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各家學說,百花齊放,為什麼後來歷朝歷代的思想家卻鳳毛麟角了?

熊關雎爾


在這過程中,一部分因為不受諸侯重視的學派在各個學派的鬥爭中已經逐步消失了;然後秦統一之後,焚燬了一部分書籍,殺了一批人,這些書裡面包含了一些學派,只是這類學派已經變味了;最後到漢朝的時候,朝堂上活躍的就剩黃老、法家、儒家了,然後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那民間的不屬於儒家的書籍肯定會大量銷燬,別說什麼儒家怎麼怎麼樣,然後剩下的朝廷儲藏,一些士族也趁機搜刮一些,這樣,其他學派的就更隱士了,說一個事就可以看出當初這個政策執行的多嚴了,張湯,法家的都變成外儒內法,做事要披著儒家的外衣,這樣長此下去,肯定儒家一家獨大了。接下來,儒家一家獨大的時候,儒家內部的矛盾就擴大了,各種叫罵,在有外敵的時候一致對外,但沒有外敵了,那肯定就開始罵了,就說把儒家推上神壇的董仲舒都被罵死了,一些學派對他各種不齒,儒家內部的分化也更嚴重了。

再說出思想家的問題,大家都在研究那幾本儒家學說,失去了儒家剛開始的時候學習其他的學派的,吸收歸納成自己的東西了,最直接的,孔子就像老子請教,董仲舒的大一統思想來自於法家。當一家獨大了,都研究的是那幾本書,所有的思想都被禁錮在那幾本書裡了,怎麼產生新的思想家,然後就是越研究範圍越小,越研究範圍越小,然後出現了迷茫了,這個時候又出現了程朱理學,更完蛋了,思想徹底的被禁錮了,直到王明陽的,說朱子說的是錯的,然後發展出了自己的學說,成了聖人,影響了一大群人,好不容易,懷疑的種子埋下了,然後明朝沒了,清朝來了,各種文字獄興起,讀書人更不敢發表評論了,得就趴在書上研究生僻字吧,那還有什麼思想家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