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蝸牛卡卡的小生活


孩子是一個家庭的至寶,做父母的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一切,就怕委屈了孩子。

就我自己來說,我認為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應該從這3個方面開始培養。

培養孩子得體的言行舉止

對於孩子來說,得體的言行舉止對他以後的人生受益匪淺。在生活中我們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一開口就令人厭惡不已,但有的人不管是做人做事都讓人感覺分外的舒服,有親切感,這都得益於原生家庭的教育。

孩子的教育除了教還要管,孩子在幼兒階段免不了有活潑淘氣的時候,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保留孩子活潑的天性意外,還要教會孩子明辨是非,禮貌待人。

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

對於孩子獨立性的培養,可以從生活中的小事一點一滴的做起,比如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可以鍛鍊孩子自己穿衣服,吃飯,整理自己的書包,培養孩子的自覺性。

到孩子上了小學以後,可以讓孩子在家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自理能力。這是孩子以後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功,為他以後進入社會打好了基礎。

培養孩子良好的興趣和上進心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去關注一下孩子對什麼感興趣,如果孩子對某一門課程興趣強烈,家長可以培養孩子。利用工作之餘,可以跟孩子一起閱讀,就新發現的事物和孩子展開討論,激發孩子的求知慾望,從而培養孩子積極上進的心態。


龍貓的棲息地


家長把最好的教育想的都太簡單了。實際上根本就沒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

而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他一定都是一個變化的教育,因為孩子本身是在變化的。

其實有的時候不是家長不能夠把握孩子的變化,而是家長不能夠控制自己的變化。因為在漫長的教育過程中,家長本身也是變化的。

在孩子從出生到三歲的這個階段,家長需要像一個安全島一樣承載著孩子,在這個階段能夠保護好孩子安全感,或者說培養出孩子安全感的教育就是最好的。

在往後的三歲到12歲這個階段,是孩子成長最快速的階段。在這個階段能夠教育出孩子的目標品質,意志品質,就是最好的教育。

在12歲到18歲的階段是青春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逆反期。在這個階段能夠培養出孩子自我管理的品質,那就是最好的教育。

當然最終我們所說的這個最好的教育,其實也只是一個最符合社會主流發展觀的教育,並不是說,就是真正的絕對的好。

好和壞永遠都是相對的。

但是無論怎麼說願意多聽多看多學的家長一定比唯我獨尊的家長更好。



曼牌記憶粉碎機


“最好的教育”可以理解為科學的、適合的、需要的、匹配的。

1、尊重個體發展的科學成長規律的教育

孩子胚胎期開始一路都是在發展、變化、成長的,需要經過不同的發展階段成長為一個相對各方面都比較成熟的成人。無論是嬰幼兒期、童年期、青少年期、青年期每個階段需要完成的發展任務都不同,所以無論哪個階段的教育內容和教育目標都需要遵循該年齡段孩子們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特點開展才能得到不錯的效果,超前或推後都不可取。

2、尊重個體差異的教育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完整的獨立個體,其實人的生命特別神奇,最終從媽媽肚子裡跑出來的那個是幾億分之一的那個,所以每個孩子在不同的情況下也是非常神奇的。不同就會有諸多的差異性,我們對孩子進行教育最終的目標還是希望這個孩子能儘可能地成長為最好的一面,而不是與別人比較最好的,所以能夠尊重每個個體的不同,找到個體當下最適合的、最需要的教育內容那是非常幸運的。這時就需要教育著和養育者有點耐心和包容心,不要急於去作評價和判斷,因為你永遠想不到孩子下一秒會發生什麼讓你震驚的進步。

3、能激發個體生命本身發展動力的教育

教育最好的樣子不是教孩子們具體去做什麼,而是引導孩子們自己知道如何成長,該做什麼,並且還能做好。所以能夠引導孩子們懂得如何思考、如何發現、如何探索、如何進行自我認知,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想做什麼,關於自己的一切都想明白了,那接下來的一切孩子們自己都可以完成了並且會完成得非常出色。這是一種發自生命內在的驅動力,而不是被外界逼迫去具體做什麼。

4、父母本身成長奮鬥的樣子也是最好的教育

孩子們既是父母的生命延續,也是父母精神世界的傳承,而父母是孩子們的供養者也是人生的引領者,兩者相依相存,互為作用。如果在孩子們生命的最初一段時間,能夠從父母這個朝夕相處活生生的生命歷程中學點什麼、懂點什麼,那最好是讓孩子們看到最積極、最努力、最敬仰的那一面。


沒有什麼是比尊重一個生命個體本身來的更無私和更有價值的事了,也沒有什麼是能比得過成長為孩子們的卓越榜樣更讓父母們具有成就感的事了,優秀的教育理論種種,教育專家種種,但唯有孩子們的親生父母發自內心的最無私、最積極、最陽光的期望和踐行才是最好的。

願您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幸福一生!



旮旯裡的神仙洞


是啊,什麼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我是從事心理學及心理健康服務的工作者,從我的理解看,

第一父母要有愛孩子,接納孩子的心理準備,即在成為父母之前,就要考慮既然要孩子,要給孩子什麼樣的愛,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我們能不能給孩子理應得到的需要。

第二父母要樹立科學健康的教養孩子的觀念,具體來說就是父母要有科學健康教育孩子的理念,認識和理解孩子成長髮展的心理行為規律和特點,掌握科學教養孩子的放大,與孩子共同成長,培養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愛人的能力、分享成果的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使孩子成為一個身心靈健康的人。

第三父母不要孩子面前抱怨或說養育孩子多麼辛苦,這是父母應盡的責任;父母要通過言傳身教來讓孩子覺得父母非常辛苦,潛移默化的培養孩子感恩的心,吃苦耐勞的精神,敢於擔當的責任意識,這些都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老左心理工作室


彭敖淺悟健康人生:孩子教育的七種境界,智慧父母的健康智慧認知,幸福人生的真相!

最一層次:讓孩子為自己而活(最低境界)

讓孩子努力實現自己實現不了的夢想,按自己的認知和愛好要求孩子!

第二層次:捨得為孩子花錢

一生拼命為孩子掙錢,沒時間管孩子,怕孩子以後沒錢吃苦!

第三層次:懂得為孩子花時間

陪著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學習成長,給孩子家庭溫暖!

第四層次:懂得為孩子學習

提升教育孩子的知識,為孩子儲備學習知識!

第五層次:懂得為孩子改變

成為孩子的朋友,幫助孩子學習成長!

第六層次:懂得為孩子學習健康認知

做孩子健康素養的榜樣,身教言傳,健康家庭教育,引領孩子對健康的認知.

第七層次:引領孩子健康人生的認知(最高境界)

做孩子的偶像,用心修行,學習踐行三理養生,三理養心,三體一命(自己做榜樣讓孩子身體健康,情體愉悅,慧體通達)用生命引領生命,用健康引領健康,用感動引領感動,用智慧引領智慧,用大愛引領大愛!

智慧父母一生一直引領孩子健康人生認知,健康人生觀、健康人生價值觀,健康人生使命,健康人生的結果!

如此:大愛有高度,小愛自圓滿!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彌補不了孩子身體健康的不足,

任何事業的成就,都彌補不了家庭健康教育的缺失。



彭敖淺悟健康人生


我認為,最好的教育是“陪”。可以解釋為:

1、 跟孩子在一起,在旁邊做伴:~伴。

2、從旁協助、輔佐孩子。

3、增加孩子的動能,非主要的、不替代式的給孩子增能

4、教育孩子也是要和孩子一起成長的,首先孩子要從小養成好習慣,比如講衛生,講禮貌等等這些要從小做起,還有就是不能總要求孩子這樣孩子那樣,對孩子要有耐心,如果講道理不聽可以給他講故事。


畢畢生活記


好的教育,比比皆是。看了17個回答,都說的很好,很有道理!

但是最好的教育,卻是最難回答的,我只能說:為孩子量身定做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這就好比:我生病了,我需要最好的藥來治病。最好的藥是什麼呢?太多太多了,多到自己不會選擇。此時一個叫梵馨居的醫生告訴到:你需要最好的藥治什麼病呢?最後瞭解到是風寒,那就可以用很簡單的藥來治療,不需要昂貴的藥材!

所以,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應該是:知道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情況,根據孩子在每個階段用適合的辦法來教育孩子,為孩子量身定做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我是梵馨居,專注孩子成長與教育的創作者!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梵馨居


對孩子來說最好的教育,若是以每一個家庭和家長的視角來看,可能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或者說只有更適合於自己家庭和孩子的教育。

當咱們從適合這個點出發,就有了一個參照系:時間、空間、價值:

關於時間,孩子在不同的生長時期,生理、心理的階段特點不一樣,也就需要以此為基礎,採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比如,0到3歲,是孩子的大腦皮層功能和意識快速發展的時期,在此基礎上,也是開始建立自身與外部世界認知的階段,所以這是孩子一生中,發展安全感、信任感的關鍵時期,父母在這個階段最合適的教育就是陪伴和寵愛,這其中也包含著夫妻相互間關係的親密、和諧。

而往往這個階段的父母,只是特別好玩,還沒有有意識地陪伴和寵愛孩子……

其他的階段暫不展開,若是將視線拉得更深遠些,從根本上來看,在家長心目中,教育孩子的目的到底是什麼?這也將從本質上影響孩子的教育和成長。


心啟航系統思維課程


父母的習慣和做法應該很重要吧 我舅舅和舅媽每天上班都挺累的,但再累她們每天也會和表妹有親子時光,他們很善於啟發和引導表妹思考。還有一次我刷抖音看到的一個小故事,一對母女看到垃圾桶旁邊有一個有點髒的老人,一位母親對女兒說,你要好好學習不然以後就想他一樣 另一位母親對女兒說 ,你要好好學習以後才能幫助他們 這個故事挺觸動我的


78草莓醬


教育:傑出父母只做三件事 父母對待孩子無外乎三種情況:一是事事管、時時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卻不好;二是什麼都不管,什麼都不做,放任自流,不聞不問,結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長一帆風順。

顯然,“什麼都做”和“什麼都不做”都過於極端,失之偏頗,並不可取。傑出的父母從來都選擇“有所為有所不為”,更明確地說,只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

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父母什麼時候與孩子關係好,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麼時候與孩子關係不好,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敗。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其關鍵在於“定位”:

1、不當“法官”,學做“律師”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問題,便迫不及待地當起了“法官”,這是很危險的。

孩子的內心世界豐富多彩,父母要積極地影響與教育孩子,不瞭解其內心世界便無從談起。而瞭解孩子的第一要訣是呵護其自尊,維護其權利,成為其信賴和尊敬的朋友。

即父母對待孩子,要像“律師”對待自己的當事人一樣,瞭解其內心需求,並始終以維護其合法權利為惟一宗旨。

2、不當“裁判”,學做“拉拉隊”

在人生競技場,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隊”,既要善於發現和讚美孩子,還要引導孩子正確面對失敗,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戰友。

3、不當“馴獸師”,學做“鏡子”

孩子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戰勝自己,但他們通常只能依據他人的反饋來認識自己,這時父母的“反饋”作用即鏡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馴獸師”,學做“鏡子”,才能幫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識,才能讓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權威”,轉而和父母溝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們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會沒事,若總去撓,卻要很長時間才能好。原因就是人體有一定的自我治癒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會好,施加外力只會適得其反。

教育也是這個道理。停下來,等一等,給孩子傾訴的機會,和孩子有效地溝通,不用教育就能解決問題。

第二件事: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再也沒有什麼比習慣養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無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來。

1、一切從習慣培養開始

養成教育是管一輩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維習慣,德育是細小的行為習慣,素質教育更加體現在人的細小的行為上。

大量事實證明,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從習慣培養開始。

2、習慣養成絕非一日之功

習慣是個大問題,是大智慧。良好習慣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則是:低起點,嚴要求,小步子,快節奏,多活動,求變化,快反饋,勤矯正。

習慣養成關鍵在頭三天,決定在一個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權利,讓孩子在習慣養成中發揮主人作用。

3、通過習慣培養鑄造品格

教育猶如海上行船,必須按正確的航線行駛,否則,船越大越有觸礁沉沒的危險。

人的品質,決定了人的發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個核心任務就是培養孩子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養問題通常很難落實到具體操作上來。

不過,研究者發現,習慣與人格相輔相成,習慣影響人格,人格更會影響習慣。正派、誠實、責任心、愛心、合作精神、講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過習慣培養來鑄造。 第三件事:引導孩子學會學習

吸引孩子熱愛學習、引導孩子學會學習是父母的一項重要職責,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

1、孩子厭學是有原因的

放任不管,任其瀟灑;亂管瞎管,種瓜得豆;嘮叨數落,肆意打罵;代替包辦,製造“機器”……父母若採取如此種種不明智的做法,只會使孩子越來越不愛學習。

孩子不愛學習只是表面現象,背後一定有原因:是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沒有找到孩子最擅長的方面?是沒有科學用腦?是父母阻礙了孩子的“玩中學”的天性?是孩子沒有意識到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找到背後的原因,才可能幫助孩子走出厭學的陰影。

2、孩子的求知慾和學習潛能是可以激發的

孩子缺乏求知慾,通常不是父母的影響或者嚴格要求不夠,而是阻塞了孩子的興趣。

興趣(好奇心)、夢想、成就感、質疑、感恩、發奮、發憤等都是疏通和啟發孩子求知慾的通道。而對於孩子來說,所謂競爭優勢就是潛能得到有效的開發而已。心情、開竅、暗示、遐想、砥礪、計劃是激發孩子學習潛能的六大原則。

潛能開發雖沒有絕對的“時間表”,但也有步驟,比如建立目標、控制情緒、磨礪意志、專注於一點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3、孩子考第一是有方法的

“愛學”是“會學”的前提,而“會學”是“愛學”的保證,“會學”才能“學好”。

孩子要想考第一,必須要掌握一些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好方法,如:按計劃完成、認真寫字、慢慢看課本、整理錯題、隨手筆記、無私幫助同學、高效率考試、自由自在地作文等。

現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步入了一個新的誤區,即盲信盲從甚至痴迷於所謂成功教子的家教經驗,但這些經驗聽著容易,做起來難。因為它們沒有“可遷移性”,如果只是一味的克隆、模仿,不但不能落實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反而容易“邯鄲學步”,適得其反。

最有用的真東西是需要靜下心來思考、提煉的。教育孩子並沒有父母想像的那樣複雜,抓好了親子關係、習慣培養、學習這三件大事,父母成為傑出的父母,孩子成為傑出的孩子,就都不是遙遠的夢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