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萬世的王朝,為何僅僅只存活了十幾年,秦朝究竟為何而亡?

90後女孩打工日記


大秦帝國的建立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秦國從秦孝公於公元前361年繼位,就有了問鼎中原、一統天下的野心,因而從商鞅變法開始,走上了富國強兵之路。秦始皇於公元前246年接掌秦國,經歷了25年的鐵血征伐,終於在公元前221年建立了大一統的強大的秦帝國。

前後歷時140 多年,經歷了七代君王,其中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都是人中龍鳳。

與創業建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看起來炎威赫赫的龐大的秦國只存活了15年就土崩瓦解、二世而亡了!

其中原因何在,2000多年來有無數的人參與了探討,有兩位歷史名人的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這兩人是漢代的賈誼和唐代的杜牧。

良將勁駑,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

1、 暴政之禍:

戰國後期七雄爭霸,兵連禍結,戰火連年不息。秦國統一天下後,老百姓最盼望的就是能夠得到喘息的時間,過幾天太平日子。但是,百姓的願望沒有實現,遭受的苦難反而更加重了,賦稅、徭役、刑罰,是百姓頭上的三座大山。

自商鞅變法起,秦國的賦稅就很重,百姓收入的一大半要交各種賦稅;徭役是平民百姓的又一大苦事,一個男丁一生有多次固定的徭役要出,而且還常常有額外的徵調。商鞅變法推行連坐法,輕罪用重刑,這種嚴刑峻法,雖然能起到震懾作用,卻使百姓苦不堪言。貪官酷吏為討上峰歡心,更是變著花樣折騰百姓,以至於“稅民深者為明吏,殺人重者為忠臣”。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失去民心,能有什麼好結果?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天下雲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大秦很快就滅亡了。

2、 用人失察:

秦始皇雄才大略,秦二世顢頇糊塗,父子倆在用人上倒有相似之處:大將蒙恬兄弟被冤殺,蒙家可是從祖父蒙驁起即為朝廷依賴的忠臣良將。

跟隨始皇帝幾十年的丞相李斯,在國家危亡之際,不顧朝廷安危投入奸人懷抱;屠雎、趙佗率50萬人征伐百越,結果屠雎戰死,趙佗則趁混亂之機,擁兵自立為南越王。大將章邯率眾20萬抵禦義軍,剛開始連戰連勝,打敗了項梁等著名義軍將領,後來兵敗投降,與司馬欣、董翳共同受封為三秦王。

這些身系國家安危的人物,忠者含冤而死,其餘的或叛或降,足見秦王父子缺乏識人之明。

3、 巨大的疏漏不可解:

秦始皇一生縱橫天下,笑傲諸侯,按道理對身後的大事應該是早有準備,對身邊的人也應該選好用好管控好,不好理解的是英明的始皇帝這兩件事都沒有做好,直接給自己建立的王朝埋下了巨大隱患。

不可解之一,秦始皇有十幾個兒子,由誰來繼承江山肯定有所考慮。在平原津病倒,看史書記載不像是猝死,應該有時間做好這件大事。同時也不像要傳位給小兒子胡亥,因為胡亥就在身邊,要把大位給胡亥,直接就可以給丞相李斯下詔。更有可能是要傳位給長子扶蘇,可詔書寫好竟沒發出去,讓趙高有了可乘之機。

不可解之二,秦國的滅亡,秦二世的昏聵和趙高的倒行逆施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然而始皇駕崩時,趙高不過是皇帝身邊的一個近臣,地位不高,掌管皇帝的車輛、玉璽、文書等事物,竟然能夠輕易做出了偽造遺詔,私行廢立的大事,除了趙高的膽大陰險外,平素裡皇帝沒有一套身邊人互相制約的規矩嗎?

4、 膨脹的慾望引燃烈火: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心理的膨脹也達到了極點,他對群臣說:“我聽說遠古的時候沒有諡號,後來有了諡號,這就是兒子議論父親,臣子議論君王,這個辦法要取消。我是始皇帝,子孫後代就用數字計算,從二世、三世,一直傳到萬世。”

統一六國後,秦始皇命令手下大將四方征伐,不斷擴大疆域。他自己則主要做三件事,一是廣泛收羅方士術士,命他們四處找尋長生不老之術。

二是巡遊四方,每到一處就命人樹碑立傳。秦始皇有一次想巡遊,從九原直達甘泉宮,長達1800裡。於是命蒙恬率人修築通道,一路開山填谷,工程浩大,道路修好後,他又不去了。

三是為了各種名目大興土木,有的是為了活著的時候享樂,有的是為了死後的打算,各種大大小小的工程不可勝數,其中只有修建長城是為了戍邊禦敵。看看幾個主要工程動用的人力,就知道工程是何等浩大:修長城動用人夫上百萬,修驪山陵墓70多萬,修阿房宮70多萬。所有這些工程都讓天下的百姓苦上加苦。

軍事家尉繚曾私下評論秦始皇:秦王高鼻樑、細眼睛、鷙鳥的胸膛、財狼的聲音,刻薄寡恩,心如虎狼,窮困時能謙卑待人,得志時也容易吞噬人。

尉繚看得是何等透徹!

5、逆天而行火上澆油:

統一六國後,秦始皇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利用嚴刑峻法強推郡縣制。當時,周朝的分封制已經實行了幾百年,是士農工商心裡古已有之的一種常態,郡縣制則讓黎民百姓心裡不安,大小官員一時無以適從,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讓天下人敢怒不敢言。

秦王朝隳名稱,殺豪俊,六國貴族子弟成為首要屠殺的目標,可問題是屠殺可能造成恐懼,也可能埋下仇恨,而且六國的子弟和百姓也不可能都殺完,所以大澤鄉義旗一舉,六國立時嘯聚起千軍萬馬。

秦帝國焚書坑儒,可天下的書燒不完,天下的讀書人也不能都扔進大坑裡,所以反抗暴秦的隊伍一湧現,立刻有無數的讀書人加入進去,張良、陳平、范增這樣的讀書人加入反秦大軍,他們所起到的作用有目共睹。

大秦帝國的覆滅絕非一人、一時、一事之因,積弊已成,積重難返,崩潰是必然的,只是來遲來早而已!


壹壹若塵


本想萬世的王朝,為何僅僅只存活了幾十年?秦朝究竟為何滅亡?

秦朝在我國曆史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朝代,也是第一個真正建立王朝的朝代,那麼這樣一個朝代為何僅僅15年就滅亡了呢?小編認為有以下幾點:


大肆建設工程,民怨嚴重

秦朝在短時間內大規模的修建建築,其中有長城、阿房宮等。

單是長城的修建相傳就耗費了幾十萬的民力,要知道在那個年代人口數量並不是那麼充足,幾十萬的民眾是一個很大的基數,可以說是舉國之力在建設了。其中大部分都是被強迫去的。


再說阿房宮,號稱“天下第一宮”,想必要在短時間內建成所消耗的財力物力人力都是巨大的,而這些的根本出處就是民眾。

所以秦朝民眾積壓的怨念很重,也才會有了農民起義。

法制僵硬,過於嚴苛

秦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實行法制的國家。但是法制沒有跟上朝代的變化而變化,導致法制過於僵硬。特別是重刑極多。要知道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這也就造成了陳勝吳廣起義等事件。



所以小編認為秦朝滅亡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民心,民心所向不可阻擋。失去了民心那麼離滅亡也就不遠了。


小編個人主頁有原創漫畫歷史,喜歡的小夥伴可以點進去閱讀,換個角度看歷史或許會有不同的收穫哦。


漫哥聊電影


秦朝滅亡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看,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條,秦始皇駕崩太早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是39歲,而10年後,也就是49歲時他就死掉了,統治的時間只有10年。假設秦始皇不死的話,沒有人有膽子反,而且也不會成功。

而且秦始皇的死可能與他追求長生,吃方士的所謂“長生不老藥”有關。不吃假藥,可能還能多活幾年。

第二條,繼承人問題沒有早做準備

太子扶蘇被矯詔殺害實在可惜。太子扶蘇仁慈為懷,他如果繼位,改革律法,廢除苛政,時間一長,贏得普通百姓愛戴,那麼那些六國貴族就沒有辦法起兵了,因為百姓不響應他。

第三條,反秦的都是那些六國貴族後裔以及受壓迫不得不反抗的人

所謂斬草除根,六國既然已經滅亡,那麼那些六國貴族就應該讓他們去陪葬,殺光六國貴族。

再就是應該施以仁政,不為別的,籠絡百姓。老百姓安居樂業了,他們才不會跟著六國貴族一起造反。

第四條,愚民政策用錯了

天下之大,聰明人不知多少。就像那句詩說的“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不需要讀書一樣滅了你秦國。

愚民政策不能用,而應該以高官厚祿優待那些讀書人。就像後世開科舉一樣,留一線機會給那些讀書人,讓他們擠破腦袋來爭。

有錢有勢的人,他們是不會冒著殺頭的風險造反的(除了六國餘孽),所以你給他們一點機會,他們就願意通過讀書去爭富貴。

雖然造反的人不讀書,不過張良、范增之流可是屢出奇謀的讀書人啊!


GRIDMAN


這一點,唐代詩人杜牧在其著名的《阿房宮賦》中,已經對秦朝的快速滅亡有了較為客觀的分析和評價。



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樑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絃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

“秦愛紛奢”,這才是秦朝快速滅亡的主要原因!

當初,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橫掃六國,一統天下,建立我國曆史上首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之後,秦始皇設定中央官制,推行郡縣制,統一度量行和貨幣,實現書同文,車同軌。所以,秦始皇的歷史功績,不愧為千古一帝。



但是,統一天下後的秦始皇,並沒有給久經戰亂的天下休養生息的機會,而是進一步大興土木,窮奢極欲。實際上,修建阿房宮不過是秦始皇窮奢極欲的其中一個縮影,他成為始皇帝后對民力的透支,其實是相當嚴重的。

天下百姓經歷春秋戰國數百年的戰亂,好不容易在秦國大軍的兵鋒下被統一起來,本該需要休養生息。然而,秦始皇並沒有給天下休息的機會,緊接著又北擊匈奴,南征百越,進一步開疆拓土。



不僅大規模對外用兵,秦始皇更是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築長城,挖靈渠,修馳道。要知道,這些在當時可都是超級工程,需要動用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的民夫,耗時數年才能完成。



如此繁重的徭役,極大的透支了社會勞動力,對於剛經歷了數百年春秋戰國混戰的天下百姓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所以,秦始皇一系列的國家工程和軍事行動,其實都是“功在千秋,罪在當代”之舉。



不僅如此,秦始皇為“宣德揚威,彰顯威儀”,又先後六次巡視全國。每次都出巡都必定動用數萬大軍隨行,讓出巡隊伍旌旗蔽日,震懾四方,盡顯始皇帝至高無上之威儀……

試問如此透支民力,天下百姓豈能不反呢?所以,所謂的秦二世的昏庸、趙高的亂政、六國貴族的餘孽、秦朝的酷法等等,都不過是觸發因素而已。而真正導致秦朝滅亡的,其實根本原因還是秦始皇的窮奢極欲,造成了對秦朝國力和民力的過度透支。

因此,杜牧在《阿房宮賦》中也指出了:

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這些歷史要讀


秦始皇本想一統天下後,不分封,設郡縣制,建萬世秦朝。但幾十年就二世而亡,原因很多。

一、秦朝暴政。秦始皇滅六國,經歷了長期的戰爭苦難,本應休養生息,體恤百姓。但秦朝對這些不管不顧不問,修長城、建皇陵、建阿房宮,擴修驛道,服兵役,已是和平的大秦,仍實行戰時體制。民力用到極限,民不聊生,那裡有壓迫,那裡就有反抗。

二、秦二世胡亥繼位。胡亥小兒子繼位,失去正統性,國本動搖。胡亥殺死兄長扶蘇,重用奸臣,搞指鹿為馬,朝綱混亂。在政治上已站不住腳。

三、六國貴族蠢蠢欲動。表面上六國滅了,但這些國家的人還在,心不死,時刻夢想復辟。結果陳勝吳廣一揭竿而起,他們就跳出來扯起反秦大旗,招兵買馬。這些貴族,儘管各懷鬼胎,但在反秦上高度一致,形成了浩浩蕩蕩的反秦力量。

四、秦始皇焚書坑儒。秦始皇滅六國後統一文字,統度量衡,這是應該的。但焚書坑儒卻是萬萬不應該的,這是在文化上欺師滅祖,自掘墳墓。大秦統一後,兼儲並蓄,各取所長,為我所用。可以統一儒家的思想,有選擇的批判和繼承。結果秦始皇將書籍統一焚燒,將儒生集中坑殺,違天理,滅人性,得罪了天下讀書人。俗話說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別人就用二十年,三十年來鬧你,不滅秦不罷休。

五、法制僵化。秦國因變法而強大,商鞅功莫大焉。大秦統一後,有些法律應該與時俱進,但大秦就是不動、不改。如原來的秦國小,服徭役十天趕到,問題不大。到了大秦山高水長,道路險阻,驛道漫長,從淮河到長城,你十天趕不到殺頭,因此殺了不少人。這個法律老百姓無法接受,陳勝吳廣就因大雨趕不到目的地而揭竿起義。由此看大秦興為變法,亡在守成,嚴苛的法律成了滅秦的導火索和爆炸桶。


書華36


1.秦始皇的雄才大略是無可否認的,有人稱他“千古一帝”,有人稱它“祖龍”【注一】。無論何種稱呼,都能看到大家對始皇帝地位的認可和推崇。不談施政層面,他是首次統一全國、中國帝制的開創者,不但政治上統一了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中國各種制度。建立了一個同根同源的大一統國家,我甚至覺得,我們的民族意識是從那時候開始,大家真正認可自己是同一個族群、同一種血脈,這個意義史非凡的。

2.秦始皇的施政方向是沒問題的,就是過於急躁,急於求成。可能真正雄才大略的領導人,都渴望在自己的掌權過程中,儘量把一切都做完,留給繼任者一個安安穩穩的根基。他北擊匈奴,修築長城、全國內範圍內修築道路這都是十分正確的政策方針,但是過於著急了,春秋戰國到秦皇統一,中原大地戰火連綿不絕,戰爭消耗的是什麼,都是民間的財力、人力、物力。民心渴望的是休養生息,安定發展,而不是為了子孫後代,為了皇帝的命令,再次透支自己。你很難要求歷經戰亂,生活貧苦的普通百姓理解你的所謂萬世之基。

3.秦始皇個人的生活確實有點奢靡,修築宮殿,追求長生,巡視天下這都沒問題。這都是人的正常慾望,誰都喜歡廣廈萬間,長命百歲,然後沒事再出去旅旅遊。不過這些的前提是你要家庭殷實,保證日常衣食住行無憂的情況下,才能去追求這些。而秦始皇的條件並不好,誠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封建年代,天下的財富都是皇帝的,皇帝是不缺錢的。但是整個國家就是皇帝的家,在家人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下,自己不管不顧地窮奢極欲,必然導致人心離散。

所以,秦始皇在民心思安的大環境下,非要逆勢而為,不停地透支民間的潛力,最終的結果就是透支了王朝的生命。秦二世而亡,一點不奇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真的洶湧起來,豈是人力能抗衡的。

注一:(劉宋裴駰(裴松之之子)《史記集解》引蘇林曰:“祖,始也;龍,人君像;謂始皇也。”)

引用1:秦始皇(前259年1月10日-前210年8月10日),嬴姓,趙氏,名政,時稱趙政,史書多作秦王政或始皇帝,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邯鄲市),是秦莊襄王之子,商朝重臣惡來的第35世孫。出土《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第三卷中稱其為趙正。唐代司馬貞在《史記索隱》引述《世本》稱其為趙政。曹植《文帝誄》最早稱始皇帝為嬴政,後世通稱嬴政,亦被某些文學作品稱為“祖龍”。他是戰國末期秦國君主,十三歲即位,先後剷除嫪毐與呂不韋,並重用李斯、尉繚,三十九歲時滅亡六國建立秦朝,自稱“始皇帝”,五十歲出巡時駕崩,在位三十七年。秦始皇是中國史上第一位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

引用2:毛主席的評價“秦始皇是個厚今薄古的專家”,“在中國歷史上,真正做了點事的是秦始皇”


小豪長白


關於秦為何二世而亡,史家有很多精彩的論述,著名的有《過秦論》、《阿房宮賦》等,今人也有很多與時俱進的論點。而我,想從能量轉換的角度做如下分析:

秦之前,是綿延五百餘年的東周亂世,猶如動能;秦之後,是國祚約四百年的兩漢大一統,猶如勢能。

秦,就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過渡時代。它奮六世之餘烈,強橫地掃滅六合。然而,戰國乃至更久遠的春秋,所產生的巨大動能,絕非短短十數年就能完全消化,秦因此消亡,楚漢爭霸小亂世因此形成。

及至漢興,動能終於衰竭,勢能由此重新抬頭,雖仍有波瀾起伏,但大勢已無可阻擋。

與秦類似的是隋,經歷十六國、南北朝兩百餘年的混亂,好不容易形成了統一的王朝,卻再現了秦二世而亡的悲劇,為國祚兩百餘年的盛唐做了嫁衣。動能與勢能之轉換,可見一斑。

可笑的是,得了天大好處的漢唐,不約而同地對前朝進行了抹黑,只能說,歷史就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成王敗寇而已。





西嶺懷古


世人都說秦因暴政而亡,結合當時的情況,確實是這樣的,我在這裡也沒有想標新立異,譁眾取寵。我簡單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1.秦始皇的雄才大略是無可否認的,有人稱他“千古一帝”,有人稱它“祖龍”【注一】。無論何種稱呼,都能看到大家對始皇帝地位的認可和推崇。不談施政層面,他是首次統一全國、中國帝制的開創者,不但政治上統一了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中國各種制度。建立了一個同根同源的大一統國家,我甚至覺得,我們的民族意識是從那時候開始,大家真正認可自己是同一個族群、同一種血脈,這個意義史非凡的。

2.秦始皇的施政方向是沒問題的,就是過於急躁,急於求成。可能真正雄才大略的領導人,都渴望在自己的掌權過程中,儘量把一切都做完,留給繼任者一個安安穩穩的根基。他北擊匈奴,修築長城、全國內範圍內修築道路這都是十分正確的政策方針,但是過於著急了,春秋戰國到秦皇統一,中原大地戰火連綿不絕,戰爭消耗的是什麼,都是民間的財力、人力、物力。民心渴望的是休養生息,安定發展,而不是為了子孫後代,為了皇帝的命令,再次透支自己。你很難要求歷經戰亂,生活貧苦的普通百姓理解你的所謂萬世之基。

3.秦始皇個人的生活確實有點奢靡,修築宮殿,追求長生,巡視天下這都沒問題。這都是人的正常慾望,誰都喜歡廣廈萬間,長命百歲,然後沒事再出去旅旅遊。不過這些的前提是你要家庭殷實,保證日常衣食住行無憂的情況下,才能去追求這些。而秦始皇的條件並不好,誠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封建年代,天下的財富都是皇帝的,皇帝是不缺錢的。但是整個國家就是皇帝的家,在家人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下,自己不管不顧地窮奢極欲,必然導致人心離散。

所以,秦始皇在民心思安的大環境下,非要逆勢而為,不停地透支民間的潛力,最終的結果就是透支了王朝的生命。秦二世而亡,一點不奇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真的洶湧起來,豈是人力能抗衡的。


注一:(劉宋裴駰(裴松之之子)《史記集解》引蘇林曰:“祖,始也;龍,人君像;謂始皇也。”)引用1:秦始皇(前259年1月10日-前210年8月10日),嬴姓,趙氏,名政,時稱趙政,史書多作秦王政或始皇帝,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邯鄲市),是秦莊襄王之子,商朝重臣惡來的第35世孫。出土《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第三卷中稱其為趙正。唐代司馬貞在《史記索隱》引述《世本》稱其為趙政。曹植《文帝誄》最早稱始皇帝為嬴政,後世通稱嬴政,亦被某些文學作品稱為“祖龍”。他是戰國末期秦國君主,十三歲即位,先後剷除嫪毐與呂不韋,並重用李斯、尉繚,三十九歲時滅亡六國建立秦朝,自稱“始皇帝”,五十歲出巡時駕崩,在位三十七年。秦始皇是中國史上第一位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引用2:毛主席的評價“秦始皇是個厚今薄古的專家”,“在中國歷史上,真正做了點事的是秦始皇”

雲凱小哥


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基業還沒有穩定,就遇上了一個無能的君主。

秦二世而亡,賈誼說是因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但是歷史上也有很多暴君,他們最多是被推翻了,但王朝還在。

隋也二世而亡,有人說是因為隋煬帝驕奢淫逸。但歷史上驕奢淫逸的君主也不少,也沒有整個朝代滅亡。

政治根基不穩

一個王朝的政權剛剛建立起來,需要一段時間的穩固。個人認為至少需要兩到三代人。為什麼呢?很多推翻新政的,都是有歷史根源的。像秦國滅亡,是楚國的舊勢力,反秦復楚。而等到這代勢力消散,大家對這個王朝有歸屬,也就是認為我是秦朝人,而不是我還是楚國人,要復仇。這需要兩到三代。

另外,秦始皇是一統天下。歷史上前無古人。所有的政治制度都是摸索前行,在這種情況下,管理不當,很容易出問題。

秦二世昏庸

秦二世是怎麼上位的?是他老師趙高和丞相李斯改了遺詔。秦二世本來就沒有什麼能力,當了皇上以後,也是在趙高的把持控制下。就是那個指鹿為馬的趙高。而趙高的心思是什麼,是控制大權,是個人利益。根本不會站在國家角度去想的。

那麼為什麼會立這麼一個昏庸的君。這個鍋秦始皇也得背。因為他立太子立得太晚。到要死了才立。

本來按照傳統,他上位就立太子,大家都知道太子是誰了,哪怕秦始皇是在仙遊路上暴斃而亡的,也不會發生篡改遺詔的事情。這樣扶蘇會當皇帝。歷史的結局肯定也就不一樣了。

所以綜合來看,有三方面原因:一、秦朝剛剛建立,政治根基不穩,容易發生暴亂。二、秦二世昏庸,大權旁落,根本照顧不了國家利益。三、秦始皇立太子太晚,導致遺囑背篡改,真正賢明的人沒當上皇帝。


吳斯末


秦始皇作為中國皇帝制度的開創者忽略了統治思想的建設。換句話說,秦始皇完成了皇帝制度的硬件,但是,他沒有為皇帝制度設計、安裝一個更適合它的軟件。因為,秦始皇只是始皇帝,他還來不及思考更多深遠的問題。他把皇帝制度看得完美無缺,以為這種制度可以保證一個帝國永世長存,可他不懂得一種制度必須具備調節功能。而這種調節功能是通過統治思想來實現的。人們大多把大秦帝國二世而亡的原因歸於暴政、苛法等,很少關注到當時秦國貴族的腐朽。秦末農民大起義的最大贏家是劉邦,他最終建立了西漢王朝。在秦末農民大起義開始之後,六國貴族後裔紛紛建國,但最終卻無一個立國的貴族獲得成功。這是歷史的必然還是歷史的偶然?原因當然非常複雜。有一點常為人們所忽視,那就是戰國時期各國貴族世家自身的腐朽。被秦始皇最終兼併的這些諸侯國的貴族世家在歷經了數百年的統治之後,已經走向沒落,這就是孟子所謂的“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他們自身的腐敗是六國最終被秦兼併的根本原因之一。秦國貴族雖然在兼併六國過程中的表現大大優於六國貴族,但是,秦國貴族的腐朽絲毫不弱於山東六國。鄭國事件曝光之後,秦國貴族力主逐客,致使秦王贏政誤下逐客令,如果不是李斯上《諫逐客書》,秦國人才幾乎流失大半。只是由於贏政本人的明智才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秦國貴族的腐朽。可是,兼併六國之後,贏政的明智逐漸喪失,秦國貴族的腐朽再也無法被遏止,並發展到一發而不可收的地步,終於導致大秦帝國的迅速滅亡。成就一個部族的往往是它的敵人。在秦部族初始立國之時,部族的絕大多數治國者都必須面對一個嚴峻的現實,那就是山東諸國的存在。秦始皇成功兼併了六國之後,大秦帝國的敵人消失了。伴隨著敵人的消失,大秦帝國的貴族世家也失去了昔日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謹慎,盲目地支持秦始皇的急政暴政。除了秦始皇的長子扶蘇有過一些進諫之外,聽不到其他任何皇族的聲音。在秦國貴族之中,最為重要的是秦始皇的子女,他們可說是一無作為,任人宰割,被二世胡亥殺戮殆盡,無一倖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