以革命者自居的。

包括現在很多人經常說他是倒戈將軍,其實也都是汙衊之詞。按照他自己在回憶錄中自己的辯解,都是因為他認為那些戰爭都是軍閥戰爭,對國家利益無益,又傷害老百姓,所以他不願意賣命。比如武穴停兵,就是他奉命南下進攻當時宣佈脫離北洋政府的國民黨勢力的時候,因為他內心是同情國民黨的,所以在進軍途中宣佈停止前進,以推動南北和平統一。

第二次直奉戰爭時,身為直系將領的馮玉祥率軍在前線對奉軍作戰時,突然秘密返回北京,利用直系軍隊都在前線,北京空虛之機,控制了北京。這也是現在許多人經常指責他的一次倒戈。因為在他看來,直奉戰爭就是軍閥爭權奪利的戰爭,是不義之戰,他倒戈可以結束戰爭,是對國家和老百姓有利的義舉,並沒有什麼不妥。

回師控制北京之後,馮玉祥宣佈廢除《清室優待條件》,把住在紫禁城裡的清朝廢帝溥儀及皇室驅逐出去。對此,馮玉祥自己在回憶錄中稱為“首都革命”,而當時有些思想守舊的人認為馮玉祥此舉是背棄了清朝宣佈退位時袁世凱代表民國和清朝簽訂的《清室優待條件》,是不義之舉。現在一些人也這麼認為。

但馮玉祥的理由也很充分。

首先,他認為故宮作為文物,應該歸屬於全中國人民,而不是清朝皇室的私人財產。在辛亥革命之後,清朝皇室還佔據著故宮,是把本屬於全中國人民的文物佔為私有,這是不應該的。所以,他做的只是代表國家故宮收回來。而且,他認為收回來並不是因為他要佔據故宮,而是要把故宮對民眾開放,變成公益性的博物館,這樣才符合民國的精神。

其次,《清室優待條件》確實是民國和清朝皇室達成的協議,但這個協議的要求是清朝退位,民國優待清朝皇室。所以,馮玉祥認為,這個協議理所當然的包括一項內容,就是清朝皇室不能企圖復辟,如果清朝皇室企圖復辟,就是反對民國,這個協議自然就被清朝皇室自己撕毀了,就不成立了。

所以,在馮玉祥看來,在張勳復辟的時候,溥儀又當皇帝,就等於清朝皇室自己已經撕毀了《清室優待條件》。既然清朝皇室都不遵守原來的約定,那麼民國政府也不應該遵守。在張勳復辟被打倒之後,民國一直沒有追究清朝皇室的責任,這就是失職。他現在做的就是把打倒張勳復辟之後本該做卻沒做的事補上,所以不存在背信棄義的問題。

第三,清朝皇室在故宮裡一直都不老實,一直在等待復辟的機會。即便是張勳復辟失敗了,也還是有人在不斷活動,試圖復辟。尤其是在1917年之後,社會上有不少人認為,共和之後國家分裂,軍閥混戰,說明共和是失敗的,不適合當時的中國,還不如清朝統治的時期。這也是古德諾論證袁世凱稱帝的正當性時的理由。雖然袁世凱稱帝失敗了,但很多人認為這不是帝制的失敗,而是袁世凱的失敗,清朝復辟仍然是可行的。

清朝統治中國長達二百多年,退位之後雖然進入民國,但皇室仍然住在故宮,而且保留帝號,溥儀在宮中仍然稱孤道寡,清朝的遺老遺少們也仍然在皇宮裡保留著全套的清朝禮儀。甚至徐世昌都當了民國大總統,還派人到宮裡去求溥儀,希望能在他死後給他一個比較好的諡號。連胡適這種自稱新文化運動領袖的人,進宮見了溥儀,也一樣下跪。

所以,清朝雖然退位了,但在很多人心目中是死而不僵,仍然是隨時可以復活的,溥儀仍然是至高無上的,甚至是神聖的。在當時政治動盪的背景下,清朝皇室在故宮的存在,就等於一直在為中國提供另一套政治體制方案,隨時都有可能被人利用。所以,馮玉祥認為,要徹底打消這個可能性,讓那些還夢想著復辟帝制的人斷了念想,就要把清朝皇室驅逐出去。

在這個意義上,馮玉祥的做法沒問題,就像辛亥革命是在形式上剪掉了中國的辮子,新文化運動是在文化上和精神上剪掉了辮子,馮玉祥把溥儀趕出故宮則是剪掉了中國政治的辮子,徹底摧毀了復辟帝制的可能性,是進步的。


蕭武


1924年,當軍閥們忙於第二次直奉戰爭或是作壁上觀時,北京城內發生了一件轟動全國的大事:馮玉祥“班師回京”後,隨即策劃並實施了驅逐清廢帝溥儀的軍事行動。面對兵強馬壯的馮玉祥,遜帝溥儀連抱頭痛哭都沒顧得上,慌亂地網羅了一批金銀絲軟,灰頭土臉地從紫禁城中搬了出去。

引人注意的是,這位清朝的末代皇帝,在出宮時連自己的祖宗牌位都沒顧得上拿,而王國維、羅振玉等舊式文人,竟然曾相約投金水河為晚清殉葬,幸而得家人阻止,未能成行。不過,兩相對照之下,卻也影射出了時人在時局變革下的巨大反差。

驅逐溥儀一事,曾引發了許多文人的聲討和反對,除了王國維、羅振玉等人,甚至連同胡適這樣的新式知識分子,也曾提出譴責。胡適曾給時任外交部長的王正廷寫信,並將信件內容公開發表於晨報,反對將溥儀驅逐出宮:

“我是不贊成清室保存帝號的,但清室的優待乃是一種國際的信義,條約的關係。條約可以修正,可以廢止,但堂堂的民國,欺人之弱,乘人之喪,以強暴行之,這真是民國史上的一件最不名譽的事。”——《胡適瑣記》

然而,馮玉祥驅逐溥儀出宮一事早已成為既定事實,固然難以改變。不過,對於更多民眾而言,卻是對此事大為贊同。因為辛亥革命後,民主共和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以溥儀為代表的舊勢力、舊思想和舊觀點,都被視為理應鞭撻和抨擊的範疇。

與多數人的想法一樣,馮玉祥之所以要在北京政變後驅逐溥儀,也是想著“將革命進行到底”。按照《清室優待條件》,溥儀還在北京城內保留帝號,並且每年還享受著國民政府400萬兩的白銀。這在崇尚革命的馮玉祥眼中,無疑就是不公正的。

因此,在馮玉祥控制北京以後,便派鹿鍾麟帶著二十名精兵驅車前往紫禁城,向清室“內務府大臣”紹英下達了最後通牒:溥儀廢黜帝號並限於當日遷出北京。

儘管鹿鍾麟僅帶了二十名官兵,但紫禁城內的遺老遺少心中洞若觀火,自知難以同兵強馬壯的馮玉祥抗衡。因此,溥儀老老實實地搬出了紫禁城,先是在其生父醇王府逗留數日,又先後在東交民巷內的德國醫院和日本領事館落腳,數月後再前往天津,最終在日本人的誆騙和利用下,前往東北,做了偽滿的皇帝。

然而有趣的是,當溥儀在東北稱帝后,原本反對馮玉祥驅逐溥儀的胡適,卻瞬間轉變了態度,認為北京事變時,馮玉祥的舉動成了義舉。事實上,馮玉祥驅逐溥儀的行為,雖然受到了少數人的抨擊,但終究還是頗得民心的。


夕陽下的晚楓


馮玉祥此人,可謂是多以“小人”之態見人,一手老辣的“騎牆”功夫更是讓人驚歎不已。

這麼多的軍閥當中,馮氏倒戈次數最多,每每背後捅人一刀,自己的實力便上一層,一度手執數省之權柄。

當然,終日打雁,也終有被雁啄了眼睛的時候,馮氏自然也不例外。

1930年,那場席捲了中原、幾乎所有最有實力的軍閥都被捲入了的戰爭,燃燒著熊熊野心的馮玉祥被打趴下了,然後再也沒有爬起來過,不是他不想爬起來,是他已經沒有能力爬了。

他曾和很多人合作過,也低頭妥協過,可是,他的“合作”和“低頭”實則是為了以後的“倒戈”在積蓄力量。所以,誰要是和他合作,便得做好被他在背後捅刀的準備,被捅死了,他升官發財,沒被捅死的也只能嘆嘆氣自認倒黴。

不過,不管馮氏如何倒戈,也不管他為人如何,他終究也為近代中國作出了不少的貢獻。

縱觀馮氏一生所行所為,唯有兩件事,一是他嘴裡所謂的“革命”,二是人人皆知且唾罵的“倒戈”。

然則,他的“革命”又和“倒戈”難分彼此。

1924年,這一年的馮玉祥42歲,42歲是他人生中的一個分水嶺,他幹了一件驚掉了所有人下巴的事——北京政變,他也因此成了氣候。

這一年,也是鼠年,或許命運已經註定了他終將成為“過街老鼠”。

馮玉祥自從1922年投靠直系後,總是受到吳佩孚的打壓,好不容易拿下了一個河南督軍的寶座,卻又被吳佩孚一紙調令給奪走了,他心裡自然也怨恨吳佩孚。

此時的馮氏雖然心有倒戈之意,然而卻沒有倒戈之機,所以他只好低頭忍受吳佩孚的打壓,臉上還得掛著笑意,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形勢比人強,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

只是低頭,卻不代表順從,馮氏所順從的也唯有自己的野心。

1924年,直、奉兩系摩拳擦掌,馮玉祥一看機會來了,所以在暗地裡收買了不少人,包括吳佩孚安插在他身邊的“眼睛”。

馮玉祥收了張作霖送來的錢,又得到了張作霖不入關的承諾,對倒戈之事更是興奮難耐。

不過,馮氏作為倒戈界的“聖手”,憑的可不是一股沒頭沒腦的牛脾氣,雖然他確實很牛,但是他更講究謀略,所以,即便是倒戈也得選在最合適的時候。

吳佩孚當時任命馮玉祥為第三路軍司令,經由古北口以趨熱河,迎擊奉軍。但是這一路路途遙遠,更重要的是幾乎得不到補給,馮氏嘴上雖然沒有反對,可是在心裡卻已經將吳罵了個狗血淋頭,為什麼?吳佩孚想要消耗馮玉祥!

馮玉祥摸爬滾打這麼多年,自然能夠看穿吳佩孚的用意,只是他不能說,也不會說出來。

他能做的只有兩個字:一個是“拖”,一個是“等”。

吳佩孚催促他加快行軍速度,他便用一個“拖”字訣敷衍吳佩孚,不是我不想快,實在是路難走。

後來,他終於“等”來了機會——直軍前線戰事失利,吳佩孚親往督戰,卻仍然沒能挽回頹勢。

馮玉祥聽說這個消息後,心情很激動,可是又怕消息有誤,所以假惺惺致電吳佩孚,我的前頭部隊已經到承德了,不過補給困難,你那邊情形如何?吳佩孚不知有詐,實誠地回了句:“此間形勢危急,不有意外勝利,恐難挽回頹勢。”

馮玉祥等的就是“形勢危急”這句話,看完吳的回覆,馮當即做好部署,率軍返回北京,發動了北京政變。

馮玉祥這一刀捅過去,吳佩孚的形勢更加危急,最後只能灰頭土臉地跑了。

馮玉祥則在北京政變中做了兩件事,一是軟禁曹錕,控制了北京政府;二是將溥儀從皇宮裡趕了出來。

溥儀早在1912年便已經退位,手裡也沒有任何實權,不管是袁世凱、孫中山,還是段祺瑞、馮國璋、曹錕和吳佩孚都沒有將溥儀趕出皇宮,只是變相地將他囚禁在皇宮裡看管著,為的便是不讓他被有心人利用,同時也意在穩定滿清遺老遺少。

可是,馮玉祥為什麼偏偏要當這個“壞人”,將溥儀趕出皇宮呢?

對於此事,張作霖1925年在天津見到溥儀的時候曾經說過,馮玉祥驅逐溥儀是為了皇宮裡的寶貝,因為當時的馮玉祥確實很缺錢。

馮玉祥雖然否認自己拿了皇宮裡的寶物充當軍響,不過,他後來打著同樣的幌子抄了袁世凱的家,又撈了一筆。

所以,他說自己沒拿皇宮的東西,誰會信?

此外,馮玉祥在政治上雖然慣會投機鑽營,騎這牆,騎那牆,可是以政治眼界來說,他顯然不如袁世凱、段祺瑞他們,他也沒有意識到溥儀出宮將會意味著什麼。當然,也有可能是他故意裝傻充愣。

溥儀出宮,等於出獄,獲得了人身自由,一則可能會被有心人利用,二則可能會收攏和組織滿清遺老對抗中華民國。

於是,便有了偽滿洲國的出現。

馮玉祥對此沒有任何的悔意,反而洋洋自得,後來更是將他所謂的“首都革命”和孫殿英的“盜墓”並稱壯舉,看似在刻意抬高自己的行為,實際上很丟臉。

同時,他也是想借溥儀的“身價”去擴大自己的政治影響力。

最後,馮玉祥是要通過囚禁曹錕和驅逐溥儀告訴所有人,他已經掌控了中國民國的中樞——北京政府!

馮氏素有野心,他之所以發動北京政變也是在試圖挾北京中樞以號令天下軍閥,然而,他的這個想法顯然不可能成功,想讓軍閥們聽他的話,終究還是得看他手裡的槍多不多,夠不夠厲害。

所以,溥儀的被驅逐,只不過是馮玉祥實現野心的過程中的一盤“小點心”罷了。


吾與吾國


溥儀退位之後並沒有立馬離開紫禁城,他依然住在皇宮裡面,一直到後來馮玉祥把他給徹底趕出了皇宮,我們先來看看《關於清帝優待條件》裡面是如何規定的,首先第一個清帝退位之後,尊號是不變的,每年民國政府還要給溥儀撥款四百萬兩,對溥儀非常的好。宮裡的執事人員繼續使用,只不過錢要溥儀付,同時規定以後不得繼續招閹人。

那麼馮玉祥怎麼後來又把溥儀給趕出了紫禁城呢?他們一開始並沒有難為溥儀,但是溥儀有些事做的卻不怎麼樣,比如說民國政府每年給溥儀四百萬兩銀子,對於普通人來說一輩子都不一定花的完,可是對於溥儀來說,這完全是不夠花的,溥儀在故宮每年都會把文物運出去賣一點,這可是令很多人都不滿。

其實大家對這事也沒有說什麼,或許是清朝皇室的日子過的太過滋潤了,這些人心裡面就有小心思了,比如說1917年6月,張勳就找了藉口,帶著五千辮子軍深夜進入故宮,直接擁戴溥儀重新登基,這就是張勳復辟,這件事說起來其實性質是非常惡劣的,這就是公然的造反,公然的復辟。

這場鬧劇結束之後,溥儀等一眾老臣不思悔改,一些重臣開始和滿清的遺老遺少聯繫,溥儀在結婚的時候還告訴眾人,自己如果不是因為革命,這個年紀早就該親政了,俗話說得好,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些事當然都傳出去了。

馮玉祥在奪得大權之後,溥儀對於他來說就是個不安定的因素,因為他在那些人才想著有朝一日復辟,在這種局勢之下,將溥儀趕出紫禁城是最正確的。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馮玉祥把溥儀趕出紫禁城是精心策劃的一次軍事行動,為什麼這麼做,其背後自然有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在揭示謎底之前,咱們先看一下當初民國政府這麼和當時的大清朝朝廷談判的。


當時在改朝換代的飄搖年景,南方的民國臨時政府為了少流血少戰爭,故而傾向於談判解決政權過渡問題,所以在幾經的溝通下,當時的大清國皇太后隆裕(光緒皇帝的老婆)終於簽訂了退位詔書,宣佈從今兒起大清皇帝不存在了,大清朝廷也宣告解散,但是,民國政府要給予特殊照顧,其條件如下,雖然大清皇帝退位不掌權了,但是其名譽上的稱號必須給予保留,並且要給予相應的待遇,其二,廢帝今後的日常開銷需要民國政府給予支付,商定的金額為每年400萬兩銀子,其三,廢帝仍然可以居住在紫禁城內。

就這樣,後來溥儀口中的大清亡了,換來的優待條件著實讓民國政府壓力頗大,在歷次的軍閥爭鬥中,北京的控制權也時常頻頻易主,這不,在1924年馮玉祥又開始主政北京政局,這個以倒戈著稱的將軍自然是不把溥儀的小朝廷放在眼裡,他覺得幹革命就要幹到底,到頭來每年還要給溥儀400萬兩銀子,這簡直是不能容忍的,尤其是在他主政北京後,是打死也不想出這筆錢的,於是乎他找個由頭,派鹿鍾麟帶著一隊士兵,到故宮給溥儀下了最後通牒:溥儀廢黜帝號並限於當日遷出北京。!並且還謊稱在景山之上架設了大炮數門,如果溥儀不按時搬出故宮,隔天就會“萬炮齊發”。


當溥儀聽到大炮二字之時,嚇的慌了手腳,緊張的連被子都沒疊,趕緊收拾了一些金銀細軟老老實實地搬出了紫禁城,幾十年後,被政府特赦的溥儀見到了當年轟他走的鹿鍾麟,好奇的問他,當年你在景山上架了多少大炮呀?鹿鍾麟聽後哈哈大笑說:騙你的都是,不說有大炮你能搬出來呀!



老豬的碎碎念


馮玉祥發動首都革命,把已經退位的溥儀逐出紫禁城,其實這裡面有兩方面原因,一個是斷了辮子們的念想,另一個則是為財!

趕溥儀出紫禁城可以斷了辮子們復辟的念想!

張勳復辟的時候馮玉祥就堅決反對,袁世凱稱帝的時候,馮玉祥也在暗中聯繫蔡鍔反對袁世凱稱帝,從這兩件事就能看出馮玉祥是堅決反對帝制的。而溥儀大婚的時候,北京城內很多人都穿起了清朝官員的服侍,其中包括張作霖這些大軍閥,這讓馮玉祥意識到溥儀繼續留在紫禁城就相當於中國還留下一根辮子,類似張勳復辟的事情可能還會一再發生,所以不如直接把溥儀清除紫禁城,絕了辮子們的念想!


趕溥儀出紫禁城二是為了財!

紫禁城裡面到底有多少財富,估計就連紫禁城的主人溥儀都不可能一清二楚,裡面的財富讓無數軍閥眼紅。但是礙於滿清八項優待政策,都沒敢下手,但是在首都革命當中,馮玉祥正好趁此機會,一舉把溥儀趕出紫禁城。據說當時馮玉祥只給溥儀三個小時時間,三個小時必須搬出紫禁城,三個小時夠幹什麼的,所以紫禁城裡面大多數財富都被留了下來,也就被馮玉祥成功接手了,所以第二點就是為財!


不可否認,馮玉祥在首都革命當中是有私心的,但是馮玉祥能夠把溥儀趕出紫禁城,剪斷中國最後的辮子,對中國是有著深遠影響和意義的,僅憑這一點,我就想說一句,馮將軍幹得漂亮!

我是歷史白話君,歡迎大家關注我,觀看更多歷史方面的精彩回答!

歷史白話君


我是大話君,我來答。

馮玉祥自幼家庭貧困,剛滿十五歲就去參軍,父親因病去世,家裡的擔子越來越重,因此勤奮刻苦訓練和學習兵法。或許那時對滿清政府鋪張浪費、奢侈享樂的行為十分厭惡,所以埋下了這顆種子。

溥儀退位,依舊居住於北京紫禁城內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代清廷認可了民初南京臨時政府擬定的《清室優待條件》,並於次日公佈清帝溥儀退位。

大清皇帝辭位優待條件:

“大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不廢,共和國待君主之禮永遠相待。”“大皇帝辭位之後,月月所用四百萬元,由共和國專款撥用。” “大皇帝辭位之後,遷居故宮外之新建居住之場所永居,照顧皇族之人員照常留用,不在新招太監,宮女。”

這些優待條件顯然有些像西方國家的君主立憲制,但卻又截然不同。鉅額的撥款財富給剛成立的南京臨時政府帶來不小的負擔,同時滿清後室的桀驁不馴,依舊形成了小型朝廷聚拜活動。

直到張勳復辟,康有為擁護溥儀。但溥儀做了短短的12天的“北京皇帝”就被段祺瑞和馮玉祥帶兵平叛了,溥儀又一次退位了。那時馮玉祥就想把溥儀趕出紫禁城,但被段祥瑞制止。直到馮玉祥率人重新修改《清室優待條件》,才有理由把溥儀趕走了。

馮玉祥趕走溥儀的原因

一、就如我之前所說的,馮玉祥窮苦出生,對清政府種種作為不滿而埋下厭惡的種子,直到他成為一方霸主,有權力時,開始施行對清政府的“報復”行為。

二、馮玉祥是個愛兵如子,對百姓非常友好的一方軍閥,因此當全國都反對溥儀復辟時,馮玉祥也率先聯合段祺瑞去討伐張勳,他擔心有人再會此利用溥儀這個前滿清皇帝來禍害新民國。

三、馮玉祥是個很“精明、很貪”的人,不想讓清室的鉅額補貼拖累自己的政府集團,因此趕走溥儀刻不容緩!

想看更多歷史的讀者朋友,可以關注我喲!


安夏曆史君


辛亥革命爆發後,各地紛紛獨立,國民對清廷退位的呼聲也是一浪高過一浪。

當時的溥儀才登基3年,還只是個6歲的小娃娃。一切國政大事,都由他的養母隆裕太后做主。

隆裕太后深知大勢已去,在與國民政府簽下《清皇室優待條件》後,頒佈退位詔書。延續了200多年的清王朝,宣告終結。

作為亡國之君,溥儀並沒有像歷代國君那樣,或被砍頭,或被流放,而是被允許保留帝號,並住在紫禁城中。

照一般的理解,溥儀已經退位,也就沒有什麼危害了。為什麼馮玉祥入主北京後,還要將他攆出北京城呢?

(溥儀舊照)

一、無視國民苦。

溥儀退位後,不光是他,包括皇室所有成員都擔心,《清皇室優待條件》能不能執行萬萬年。所以,溥儀生父載灃,一直在與國民政府協商,想將《清皇室優待條件》寫進憲法。

除此外,溥儀這個人,總覺得自己雖是皇帝,卻不能行使皇帝的職責,是一種對民國政府的犧牲,所以他要起生活費來很有理,認為這是他應該得到的。

國民政府對溥儀相當客氣,時任國民政府大總統的袁世凱,見了他時,還照例稱他為“陛下”,甚至還想過要把女兒嫁給他做皇后,可見他在當時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

在溥儀結婚時,財政緊張的國民政府,還從關稅中擠出10萬白銀,作為給他的大禮。

隨著軍閥混戰,國民政府財政入不敷出,在給予溥儀的生活費上,就有所拖延和減少。結果,溥儀大為光火,藉助國際輿論指責國民政府違約。

(張勳舊照)

二、一心想復辟。

溥儀退位後,一直和滿清遺老和保皇派們秘密往來,積極尋找機會復辟。

1917年6月,前清遺臣張勳假借調解黎元洪和段祺瑞的矛盾,率5000辮子軍進京,發動兵變,推翻了黎元洪。在他和一些滿清遺老的擁護下,溥儀復辟稱帝成功。不過,隨著黎元洪的反撲,這場復辟鬧劇,僅過了12天便結束了,溥儀不得不再次宣佈退位。

但溥儀卻並未因此放棄復辟的野心,他不斷地勾結各路軍閥和外國列強,企圖伺機再次復辟。

這樣的一種行動,讓馮玉祥和很多人都很擔心,覺得呆在紫禁城裡的溥儀,簡直就是一個定時炸彈。

(莊士敦舊照)

三、盜賣國寶文物。

溥儀一直把宮裡的古董字畫讓人偷拿出宮去變錢。

後來溥儀認識了英國軍官莊士敦。在莊士敦的影響下,他不僅開始接受新事物,比如穿西服、騎自行車等,還一心想要出國留學。但他的想法卻遭到滿清遺老們的反對。

溥儀為了實現願望,於是故意以賞賜的名義,將一些珍貴的文玩字畫等交給弟弟溥傑,讓他拿出宮去賣。這樣持續了大半年,後來還是被參與其中的一個太監向內務府舉報了,偷賣文物的計劃才落空。

不過,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曾說,他早知道不可能在宮裡住一輩子,所以他一直很有心計的,或以賞賜或以送人的形式,將宮中的古董文物讓他的家人帶出宮去。

(馮玉祥舊照)

四、造謠生事添亂。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囚禁了靠賄選當上總統的曹錕,並推翻北京政府後。滿清遺老和保皇派們立刻到處散佈“皇帝又要坐龍廷了,大清馬上又要回來了……”之類的謠言,鬧得北京城內人心惶惶。那些剪了辮子鬧革命的人,害怕遭遇不測,紛紛買假辮子和黃龍旗,一時北京城中假辮子和黃龍旗的價格,節節攀升。

正是以上這些原因,讓馮玉祥意識到,把溥儀留在紫禁城中,有百害無一利。所以他才向溥儀發出了逼宮令,強迫他在3小時內搬出紫禁城。

馮玉祥這項舉動,往近的說,讓復辟謠言不攻自破;往遠處說,還將紫禁城收歸國有,並遏制了溥儀倒賣國寶文物。實在是功在國家,利在千秋的義行。

(參考史料:《我的前半生》《傳奇將軍馮玉祥》)


張生全精彩歷史


1912年,中國最後一位太后,隆裕太后在與國民政府簽下《大清皇室優待條件》後,頒佈退位詔書,延續了2000多年封建統治宣告終結。

溥儀雖然退位,但北洋政府按照《優待皇室條件》之“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月月所用四百萬元,由共和國專款撥用”、“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慎保護。”約定,保證了溥儀在紫禁城中衣食無憂度過了他幸福的青少年時光。

然而,1924年9月,馮玉祥發動了“北京政變”,11月5日,馮玉祥命鹿鍾麟帶著二十名精兵驅車前往紫禁城,將溥儀驅逐出紫禁城皇宮,並取消對皇室的一切優厚待遇。對此舉國皆驚,革命黨人紛紛祝賀這次“二次深入革命”,孫中山都發來電報,以資鼓勵。

按照馮玉祥的說法,他是一名革命軍人,將革命進行到底是他作為軍人的職責,驅逐溥儀是為了完成辛亥革命沒有趕走皇帝的遺憾,剷除了封建帝制復辟的禍根。

溥儀和皇室為《清皇室優待條件》能執行千秋萬代,一直要求國民政府將《條件》寫進憲法。國民政府每年給溥儀四百萬兩銀子,當財政入不敷出有所拖延,溥儀大為光火,藉助國際輿論指責國民政府違約。

溥儀一直把宮裡的古董字畫故意以賞賜的名義交給弟弟溥傑,讓他拿出宮去賣。後來在《我的前半生》中曾說,他早知道不可能在宮裡住一輩子,所以他一直或以賞賜或以送人的形式,將宮中的古董文物讓他的家人帶出宮去。

溥儀退位後,滿清後室桀驁不馴,長期舉行聚拜活動,積極尋找機會復辟。

1917年6月,前清遺臣張勳假借調解黎元洪和段祺瑞的矛盾,率5000辮子軍進京,直接擁戴溥儀重新登基,這場復辟鬧劇雖僅過了12天就被段祺瑞和馮玉祥帶兵平叛了。但溥儀等一眾老臣不思悔改,仍在串聯,溥儀親口告訴眾人,自己如果不是因為革命,這個年紀早就該親政了。

這樣的一種行動,讓馮玉祥和很多人都很擔心,覺得呆在紫禁城裡的溥儀,簡直就是一個定時炸彈。

馮玉祥口上不說,其實他知道張作霖早晚要揮師入關,自己雖然已進駐北京,本身不是北洋元老,也不是從天津小站出來的北洋嫡系,別人不可能支持他。為了贏得北京百姓的支持,只能樹立革命者形象,自然是以掃滅封建殘餘的名義,將溥儀從紫禁城裡趕出去。

同時也正如張作霖一口咬定那樣,馮玉祥此舉就是想侵吞紫禁城財物,他這是以正義的名義行土匪打劫之實。

紫禁城是清朝的皇宮,經歷了上百年的積累,裡面的珍寶不計其數,原先的清室八款優待條件中,紫禁城裡的財物屬於滿清私產;

而馮玉祥趕溥儀出宮時卻要求溥儀只能帶私產走,公產必須留下,並只給了溥儀兩個小時收拾。兩個小時,溥儀能帶走紫禁城多少東西?馮玉祥的意圖已經很明顯了。

溥儀走後,當時就留下了十多人開始清點故宮文物以及珍寶。

後來馮玉祥的心腹鹿鍾麟說過,如果不是靠變賣紫禁城財寶,國民軍也撐不到後來的北伐戰爭。


美麗青春您真痘


1924年馮玉祥入駐北京城後,先後做出了兩件事,一是把清遜帝溥儀趕出了紫禁城,二是祭奠了灤州起義的先烈戰友。

第一件事鬧得沸反盈天,舉國皆驚,革命黨人紛紛祝賀這次“二次深入革命”,連孫中山都發來電報,以資鼓勵。雖然胡適作為文化界人士也提出了擔心,認為此舉將使得民國政府在國際上蒙羞,且定將因為不守契約精神而為人詬病,但總體來說,除了牢騷的滿清遺老,失落的北洋各脈,國人皆樂見成果,無它,此舉佔據了一個“把革命進行到底”的政治正確。

還有什麼比把小皇帝趕出紫禁城更能標榜出自己的先進性呢?

有的,一定有的,那就是第二件事,馮玉祥祭奠灤州起義犧牲的戰友們。

北洋系統在袁世凱死後分崩離析、離心離德?革命黨人從來也不是鐵板一塊,遠一點的光復會與興中會之爭權且不論,辛亥革命時的革命黨人在北方清廷統治的中心也開展過一次冒險嘗試,算是與南方的武昌起義的一種良性競爭。這次冒險就是灤州起義,馮玉祥本人就是灤州起義的一份子。

相比南方被裹挾著革命的黎元洪也能成為革命元老,北方搞革命的條件太艱苦了,這也是永平秋操時的士官三傑吳祿貞、張紹曾、藍天蔚密謀反清卻功敗垂成的最主要原因,吳祿貞被殺,張紹曾、藍天蔚被停職架空。

在張紹增發動灤州兵諫失敗之後,張紹增手下的王金銘、施從雲、白雅雨、馮玉祥接過重擔繼續冒險歷程,1912年1月2日,他們幾個人又悍不畏死,協同舉事,發起灤州起義,起義的當時,馮玉祥雖然已經擔任新成立的北方革命軍政府總參謀長一職,但卻被派往山東煙臺起事呼應,卻被袁世凱就地拿下,相比王金銘、施從雲、白雅雨兵敗被殺的命運,馮玉祥僅是被革職法辦,押解到了保定,沒有被處死。

民國建立了,南北和談成功了,犧牲的先烈、戰友們卻沒有見到那一天,馮玉祥如鯁在喉、念茲在茲。他更為念念不忘的是北洋竊取了革命勝果,就連南方的革命黨人也在談判中跟著分了一杯羹,可他們辛亥北方革命的發起者卻或在泥土中凋零,或者,像他本人那樣,被世人遺忘。

後者才是他難以忍受的重中之重。

此後,馮玉祥將軍的一生,就是為了爭這一口氣,從南北相爭到國內戰爭、抗戰,一直綿延到解放戰爭,他都不停地刷足這份存在感,他要讓蔣介石們知道,馮玉祥才是最高級別的存世革命元勳。1935年他出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的次年,他終以一己之力成功推動了國民政府對灤州起義的再評價,當年的《國民政府令》盛讚了灤州起義的歷史作用,蓋棺論定。

回到本文中的歷史背景,馮玉祥臥薪嚐膽,在十幾年的蟄伏與出擊下,終於利用北洋支脈內部紛爭的寶貴機會,早在北伐戰爭之前的兩年——1924年,開進了北京城,發動政變,掀翻了曹錕,即改旗易幟,脫離了北洋序列,向孫中山拋去橄欖枝,化身國民革命軍。

南方黨人做不到的,我做到了,這一點與十二年前的灤州起義雖然時移世易,但核心動機未變,這一點是足以告慰先烈與自己平生的,歷史終將記住我們這些北方的革命黨人,還原我馮玉祥本人的功業。

南方黨人當初想要推翻的大清朝,早已經普照民國的陽光,但苦於北洋阻梗,滿清王朝 的象徵——那個何其軟弱可欺的小遜帝還端坐龍廷,據有半個紫禁城,如何顯示革命決心?又怎樣將革命進行到底?

最難做到的是向直奉皖老軍閥全部宣戰,用武力讓他們投向革命政府的懷抱,這一點,做不到,馮玉祥的兵力尚顯單薄。

最易做到的就是殺雞駭猴,把那個象徵滿清皇權的小皇帝從龍椅上揪下來扔到宮外。這一點,馮玉祥做到了,威脅要向宮內轟幾炮,小皇帝馬上認慫了。

建造一個架構很難,破壞一個座位極易。

搞實質工作很難,做表面文章極易。

重塑信仰很難,打碎神佛極易。

君行其難,我行其易。

非如此,便莫稱“革命”。

馮氏革命,把北洋時期袁世凱與清廷簽訂的優撫條件,成功的縮減瘦身,每年400萬元歲用被調低為50萬元補助;由“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改為“清室即日遷出宮禁,自由居住,民國政府負責保護”;由“尊號仍存不廢,以待外國君主之禮相待”改為“從即日起永遠廢除皇帝專號,與中華民國國民在法律上享有同等權利”;仍然承認“清室私產歸清室完全享有”。

細觀其變化,除去廢除了一個可有可無沒人搭理的尊號和把小皇帝本人趕出紫禁城,確也不存什麼意外亮點。

由此可見,其“革命”缺乏後來者的底朝天式的徹底性,遺毒尤甚。

比如,容易被誤以為是看中了清廷藏在宮禁之內的珠玉財寶,又比如,容易被誤以為是在報復更早時張勳復辟時小皇帝的站位細節,還比如,也可能被誤以為馮玉祥本人有濃重的排滿情結。

仔細認真回顧起來,馮玉祥與清廷並無過節,早年的灤州起義失敗也都是袁世凱從中作梗,袁世凱從清廷手中竊得了正統,馮玉祥怕是內心還要同情一下清廷的,更何況馮本人還吃了清廷多年的薪餉,當做清末新軍的管帶。

1924年的馮玉祥的北京政變,也被認為是新軍閥露頭挑戰舊軍閥秩序的發端,此一去,新舊更始,一系列的新軍閥內部戰爭在馮玉祥的參與下,迭次闖入近代歷史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