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祖國醫學對“髓”的認識

·《靈樞》雲:腦者髓之海。其輸,上在於其蓋,下在風府。

·又云: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痠、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脛痠:即脛酸,是指小腿痠軟無力。多由於過勞、虛損等引起;

眩冒:證名,眩冒是一種病症名稱,出處《傷寒明理論·頭眩》,目眩頭暈,甚至昏厥之證。眩,眼前發黑;冒,頭覺昏蒙,甚至昏厥。

淺談祖國醫學對“髓”的認識

·又曰:五穀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於骨空,補蓋腦髓,而下流於陰股。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痠。

★津和液通常並提,但二者在性質、分佈和功能方面,有什麼不同之處?

㈠質地較清稀,流動性較大,佈散於體表皮膚、肌肉和孔竅,並能滲入血脈之內,起滋潤作用的,稱為津;

㈡質地較濃稠,流動性較小,灌注於骨節、臟腑、腦、髓等,起濡養作用的,稱為液。

★津液指什麼?

①指飲食精微通過胃、脾、肺、三焦等臟腑的作用而化生的營養物質。在脈內的,為組成血液的成分;在脈外的,遍佈於組織間隙之中。

②泛指一切體液及其代謝產物,需要說明的是尿與汗均由津液化生,並對體液有調節作用。

·又云: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痠數鳴。是則人身之髓聚於腦而充於骨。髓足則骨堅,不足則骨痿,故《素問》有形藏四,腦、髓、骨為一藏,藏而不瀉之論。填精益髓,以蓋其根本;調氣養血,以和其陰陽,則髓海曰充,而膏液不至於脫矣。

★關於“髓”生理,功能上,中西醫區別。

✦現代解剖學認為:存在於骨松質腔隙和長骨骨髓腔內,由多種類型的細胞和網狀結締組織構成的,為柔軟富有血液的組織。

功能上:

骨髓有造血、免疫和防禦的機能。

✦祖國醫學認為:“髓”位於骨腔和骨骼腔隙之間,因其分佈部位不同而分為腦髓、脊髓和骨髓。是液態或膏脂狀的精微物質,又為奇恆之腑之一。

功能上:

①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必要的基本物質。

②腦為“元神之府”,是生命的樞機,是人體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主宰,也是人體感覺運動的的根本。

③髓為“骨之充”,直接影響骨骼的發育和生長代謝。《諸病源候論·牙齒病諸候》曰:“齒牙皆是骨之所終,髓之所養,髓弱骨虛,風氣客之,則齒斷。”

✦“腎”“精”的異常會直接導致“髓”的異常;髓發生病理改變之後也會導致腎、腦、骨等臟腑和器官的病理變化。

✦先天不足、腎精虧虛、後天失養等因素會導致髓虛,髓虛而導致骨骼失養,引發“骨痿”“骨痺”“骨蒸”等病證,髓虛也反過來導致正氣不足,易感外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