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協定》主要包含哪些內容?為什麼讓日本失去了20年的發展?

負責逗你玩


凡事都是兩面性的,升值不一定是壞事。


廣場協議簽訂時,不僅僅是日本,德國也經歷了貨幣的大幅度升值,日本之前有泡沫為什麼,就是因為日元太便宜,大量的資金急劇在國內,可是國內的實業並沒有太多的好機會,一方面是因為日本遭遇到了資源瓶頸,另一方面是因為日本的老齡化開始了。那麼這些資金無處可去,只好大量的投資房地產和股市,恰巧80年代日本的發展開始開花結果,因此,股市和方式開始成為投資的熱點。


一旦日元升值,那麼這些資金出去投資國外的產業就變得非常划算了,因為可以換取更多的資產,從而獲得更多的利潤,日本在世界上到處投資,日本目前的海外淨資產超過

3萬億美元,而 美國的海外淨資產是-7萬億美元。也正是這些海外投資使得日本在遭遇到資源瓶頸和老齡化時,依然能夠保持較高的GDP,比方說目前日本65歲以上的老齡化人口達到27%,如果沒有早先的這些投資,日本都已經崩潰了。從這個角度來說,日本並沒有因為廣場協定而崩潰,相反,日本也從中得到了好處。


有人說日元升值導致競爭力大幅度下降,其實並不是,短期內可能會影響,但是長期來看,日元升值會導致進口的原材料價格大幅度下跌,特別是對於日本這樣基本上都需要依賴原材料進口的國家來說,原材料進口價格的下跌,反過來會促使產品價格的下跌,進而重新獲得競爭力。


當時日本的財政大臣是非常高興的簽署了這個協議,而並不是所謂的被美國脅迫簽訂的,因此,日本之所以沒能夠再向前發展,主要還是資源瓶頸和老齡化導致的,和廣場協議沒有多大的關係。


以股易金


1985年,日本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日本製造的產品充斥全球。日本資本瘋狂擴張的腳步,令美國人驚呼“日本將和平佔領美國!”

1985年9月22日,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的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簡稱G5)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有秩序地貶值,以解決美國鉅額貿易赤字問題的協議。因協議在廣場飯店簽署,故該協議又被稱為“廣場協議”。

“廣場協議”簽訂後,上述五國開始聯合干預外匯市場,在國際外匯市場大量拋售美元,繼而形成市場投資者的拋售狂潮,導致美元持續大幅度貶值。1985年9月,美元兌日元在1美元兌250日元上下波動,協議簽訂後不到3個月的時間裡,美元迅速下跌到1美元兌200日元左右,跌幅20%。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裡,美元對日元貶值了50%,也就是說,日元對美元升值了一倍。

因為日元升值,日本國內工業在國際市場競爭力急劇下降,並且大量的海外資金進入日本套利,日本資金紛紛進入股市房市等行業,最終房價愛虛高、股價虛高,最終噢乖在1990年日本股市、房市泡沫破裂,讓日本本土經濟受到重創。

但在日元升值期間,日本本土已經完成工業化進程。這時候日本企業紛紛向外擴張,包括購買大量的鐵礦石資源、美國的金融資產、投資發展中國家等。這時候的國家資源,對於升值的日元來說,實在太便宜的。大量的國際投資,讓日本擁有豐厚的國際資產,以鐵礦為例,力拓和必和必拓幾大主要礦山都有日本人的投資,持股比例從5%-50%不等。而在中小鐵礦開發商上亦有佈局。在澳大利亞24個主要鐵礦中,日本企業重點投資8家、參股16家,以2008/2009年財年為例,日本三井物產、伊藤忠、三菱、住友金屬和新日鐵等控制的澳大利亞出口的權益鐵礦石達4000-5000萬噸。

中國鋼鐵廠時不時虧損,但日本卻在鐵礦石不斷漲價中,獲得了超額回報。

2012年當年日本海外法人總計18599家,工作人員499萬人,日本全產業海外銷售額達到183.2萬億日元。日本財務省公佈的2011年底海外資產負債餘額顯示,日本企業、政府和個人持有海外淨資產253.01萬億日元(3.16萬億美元),同比增長0.6%,時隔兩年再次實現增長。日本連續21年保持全球最大債權國位置。

截止2014年,日本海外法人19887家,製造業為9201家。海外企業在境外營業額272.156103兆億日元。

2016年日本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仍高達40000美元,在全球國家排行中,排在第18位,日本國民平均所得仍位居世界最高水平行列。

這只是日本國內生產總值,如果加上海外資產,日本富的不可思議。數據顯示,到2015年日本的海外資產已經接近10萬億美元,已經達到了國內GDP的兩倍,更是超過中國GDP的80%。

而如果用GNP(國民生產總值)衡量一國經濟更為真實,有關統計表明,日本的GNP遠遠大於GDP,可能高出60%。也就是如果用GNP來計算日本,那麼日本的富裕程度將讓人難以置信。

不要宣揚所謂的日本經濟“低迷”,“日本失去的20年”,這是無畏者的無知之言。


波士財經


美國當初逼迫日元升值的目的是通過日元對美元升值,來降低日本工業產品的競爭力,進而扭轉巨大的貿易逆差。可以說,作為美國的盟友,日本做出了最大的讓步,主動簽訂了廣場協議。日本之所以主動的目的是,日元升值有利於擴大日本的對外投資,實現海外擴張。


但是其實,從經濟發展的邏輯來看,日元貶值並不能降低日本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沒有證據表明,簽署廣場協議後,日本的產品在美國就降低了競爭力。因為,日本和美國的產品存在結構性差異,不存在價格競爭。比如簽署廣場協議後,美國的汽車行業的狀況並沒有因此得到改善,相反到了2000年,美國三大汽車巨頭通用、福特、勒萊斯勒基本上都處於破產的狀態了,要不是政府出手救援,三巨頭至少會有兩家倒閉!主要是日本生產的汽車是小排量的、空間小的汽車,而美國生產的車是大型的大排放的車,最終汽車之城底特律還是破產了!


美國也不是靠貶值來擺脫鉅額貿易逆差靠的是經濟結構升級,發展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業!


日本的經濟危機是日元升值誘發的,但是不是國際貿易的因素,而是國內經濟戰略不當造成的。廣場協議後,日元得到了大幅度的升值,導致大量的外資進入日本,這些外資在日元升值後幾乎穩賺不賠。這些資金進入樓市和股市,廣場協議簽訂後的10年裡,房產每年的價格漲幅超過15%,股價年漲幅超過了30%。而GDP的增速才5%,股市和樓市偏離實體經濟越來越遠,泡沫越來越大,大量資金被吸入樓市和股市,擠壓了其它產業發展的機會。


後來,房價遠遠超過了居民的承受能力,日本政府為了擠壓泡沫,開始收縮銀根,雖然刺破了經濟泡沫,但是導致樓市價格下降了超過50%,形成了大量的銀行壞賬,經濟由此進入停滯期。


日元升值也並非全是壞事,日元升值後推動了日本的對外經濟擴張,促進了日本經濟結構的調整。但是日元升值後導致大量資金進入樓市和股市,佔據了經濟結構升級的資金和機會,最終導致日本在第三次產業革命中失敗。

<strong>

日本經濟危機和停滯的核心原因在於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第三次產業革命調整中沒能跟上步伐。沒能在房產和股市泡沫被刺破後,及時填補這裡面的空白。美國的經濟在90年代也碰上了巨大的困難,但是美國在產業革命中取得了巨大成功,而日本沒能跟上步伐。


隨著特朗普貿易戰的落幕,我們國家很快就會面臨當時日本的局面,如何破局也是我們要面臨的問題。這也是我們國家現在要開展經濟結構調整,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原因所在。


財金社


其實當時廣場協議並不是日本一家簽了,連德國也簽了,德國也需要把德國馬克的匯率升上來,可以說,日本和德國都要面對美國的要求。那麼為什麼德國沒有像日本那樣經濟一蹶不振呢?還是因為德國後來找到了更大的市場,先是消化了東德,後來他在歐盟中地位越來越重要。德國後來融入了歐盟,在這個歐盟的大市場裡,德國的經濟得到了更有廣闊的腹地,所以比起日本來說,德國是幸運的,哪怕貨幣升值後面還能夠繼續保持經濟增長,並在,歐元區建立之後,徹底脫胎換骨,用起歐元來也是得心應手。

日本相對來說則沒有那麼幸運,廣場協議就是要求德國和日本乃至英國,把自己的貨幣兌美元來升值,但是日本之前有個問題,就是泡沫經濟太嚴重了,國內的房地產和股市都存在著大量的泡沫,貨幣一升值,泡沫就被戳破了,先是股災,然後房地產價格也不斷萎縮,導致日本的資產泡沫破裂,給日本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危機,這才是日本走不出來的根本原因。日本房地產泡沫的破裂,也能給中國現在帶來一點啟示。


海匯觀潮


我最近一直說要覆盤一把日本泡沫經濟,摸點石頭,建設自己錢包。

上圖是日元匯率50年走勢,其中重點覆盤的是廣場協議簽訂後,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的12年。

廣場協議1985年9月22日,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的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簡稱G5)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有秩序地貶值,以解決美國鉅額貿易赤字問題的協議。

廣場協議要求日元馬克升值,本來想法是為了刺激美國出口,平衡貿易戰,誰知道國內資金一看要貶值,比賽出逃,最後呈現出美元加速下跌的態勢,美國政府不高興,要求日本和德國降息,加大財政赤字,讓美元不至於過快外逃,儘量保持匯率均衡。於是後來有了7國盧浮宮協議。

盧浮宮協議1987年2月22日,G7國家(實際上意大利撤了)在法國簽署協議,讓美國貿易伙伴加快經濟增長有助於解決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問題。協議主要約定包括:日本和西德等實施刺激內需計劃,美國進一步削減財政赤字;G7國家加強外匯市場“干預協調”,秘密保持美元對日元和馬克匯率的非正式浮動區,如果匯率波動超出預期目標5%,各國要加強合作干預等等。盧浮宮協議後,國際主要貨幣匯率在近兩年多的時間裡保持基本穩定,沒有發生太大動盪。

廣場協議和後來的盧浮宮協議並非針對日本一家,當時資本主義陣營裡的老大按著四個最有錢的小弟無差別的進行了廣場協議打劫,到1987年發現日德還走強,於是再來一個盧浮宮協議加大力度打擊。

實際上,德國馬克在兩個協議協定簽署後與日元升值幅度基本相同,在1988年之前升值幅度甚至略高於日元。何以最後日本進入到泡沫經濟時代,而德國一路成為歐洲經濟的火車頭直到21世紀呢?

這裡不得不說說當年的國際環境,1985年蘇聯還在,東西德鬧對抗,西德人面對著同胞的對抗,美國的壓榨,蘇聯的威脅,對未來悲觀還來不及呢。

而我們知道,一切投機都源自對未來樂觀的預期。

國內不樂觀,國際上再多樂觀積極的資金過來也吸引不來足夠跟風盤,到1987年預期樂觀之後,又遭遇美國股災,一天之內道瓊斯指數暴跌22%,資金避險還來不及,非要跑來這危險的地方?

所以好多經濟學家站著說話不腰疼,非要說德國領導英明神武,那我也沒有辦法。

回頭來說說東洋鄰邦吧,80年代他們正趕上中國改革開放,那時期有隻要有商品,就有中國人要買,美國人封閉了一扇窗戶,東方大國打開了門戶。

上世紀80年代中日關係可以說是非常緊密的,電視裡最流行的是打雞血般的奮鬥日劇(看過排球女將嗎?),家裡最時髦的電器是東芝索尼松下之類的日本家電,說一個女孩子漂亮都要誇她像日本女演員。

十多億人口的鄰國改革開放中,需求不斷攀升,日本企業有什麼理由對未來悲觀呢?

所以雙方選擇兩種道路來應對美國的無差別攻擊。

德國儘可能的收縮財政,減少開支,一等到美國的狗繩鬆綁,立刻加息。

日本考慮到本幣升值會帶來原材料進口價格下降,加大對國內基礎設施的投入,刺激國內消費來抵消本幣升值帶來的出口壓力。

所有的決策放到後世來反推結果,你可以說這個選擇是錯誤的,放到當時來看,怎麼會真的沒有一點道理呢?東洋國一樣搞精英政治。

其實換個角度來看,日本的決定並沒有錯,美國高利率,日本低利率,那麼美元迴流日元貶值,對日本出口經濟是有利的,此外,日本老齡化已經成為一個必須面對的現實,日本政府急於補充養老金不足的問題,將三大國有企業私有化是當時執政者的想法,日鐵是大銷金窟,但手上黃金地段的土地儲備大把,那麼保持低利率就可以讓資產的價格走高,幫日本政府甩掉歷史包袱。

日本首先是開始了大搞基建,1985~1986年開始的公共事業大投資主要為三類:公路橋樑、港灣地域開發,、旅遊度假國民福祉設施。

請注意,日本之前在東京奧運會期間已經大規模的搞過一次全面基建,這一次國家大把撒錢雖然說是為了刺激經濟,但是其中投入方向不得不令人詫異。這所有的方向都是振興房地產,納尼?地產興國?此時美國蘋果微軟還在幼年期,電腦化信息化是未來的趨勢,既然日本政府錢多的燒包,為啥不咬咬牙,把資金用來搞搞大基金,買下微軟蘋果之類的美國企業,哪怕是鼓勵松下、索尼們投入新技術啊。

這一切都要跟利益掛鉤。

島國一套行之有效的世襲從政制度,從明治維新開始,原本的武士、藩主階層搖身一變,成為中央及地方世襲政要,他們手中最多的就是地產。既然從50年代開始,日本高速發展,日本的房地產也火紅了三十年,那麼藉著美國給的理由來進一步繁榮日本有什麼錯?何況扶持幾個大企業搞新技術一定會被政敵說成是搞利益輸出,而無區別的全國性大基建誰也別想說閒話。

有大國改革開放釋放的巨大需求為實業託底,有30年的火紅經驗為投資地產指路,有銀行上杆子送錢,有媒體天天報道一夜暴富的炒房炒股事件,號稱1億中產坐不住了,全民進入到未來焦慮期,中產的資產焦慮,慢著,最近朋友圈裡天天販賣這玩意。

日本民眾前所未有的投入到轟轟烈烈的投機運動中,炒房炒股,各種神仙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來。

其中一個開飯店的尾上神婆因為擅長交際探聽到許多內部消息,又擅長裝神弄鬼,抓住了牛市的機會一舉封神,神婆從各家銀行總計借款2.7萬億日元,最後東窗事發,最大受害者興業銀行控訴該神婆偽造存款單詐騙,拜託,沒有內鬼勾結,哪裡來的天大騙局呢?

80年代,日本政府當時已經開始步入老年社會了,政府也在焦慮,他們鼓勵企業出海投資,並希望國家轉型,能把東京變成紐約一般的世界金融中心,在金融中大賺一筆。政府在1986年出售NTT日本電信這件事上獲利匪淺。跑的快的申購者也賺到了,1987年NTT一舉攀上了世界第一股,總市值3500億美金,市盈率200倍。日本政府在泡沫期間賣出了1/3的股權,獲利10.2萬億日元,那些為國接盤的新手們想必很能理解48元買入中石油的老韭菜的心酸了。

世界上再好的計劃和再高尚的目標一旦在實施中出了偏差就成了兩個方向。

我一直在說,日本經濟最大的問題就是權錢勾結,財閥橫行,背後就是日本封建制度沒有經歷一場痛徹人心的革命,導致封建殘餘一直在把持社會的上層建築。權力層層分封,就導致尋租機會擴散化。

一旦投機風蔓延,各種各樣的牛鬼蛇神就開始跟金融機構勾兌起利益來了,日本黑社會靠著拆遷本事,一躍成為地產大鱷,成為人生贏家,贏家就要奉獻政治獻金,上下勾結賺更多的錢。一時間日本房價攀上了世界之巔,日本人無論有沒有房子,都在誇張的所謂中產焦慮中,但更應該焦慮的恐怕是政府。但凡有點責任心的財經領域官員,看到這景象,應該是驚恐多過驚喜吧,但是並沒有一個人有膽量敢於與資本單挑,直到三重野康上臺。

1989年,三重野康當上了日本銀行行長,他不顧大藏省反對,5次加息。第一個倒下的是股市,1990年1月12日,日經指數當天暴跌70%。在亞洲金融風暴裡,你可以說國際投資者做空賺錢無數,很遺憾,從1987年開始做空日本股市的國際投資者們都血虧,而到1990年還沒來得及走掉的國際投資者也同樣遭遇比熔斷更狠的打擊。

如果說這給日本帶來了什麼好處,那就是再也沒有什麼金融大鱷敢到日本去玩大的了。

股市的暴跌很快傳遞到了銀行,尾上們的窟窿蓋不住了,接著是地產,日本地產開始漫長的下跌週期。

安倍經濟學雖然被給予厚望,但即使是長期零利率加QE,日本人還是沒有投機地產的慾望。所以那些人以為利率之類的能影響房價,真是圖樣圖森破了,資產的價格永遠只與預期相關,日本年輕人中流行的是佛系,日本的審美叫寂,只有對未來不抱希望才有這樣的民族精神,所以你再怎麼打利率的雞血,人家就是對未來沒有預期,打死不來玩,沒有國內接盤俠國際怎麼再怎麼鬧騰都要灰溜溜走人。

當然,90年的股市大跳水雖然很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美國人的政策。照道理,日本股市、房市雙崩,銀行業又大面積破產,日元總該貶值一下吧,然而完全沒有,日元兌美元從1990年到1995年之間依舊升值了70%,一度到達79的高位,要不是1995年阪神大地震再次重創日本,克林頓的手還不會那麼快放鬆。

1995年,日元終於能貶值了,但是,東方大國此時崛起了,家電國產品牌開始搶著日本品牌的市場,這下日本徹底傻眼了。

日本開始實施超低利率刺激經濟。

1993年,日本銀行將貼現率降到2%以下,1995年,貼現率已經低於1了。

由於國內股市、樓市兩個大窟窿沒補上,劫後餘生的企業都開始謹小慎微,居民不敢過度消費,於是這些寬鬆出來的資金就開始到東南亞找機會了。

索羅斯們的機會來了,可憐的猶太人,1987年做空日本血虧,轉頭做多美國再虧,這回機會來了,東南亞能讓他回本。

從1995年開始,國際投機者們大規模的借入便宜的日元,到東南亞大舉投機,然後就是著名的97亞洲金融風暴,四小龍、東南亞團滅。

很有意思的是,美元從70年代被嫌棄,到90年代成了香餑餑,又一次美聯儲勝利了,所以你看這金融大鱷不過是個金融打手,還不能包打贏,遇到點子狠的,直接殘廢。

到加入世貿後,大國崛起勢不可擋,日本先是家電品牌全軍覆沒,再是手機消失,現在可能要升級到元器件行業逐漸沒落。

這麼說吧,媒體天天吹的工匠精神是罪魁禍首。

當行業從高新產業變成傳統行業,什麼最重要?增長和市場佔有率。

傳統行業的新增需求永遠來自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中低收入人口。

我認為所謂的工匠精神就是封建殘餘在現代企業裡的延續,鼓吹一個工藝做上幾十年,而不鼓勵創新,革新技術,為什麼?一旦鼓勵革新那老人家怎麼辦?華為有個45歲傳說,如果你不能與時俱進,那就早早走人吧,日本的終生僱傭制,按資排輩的晉升制度,牢不可破的上下級關係,就是在現代企業裡大行封建制度。

當然,這在對技術革新更新換代要求較低的行業裡還是可以的,比如你做個米飯,壽司之類的,但在電子消費品裡這是不可行的。

老人們的經驗牢固的霸住了上層建築,創新遲緩,革新受挫,你這個企業不越走越差才不正常呢。有制度壓抑,員工再勤奮也不過是改良而已,所以呢?品質是高,但性價比太低,規模化之下,只有破產了。下游應用商大範圍破產,傳遞到上游從長遠看,是必然的。

國家規模大到一定程度,從外面進行攻擊是很難攻破的,當年日本的泡沫經濟中外國來揩油的鱷魚,基本被反殺光光,日本從此成了投機絕緣體,國民老老實實工作,這其實挺好的,把三重永康看作當代東洋偉人也不為過。

但東洋國的問題在自上至下的體制,沒有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是不能根除的,但這並不代表不好或者不幸福,人家的小確幸也是真實的。有東方大國在,也只能小確幸了。

你們跪舔日本的,大可以不必。

判斷未來資產價格走勢,其實不用太高的經濟學知識,看看樂觀指數,如果回老家一趟,人人洋溢著夢想,那麼我覺得抄底是可行的。


局外人的視界


廣場協議內容是讓美元貶值,目的是為了讓美國巨大貿易逆差轉變。當時簽訂國有美國、日本、應該、德國、法國、英國。而廣場協定簽約後,日本出現了經濟格局震盪其他幾國卻未發生經濟問題這裡面確實有著不同的邏輯。很多人把日本經濟泡沫破滅歸咎於廣場協議,但是真正的原因其實是日本經濟內在結構失衡。

首先幾國達成協議後,日元就會面臨升值帶來的通貨緊縮。日本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應對,從1986年開始到1987年實行了四次貼息降息手段。這些措施導致日本經濟發生了過熱,日本的商業銀行更是充當了火上加油的角色。面對房地產的升值幅度,日本商業銀行貸款大幅增加。直接導致了日本房地產瘋狂上漲,東京等房價已經達到了宇宙高值。日本政府發現後開始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這就是釜底抽薪。首先破滅的是日本的股市,1990年房地產價格大幅下挫。日本經濟進入衰退期,為了應對經濟硬著陸日本央行繼續了放水貨幣。此舉加大了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上升,刺激性措施開始乏力。

其次美國迫使日元升值來壓縮自己的貿易逆差,此時如果日本採取自身經濟結構升級來應對本幣升值帶來的損失。通過技術升級來提升自身產品的競爭力,那就不會發生大的損失。而日本採取的是加大市場貨幣供給來消除日元升值帶來的壓力,這樣加大了自身金融市場的動盪。這是典型的因小失大。

最後光創協議並不是導致日本蕭條的主要原因,貨幣政策對於經濟就像毒品和癮君子之間的關係一樣。為了避免自身的病痛加大毒品供應最後的結局只能是飲鴆止渴,而日本的做法就是作繭自縛自食其果。

以上是我對問題的回答,歡迎探討。


坐井觀牛


我個人覺得讓日本失去二十年發展的“罪魁禍首”並不是“廣場協議”,而是新自由主義的泛濫。


放任自由的資本主義始終無法解決社會經濟中生產大於消費的矛盾。雖然“大蕭條”以後,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危機已不再直接表現為明顯的生產嚴重相對過剩的經濟危機,更多地是以金融危機的方式表現出來。但是金融危機的內在根源也大多都是在於社會經濟存在生產大於消費的矛盾。

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後,由於新自由主義的興起,政府對收入分配的干預減少,政府的社會福利支出不斷減少,資本主義世界的貧富差距不斷擴大。隨著貧富差距的擴大,社會生產大於消費的矛盾必然會愈來愈尖銳。

國民收入可以分為兩部分,資本收入和勞動收入。資本收入的支出除了一部分用於消費,還有一部分用於投資生產來獲得更多的收入,勞動收入主要用來消費。投資主要取決於資本收入,而消費則主要是受勞動收入的影響,前者很明顯。投資主要是用來生產工業品,每個人消費的數量有限,一個人能消費多少輛汽車?有錢人買兩輛、十輛,甚至百輛,但終究消費的數量很有限,而普通勞動者佔社會人口的絕大多數,所以說勞動收入在消費環節中占主導地位。

如果貧富差距過大,資本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過高,勞動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過低,社會經濟便會產生生產大於消費的矛盾。

但是為何資本主義世界沒有再發生像“大蕭條”那樣的明顯表現為生產嚴重相對過剩的經濟危機呢?

以美國為例,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美國的一般製造業不斷外流,服務業不斷增長。服務業的增長有利於“富人產業”的發展,有利於增加資本家的消費,一般製造業外流,美國經濟結構中工業品生產的規模在減少。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經濟生產大於消費的矛盾。

緩解生產大於消費矛盾的另一個重要手段是,依靠發展消費信用來刺激消費。分期付款、信用卡消費和抵押貸款消費越來越流行,政府需要做的就是降低利率,再降低利率便可以刺激消費增長。分配的問題不解決,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生產大於消費的矛盾始終就無法解決,刺激消費過度便會引發金融危機。2007年美國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引發了“次貸危機”,次貸危機發生後,美國經濟依靠政府舉債來增加社會消費,這條路的盡頭將會是債務危機。

當然對外用兵,發動戰爭也是美國常用的手段。

那麼再來看日本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的經濟發展之路。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社會貧富差距開始擴大,出口是解決生產相對過剩的主要途徑。


“廣場協議”的簽訂背景是,日本和聯邦德國經濟持續增長,貿易盈餘不斷增加,所以提倡日本和德國擔當頭車頭作用,牽引世界經濟發展。1985年9月,發達國家美、德、日等五國達成協議,聯合干預匯率市場,誘導匯率向日元和德國馬克升值,美元貶值的方向發展。

廣場協議簽訂以後,日元不斷升值,出口受到打擊,日本實行加強“金融緩和”的政策企圖阻止日元升值,這樣催生了股市和房地產的大量泡沫。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股市和房地產泡沫破滅後,人們的消費信心受到嚴重打擊,很多人也因房地產泡沫的破滅揹負了沉重的債務負擔。美國的那條路走不通了,一直也沒有別的手段來有效緩解生產大於消費的矛盾,所以日本經濟一直處於通縮狀態,在“停滯”中不斷掙扎。


大方妹幾


1985年9月22日,美國、日本、聯邦德國、英國和法國在美國紐約廣場飯店簽訂歷史上著名的廣場協議。而這一協議,也被後人稱為日本“失去二十年”的轉折點。

廣場協議都說了些啥?

廣場協議是在美國經濟陷入滯脹,而日本經濟飛速發展,日本貨“浪”遍全球的背景下誕生的,因此廣場協議的內容主要包括:

1、遏制通脹。上世紀70年代,正值中東石油危機期間,同時期美國的GDP增長率從0.2%一度下降到負值以下,而CPI增長達11%。

2、擴大內需、貿易開放,資本自由化。1960-1979年,日本的出口佔日本 GDP 總量都在 9%以上,貿易順差不斷擴大的基礎上,經濟還在不斷增長。而這卻大大擠壓了日本貿易伙伴,尤其是美國的消費內需和市場份額。那時候美國工人甚至會當街打砸日本汽車,稱其搶了他們的飯碗。

3、匯率彈性化,即美元貶值。這主要是出於貿易國逆差的考慮。日本對外貿易順差從1981年的20048億日元擴大到1985年的108707億日元,而其中大部分都是針對美國的。到1985年,日本對美出口額佔比高達37%,美國當然不高興了,所以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緩解逆差。

另外,廣場協議中美國、日本、聯邦德國、英國和法國也達成了不少共識,其中包括:縮減公共開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擴大內需和民間投資;推動金融和資本自由化以及匯率彈性化,抵制貿易保護主義等。

為什麼讓日本失去了20年?

在廣場協議簽訂前的幾十年裡,日美兩國就已經在紡織品、鋼鐵、彩電、汽車、半導體和電信行業發生過許多貿易糾紛,美國也多次向日本發起毛衣戰。不過最終都以日本妥協收場,比如出口限制、自願擴大進口、開放市場等。不過,這並不是說日本被美國“蹂躪”,所以才失去了20年。究其原因,還有很多更深層次的。

1、廣場協議簽訂後,日元大幅升值,打擊了日本的出口。而當時日本的出口帶動經濟增長高達14.72%%,為了不讓經濟增長引擎熄火,日本央行採取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進行刺激,短時間內連續下調貼現率和利率。而這又導致了股市和樓市的泡沫。為了防止泡沫破裂,又開始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

這麼一鬆一緊,貼現率和利率都走成了V字型,經濟肯定吃不消,資產泡沫崩潰也就自然而然了。

就好比當下國內的去槓桿,如果一下子央行加息,或者任其暴跌清理資金槓桿,任其P2P和債務暴雷的話,我想我們並不會比日本的下場好多少。

2、在資產泡沫期間,日本的銀行和企業交叉持股,金融產品層層嵌套,利益關係錯綜複雜,使得風險並沒有減少,而是層層轉嫁。因此最終在泡沫破滅時也摔得很慘。反觀國內,我們的銀行、資管也同樣有資金空轉,金融產品嵌套等問題,好在監管層及時發現,及時處理,也將這些風險扼殺在搖籃中。

2、從某種意義上說,日本這失去的20年,其實是“很正常的”。為什麼?因為在資產泡沫破滅後的90年代,日本已經完成了戰後復興和崛起的任務。在1991年,日本人均GDP已超過美國,達2.87萬美元,處於高等發達國家行列。經濟體量大了,之後的經濟增速放緩、老齡化、消費慾望降低等現象其實每一個國家都存在,很正常。

如今國內的經濟增速雖然還保持在6%以上,但相比之前已經放緩不少,年均增長10幾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那如果這麼說的話,難道國內也要失去幾十年嗎?不一定,主要還是看自己能否找對路。況且現如今日本經濟也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差。

4、80年代的日本是出口導向型經濟,所以大家都在拼命生產然後賺外匯。而後由於廣場協議,出口失去了優勢,這就導致大量產能過剩,因而使得在協議簽訂後的幾年裡,物價同比都在跌,直到日本央行放水後物價才慢慢回升。最後泡沫破滅後,這麼多商品沒有買,企業倒閉,工人下崗...

國內的話,前幾年的經濟格局和日本幾乎如出一轍,而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直到現在,一直都是在消化過剩產能,樓市、基建等等。不過目前國內的經濟潛力依然還有,距離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所以不至於到過剩產能完全消化不了而拖累經濟的地步。


小白讀財經


2017年日本GDP總量是48721億美元,和1994年相比幾乎沒有增長,考慮到物價因素,也就是每年實際增長約1%,這和簽訂《廣場協議》之前,平均每年高達8%左右的增速相比,簡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什麼是《廣場協議》?

1985年9月,美國、日本、聯邦德國、英國和法國的財長和央行行長在美國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一攬子協議,包括抑制通貨膨脹、擴大內需、減少貿易干預,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使美元對主要貨幣有秩序地下調,這就是《廣場協議》。

“廣場協議”對日本最大的影響就是使得日元大幅升值。1985年9月,日元匯率在1美元兌250日元上下波動,在“廣場協議”生效後不到3個月的時間裡,快速升值到1美元兌200日元附近,升幅20%。

從日元對美元名義匯率看,1985年2月至1988年11月,升值111%;1990年4月至1995年4月,升值89%;1998年8月至1999年12月,升值41%。

《廣場協議》不用對日本經濟負責

現代經濟學家認為,廣場協議只是壓垮日本經濟的導火索,不是根本原因,“廣場協議”只是加速了日元升值進程,而不是升值的肇始者。

1985年之前,日元已具備了升值基礎,“廣場協議”僅是加速了這一進程,強化了市場對美元貶值和日元升值的預期,推動日元匯率在短期內出現過度調整。

日本政府自己背鍋

日本經濟崩潰的根本原因在於日本經濟存在巨大金融的安全隱患,主要問題出現在日本太過於寬鬆的金融市場。

日元的升值增強了人們對日本經濟的信心,導致了日元計價的資產升值,大量熱錢將因追逐高額利潤而流入日本,而投入到股票市場是熱錢得到最快回籠、獲得最高回報的場所,從而造成日本股市的上漲。

1989年至1990年,面對房地產泡沫與愈演愈烈的投機之風,日本政府收縮銀根,採取一系列緊縮性宏觀政策,控制不穩定的經濟膨脹,最終卻導致經濟泡沫的破滅與崩潰。

泡沫經濟的崩潰,使日本多年經濟發展過程中積累的問題和矛盾被集中釋放出來,對日本經濟造成巨大沖擊。

據經濟學家估計,日本泡沫經濟帶來的直接損失超過6萬億美元,日本為泡沫經濟付出了慘重代價。

2018年再度連任的普京能否挽救俄羅斯經濟?幾百萬印度女犯人為何與男子關在一起?關注“金十數據”,我們給您提供更專業的解答!

金十數據


可能提問者沒有注意廣場協議簽訂的時間,廣場協議簽訂的時間是1985年,而提問者在對問題的描述中,給出的時間是1995年,因為廣場協議

日元的大升值,日本一下子猝死啦!日本的泡沫破裂啦,釀成了長達20年的大衰退,被日本國內稱為日本第二次戰敗,失去了二十年。

時間相差了十年。


簽訂廣場協議的西方五國財長

(從左到右分別是聯邦德國的傑哈特·斯托登伯格、法國的皮埃爾·貝格伯、美國的詹姆斯·貝克、英國的尼格爾·勞森以及日本的竹下登。來源:維基百科,下同)


要了解廣場協議的內容和影響,首先我們要從簽訂廣場協議的背景來分析。從1980年開始到1985年,美元對日元、德國馬克、法國法郎和英鎊升值了大約50%,這給美國工業帶來了非常大的負擔。事實上,從1980年開始,美國出現了雙赤字的情況,一方面,對外貿易赤字逐年擴大,1984年達到了1600億美元;政府預算赤字開始出現。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政府以提高國內的利率來吸引國際資本,從而刺激美國經濟。但是外來資本的流入,導致美元不斷升值,這又進一步導致美國出口的競爭力下降,美國外貿赤字越來越大。而美國國內的農工商界也都對美國商品的競爭力越來越弱感到不滿,因此到1985年包括農產品進出口商、汽車製造業以及包括IBM和摩托羅拉等高科技公司在內的龐大的利益集團在國會里的影響增大,使得美國國會考慮通過貿易保護主義法律。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希望通過美元貶值的方式,加強美國商品的競爭力,以降低美國的貿易赤字。因此白宮開始考慮廣場協議的談判。


日本東京的金融中心


1985年9月,美國財政部長詹姆斯·貝克、日本大藏相足下登、聯邦德國財政部長傑哈特·斯托登伯格、法國財政部長皮埃爾·貝格伯以及英國財政大臣尼格爾·勞森等五國財政部長,以及五國央行行長(美國自然是美聯儲主席)在紐約廣場酒店(Plaza Hotel)舉行會議,並在1985年9月22日達成協議,即廣場協議(Plaza Accord)。


日元對美元的匯率變化:1950-今


廣場協議的主要內容其實非常簡單,內容包括了抑制通貨膨脹、擴大內需、減少貿易干涉、共同干預外匯市場使得美元遊戲下調。但由於其中匯率政策方面的內容最引人注目,即美國、日本、聯邦德國、英國和法國五國政府共同干預外匯市場,使得過分被高估的美元能夠對主要貨幣有序的貶值,從而解決美國鉅額的貿易赤字問題,所以我們經常一談到廣場協議,就將其看做是僅僅是匯率方面的協議。因為該協議,是在廣場酒店所簽署,所以就被稱為廣場協議。當然,在簽訂廣場協議同時,各國也做出了自己的承諾,比如說聯邦德國同意減稅、英國同意減少公共支出並將資金轉移到私營部門、而日本則同意開放市場,並實現“真實”的日元匯率。因此,歸納起來,各國承諾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第一,實現無通脹基礎上的均衡增長;第二,促進金融、資本自由化以及匯率彈性化,各國匯率應該反映各國經濟及世界經濟的基本狀況;第三,削減公共開支,降低政府需求佔總支出的比例;第四,推動市場開放、貿易開放,抵制保護主義;第五,德國和日本,主要是日本要密切關注本國貨幣匯率(德國馬克和日元),實施靈活管理的貨幣政策。對日本來說要實現日元的自由化,使日元反映日本經濟潛力;第六,美國應全面推行財政赤字縮減。


日本GDP的實際增長率:1956-2008


協議簽訂以後,五國聯合干預外匯市場,開始拋售美元,從而引發了市場投資者,拋售美元的狂潮,導致美元大幅度的貶值。美元的貶值意味著美國商品的成本更低、價格將會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而這將會使其他國家更多的購買美國商品。我們注意,美元的貶值不是因為經濟危機,導致的一種金融恐慌式的貶值,而是一種有計劃的、有序的貶值。廣場協議在某種意義上有效的減低了美國對西歐的貿易逆差,但很大程度上並沒有實現減低與日本的貿易逆差的目標。


日元實際有效匯率


但是,就美元貶值而言,廣場協議做得有些太好了。廣場協議從實行開始,美元兌日元匯率一路狂降,從1985年9月簽訂廣場協議時的美元對日元匯率1:250,在不到三個月時間達到1:200,到1987年最高達到了1:120,美元持續下跌,超出了期望的水平,因此,1987年2月22日,美國、日本、英國、法國、聯邦德國和加拿大,在法國巴黎簽訂了盧浮宮協議,以阻止美元相對於其他貨幣的進一步下跌。但是,日元升值卻無法遏制了,到了1990年,日元甚至達到了1:80的歷史高點。


日本央行的貨幣政策與日本經濟衰退


應該說廣場協議本身只是一個西方各國聯合干預貨幣市場的行為,並不是像很多人所說的是為了“割”日本人的“韭菜”,但從廣場協議簽訂後的長期後果來看,廣場協議的簽訂對日本的衝擊最大,造成了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的經濟停滯,導致了被稱為“失去的二十年”的出現。因此,很多人才認為廣場協議就是美國等西方國家針對日本的一個“圈套”。但我們要看到,當時美國推動美元對主要貨幣的貶值,聯邦德國同樣也是這次美元貶值的主要針對對象,但德國卻沒有像日本那樣陷入長期的經濟停滯。因此,廣場協議只是日本經濟長達二十年停滯的誘因,真正導致日本經濟停滯的原因是日本經濟結構的缺陷和日本的應對失誤。


日經指數的變化:1914-2014


廣場協議簽訂後,日元對美元匯率大幅度上升,必然大幅度衝擊日本的出口,1986年日本的出口就由41.96萬億日元下降到35.29萬億日元。但並不是說日本出口受到衝擊,日本就必然會經濟停滯。事實上,日元升值在另一方面卻代表著日元“值錢”了。但之所以日本經濟在九十年代以後受到如此之重的打擊,這與日本經濟自身的問題,以及日本政府應對嚴重失誤有著密切關係。廣場協議簽訂後,隨著日元的升值,日元資產迴流,同時大量“熱錢”湧入日本,日經指數連續四年上漲,從1986年的13000點上漲到1989年底的38957.44的歷史高點。這使得日本股票總市值是日本GDP的1.6倍,佔全球股市市值的42%!同時,隨著日元升值,日本企業在海外大規模收購投資,其中日本在美國收購的房地產佔日本海外不動產投資的三分之二。而在日本國內,大量資金流入房地產市場,而銀行投資房地產業,發放抵押貸款,鼓勵投機。這樣,日本人開始大量投資房地產,認為房價永遠不會跌,日本民眾因為炒房而揹負沉重的代價。在這種情況下,由於擔心通脹,所以日本從1990年開始,連續五次上調利率,這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結果在1992年股市崩盤,房地產破裂,大量民眾因為炒房而破產,而因為低價和房地產市場的暴跌,導致大量銀行信貸變為不良債務,而日本政府對此的處置又出現了嚴重失誤,這導致後果越來越嚴重,整個九十年代,甚至二十世紀頭十年日本經濟都處於停滯狀態。這在日本被稱為“失去的二十年”或者“失落的二十年”(失われた二十年,UshinawaretaNijūnen)。

總而言之,廣場協議是美日英法德等西方五國為了應對美元兌主要貨幣幣值過高,美國出現了貿易赤字與政府預算赤字共同存在的雙赤字的情況,而聯手干預匯率,推動美元貶值而簽訂的一個一攬子協議。但這一協議並沒有很好的減少美國對日本的貿易赤字,但在美元貶值方面卻獲得了成功(太成功了,只能是在兩年後以羅浮宮協議的形式再度干涉,以防止美元幣值過低)。不過,廣場協議造成的最重要的後果,可以說是日本簽訂這一協議時,沒有想到的(很可能也是包括美國人在內的其他四國也沒有想到的)。那就是日本經濟因為日元升值,導致日本股市和房地產市場泡沫劇增,而日本政府應對失誤,最終導致日本經濟停滯,出現了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的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