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偵專家張欣因連續加班勞累去世 曾通過畫像偵辦“白銀案”

【沉痛哀悼 張欣同志逝世】全國公安系統一級英雄模範、公安部刑偵專家張欣同志,因連續加班工作勞累過度,突感身體不適,經搶救無效於2018年10月20日19時許不幸逝世,享年58歲。張欣同志長期奮戰在打擊刑事犯罪鬥爭第一線,在模擬畫像緝捕罪犯領域成績斐然、功勳卓著。英雄已逝,忠魂永在!親愛的戰友,一路走好!

來自 上海鐵警發佈

【早前報道】:刑偵界“神筆馬良”:一支筆讓白銀案嫌犯顯現原形

央視新聞2016年9月報道,前不久,甘蒙8·05系列強姦殺人殘害女性案告破,犯罪嫌疑人高承勇日前在白銀市一學校小賣部內被公安機關成功抓獲,經初步審查,他對殺害11人的犯罪行供認不諱。目前,案件審訊工作正在有序進行。在案件的偵查過程中,曾出現過一組刻畫嫌疑人面貌的畫像,央視記者就此獨家專訪了參與偵辦此案,也就是進行畫像的公安部特邀刑偵專家張欣,他講述發生在案件偵破中鮮為人知的故事。

刑偵界“神筆馬良” 破獲大案700餘起

張欣,上海鐵路公安局刑事技術高級工程師,公安部首批八大特邀刑偵專家,我國首席模擬畫像專家。從警30多年,他潛心研究模擬畫像技術,通過模擬畫像和分析推理協助各地警方破獲各類重大刑事案件700餘起。

一支筆 讓系列殺人案嫌犯顯現原形

刑偵專家張欣因連續加班勞累去世 曾通過畫像偵辦“白銀案”

2002年西寧發生了一起系列殺人案,因為有目擊者的存在,因此青海警方想到了張欣。他們希望藉助張欣手中那支神奇的畫筆勾勒出犯罪嫌疑人的真面目。

張欣在那裡工作了不到四天,就把畫像弄完。依靠張欣提供的畫像青海警方迅速鎖定了犯罪嫌疑人,那起案子用了十天時間就偵破了。而就在他準備離開西寧時,甘肅警方來到了西寧,找到了張欣,希望他能協助為白銀的這起系列案件畫像。

十年八起強姦殺人案 無目擊者

此時是2002年初,白銀市已經在過去的十幾年裡連續發生了八起強姦殺人案,兇手遲遲沒有落網,一時間當地人心惶惶。在聽取白銀警方案情彙報的後,身經百戰的張欣也被兇手的殘忍感到吃驚。

張欣:在我三十多年辦案經歷當中,應該說這起案子的這個作案手段是相當殘忍的,對我來說也是從來沒有碰到過的。還有一個就是他作案的時間跨度相當長,另一個跨度涉及到的人相當地多,而且應該說公安部,省公安廳包括辦案的市局三個部門重視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

然而,讓刑偵經驗豐富的張欣感到破案形勢嚴峻的,是整個案件幾乎沒有目擊者。在當年的技術條件下,在沒有目擊者的情況下去尋找犯罪嫌疑人,無疑像是大海撈針。

然而讓張欣感覺到慶幸的是,經過當地警方的認真排查,終於梳理出了一起發生在一年前的未遂的案件。

張欣:在2001年的春節期間,一個廠區的下夜班的女工回家的時候尾隨了一個男的。當她開門進去以後,男子緊接著就推女工進屋。因為當時這個系列案子被傳說得很厲害。所以這個女工當時懷疑這個人會不會就是系列強姦殺人案的嫌犯,她反應相當敏捷,一轉身把這個男人推出去了,把門關上。

驚魂未定的女工,深吸了幾口氣,此時空氣對於她來說彷彿凝固住了一樣。她感到非常緊張,正在恍惚的時候,發現窗口出現了這個人的人頭,在衝著她笑,她更加害怕了。

女工驚魂未定 窗外再現恐怖一幕

作案未遂的男子不僅沒有立刻逃離,反而出現在窗外,這可嚇壞了女事主。驚魂未定中,她迅速撥打了丈夫的電話。很快她的丈夫趕回了家,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一幕讓他們夫妻二人至今難以忘卻。

張欣:當時這個案子在白銀地區被傳得很厲害,她感覺這個人就應該是嫌犯。當時心理這種恐怖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他丈夫回來了以後,他們夫妻兩個又發現男子在窗戶出現,他還在笑。

第二次出現在窗戶外的頭像使得現場的氣氛緊張到了極點,恐懼的夫妻二人迅速撥打了報警電話。警察幾分鐘內就趕到了現場,接下來發生的情節仍舊讓人無法想象。

張欣:當他們講清楚這個人的特徵以後,民警馬上就反應過來了,剛才接報的時候趕到現場的時候,路上恰巧碰到了類似這樣一個人。可是,他們三個人一起在周邊找了將近一天多時間,再也沒有發現過這個人。

趕赴事發現場的警察與逃脫的犯罪嫌疑人擦肩而過,這樣似乎只發生在影視劇中的情節如今真實上演。遺憾的是儘管當時警方出動了大量警力對案發周邊進行了拉網式的排查,仍舊沒能再次發現犯罪嫌疑人的行蹤。

描畫像遇困擾 再次做出挑戰

在這起未遂案過後的一年,張欣來到了白銀,接下來他要根據這三名目擊者的回憶畫出犯罪嫌疑人的真實面目。

張欣:記憶是不可能增加的,再現的。只能是消失、慢慢的消失,那麼你間隔了將近一年多的時間,這種畫像的困難是可想而知的。

現在張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雖然目擊者有三名,但此時已經距離事發已經過去了一年的時間,目擊者是否能準確回憶起當晚發生的一切嗎?

張欣:這個困難主要是目擊者的回憶,所以這個畫像對我來說也是一個挑戰。我記得三張畫像本來打算是用一天時間完成的,結果足足用了三天時間。

畫像開始前,張欣分別與三名目擊者進行了聊天,他發現三人當中,單就記憶的深淺而言,女事主的記憶最為深刻、女事主的丈夫次之。

張欣:一轉身是一個照面,然後窗戶第一次發現這是第二個照面,最後她丈夫來了以後,他們夫妻兩個共同對窗戶外面這個人的一個照面,是第三個照面。這三次的刺激應該說對她是刻骨銘心的,所以說她的這種記憶相對這另外兩個人來說,要條件好一點。

而那名與犯罪嫌疑人擦肩而過的警察由於是被動記憶,因此最為模糊,可信度也最小。然而真正困擾張欣畫像的還並不是記憶的深淺,而是目擊者頭腦中一些概念化的意識。

張欣:所謂的概念化是加上自己的主觀的一些想象,就是說她(女事主)跟我描述的時候,就說這個人很兇,這個人笑的是很神經質,是一種奸笑。她用了跟我表述的這種語言,是完全是很多是帶有這種主觀的這種想象的因素在裡面。

如果張欣按照目擊者的這種概念化的描述進行畫像的話,無疑會走入歧途。張欣該怎麼辦呢?

多次溝通 排除干擾提取真實信息

刑偵專家張欣因連續加班勞累去世 曾通過畫像偵辦“白銀案”

面對三名目擊者或帶有主觀色彩,或不完全一致的描述,張欣並沒有急於開始畫像,而是不斷地與目擊者進行溝通,他需要通過聊天排除干擾,獲得他真正想要的信息。

張欣:因為案件重大,你不得不對每一個人描述進行疏理,提取他們有用的部分。所以我基本上是按照他們,所描述的身高、體態、大致的臉形進行繪畫的。

我們說不同的臉形,不同的胖瘦跟這個人的五官是有關聯的。胖人長不出個瘦鼻子,瘦人也不可能長出一個胖鼻子。窄窄的眉框骨不可能長出一個大眼睛,所以我們還是要根據科學的關聯,科學的規律去辦,去偽存真,通過她描述的這些胖、瘦具體的臉形,寬窄來判斷她哪些描述是可信的,哪些描述是主觀的。

三張模擬畫像成為最直接線索

刑偵專家張欣因連續加班勞累去世 曾通過畫像偵辦“白銀案”

經過了三天的緊張工作,張欣根據三名目擊者的描述分別畫了三幅犯罪嫌疑人的模擬畫像。對於張欣而言這一次的畫像也許是數百次的畫像裡最沒有把握的一次。

張欣:最後畫出來的效果三張畫像,讓他們統一進行辨認,就是說這個女孩描述的,跟我們描述的差不多也只能是,只能是當時給我打了個分,只能是六七分像。可能我說七分可能還到不了,因為畢竟這麼長時間了。

儘管只有六七成把握,但對於白銀警方而言這三張模擬畫像仍舊是當時有關犯罪嫌疑人最為直接的線索。

張欣:在沒有在其他的這種對對象刻劃的參考物的情況下,這三張都是有一定的價值。但是如果向社會公佈的話,可能會對辦案人帶來一種負面的影響。所以我對他們的佈置,根據我自己的經驗,這三張畫像只能在具體辦案當中作為參考。只要符合這三個人某一個特徵的,都要重點進行取證、採集。

接下來的幾年中警方在白銀開展的大量的工作,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並對白銀市數十萬的男性進行了排查篩選工作,這樣的辦案量在我國刑偵史上都極為罕見。

張欣:我們的偵察員,面對的是一個不特定的對象。也就是說我們所有參戰的民警,面對的將是白銀所有的男性。這個困難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重大線索 無意間發現嫌犯親戚DNA

追兇28年,白銀公安局換了8任局長,人工對比了至少十萬枚指紋,包括烏國慶、張欣在內的公安部八大刑偵專家全部親臨白銀坐鎮指導偵破工作,這在中國刑偵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幸運的是,運氣並沒有總是站在犯罪嫌疑人的那邊,最終,高承勇遠房堂叔“行賄”這樣一件毫不相干的事情,警方在無意中發現了他親戚的DNA線索,被警方使用DNA-Y檢測技術,把高承勇所在的家族,與20多年懸而未破的連環殺人案聯繫到了一起。順藤摸瓜找到了隱匿28年的高承勇。

張欣:對這個案子應該說是耿耿於懷的,一直想破的。包括我到了現場之後是吧,特點民警跟我介紹,他說這個案子光我們專案組長就退休了兩任了,但是始終沒有放,總感覺這個案子能破。

那麼近幾年的科技發展特別得快,包括刑事科學的點位的精度,包括信息的量,應該說跟原來相比是完全太大的進步了。所以在這個案子的偵破,應該說也是在必然之中。

探案理念 古老技藝與現代化技術手段相結合

依靠先進的科技力量,隱匿了28年的犯罪嫌疑人終於浮出了水面,但這並不意味著傳統的破案手段已經過時。模擬畫像是一種很古老的刑偵手段,其源遠流長,甚至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古代抓逃犯,便會張貼告示,並附上逃犯的肖像畫。那麼就這樣一門古老的技藝,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數字化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的公安工作中,它是還能發揮怎樣的作用呢?

張欣:我們的科技手段在進步,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也在進步,大量的偽裝、蒙面作案等犯罪的手段的出現,給古老的模擬畫像的手段,帶來新的課題。怎麼去偽存真,對犯罪分子進行復原畫像,我們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對於張欣而言,成功的案例好像總是無法講完,而他把傳統的畫像技法和現代化的技術手段相結合的探案理念,無疑將成就更多精彩的探案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