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隨禮超過三代還應該隨嗎?隨幾代好呢?

胸寬似海1


在我看,隨禮隨幾代,不但要看關係,也要看地方的風俗。

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這就是我經歷過的。

我出生在湖南邵陽,小時候的我也是特別愛走親戚。一般走親戚我們走的是爸爸媽媽兄弟姐妹以及上一輩的長輩家,還有就是村裡跟家裡關係特別要好的。現在我們都搬離了老家,來到了懷化的一個小縣城。隨禮這一方面村裡關係好的還有自己親戚方面也是沒有斷過,雖然人不一定到,但是禮一定會到。

感覺在邵陽老家那邊走親戚的範圍是挺小的,但是禮金卻不少,和我現在生活的地方剛好相反。

我現在生活的地方是少數民族自治縣,老公也是農村的,是少數民族。在這裡每隔幾天就有吃一次酒吃,臨近年關,一天都有好幾場。這時候的你肯定會好奇,怎麼會有這麼多酒要吃,這麼多禮要隨呢?請聽我慢慢說來。

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大房族裡,大房族又由幾個小房族組成,單我們這個小寨就有八十多戶,小寨是從我老公這一輩往上數5輩組成的。這八十多戶不管是紅白喜事,每家每戶都必須出錢出力,也就是辦喜事時,每家至少出一個人幫忙,如果是外出務工的也得每戶回來一個,如果老人能做事,老人參與幫忙也是可以的。整個大房族裡有喜事,我們雖然說不一定要幫忙,但是吃酒的話也必須去的。

現在我們一個村10個組,從村頭到村尾基本上都是親戚。那是因為當時交通不便利,很多人都是嫁在本村或鄰近的鎮裡。基本上村裡的酒都是要吃的,每次我都好奇,房族裡的酒要吃,怎麼村裡這個的酒要吃,那個的酒要吃呢?婆婆娘說,這個她那邊孃家親戚的酒,那個又是奶奶孃家那邊親戚的酒,相隔不止五代,反正算下來都是親戚。這些親戚的外嫁出去的女兒婆家有酒,她的孃家也會包車讓大家一起去吃酒。這邊的隨禮一般是幾十塊,人家請了你,每家就必須要出一個人去吃,大人可以帶一個小孩去。這裡每家每戶辦喜事圖的是個熱鬧,在乎的不是隨禮的多少。雖然說去一戶吃酒只花幾十塊,但是一年下來我們也得花一萬多的隨禮錢。

農村隨禮隨的是關係,隨的是習俗!這是沒有代數限制的。關係在,習俗在你就繼續沿襲下去吧!





沫芊夏


我是農村的,面對隨禮這個問題真是有些頭疼。親戚也好,朋友也好,這禮份的大小都沒個邊,現在親戚朋友的關係維持不是靠情義,而是要看禮份的大小,禮份越大情義越深,反之就無情無義。真的很是無奈,算算上個月我們家出的禮份,想想都想哭,一個做週年墳的(親戚)500,一個生孩子的(鄰居)300,一個結婚的村裡(300),來了兩個朋友請吃飯330,再加上兩個孩子一個月在校伙食費1600,這日子真沒法過。孩子的消費是必須的,做父母的是第一監護人有將他養大的義務,先放一邊,你就說這禮份應該是可有可無吧,但你要是不這樣做,那你就別在這裡混了,唾沫就把你淹死。

我總是想,朋友也好,親戚也好,鄰里也好,一代三代也罷,要是互相沒有禮份該有多好呀!誰家有事了,大家到一起聚聚,開開心心的聊聊,沒有歧視與炫耀,只有相互的交心(當然費用由辦事這家出,量力而行,)那該有多好呀,希望會有那一天


冷血175098026


在民間,談論同宗同族之間的關係遠與近常常用“出沒出‘五服’”來表示,出了“五服”的算“關係已遠”;沒出“五服”的算“關係還近”。那麼,什麼叫“五服”呢?

古時喪服按跟死者關係的親疏分為五種,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自身五代,後來用出沒出五服表示家族關係的遠近。

在我們這裡,一旦有某位老人離世,其族人會依據與逝者“輩分”的遠近,散發不同的孝服,不同的孝服也就代表了與逝者之間的親疏關係。

據老一輩講,“五服之內,皆為親眷”。意思是從自己往上數五輩人,這五輩之內還算是親戚。

如果按照以上說法來看的話,你所說的“超過三代”還在“五代”之內,你們之間還算是親戚呢!



進入正題。

關於隨禮這件事情沒有法律規定,更沒有法律規範,不屬於強制性質的。一切都是約定俗成,民間規矩而已。

如果按照“約定俗成”和“民間規矩”來說,起碼在“五服”之內是要隨禮的,因為都還是親戚呢!總有濃濃的親情存在吧?像我們這裡的規矩是:在“五服”之內的某家有婚喪嫁娶之事,除了必須隨禮之外,還要進行幫忙,不能懈怠。

如果按照我們這裡的規矩來講,你所說的“超過三代”,但沒“超過五代”,是應該隨禮的。

其實,在我們這裡的“人情”看的還是很重要的。別說沒出“五服”要隨禮,就是出了“五服”也會隨禮,並且不是同宗同族的鄉親也會隨禮。


禮尚往來是中國人的傳統,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把各種禮節看得非常重要。關於婚喪嫁娶隨禮這種事兒都有約定俗成的規矩,並且大家都會按照這個規矩來“行人情”。譬如,你現在給別人隨了禮,當你家發生婚喪嫁娶之事兒時別人也會給你隨禮。如果你現在不給別人隨禮,到時候人家也不會“還禮”給你。

當然,隨禮不隨禮都是你自己當家做主,別人強求不得,這需要由你而定。

總之,以老胡看來,你是應該隨禮的,至於隨多少禮,可以依據你當地的規矩或個人的經濟能力而定。因為隨禮是“人情”,說明你“懂世故”,如果不隨禮,會顯得你“不近人情”,會讓大家夥兒對你有看法,你說是不是?


老胡說三農


我們這邊隨禮不看是幾代親戚,也從來沒想過沒算過,我們只看遠近,和記禮金的本本――禮單。

隨禮的人一般是親戚、本家(最少超過三代)朋友、本生產隊的村民等。

每家都有幾個記錄別人給自家上禮的禮單,這個禮單是要壓箱底存放的。

紅白喜事,添娃搬家,一個事一個本。

上面清清楚楚記錄著什麼事,都有誰給自己上了多少禮,在辦酒席時會有專人記錄的。

我們發請帖是要看禮單的,回禮也是按照禮單上來的,只能多不能少。

這裡再說到過三代還隨不隨禮的問題,要多方面來看的。如果是禮單上有,就一定要隨禮的。比如說你和你那個親戚孩子是同輩,但年齡差距較大,你結婚時那個親戚隨了禮,後來你孩子都上學了,親戚孩子才結婚,而且親戚打比方說也早去世了,你們之間也沒什麼來往了,但是隻要你知道親戚孩子結婚這個事,你就應該隨禮,這叫有來有往。

如果之前由於親戚與你的距離原因,平時很少來往或者不來往,辦酒席時如果沒有親口通知你,只是通過別人的嘴得知這個消息,你就可以當沒聽說過。如果你想重新拾起這個親戚情也可以不請自到,怎麼做隨個人。

個人感覺,以後親戚只會越來越少,阿姨叔叔舅舅姑姑也許這些稱謂將來有些人連喊的機會都沒有。

不要太過於計較,隔三代親也是親。




巧手馮保長


隨禮這個月問題吧,沒有什麼明文規定,或是約定俗成,就看你想不想隨禮了。

不想隨禮,別說超過三代了,一代二代他也不隨啊,我大嫂是個特別扣的人,有一次是我大哥的叔叔辦酒席,我大嫂為了不隨禮,讓我侄子也就是我大嫂兒子去隨禮,那時我侄子還小,什麼都不懂不說,我大嫂子也沒給他錢啊,就因為這個事,家裡親友沒少背後埋汰她。

想隨禮的話,就是不熟的人也會隨的,我四姨老公公過世,樓上樓下好幾戶都知道,其實他們不來很正常,住樓房的鄰居和農村的鄰居不一樣,都不認識,平時也不說話,但是其中有一戶還是來了,隨禮了,還給老爺子上了一炷香。

所以啊,隨禮就是這麼個事。


柳花的糖


現在,三代以後還繼續相互走動的,還是比較少的,但如果關係比較好,走動比較多的那另當別論。

隨著時代的變遷,城鎮化腳步的加速,很多農村人看中的東西也漸漸為時間所遺忘,年輕人漸漸地向城市靠攏,先進思想文化的影響,也漸漸的使農村的一些繁文辱節,漸漸消失。

以現代人對網絡的依賴,對現代科技的依賴,人情味愈漸的冷漠,三代之後形同陌路也未可知啊!


我是覺得,如果關係好的話來往走動比較多的話可以隨,這個無關於幾代,自己決定隨性而行就行。


輿北人家


隨禮這事與隔幾代沒關係,關鍵看平時是否常來往,我的原則是隻要你通知我,我就隨


大道無塵001


我們農村隨禮要看親戚關係,親就是宗親,只要是做酒席請客,一族人不管關係遠近好壞都要隨禮,但有多少的差別。戚就是外戚,就是媽媽的孃家,我們這邊主要是兒子走動,嫁出去的女兒不隨禮,但平時也可走動,俗話說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當然關係好再遠的親戚都走動隨禮,關係不好,親兄妹都不來往。


阿新飛


主要是關係,情感,我不管代數,只學幾何,禮尚往來。不攀比就好。我覺得該去就去。但我這輩子基本不請客,偶爾請一兩回,我也不收禮,而且堅決退給對方,如果實在推不掉,我加倍還給別人。免得欠人情帳。我不請客,免去很多麻煩,別人請我沒去,他也不會太再意,因為我只有付出,我不欠那些人的,沒有去也就順理成章。有些人你送了禮,但關係不好,並不領你的情,照樣不料你。


自在瞭然1


我們這裡隨禮習俗,親戚隨三代四代,朋友熟人或者認識的碰時機,家族鄰居自然小組的是“人在禮在,人亡禮在”

現在有的人比較勢利,按照隨禮薄,你來我往,都要求對方先付出。

當然我個人認為,隨禮隨性,高興就隨,不一定按照你的禮薄,有者隨,無不隨,隨不回必翻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