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為何一方掛“免戰牌”,雙方都休戰?對方非要打會如何?

談文論史


首先要說明的是,免戰牌這種存在,是評書裡虛構的。岳飛題材的評書裡就有很多類似情節。

可古代真實的戰爭中,怎麼可能存在“免戰牌”那種道具,一方一出,另一方就真的同意休戰?

那一塊牌子怎麼可能有這種約束力?

特別是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戰爭,根本不可能存在這種情況。

比如北宋末年,名將种師中陣亡那一仗。按《三朝北盟會編》記載:“粘罕圍太原,詔种師中率兵由井陘道與姚古犄角應援太原。……金人乘間衝突,諸軍以神臂弓射卻之,欲賞射者,而行司銀碗只數千枚,庫吏告不足而罷。於是士皆怨憤,相與散去。師中為流矢所中死之,其餘將士退保平定軍。”

這一仗裡,因為沒有賞錢了,所以宋軍神臂弓手不肯作戰。按照評書的劇情,這時候种師中,應該高掛免戰牌,然後金軍停止進攻,好讓种師中從後方運來賞錢後,再開打。

但現實則是,金軍怎麼可能停手?正所謂“趁你病,要你命”。宋軍神臂弓手停止射擊了,金人趁機發動進攻,种師中因此戰死。


不過,歷史上雖然沒有免戰牌這種東西,但一方表示休戰,另一方就真的不打的情況還是存在的。

這種情況基本發生在我國春秋時代:

晉楚邲之戰中,楚軍的許伯、樂伯、攝叔在一輛戰車上,被晉軍追上。他們的弓箭只剩一支,便射殺一隻麋鹿,獻給追兵的首領鮑癸。鮑癸認為他們“其左善射,其右有辭,君子也”放棄了追捕。同樣,晉國的魏錡被楚國追兵趕上的時候也射殺了一隻麋鹿,結果追兵也放棄了追捕。

等到,晉軍最後戰敗逃跑的時候,很多戰車都陷到了泥地裡。結果追擊的楚軍不但沒有痛下殺手,反而教晉軍如何脫困,“楚人惎之脫扃,少進,馬還,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然後晉軍還有心情回頭開楚軍的玩笑,“吾不如大國之數奔也”。其意思是嘲諷,楚國總打敗仗,所以善於逃跑。


鞍之戰時,齊侯戰敗逃亡,晉國大夫韓厥在後駕車追逐,齊侯御者邴夏建議射殺韓厥,齊侯認為“謂之君子而射之,非禮也”,最終被追上險些被俘。


鄢陵之戰,晉國大將郤至在混戰中依然對敵軍統帥楚王行禮,楚王也派使者問候。

以上的例子都是一方失去作戰能力,結果另一方連免戰牌都沒看到,就停止追殺,甚至幫助對方。

這種約束住雙方的,其實是當時流行的“禮”。也就是“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那個禮。


當時的貴族、比如諸侯、大夫其實理論上都是周天子的臣子,或者周天子臣子的家臣。就算打仗的時候,雙方也都是承認對方的貴族身份的,也就是“君子”。因此禮就成為約束戰爭行為的重要尺度。


簡單說,大家都是貴族,既然大家都是一家人,彼此之間就不下死手,這樣未來也好相見。


冷兵器研究所


我們經常會在影視劇;民間流傳中聽到免戰牌的話題;在真實的歷史中,是不是也會存在呢?我認為,這是不存在的!

免戰牌只是對戰爭理想化的看待,如上圖所示:“內無糧草,外無援軍,高掛免戰牌,休息三五天”難道敵人真的會給你時間將一切都準備好了才會和你戰鬥嗎?戰爭並不是兩個人的武藝決鬥!一場戰爭的勝負,關係到一個王朝的興衰;舉全國之力去支持一場戰爭;要的是勝利;而不是所謂的公平;道義!所以,個人認為免戰牌在真實的歷史中是不存在的。

既然沒有免戰牌一說,那哪有一方掛“免戰牌”,雙方都休戰呢?那免戰牌的效應是什麼呢?我想應該是一種雙方之間的協議;掛上了免戰牌,就是尋求談判的一種方法;一方掛了免戰牌,就是想和另外一方談判;不想以武力的方式解決問題,而是以談判的方式解決問題!如果說另一方不同意談判,或者說談判的條件達不到自己的預期!那麼,戰爭將也會在此延續;掛免戰牌的一方也要應戰,如不應戰就會失敗!

要知道,戰場上永遠都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深山草綠


古代打仗根本沒有掛免戰牌和關前罵陣一說,有的也只是小說中才會出現。

古代打仗,兵法都講究兵不厭詐,在實際戰爭中戰爭是殘酷的,如果一方攻,一方守而拒不出戰,一般攻的一方要是強攻的話,有築高臺、架雲梯、撞城門,掘子軍挖地道,用水淹火攻,或斷敵水源糧道等,無所不用其極。當然不強攻用智謀的話,用間才是上策,或離間敵人,或讓敵方臨敵換將,或裡應外合等。


夏有涼風61


首先,小說、評書裡面的免戰牌在真實的歷史上是不存在的,誰也不會明明要打贏了,你一掛免戰牌我就再給你喘口氣,讓你有機會推延,甚至找到機會翻盤。

但是類似免戰牌一樣的事物,或者說類似掛了免戰牌一樣的事件還是有的。畢竟,小說、評書也是藝術,是在生活的基礎上升華出來的,不可能完全的憑空捏造、空穴來風,不然會太假,會不耐看的。

要說免戰,就得先說一說以前那種特殊歷史時期下的戰爭模式。

在古代,由於生產力低下,所以古人的時間是不多的。再加上以前畜力車也不多,大軍開拔、糧草運輸,大多都是靠走的。去打一場仗,光是路上就走十天半拉月,甚至一連走上幾個月都不稀奇。再加上中國又是個農業社會,這更佳加劇了對時間的要求。所以古人想打仗,大多都得在農閒,或者乾脆是等到糧食都收完了才能打仗。

如此一來,就不打可能慢慢耗。要是能速戰速決,那顯然是最好的。所以才催生出諸如下戰書(也就是約戰,決戰,一場定勝負)、征討檄文(義正言辭的譴責敵方,來使自己的士兵肯在農閒時去替你賣命)、鬥將(另一種約戰,也能提高士氣,打壓對方士氣,來加快戰爭進程),還有其它一些東西。這其中,也包括類似免戰的東西——拖到你那邊兒該種地了,你自己也就回去了。

這種情況,在公元前那種缺少火器,攻城困難的時候更加突出。比如《孫子兵法》上就說:“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可見,如果有辦法以更小的代價、更快的速度結束戰爭,那麼哪怕是顯得有些兒戲,也是會被採用的。

據記載,楚漢相爭時,曹咎堅守不出。按照現在一般的想法,那就攻城唄?可是強攻必然會損失更多人,繞過又怕敵人截斷糧道,或者前後夾擊,所以只能取巧。於是就發生了罵戰,也就是相當於評書裡的罵陣。結果漢軍一連罵了好幾天,罵的曹咎實在忍不了了,就跑出來打了,結果就被打敗了。

可見,古人所謂君子之戰,戰要受禮等等,都是迫於當時的經濟能力、後勤保障能力、戰爭能力很低下的緣故,並不一定真的是古人多麼多麼君子,後世之人多麼多麼虛偽。

關於免戰牌,有這樣一個實例。說當初朱棣攻打濟南,結果守將很是人才,朱棣打了仨月都沒打下來。後來朱棣決定用火炮轟,這樣一來濟南肯定是扛不住的。於是,濟南守將鐵鉉就把朱棣他老爹的牌位掛到了城頭。這樣一來,如果開炮豈不是就“轟了他老爹”?這在古人看來可是大逆不道的——哪怕你不轟城樓轟城牆也不行。於是,濟南城就暫時保住了。在這個事件裡,“太祖高黃帝之牌位”就起到了所謂免戰牌的作用。


Rphoeli1


一方掛免戰牌,對方看情況也得補充人馬糧草,和休息一下養精蓄銳,如若強攻,對方仗著城高牆厚,或居險要據守,攻方損失也大,如非打,可激怒對方出戰,選人在城下或對方營外辱罵,像諸葛亮送女人衣物給司馬懿,羞辱對方,要麼假撤退,使對方放鬆警惕偷襲,耍麼假裝對方援軍來救,騙開城池。外國使個木馬計,中國謀士太多,好像不好使,再就斷糧斷水,策反勸降對方。


歸家的綿羊


古代打仗一方掛免戰牌雙方休戰,這個沒什麼記載,只有在評書中說過。自古打仗只有兵不厭詐,一鼓作氣,兵貴神速什麼的。現在的兵法很多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如果真的是那樣戰爭豈不是無休止的打下去。如果一方特強大一方很弱,單憑一塊兔戰就能制止戰爭,那是不可能的,也不可能有日襲八營夜突八寨之說因此說戰爭不存在一方免戰,只有勝者王候,敗者賊。


筆刀邪神


我個人理解,兵者詭道也,免戰牌可能是一種攻防策略的產物,也可能是小說家杜撰出來的,針對各種不同時期的戰爭而言,免戰牌不一定就是單純意義上的“緩兵和休戰”。

所以如果要打,攻城,懟就完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