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墓為什麼挖不下去了?是技術達不到還是另有隱情?

包雨豪


自從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由郭沫若主持的明定陵挖掘事件發生以後,周恩來總理就曾批覆說“不會去主動挖掘古代帝王陵寢”。據說郭沫若提出要挖掘秦始皇陵的時候,周總理以“不能忘挖,不準挖,不敢挖”個字回覆。周總理的兩次批覆也成為考古界約定俗成的規矩。明定陵是明朝在位最長的皇帝,萬曆皇帝的陵寢,由於當時技術不成熟,在挖掘的過程中保護不當,很多珍貴的歷史文物還沒有來得及面世,就風化,頃刻間灰飛煙滅。據說萬曆皇帝的棺材板都被附近的村民拿去劈柴燒了火。6歲的萬曆皇帝登基,22歲就給自己修建陵寢,耗時6年,裡邊文物自然不計其數,但是也造成了巨大的損失,讓人扼腕嘆息。



對於秦始皇陵的發掘,首先技術上是不成熟的。雖然現在技術先進了許多,通過地理勘探技術,大體上摸清了秦始皇陵的結構。但是秦始皇陵佔地面積廣大,裡面夯土結構結實,石質材料為器,要打開十分的困難。秦始皇陵內各種機關,貿然炸開或者移動機關必然造成整個陵寢的破壞,得不償失。


我們都知道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秦始皇陵“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意思就是說秦始皇將天文和地理搬到了他的陵寢裡邊。“上具天文”還沒有得到證實,但是“下具地理”卻在考古專家的勘探中基本得到了證實。專家們通過對秦始皇陵土壤的汞含量檢測發現東北和西南最高,西北幾乎沒有。這與清朝版圖,都有黃河大澤,南有長江,雲夢的版圖大體相符。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秦始皇可能把秦朝的版圖搬進了他的陵墓,以水銀為江河。如果貿然打開,在沒有確定水銀的具體走向有時候很容易造成水銀中毒或者周圍水土的破壞。


秦始皇作為千古一帝,開創了我國2000多年的封建歷史,奠定了2000多年的中央集權制度。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郡縣制,統一貨幣等等措施都對我國封建2000年,甚至現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是我國曆史上的文化代表,我國在古代文化中一直有入土為安,蓋棺定論的說法。作為一個時代的代表,如果有一天非要開啟秦始皇陵的話,必須要經過慎重,慎重,再慎重的考慮。因為陵寢埋在地下,才是對皇陵最好的保護,一旦發掘或多或少都會造成整個人情的破壞。期待有一天,我們的技術能夠發展到不發掘秦始皇陵,我們只要在外邊就可以看到陵寢裡面的整個情況。



紅雨說歷史


秦始皇主陵地宮是否開挖的問題,考古界一直都在爭論,有支持開挖的,也有反對開挖的,爭論雙方也都有自己的理由。

國家所持態度是“不主動發掘”,之所以持此態度,主要是從文物保護方面考慮的。畢竟所有的古墓,以及墓葬中的文物,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如果遭到損壞,那就再也不可能被重造了。這方面曾經有過很多次的慘痛教訓,所以,國家是不會允許再進行類似“殺雞取卵”式的考古發掘。


秦始皇陵目前已經進行的考古發掘,主要集中在主陵周邊的陪葬墓坑,對於主陵地宮,目前還沒有發掘計劃。之所以遲遲未開挖主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目前所具有的考古和工程技術能力,還達不到完美保護的標準。

比如大家所熟知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原本都是彩色的,但在被髮掘出土後不久,就會出現顏色褪去、脫落的現象。雖然經過了數十年的研究,可是到目前為止,還是沒有完美的保護方案。

除了陶俑及其表面的顏色之外,秦始皇陵地宮中,還很有可能出現壁畫、絹紙、絲綢、食物等等類型的文物,現在也都沒有完美的保護方案。這類文物的保護,特別是有機質的文物,也一直都是考古界的難題。

除了秦始皇陵地宮中的文物保護問題之外,發掘方法和發掘過程,也會面臨很多技術性問題,會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目前,雖然有了大地探測技術,但是並不能完美的探測出地宮的詳細情況。而且按照史書記載,秦始皇陵地宮還採取了各類保護措施。如果不採用大規模的揭頂式的挖掘方式,而是採取尋找墓穴入口向內進行挖掘,那麼工作人員的安全,以及陵墓地宮的安全都無法保證。完全靠人工挖掘,將會是一個比修長城還漫長的過程,如果使用機械,陵墓結構就很有可能遭到破壞。

最主要的是,經過了2000年的地質變遷,陵墓地宮的墓道已經被填埋,地宮也很可能有塌陷和毀損了。所以,如果真要發掘秦始皇陵地宮,就必須是“大揭頂”式的發掘方式,必須去掉地表的封土。

按照現在的封土規模,南北長350米,東西寬345米,高76米,接近20萬方的封土工程量。雖然資金問題,對於盛世中華而言,已經不是問題。但是移除封土需要有一個過程,就要進行現場保護,避免遺蹟及發現的文物遭受風吹雨淋和日光侵害,那麼就要搭建一個500米見方,高達近百米的一個大型保護建築。從工程上來說,還是有很大難度的。

而且發掘過程也會比較漫長,必須細細的進行清理,所有挖掉的封土,還要人工進行過篩,以便篩選出其中可能存留的文物。這將會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就比如,比秦始皇陵小近50倍的秦公大墓,發掘清理工作就從1976年一直進行到了1986年才完成,整整十年呀。以此推算,秦始皇陵的發掘,500年?這……幾十代人的接力呀!

而且還有一個問題,發掘完畢之後,還要進行全面恢復,將地宮修復,然後將封土回填,重建封土堆。這將會是又一個新的大工程。

同時,秦始皇陵早已經是全人類的文化遺產了,如果要發掘必將會世界矚目,將會面臨很多國際性的問題。如何協調國際考古界,是不是要進行國際合作等等,也是必須考慮的問題。

所以,發掘一個秦始皇陵所面臨的的問題太多,在沒有比較好的解決辦法之前,還是保持現狀比較好。

奕天讀歷史


秦始皇陵墓距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可以它說見證了中國歷史各個朝代的興衰。歷經風雨兩千多年,而不倒的秦始皇陵墓,早就成為了我們國家的,乃至世界上的,物質文化遺產了。

可以說只要秦始皇的陵墓還在,大秦的威嚴就在,大秦昔日的輝煌也在,大秦那一段不可塵封的歷史就在。所以,像秦始皇陵這樣的,無價的歷史文化物質遺產,我們是沒有理由挖掘的。

這是從歷史進程上來說,秦始皇陵墓不可挖掘。

從技術上來說,秦始皇陵墓更不可挖掘了。

因為就我們現在的技術而言,根本還沒有達到,能保存出土文物完好的可能性。就像當初我們出土的秦兵馬俑一樣。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了,秦兵馬俑出土的時候,十分的莊嚴威武。

剛開始挖掘的時候,秦兵馬俑的身上,是塗有各種靚麗多彩的顏色的。

但是,那種顏色在沉埋兩千多年後,遇到空氣的那一剎那間,那幾秒鐘的時候,立刻化為了烏有。

現在的秦兵馬俑,雖然氣勢還在,但是,遠沒有了原來的靈性與威嚴。

當然了顏色只是其中的一種,秦始皇陵墓裡還有大量的其它文物,字畫,陶製品,青銅,絹、帛等等,這些都是需要特殊的保護的。

一旦技術達不到,這些文物出土, 也可能會被毀壞。所以,這也是不能挖掘秦始皇陵墓的原因。

秦始皇陵的規模上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工程,且要面對各種各樣的風險。

要知道秦始皇陵,看上去就是一座山,當初建造的時候,秦始皇陵墓是動用七十萬勞力,用了三十多年的時間,才建好的,這個工程真的是太龐大了。

秦始皇的棺槨埋葬的地方,用司馬遷的話來說,是穿三泉而下棺槨。

古代的“三”是多大意思,也就是說秦始皇的棺槨,是經過多層地下水後,而下葬的。

可見這個深度,足夠有幾層樓高的了。要挖這麼深地一個地方, 這都是一種對人力物力財力的考驗。

還有秦始皇陵裡,是有流動的大量水銀的,水銀塵封在陵墓裡兩千多年來了,因為比較封閉,肯定沒有地方會發,一旦釋放出來,接觸到空氣,勢必會對附近的人造成傷害。這個傷害也是無法估計的。

還有各種機關,弓弩,暗卡之類的東西,也都造成了挖掘秦始皇陵墓的層層兇險。

所以說,秦始皇陵墓的規模大,挖掘風險性大,這也是不能開挖的一方面。

最後,也是最主要的,秦始皇陵,一直保存的比較完好。我們根本就不需要開挖秦始皇陵。一般我國考古工作者,對皇陵挖掘的話,都是屬於搶救性的挖掘。

只要看到陵墓或者文物快毀壞的時候,才會對陵墓進行開採,才會對陵墓裡的文物,進行加以保護。

所以,綜合以上原因,就是秦始皇陵,不能開挖的具體原因。


史學達人


秦始皇做為千古一帝,他的陵墓也是現存規制最大的。《史記》中曾記載秦始皇陵穿三泉而建,奇珍異寶藏有無數。有經濟學家就曾主張發掘秦始皇陵帶來的各方面效益是很大的,但是過了這麼多年遲遲不挖其實是有一下下幾點考量的。

第一,文物保護技術不過關,秦始皇陵裡的兵馬俑剛被挖掘出來的時候是五顏六色、栩栩如生的,彷彿天兵天將下凡。可是沒過幾分鐘就因為氧化變成了現在的土灰色。可想而知如果現在就打開了皇陵,那會有多少文物遭到不可估量的破壞。

第二,據專家探測,地宮內含有數量驚人的水銀。秦始皇為了在死後能享受到生前的榮譽,地宮是按照當時中國的版圖模擬建的。水銀就是用來模擬中華大地上的江河湖海,水銀是有毒性的。如果打開皇陵工作人員將會面臨毒氣的威脅,所以必須把皇陵揭頂才行。揭頂的難度又太大,考古技術條件也達不到。

第三,根據我國目前的政策,對於帝王陵只能“搶救性發掘”。也就是說發現帝王陵被盜了,或者遭到破壞了國家出於保護的目的才能進行發掘。除此之外,一律不能發掘帝王陵墓。

其實我倒是覺得不挖秦始皇陵是好的,因為史書中給了我們無窮無盡的想象,讓我們對這個地下皇宮很是好奇,很期待底下到底埋藏了什麼奇珍異寶。但是如果有一天真的挖掘了,發現底下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奢華,我們會不會感到一絲失落和遺憾呢?





文溪古今


秦始皇作為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他的陵墓的也是中國最大的帝王陵之一。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國家的考古工作者對秦始皇陵的探索研究就沒停止過。直到近些年隨著考古資料的完善和先進考古技術的不斷應用,可以說對秦始皇陵的考古研究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其中包括:秦始皇陵的整體佈局如何?墓道口有幾個?秦始皇陵的涉及範圍及深度情況,墓室裡面的結構,包括大家都知道里面有大量水銀,它的流動範圍和存量等等都大致摸清楚了。看似接下來好像就等著開挖了,其實不然。為什麼還不能開挖呢?有幾個原因:1.國家還沒有十足的把握,就是說技術還不成熟,這樣就去盲目開挖勢必造成重大損壞,這樣就沒法給後人交代啊。明定陵就是個例子。2.自從明定陵開挖失敗後,我們國家對帝王陵原則上不主動挖掘,堅持埋在地下不挖就是最好的保護。九十年代日本曾經提到要幫助我們開挖,因為他們有技術,但是提出的條件另我國無法答應,什麼條件呢?都相傳日本人是徐福的後代,日本人也和我們一樣好奇啊,就說如果打開發現和徐福有關的文物能給他們日本去研究,這我們哪能答應啊,再說又不著急開挖,這事就不了了之了。其實還是保護著吧,別去打擾始皇大帝為好,小心他發兵哦,都知道秦軍打起仗來是不怕死的。哈哈


看圖學歷史


秦始皇的遺體就在地宮的正中央


zhangguihua182084092


一,作為保存完整的一座古墓沒必要進行開挖,因為不能很好的保存保護

二,據史記記載,秦黃陵有巨量的水銀,萬一開挖洩露怎麼辦

三,秦皇陵有大量的機關暗器,沒有很好的安全措施及保護措施進去後觸發機關毀壞了黃陵怎麼辦


煙雨唯夢


主要是現代人技術不成熟,怕挖了就沒發覆原了。


BBBTR


不是挖不了,而是挖了以後,如何保存!

當初兵馬俑,剛挖出來時是彩色的,但目前都是灰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