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眾多皇帝陵墓早已被盜的一乾二淨,為何雍正陵墓無人敢動?

-陌依尋-


如果不是橫空出現一個孫殿英,可能清朝的皇陵到現在都還沒有被大規模盜掘。

清朝入主中原之後,對明朝的皇陵進行保護,還專門給上吊自殺的崇禎帝修建陵寢,之後趕上了千年未有之變局,在武昌起義的炮聲中,末代皇帝溥儀宣佈退位。

民國與清廷簽訂了退位協定,清廷為自己謀取了很多利益,其中他們並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先,他們要求民國政府要保護自己祖先的陵寢,袁世凱同意了,在這些條例寫入了《清室優待條件》中(其皇室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共和國選設衛兵妥慎保護)。

不光是保護清朝的皇陵,民國政府還要撥款修建光緒帝的陵寢,光緒帝的崇陵由國務總理趙秉鈞負責,1915年才竣工,並且禮儀仍然使用舊制,隆裕太后去世後民國大佬都去了,禮儀還是舊制。

對於這些要求,民國政府都接受了,當時掌權的是袁世凱的北洋政府,他們原本是清廷的人,所以還是比較尊重清朝皇室。

在比較和平的年代,清朝皇帝過得還是比較滋潤,清朝的皇陵也沒有人敢大規模盜掘,袁世凱去世後,便開始了軍閥混戰,孫殿英便登場了。

孫殿英盜掘清東陵的時候,他是蔣介石的小弟,他負責清東陵附近的剿匪任務,清東陵就像一座金山一直在孫殿英眼前晃盪,孫殿英決定鋌而走險,發一筆橫財,於是以演習的藉口盜掘了清東陵。

雍正帝沒有被盜最大原因是因為沒有葬在清東陵,他原本是打算葬在清東陵的,與自己父親康熙帝為伴,但是由於他選址的那塊土地土壤不好,他便讓十三爺允祥重新選址,最後選了易縣的永寧山下。

雍正帝埋葬的地方在京城的西邊,於是叫清西陵,清西陵一共葬了雍正帝、嘉慶帝、道光帝、光緒帝五位皇帝。

清西陵中只有光緒帝的陵寢和瑾妃墓被盜掘,其他的沒有被盜。

雍正帝泰陵不是沒有敢盜,而是清西陵太偏僻了,也沒有軍閥駐軍,而且有人守護,清東陵被盜後,天下人都指責孫殿英,都要求將孫殿英處死,孫殿英花了好大一筆錢才解決,這件事對盜墓有震懾作用,清室的人也加強了對皇陵的保護。

即使這樣雍正帝的泰陵還是被盜賊光顧過,但是盜賊沒有挖到地宮。

1980年國家文物局批准發掘清泰陵,考古人員沿著盜洞挖了兩米之後發現原封土還在,清泰陵沒有被盜過,著名考古專家夏鼐得知後,請求國家文物局停止發掘清泰陵,國家文物局同意,清泰陵地宮發掘終止。


司馬長史


如果大家仔細瞭解過歷史,那大家就會發現一個現象,只要是歷史中正規確立的王朝,都是不會對前朝皇帝的陵墓下手的。

在很多新的朝代建立後,他們為了收攏人心、也為了貼合那個時代的儒家禮義,他們會著手派人保護好前朝皇帝的陵墓,不讓其落到宵小之輩的手中,明朝的皇陵在清朝的保護下,就保存得非常完好。

而一般皇陵被盜的事情基本上發生在一些亂世,在亂世之中,軍閥們的眼中只有純粹的利益,沒有什麼禮義可言,因此就出現了很多軍閥或者流匪盜取前朝或者歷代皇帝陵墓的事情發生。

在秦始皇死後,秦朝末年的項羽、三國時期的曹操、五代十國時期的溫韜、民國時期的孫殿英等,都是歷史中大名鼎鼎的盜墓軍閥。

北洋時期保存下來的清朝皇陵

在清朝滅亡之後,因為北洋政府是以清朝繼承者身份存在的,所以清朝的歷代皇陵在清朝滅亡之後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並沒有在改朝換代中受到破壞。

不過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清朝的歷代皇陵卻接連遭受到了盜掘。

清朝的歷代皇陵主要存在於兩個地方,其中一個是現如今唐山的清東陵,主要存在了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等五位皇帝以及慈禧等后妃的陵墓。

另一個地方則是位於保定易縣的清西陵,主要存在了雍正、嘉慶、道光、光緒四位皇帝以及眾多后妃的陵墓。


在北洋政府時期,這兩大陵墓群都沒有收到任何破壞,但是在1928年、在國民政府的北伐軍隊準備打到北京的時候,這些皇陵卻遭了殃。

僅剩順治皇帝一個人獨存的清東陵

當時在北伐軍隊打到華北地區的時候,蔣介石把剛收編的孫殿英雜牌軍打發到了唐山一帶剿匪,在路過清東陵時,孫殿英就打起了歪念頭,直接把康熙、乾隆、慈禧三人的陵墓給炸開了。

除了康熙陵墓積水沒有搜刮裡面的珍寶之外,乾隆和慈禧的陵墓都被他搜刮得一乾二淨。

在搜刮完這兩大奢華陵墓之後,雖然其他的皇陵還有著不少的油水可撈,但是因為當時任務在身、孫殿英怕時間長久事情會暴露出去,所以就沒有繼續動手,而是直接收拾走人了。

清東陵一共埋葬了五位皇帝,孫殿英這一出手,就直接導致了兩位皇帝的墓葬被挖掘。

在1928年之後,就是北伐時代的結束,在國民政府統治的時代裡,清東陵沒有再發生如同孫殿英這樣的惡性事件。

而在日本佔領了華北地區時,因為溥儀是他們的合作人,所以他們也並沒有對清朝的皇陵動手。

這些皇陵在時間的流逝下,很好的保存了下來,只不過隨著1945年日本人的投降,清東陵再度遭受到了巨大的劫難。

1945年日本投降後,在混亂的局勢中,逃過了孫殿英魔爪的康熙皇陵以及咸豐、同治皇帝陵在不知名流匪的洗劫下,被挖得一乾二淨。

除了順治皇帝的陵墓實在太過於窮酸、逃過了一劫之外,清東陵所有帝皇陵墓無一倖免。


運氣比較好的清西陵

相比於清東陵,清西陵的狀況要好上很多,除了光緒皇帝的陵墓被盜之外,清西陵中雍正、嘉慶、道光三位皇帝的陵墓均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提問中說清朝的眾多皇帝陵墓被盜得一乾二淨,只有雍正皇帝的陵墓無人敢動,這種說法其實是不對的。

清西陵一共有三位皇帝的陵墓沒有被盜,再加上清東陵的順治皇帝陵,清朝就一共有四位皇帝的陵墓沒有被盜。

然後從尊重歷史的角度來說,雍正皇帝的陵墓並不是無人敢動,而是雍正皇帝運氣好,挑了一個好葬身位置,這才避免了被盜的結局。


首先,清東陵之所以會大規模遭殃,是因為孫殿英當時被蔣介石安排的位置就在清東陵附近,清西陵在這點上是比較幸運的。

而清西陵雖然在亂世爆發的時候也吸引了不少盜匪前來,但他們都沒有孫殿英部隊那麼龐大的規模、沒有孫殿英那般隨便用炸藥開墓的明目張膽,所以在清西陵嚴格的防盜系統下,雍正與其他兩位皇帝的皇陵自然就逃過了一劫。

清西陵唯一遭毒手的光緒陵

清西陵中唯一被盜掘的光緒皇帝陵是在1938年被盜掘的,至於挖掘者,至今沒人能尋找出其身份蹤跡。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當時盜掘光緒皇帝陵的是一支軍隊,但他們與孫殿英的部隊不同,他們當時沒有使用炸藥,而是採用了一些技術手段挖掘了光緒皇帝陵。

在推測這些軍隊身份的時候,我們可以首先把日本人排除在外。

正如同上面講清東陵的時候所說,以日本人和溥儀的關係,這些事情基本不可能是他們所做。


按照推測,這支軍隊應該是一支敵後軍隊或者單純的土匪部隊,為了籌集軍餉,才對光緒皇帝陵墓下的手。

至於其他幾個陵墓為什麼沒有遭到他們的毒手,應該是他們在不敢使用炸藥的情況下打開不了墓道,這才選擇了放棄。

所以說這就是雍正皇帝的陵墓沒有被盜的原因,並不是沒人敢動,而是有能力動的人沒機會動、不想動,沒能力動的動不了。


孤客生


雍正的泰陵建成至今近300年的時間裡沒有被盜,最為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泰陵處於清西陵地區,進而躲過了那場震驚中外的“東陵盜墓事件”。

清朝入關之後頭兩位皇帝,順治和康熙,都將自己的陵寢選擇在了河北遵化的清東陵地區,而雍正卻恰恰將自己的陵寢建造地址選擇在了距離遵化地區600多里地的河北易縣,也就是從雍正時期開始,才有了清西陵地區。

起初,雍正確實在也在清東陵地區的九鳳朝陽山下選擇了一處寶地下葬,但是後來發現此處為砂石土質,要知道砂石土質並不適合修建墓葬,一方面在建造是結構不穩容易塌方,另一方面是容易滲水,鑑於這個原因,雍正才選擇另擇地址安葬。想想雍正這個決定是多麼的明智,且不說後來躲過了盜墓,就單憑滲水這一項就避免了大量的麻煩,要知道,已經用現代科技改造成博物館的乾隆皇帝的裕陵地宮,至今還在遭受滲水的影響。

最終,怡親王胤祥為雍正在河北易縣挑選了一塊風水寶地,並稱其為“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匯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雍正非常對此地非常滿意,進而在此建陵,也就是清西陵中的泰陵。

1928年軍閥孫殿英藉由軍事行動的名義,封鎖了清東陵周邊,驅逐了陵寢衛兵,隨即用炸藥破壞了陵寢入口,展開了有組織的瘋狂盜墓行動,包括乾隆、慈禧等多個陵寢被盜,裡面珍貴的隨葬品被洗劫一空。

而遠在600多里之外的清西陵地區卻躲過了這一場劫難,事實上,除了光緒皇帝的崇陵,清西陵地區的其他陵寢幾乎沒有收到任何的盜掘和破壞,較為完整的保存到了今天,這些足可見當年雍正和怡親王胤祥的眼光。


實際上,雍正的泰陵的吸引力是真的比不上乾隆、慈禧等人的陵寢。

雍正是出了名的“節儉”,同葬在清西陵的嘉慶、道光和光緒,都是清朝江河日下時候的皇帝,並且也都是不愛鋪張的,相對於清東陵的康熙、乾隆、慈禧這幾位的陵墓,清西陵幾位皇帝的陵墓必然顯得十分寒酸,吸引力遠不及清東陵,因而像包括孫殿英在內的盜墓賊都將主要精力放在了清東陵。

而在清朝時期,皇帝的陵寢都有專門的人負責看守,守衛森嚴,即便是到了民國時期,根據袁世凱與清廷的協議,清朝皇帝的皇陵也是由民國政府派人進行保護,所以有著衛兵把守的清朝皇室陵寢也就不會有盜墓之人關顧了。至於“東陵盜墓事件”,也是1928年孫殿英藉由軍事行動的名義,封鎖了清東陵周邊,驅逐了陵寢衛兵,才開始進行盜墓活動的,衛兵是盜墓活動不得不面對的一道重要阻礙。

當然,也還有中國古代一直以來對於盜墓,這種違背傳統道德與傳統文化的行為的一貫反對態度,因而造就了社會輿論的影響,這也是對於皇帝陵寢的一種保護。特別是在孫殿英盜取清東陵之後,鋪天蓋地的反對聲音也讓之後再也沒有出現大規模的盜墓行動,包括清西陵在內的許多帝王陵寢都得以安穩的保存到現在。


雍親王府


清朝皇帝的陵墓多數都曾被盜墓賊光顧過,可是,卻有一個例外,那就是雍正帝的泰陵,他的陵墓數百年來無人敢去偷盜,至今保存完好。那為什麼雍正墓沒人敢盜呢?據說那是因為雍正墓有一股殺氣讓盜墓賊不敢靠近!

為什麼會有殺氣呢?這要從雍正帝下狠手懲治朝廷貪官的三個狠手段說起。

手段一:一人貪腐,全家受牽連。雍正帝為了根除貪官,凡抓到官員有貪汙的,全家參與人員都要被抄斬!這招太狠毒啦!

手段二:斷其念想。如果還想這把錢財留給子孫,那你低估了雍正帝啦,不僅贓款要充當國庫,未參與的家人都被髮配邊疆永世不得返回。

手段三:觀看斬首貪官。在斬殺貪官之時,所有官員都必須去現場觀看,那場面讓官員心生害怕,才會時刻警醒自己不要貪腐。

然而這都是民間傳說,不足為信,但百年來雍正陵墓依然保存完好,如當初模樣,無人敢動,這其中的原因,的確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雍正帝的陵墓到底被盜過嗎?

上世紀70年代,因為曾有傳言說泰陵已經被盜墓賊盜過,加上人們對於泰陵地宮的一無所知所產生的神秘感,所以非常期待對泰陵進行開發。直到1980年,國家文物局批准了對雍正帝的陵墓地宮的發掘,但令人意料的事發生了。

在正式發掘泰陵地宮時,考古人員打算在沿著盜墓賊挖掘的盜洞挖掘,令人奇怪的是洞口僅僅向下挖了兩米,下面的還是原封土,這說明泰陵根本就沒有被盜。接著,國家文物局立即停止了發掘泰陵地宮,並將已經挖掘的洞口用土封死,一切恢復原樣。這樣一來泰陵就躲過了被髮掘的命運,直到現在,泰陵依然和300年前一樣完好如初,沒有受到任何損害。

在我國曆史第一檔案館裡還保存著一份關於泰陵的珍貴資料,記載了當年泰陵地宮的設計方案,起初打算用青白石鋪墁,但為了地宮的堅固,經大學士馬爾賽等人勸諫,改用金磚鋪墁。整個地宮總共使用了500塊2尺見方的金磚,包括27塊備用磚。金磚下面是用的臨清磚平墁,且有五層,一共使用了臨清磚12519塊。到目前為止,對雍正帝的泰陵地宮內部情況能夠知道也就這些信息啦。

在三百年間,雖然清朝的皇陵基本上都被盜了個遍,包括很多王爺和大臣的墓都未能倖免,而清西陵的泰陵卻毫髮無損,不得不令人稱奇,也不得不佩服雍正帝的先見之明啊!


悟空八卦歷史


自古以來,盜墓者盜什麼?


他們當然是盜取有價值的皇陵,在清朝的12位帝王中,雍正和順治皇帝算是特別小家子氣的皇帝了,盜取他們倆的陵墓,可能還得倒貼錢,更不用說這些盜墓賊大動干戈的盜墓了。


在古代盜取陵墓,是一件非常耗時耗力的大工程,它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用炸藥一轟,就能夠將陵墓強行炸開一個缺口,從而進入到地下陵墓的地宮中去的。


所有的盜墓賊都需要實地考察地宮的入口。


而且,歷代以來的帝王陵墓的上方是有著一層厚厚的封土的,這玩意沒有大型機械的話,根本無法撬動這些大型封土。


就拿典型的被盜取的清東陵中的慈禧墓和乾隆墓來說。


孫殿英當年在盜取這兩座陵墓的時候,動用了一個工兵營的兵力。而且孫殿英還是找來的當時的一個負責封口的人嘴裡得知地宮的入口的。


沒有得知入口的皇陵,盜取的時間將會是極度漫長的。


而題主所說的雍正皇帝,雍正皇帝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抄家皇帝”之城,可是雍正皇帝抄沒官員所得到的銀子幾乎都充實了國庫。


他自己一向勤儉節約,對於那些鋪張浪費的官員堅決嚴懲,在雍正殯天之後,史料中所記載的雍正皇帝的泰陵也僅僅只有三件比較重要的寶貝:


這三件物品分別是:


番菩提小扁數珠一盤、鳳眼菩提數珠一盤、玻璃內畫鼻菸壺。


其他關於雍正皇帝泰陵的記錄可以說是隻字未提,所以盜墓賊自然也不會冒那麼大的風險去挖掘一座不確定有大量寶貝的皇陵。


可是乾隆和慈禧不一樣,他們兩個人的陵墓中的寶貝有史料中有著大量的記載,這樣的陵墓盜墓賊不惦記是不可能的。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有專家突然發現雍正的陵墓有一個很深的洞口,他們覺得雍正皇帝的陵墓很可能已經被盜墓賊進行了盜竊。


可是,當他們沿著這個洞口試圖挖掘的時候,突然發現這個洞口的內側中,雍正皇帝地宮的封土依舊沒有人能夠撼動。


所以也就停止了對於雍正皇帝泰陵的挖掘。


至於說,為什麼無人敢挖掘的問題?其實就是盜墓賊無法確認雍正皇帝的陵墓中是否埋藏有大量的寶藏,並不是因為無人敢挖掘雍正的陵墓。


歷史總探長


不是不敢動,而是沒有盜掘的價值,因為雍正一直以低調、樸素著稱,生前如此,死後也如此,而乾隆、慈禧兩位大爺大媽出了名的能折騰,生前窮奢極欲,死後也要風風光光,他們眾多價值連城的奇珍異寶,就如同一堆腐肉,讓盜墓賊趨之若鶩。

清東陵的驚天盜墓案

喪葬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入土為安一直是我們的老傳統,特別是歷代帝王都高度重視自己的陵墓建設,有的帝王剛剛登基就開始下令營造自己的陵墓,一建就是幾年十幾年,花費了數也數不清的巨資,比如慈禧光是陵墓就建了20多年,花費上千萬兩白銀,而等她下葬時的陪葬品之豐厚,已經不能用價值連城來形容了,而是真正的無價之寶。

但樹大招風,尤其是陵墓,規模越大、寶貝越多越容易遭人覬覦。著名的清東陵埋葬著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5個皇帝,以及他們的皇后。

正因為清東陵是出了名的寶貝多,所以引來各路盜墓賊覬覦,但這些皇家陵園都有重兵把守,盜墓賊很難得手,這就給了東陵大盜孫殿英公開盜寶的機會。

1928年春,軍閥孫殿英率部隊以剿匪為名進駐遵化,然後明火執仗對乾隆帝、慈禧太后的陵進行了大肆挖掘,將其中陪葬的奇珍異寶洗劫一空。

除了孫殿英以後,民國時期還有其他大小盜墓賊也都曾“光顧”清東陵,對清東陵的其他陵墓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所以整個清東陵不知經歷過多少次盜墓風波了。

清西陵的保管完好

雍正的陵墓選址原本在清東陵(這也是清朝皇室在關內的指定皇陵),但雍正自己現場考察後認為原來的選址不好,因此下令另選,最後選來選去,選到了重新把地址選在了河北易縣的永寧山下,這便是清西陵如今的地址,雍正也成為第一個葬入清西陵的皇帝。

此後,清西陵又先後埋葬了嘉慶、道光、光緒3個皇帝和他們的皇后。

需要說明的是整個清西陵中,除了光緒帝的崇陵地宮曾被盜墓賊光顧,其他三座皇帝陵都是保存完好,並非只有雍正帝的泰陵沒有被盜。

清西陵的規模不如清東陵大,陪葬品也遠遠不如清東陵,所以相比清東陵的悲慘遭遇,清西陵的命運要好得多,而雍正墓之所以無人盜掘,跟雍正本人也有關係。

雍正身上有三個顯著標籤:工作狂、勤儉王、權謀帝。

雍正的勤勉敬業、帝王權術人盡皆知,但這些對盜墓賊而言無關輕重,他們只關心陵墓裡藏了哪些寶貝,而雍正是一個生前十分勤儉的皇帝,死後也不會有太多寶貝陪葬,反正清東陵那邊有乾隆、慈禧這兩位喜歡炫富的帝后,他們就懶得去盜雍正的陵了。

盜墓賊雖然沒有挖開雍正的泰陵,但泰陵險些遭到專家的“盜挖”。

1980年,雍正的泰陵被發現一個盜洞,專家據此推斷泰陵很可能之前已遭受盜墓賊破壞,為避免造成進一步損失,專家們建議對泰陵進行搶救性發掘,但只挖掘了幾米左右,就發現這個盜洞並沒有徹底挖開,而是半路就停了,再往下是原封土。

面對這個情況,國家文物局做出果斷判斷,泰陵未遭破壞,不宜輕易發掘,立即停止了對雍正泰陵的考古發掘,並要求考古隊將土回填,迅速恢復原狀。

正因為這次緊急叫停,泰陵避免了遭受破壞,雍正也免於遭受打擾,所以直至如今泰陵依然保持著它的原貌。不過現在有人建議時機成熟時對泰陵進行挖掘,也有人認為不應該擅自打擾古人地下生活,到底孰是孰非呢?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在北京的東陵、西陵中,埋葬了大清的眾多皇室成員,其中東陵裡面有康熙、乾隆、慈禧等人。

在清朝滅亡之後,各地軍閥並起,昔日安寧的北京也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亂世中想要強大,少不了錢糧,為了得到更多的財富,每個亂世都有一些勢力選擇開挖帝陵,取用裡面的珍寶。

歷史上這麼幹的人大有人在,其中曹操比較有名,他甚至成立了專門的盜墓部門,號稱摸金校尉。那到了清朝滅亡後,這樣的事情也是少不了的。不過很多勢力都有自己的生財之道,最常見的就是出賣主權,但是孫殿英這個人可能是出身問題,就想到了盜墓。盜誰呢?當然是大清皇帝的陵墓了,這個朝代剛剛滅亡,之前裡面的寶貝都還沒人敢盜過呢,於是孫殿英就把目光定在了清東陵。

但是盜墓在那個時候也不是個簡單的的事情,孫殿英可是帶著自己的嫡系部隊上去幹的這件事。開始是找不到進入的墓門,後來墓門太結實,還需要炸藥炸開,幾經周折,這才終於進入裡面,盡得裡面的財寶。從此清朝的幾任皇帝的陵墓,被盜了個精光,但是對於雍正的大墓,卻一直沒有人去盜掘,這是何故?

從孫殿英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帝陵的保護措施非常周密,一般人根本是辦不到的,不但需要耗費很長時間去尋找知道入口的人,而且還要很多人手,還要炸藥。而一旦動用了炸藥,必然會驚動周邊的勢力。當年孫殿英案被發現後,溥儀號召全國,差點他就被處決了。關鍵時候,他趕緊疏散錢財,從蔣介石到下面的各級軍官,都打點了一遍,並且仗著自己的軍隊的長官,這才讓自己勉強活下來。如果換做一般的人,即便是僥倖進去,也拿不料多少財寶,更會因此被處死,畢竟這盜得地方非同等閒。

康熙晚年好大喜功,死後陪葬品極多 ;乾隆因為有老爹辛苦了一生,給他攢了很多錢,所以他既有錢還好面子,死後陪葬更多;慈禧在位的時候,雖說中國已經飽受摧殘,但是她依然剝削來很多財富,都塞進自己的大墓裡面。而且,最重要的是,康熙、乾隆、慈禧這三位清朝最奢侈的統治者都葬在清東陵,因此以孫殿英為首的盜墓賊們下苦功盜這個幾個人的陵墓,思維邏輯非常正確,這個目標靠譜。


而雍正呢?這位皇帝號稱是滿清最勤快的皇帝,每天睡得晚起得早,最後活活把自己給累死了。他一生嚴謹,不但是政務上很嚴肅,錢財上也摳得要命,雖然他剛接手的時候,大清窮得要命,但是經過他多年的整飭,後來國庫充盈。不過這個皇帝很執拗,死後的規格不高,陪葬品也不像其他人一樣奢華。

而且,葬在清西陵的幾個帝王,遠比不上乾隆們奢侈。雍正的泰陵、嘉慶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緒的崇陵,陪葬品和清東陵的土豪們比起來簡直九牛一毛。因此盜墓賊對清西陵不太感興趣。

當年孫殿英如果是盜了西陵,那日後溥儀追究起來,他恐怕根本拿不出那麼的財富,去打點各級官員,最後不但發不了財,還會白送小命。所以雍正之墓,不是不敢盜,而是沒太大的價值。


小鎮月明


我們中國是一個很注重禮儀的國家,這是因為歷史上的傳統使我們形成了這樣的氛圍。古時,有先賢提出做人應遵守的準則並且親身去實現這些準則。

後來儘管時代一直在變,但是這些準則一直沒有發生改變,並且越來越深入人心。

一個人,能做到待人和善、待友熱情、待師恭敬、待親盡心等準則,那他一定是一個有禮之人。反之,則會被人厭而遠之。

而接下來要說的這種人,一定屬於後者。

首先要說的是,儘管大家可能不瞭解封建禮教的具體準則,但是肯定知道里面有重視親情的部分,而且具體到了親人死後的儀式,也要很得體才行。

但有一種人之所以被人厭惡,就是因為他們不尊敬別人死後的親人,他們就是盜墓者。他們的行為,在普通百姓眼裡就是最嚴重的罪行了,對一個人的傷害,沒有比破壞他親人墳墓更狠的了。

接下來要說的這夥賊,還不是一般賊,他們不盜別人的幕,專門盜皇上家的。現在,我們先盤點一下,清皇陵中被盜過的陵墓。

這個地方都有哪些陵墓被盜過?

剛才提及到,對別人的墳墓動手腳,是封建社會的大忌,是要背上惡名遺臭後世的。但是為什麼還是有人敢做呢?這是因為背後利益的驅使。

皇帝陵墓中有許多的珍寶在君主駕崩時陪葬,而為了這些寶貝,自然有人不顧唾棄。而這個地方是所有皇陵中被盜情況最嚴重的。這裡安葬了五位皇帝,在經歷1928年的盜墓事件之後,這裡就剩了順治帝的墓還保存良好。

在1928年的時候,有一個名叫孫殿英的軍閥打開了這裡的大門,並指使他手下人對這裡進行搶掠,拿走了無數珍寶,他破壞的最嚴重主要是乾隆皇帝墓和太后墓。

這件事之後在社會各界反應很強烈,於是在外界力量下,直到1945年,這裡再沒有發生過類似事件。

直到1945年後,一股身份不明的流匪再次進入這個地方盜寶,康熙皇帝和咸豐帝等陵墓因此慘遭毒手。

對此有過了解的朋友可能會有個疑問,就是這裡面提到了這麼多皇帝,為什麼沒有提到雍正帝呢?

為什麼雍正陵墓沒人敢碰?

有的朋友看到這個問題就開始往懸疑上猜,是不是這位君主的墓地中有什麼厲害的機關,或者有什麼詛咒旁人無法接近,還是有一個清朝遺留的忠將一直在此守護?

如果是這樣,哪怕他再有本領也應付不來那麼些盜墓賊吧?其實關鍵的原因在於我們看問題的方向不對。

雍正墓之所以沒有被人盜,是因為他根本就沒有被葬在清東陵,而是葬在了西陵。西陵也是一個佔地面積很大的陵墓群,而且當初還是雍正帝親自挑選的地方。

而所謂無人敢碰其實是並不存在的,試想,清東陵事件鬧出來那麼大的動靜,之後還又被盜了一次,可見不敢碰其實是不存在的。只是盜賊都知道了東陵的價值,顧及不到西陵而已。

為什麼雍正要選擇西陵做自己的陵墓?

雖然說當初他在建陵墓的時候想到了防盜這個事情,但是這並不全是他選擇安身西陵的原因,主要原因還是東陵的環境缺陷。

因為東陵的土地是砂石土質,這種土地並不適合做墓地,原因以下幾個:第一就是它沒有普通土地結實,結構不穩可能會塌。

第二就是它不防水,而且極易滲水,搞不好自己百年之後哪一天葬身處就變成了水庫。


第三在此建陵墓成本太高,加上維護費用太不合算。因此,最終雍正重新選擇地方,在河北易縣區域重新找到了一塊適合建陵墓的土地。從這之後,也陸續還有其他幾位皇帝葬在此陵。

其實,題目中的說法並不嚴謹,準確的說清朝眾多皇帝墓中應該有六位沒有被盜: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火葬)、雍正、嘉慶、道光。另外,末代皇帝溥儀的墓地最初安葬八寶山,1995年遷到清西陵華龍皇家陵園,當然也不可能被盜。


小小嬴政


但凡是一個帝王,對自己身故以後的陵墓都是極為重視的,秦始皇的陵墓到現在都是國家重點保護的對象,其中有價值的東西太多了。為什麼古代皇帝對陵墓這麼重視呢?

很大的原因就是古代的帝王相信,只要死後將自己埋入一個風水寶地,就算是死後也可以享盡榮華,說到底這種想法也只是自欺欺人,既然已經過世了,又怎麼會有機會享受榮華呢?

古代帝王裡就是有個特例,那就是雍正皇帝,作為一所皇陵,盜賊對他的墓自然也不應該放過,但為何偏偏雍正的墓沒有被盜呢?



大多數皇帝的陵墓都建設的十分華麗,清朝是距離現在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裡面的各種陵墓自然也是最為人熟知的,大清帝王的陵墓大多修建在北京附近。

近代時出了個孫殿英,手握著重兵,趁著世道亂,他帶著人將大清的陵墓挖了個遍,幾乎所有清朝皇帝的陵墓都在他的手中被挖掘了一遍,特別是慈禧那種的,陵墓中陪葬品眾多的,更是受到了他的重點照顧,很奇怪的是,眾多陵墓中,唯一沒被動過的就是雍正墓。

雍正不似前朝的幾位皇帝,一般的大清帝王都將墳墓放在了清東陵,但他見清東陵的地基不穩,還滲水,怕自己埋下去以後陵墓會塌陷,於是遍決定將自己的墓修在清西陵,這裡雖然規模不如清東陵,但卻有獨特的優勢,雍正不是那種喜歡富貴的皇帝,將陵墓建在這裡也符合他的氣質。



雍正墓中的珍寶有記載的其實很少,而且至今都沒有人敢動他的墓,近代以後,考古人員也曾有過機會挖掘雍正墓,剛剛破開了墓的第一層外殼,這些專家就立刻停止了手中的動作。

原來呀,雍正墓至今都還沒有被盜過,正是因為他們發掘這座墓的時候發現雍正墓還沒有被破開過,於是決定再次將墓封住,雍正墓也受到了很好的保護,從此再沒有人去探究過墓中的真相。

明明孫殿英曾經將大清的陵墓挖了個遍,為什麼唯獨翻過了雍正帝的陵墓?其實如果不是時間不夠,孫殿英也不會這樣輕易的放棄這個香饃饃。

雍正帝在大清皇帝中都是比較節儉的,平時他雖然不能說省吃儉用,但也不會大肆修建宮殿,雍正帝在位時間不長,但是做過的好事卻不少,他那個時代,大清並沒有做過太多勞民傷財的動作,即使是他去世了,他墓中的陪葬品也不多,已經知道的雖然只是其中一部分,但也可以從這些東西知道,雍正帝的墓中一定沒有什麼好東西。

當初他那麼節儉,墓中也沒有放什麼好東西,軍閥孫殿英到這裡蒐羅寶物的時候,將盜墓的重心都放在了清東陵上,清西陵幾乎沒有受到他們的照顧,再者,雍正帝墓中略顯寒酸這件事也不是個秘密,為了在更短的時間裡撈到更多的利益,孫殿英放過雍正帝的陵墓也是很正常的。

雍正帝的一生不似盛世的另外幾個皇帝,他在位期間對貪官汙吏的整治程度達到了巔峰,工作勤勤懇懇,是真正的重視民生,而不是重視名聲的皇帝,他的去世對清朝的確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雖說他的兒子即位以來,政績也不錯,但乾隆帝的許多政績都是吹噓出來的,甚至他南征過百越,記載的是大獲全勝,實際上卻是慘敗,實際上他是一個勞民傷財的皇帝。

相信雍正帝也不會想到,正是自己生前太過節儉,讓眾多盜賊圍著他的陵墓打轉時選擇了放過他的陵墓,畢竟挖掘一座墓,雖說可以保一人一生衣食無憂,但卻是要冒著巨大風險的。

誰都想要冒著同樣的風險來獲取更大的利益,雍正帝的陵墓免遭破壞也都要歸功於他的勤儉,不僅如此,還要歸功於他的將陵墓修建在了不被人熟知的清東陵。

作為一個皇帝的雍正帝,無疑是合格的,他是真正的愛民如子,勤儉不是天生的,而是他心疼百姓的表現,也許是好人自有天佑,如今的他已經跟自己的妃嬪一起在墓中躺了三百多年,這期間沒有任何人打擾過他的安眠。

兢兢業業的好皇帝下場自然不會差,幾百年的清淨正是在他死後,人們對他的最大寬慰,只是希望雍正帝的陵墓能像這樣清靜更久的時間,好皇帝是不應該被打擾的。


魏青衣


公元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建州女真傑出首領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國,史稱“後金”;公元1636年(明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努爾哈赤之子愛新覺羅-皇太極在盛京(今瀋陽)稱帝,改國號為“大清”,清朝建立;公元1912年(民國元年),清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宣佈退位,清亡。

從1636年清朝建立到1912年清帝國滅覆滅,清王朝一共存在了276年。在這長達276的時間內,清王朝先後為歷代帝王及帝后、嬪妃等人建造了規模宏大的帝王陵墓建築群。按地理區域劃分為關內和關外(這個關指的是山海關)。

關外:(共3處)

它們分別是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又稱盛京三陵。

——清永陵(亦稱清祖陵),位於今遼寧省新賓縣,裡面埋葬有清太祖努爾哈赤以上四代父祖等人。

——清福陵(因位於今瀋陽東郊,故又稱東陵),裡面埋葬有後金的創建者努爾哈赤及其後妃。

——清昭陵(因位於今瀋陽古城以北,故又稱北陵),裡面埋葬有清朝開國皇帝皇太極及其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哲哲。

關外三陵,由於建造年代較久遠,且歷經數次戰亂,故地面建築多少有不同程度損害。但索性這幾處陵寢的地宮均保存完好,未被盜掘。


(清東陵各陵佈局圖)

關內:(共2處)

關內一共2處,以北京作參考,分別稱之為清東陵和清西陵。

清東陵

清東陵,位於今河北省遵化市馬蘭峪一帶的昌瑞山腳下,西距北京市125公里。

清東陵的陵址是有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愛新覺羅-福臨,即順治皇帝選中。

清東陵也是目前我國現存規模最為宏大、佈局最為得體、體系最為完整的皇家陵寢建築群。清東陵陵區內埋葬有數位對清王朝歷史走向起到影響深遠的帝王及帝后。

清東陵共建有5座帝王陵寢、4座帝后陵寢。埋葬有5位皇帝、15位皇后、136為嬪妃、3位阿哥、2位公主,共計161人。

其中重要的陵寢有:

——順治皇帝的孝陵

——康熙皇帝的景陵

——乾隆皇帝的裕陵

——咸豐皇帝的定陵

——同治皇帝的惠陵

——東太后慈安的普祥峪定東陵

——西太后慈禧的普陀峪定東陵

——孝莊文皇后的昭西陵

白雲蒼狗,世事變遷。

轉眼到了20世紀初,清朝滅亡,民國初建,換了人間。

民國初年,戰亂不斷,城頭變幻大王旗,你方唱罷我登場。

由於國民政府缺乏有效管治,1928年,原馮玉祥部下,駐守在遵化馬蘭峪清東陵一帶的軍閥孫殿英為籌措軍餉,以軍事演習的名義盜掘了清東陵部分陵寢。

孫殿英首先開刀的就是以陪葬有無數奇珍異寶而著稱的慈禧太后陵,其次就是乾隆皇帝的裕陵。

兩陵被盜舉世震驚!這些地宮內價值連城的陪葬品不僅被悉數掠走,連陵墓主人的屍首亦是慘遭屠戮。

孫殿英盜掘清東陵不出幾年,北伐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又相繼爆發,整個華夏大地戰禍不斷。處在這一亂世,相當多的一部分盜墓賊又趁虛而入,紛紛覬覦清東陵。尤其是抗日戰爭結束後的1945年。

1945年,雖抗戰結束然彼時的中國依舊是動盪不安,而聚集在清東陵附近的一些土匪又掀起了繼孫殿英之後的第二次盜掘清東陵狂潮。

這次康熙皇帝的景陵、孝莊文皇后的昭西陵等陵寢皆未能倖免,均遭盜掘。

時至今日,清東陵目前只有順治皇帝的孝陵地宮保存尚未完整,未被盜掘。其餘帝后、妃嬪陵寢均遭不同程度盜掘破壞。

(清西陵佈局圖)

清西陵

清西陵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15公里處的永寧山西,東距北京市120多公里。

清西陵共建有3座皇帝陵墓,3座皇后陵。這3座皇帝陵是:

——雍正皇帝的泰陵

——嘉慶皇帝的昌陵

——道光皇帝的慕陵

——光緒皇帝的崇陵

清西陵的陵址是由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即雍正皇帝選中。

不同於尋常老百姓,古代帝王喪葬遵從一套嚴格的禮儀規制,史稱「昭穆之制」又稱「昭葬之制」。即子隨父葬,父昭右穆(父親葬在左邊,兒子緊靠父親葬在右邊)。

(昭穆之制)

事實上,雍正皇帝的陵寢原本也是要建在清東陵,建在距離其父康熙皇帝陵寢旁邊。

最早為雍正皇帝選擇的陵址是在清東陵九鳳朝陽山下,選陵大臣將這一結果第一時間呈報給了雍正皇帝,但雍正皇帝卻對地並不滿意。理由是“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

這句話翻譯成現代漢語意思是,這個地方(陵址)雖然看上去氣勢恢宏,但極佳的“風水”格局仍尚未形成;且這一帶土壤中砂石含量過多,故絕對不能在此地建陵。

這是因為皇陵建造需要建設規模龐大的地宮,若是土壤中砂石過多,很容易使已建造好的地宮發生變形,且砂石含量過高,更容易引發地宮滲水。

現在來看雍正皇帝的判斷是正確的,清東陵的帝后陵寢地宮無一不飽受地宮滲水影響,尤其是康熙皇帝的景陵,及乾隆皇帝的裕陵,時至今日,康熙皇帝及其皇后的屍骨仍然侵泡在冰冷刺骨的地宮滲水當中。

後選陵大臣又為雍正皇帝在易縣永寧山下尋得一“風水”上佳之地。據歷史文獻記載,選陵大臣在給雍正皇帝的奏摺中寫道:

“(易縣永寧山下)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匯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

雍正閱覽後,也認為此地“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不久,雍正皇帝即下令在此地為自己築造陵寢。

乾隆皇帝登基之後,初也想在清西陵追隨自己的父親為自己建造陵寢,但又想若是如此,後代子孫必然效仿自己皆會在清西陵擇址建陵,如此一來,埋葬自己祖父的清東陵勢必會園寢廢棄,遭受冷落。為不使自己先祖孤寂,乾隆皇帝下令日後各代皇帝隔代葬於遵化和易縣的東西兩大陵區。

公元 1735年(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因積勞成疾,突發疾病逝於北京圓明園,終年58歲。

1737年(乾隆二年),雍正皇帝被葬入清西陵泰陵。

逝者如斯夫,轉瞬間200載已過。

(泰陵寶城琉璃壁)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在泰陵寶城琉璃壁下曾發現一盜洞,故許多人一直認為泰陵曾經被盜過。為此國家文物局曾在1980年批准對泰陵地宮進行清理發掘,但在正式發掘開始後就發現,盜洞只有2米深,而下面還是原來的原封土,這就說明雍正泰陵地宮仍然是原來的樣子,未被此前認為的曾經被盜過。

國家文物局在獲悉情況後,便下令終止了對泰陵地宮發掘,並派夏鼐親自來到發掘現場宣佈該決定。

是非成敗轉頭空,幾度夕陽紅。

由於葬在了清西陵,雍正皇帝僥倖逃過了20世紀初年的戰亂,逃過了歷次發生在中華大地上的盜陵狂潮。

故時至今日,其地宮依舊是1737年(乾隆二年)下葬時的原樣。雍正和自己后妃也已安臥靜躺在裡面近300餘年。

至於題幹所問的“雍正陵墓無人敢動?”只能說是因緣際會,巧合罷了。設想若雍正也葬在清東陵那其被盜的可能性亦是非常大!當然歷史沒有假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