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後,從一品翼國公秦瓊為什麼變成了正三品左武衛大將軍?

小牧童


玄武門之變後,從一品翼國公秦瓊為什麼變成了正三品左武衛大將軍?

秦瓊在玄武門之變之前的官職是秦王府右三統軍,品級為正四品下。

唐武德二年(619年)二月,秦瓊與程咬金等人投奔了李唐,被李淵安排到秦王李世民府上任職。李世民對秦瓊的英勇早有耳聞,授予了他馬軍總管的職位。 在李唐於宋金剛的戰爭中,秦瓊於 美良川擊敗尉遲敬德,李淵賜給秦瓊金瓶,秦瓊推辭不受。


李淵對秦瓊說:"你不顧妻兒遠道而來投奔我,如今又立下這樣的大功,我的肉都可以割下來給你吃,更何況是賞賜一些僕婢和財帛呢。"於是拜秦瓊為秦王府右三統軍。

平滅宋金剛後,又賞賜秦瓊黃金百斤、雜彩六千段,加封上柱國。後來,在剿滅王世充和竇建德的戰役中,秦瓊率數十名精銳騎兵率先衝破竇軍大陣,戰後獲封翼國公,又獲賞賜黃金百斤、帛七千段。 我們先看看這個“上柱國”和“翼國公”是個什麼東東。


唐朝分為勳爵制度,勳,即功勳,唐記功勳是很嚴的,由專人在實戰現場記錄。積功至上柱國,在當時只秦瓊一人。上柱國是二品,是名譽個名譽稱號。之下還有從二品的柱國和正三品的護軍。 爵,是食邑。王爵為一品,國公為從一品。

以下有開國郡公,開國縣公等等。這裡我們看得出來,秦瓊在當時的勳爵都到了頂級,所以以後只有封賞沒有進爵了,因為在勳爵方面,秦瓊已到頂點了。 唐朝的官,分職事官和散官。其中,一品二品的官職,都以散官為主, 很少有職事官。


正三品左武衛大將軍是個職事官。唐朝的十六衛大將軍,是職事官的頂級,是最高的常設武將。 從秦王府右三統軍,到左武衛大將軍,他的武官職也就到了頂級。

玄武門之變後,從一品翼國公秦瓊變成了正三品左武衛大將軍,原因就是——他升官了。

2.《舊唐書·列傳第十八 》


剛日讀史


翼國公是爵位,左武衛大將軍是官職,二者是完全不同的體系。而爵位和官職各有各的品級,這兩個品級有相同點又有區別。這裡要說到官職、爵位、品級三者的關係了。


先說官職,官職就是官員的工作崗位,官職的品級決定了你的崗位工資。所以,左武衛大將軍是秦瓊的工作崗位,是十二衛大將軍之一,執掌宮禁宿衛和一些部隊。這個正三品決定了他拿正三品的俸祿。那秦瓊擔任正三品左武衛大將軍是降職嗎?不是,是升職。因為秦瓊在玄武門之變之前的官職是秦王府右三統軍,也就是統領李世民的秦王府右軍第三軍,品級為正四品下。所以,玄武門之變後,秦瓊由正四品下的官職升為正三品,官職高了許多。

那為什麼只有正三品呢?其實這不低了。官職分為職事官和散官兩種。職事官是有固定崗位的,一個蘿蔔一個坑。在唐朝,連宰相都只有三品官。一二品的高官如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空、司徒等等,都是榮譽官職,是一種象徵。獲得這些高官的要麼是宗室成員、皇親國戚、要麼是有極高的功勞和資歷(比如長孫無忌,既是國舅,又是玄武門首功、凌煙閣榜首,故歷任司徒、太尉等),不然就是死後追授。普通官員三品到頭了。秦瓊雖然有些戰功,但畢竟只是一員普通武將,也不是軍事統帥,所以沒有資格封那麼高的官。另外還有一種散官,就是沒有具體工作,只是定級別拿工資。這種官職多給予那些退休的官員或者等候分派工作的官員。秦瓊自然會被委以職事官,不可能給個散官養老的。


然後說說爵位,爵位分為兩種,一種是由身份獲得的,一種是由軍功獲得的。比如在唐朝,皇帝的兒子自然就是親王,皇太子之子為郡王,親王之繼承子為嗣王,其餘為郡公,可以進封郡王等等。另一種就是軍功爵位了。軍功爵位主要是針對在唐朝建立的過程中立下各種戰功的,按照級別高低分為國公(從一品)、開國郡公(正二品)、開國縣公(從二品)、開國縣侯(從三品)、開國縣伯(正四品上)、開國縣子(正五品上)、開國縣男(從五品上)。國公是最高一級,除開國外,此後武則天大批封過一些國公(許多後來不被承認),李隆基封了一批國公,安史之亂後又封過幾個。唐朝統共122位國公,品級都是從一品。

爵位和官職的區別是什麼?三點,第一點,官職拿的是俸祿,死工資,而爵位是享受封邑,獲得當地的稅收錢糧等。比如國公就是食邑三千戶。第二點,官職是工作,爵位僅享受待遇。如果有爵位無官職的話是不用上班的。第三點,官職不能傳子孫,而爵位可以世襲。當然,唐代的爵位也是降級世襲的,國公之子一般是降為郡公,郡公之子降為縣公,但依然可以享受相應的封邑。

那爵位的品級是什麼意思?官職的品級定的是待遇工資,爵位的品級也相應定的是封邑多少。但同一品級官職俸祿基本是一樣的,但同一品級的爵位還是有比較大的區別。比如郡王、嗣王、國公同為從一品,但郡王、嗣王食邑五千戶、國公食邑是三千戶。所以,比封邑大小更準確的說法是,品級代表的是地位高低。

於是我們就能得出結論了。秦瓊在玄武門之變之前官職正四品下,爵位從一品;玄武門之變後,爵位還是從一品,官職正三品。那爵位和官職品級不一樣怎麼辦呢?很簡單分開看。在工作中,正三品,還是要聽官職更高的(當然一二品的官一般也不管事);在參與各種朝會儀式時走在從一品隊伍中,所穿官服所用儀仗等按照從一品。至於待遇,享受國公的封邑和正三品俸祿。


伊耆角木


從古到今,官員都要靠德能業績。德能大小和業績高下,是封賞官職品級的基本依據。

唐朝的官制較為複雜,官職有九品三十階。以秦瓊為例,“翼國公”是他的爵位,“左武衛大將軍”則是他的官職,二者是完全不同的體系。而爵位和官職各有各的品級,這兩個的品級有相同點又有區別。這裡要說到官職、爵位、品級三者的關係了。

我們先看看唐朝的官制:唐代官階分為九品,分有職官、勳官與爵官。職官是實際意義上的官員職位,代表手中掌握多大的行政權利。如尚書令、尚書、中書令、侍中等。“左武衛大將軍”是“正三品”的官階,也是秦瓊實際擁有的地位。

爵位按照唐代的排名順序應當是親王、郡王、國公、郡公四個。親王,只有皇帝的兄弟和皇子可以封親王;郡王一般用來分封皇親國戚,但是重要的尤其是據守藩鎮、獨霸一方的大臣也可以受封,比如羅藝就是燕郡王,所以秦瓊獲得“國公”的爵位應當就是最高封賞了。一般來說,郡王以上享受正一品待遇,“國公”享受從一品待遇。“翼國公”和後來加封的“胡國公”,都是秦瓊的爵位,所以一直到死,他都可以享受從一品的待遇。據統計唐朝一共有122位國公,品級都是從一品。

“勳”是功勳,勳官是用來表彰軍功或用來加封有功人員的,是對作戰有功人員按功行賞。唐代勳級分十二等,最高等級就是“上柱國”,其次是“柱國”,秦叔寶之所以被授予“上柱國”的稱號,就是因為他在作戰中表現得最勇猛、戰功最多,因為他投唐時兩手空空,全部功勳都是自己一刀一槍拼殺出來的。榮獲“上柱國”勳級的人,不論官職多大,都可以享受正二品的待遇。

明白了三者的關係,再來具體看看秦瓊,秦瓊在玄武門之變之前的官職是秦王府右三統軍,也就是統領李世民的秦王府右軍第三軍,品級為正四品下。玄武門之變後,秦瓊是十二衛大將軍之一,執掌宮禁宿衛和一些部隊,由正四品下的官職升為正三品。在唐朝,連宰相都只是三品官,就像狄仁傑。一二品的高官如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空、司徒等等,都是榮譽官職,是一種象徵。而獲得這些高官的要麼是宗室成員、皇親國戚、要麼是有極高的功勞和資歷。比如長孫無忌,既是國舅,又是玄武門首功、凌煙閣榜首,所以歷任司徒、太尉等官職,否則就是死後追授,所以其他官員三品就到頭了。秦瓊雖然有些戰功,和狄仁傑這些宰相比起來,畢竟只是一員普通武將,也不是軍事統帥,所以沒有資格封那麼高的官。

唐朝非宗室武將最高的榮譽就是“國公”加上“上柱國”再加上“十二衛大將軍”,玄武門之變前,秦瓊已經被李淵賜予了上柱國和翼國公的爵位,再加封的話就是王爵,因為秦瓊已經被加封到頂了,李世民就只能加他一個十二衛的大將軍。對親瓊這個能打仗、講忠誠的人物,李世民很是看重,後來把他列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