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姚啟聖深得聖心,卻為何又功成身退不願為官?

谷原明


電視劇《康熙王朝》裡,由老戲骨蘇廷石飾演的姚啟聖這個人可謂是活靈活現,給觀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那麼,姚啟聖這個人在歷史上是不是真實存在呢?答案是。

姚啟聖(1624-1683年),字熙止,號憂庵,浙江會稽縣(今浙江紹興市)人,後隸於漢軍鑲紅旗。

在劇中,但有人向康熙皇帝推薦姚啟聖時,康熙查看其簡歷後發現,別人做官是越做越大,姚啟聖做官卻是越做越小,最後被髮配到關外白雪茫茫中看馬去了。

由此,姚啟聖引起了康熙的注意,並將其從關外帶回,賦予收復臺灣的重任。



根據清史稿的記載,姚啟聖年輕時可不是電視劇中的那個尖酸刻薄的瘦弱老頭,他老人家在二十來歲尚俠義,曾有救美救難之義事,也算是小有名氣。

至於電視劇中說姚啟聖酷愛讀書,就連康熙要看的書他都想偷走,這個倒也沒有說錯。因為姚啟聖確實飽覽詩書,他也是科舉正途出身。

康熙二年(1663年)時,姚啟聖鄉試中舉,後授為廣東香山知縣。在任期間,因為其擅開海禁放開對外貿易,結果被人告發,由此罷官從商。

電視劇中說他官越做越小,想必有所依據。

三藩之亂後,姚啟聖捐資募兵,並投入康親王愛新覺羅·傑書麾下,因屢獻奇謀,後升為浙江溫處僉事。



康熙十五年(1676年),姚啟聖冒險勸降耿精忠成功,由此升為福建布政使。兩年後,再升福建總督,負責平臺事宜。

康熙十九年(1680年),姚啟聖率兵攻克海澄並收復金廈,鄭經兵敗後退往澎湖,姚啟聖因功授兵部尚書銜、少保兼太子太保、右都御史。

在之後的兩年中,姚啟聖協助水師提督施琅收復臺灣,但因為種種原因,姚啟聖再未能獲得更高的獎賞,最終於福州鬱鬱而終。



總體來說,歷史上的姚啟聖的一生也是比較精彩的,但可能和電視劇展示出來的那個尖酸老頭有所區別。

不過,他的大概經歷和功績,倒也基本契合。倒是同樣被重點刻畫的李光地,其在歷史上的表現倒和電視劇中完全不同。

畢竟,電視劇只是電視劇,和真實的歷史並不相同。但屏幕上的那位姚啟聖,確實比歷史的那位更加豐富有趣,更容易讓人記住!


坑爹史冊


《康熙王朝》裡,湧現出的一個個勳貴重臣、封疆大吏,如索額圖、明珠、周培公、魏東亭、李光地等輩,當中真正懂得抵制權力的巨大誘惑,功成身退、保身長全的大概只有伍次友和姚啟聖了。而這兩人中,又是姚啟聖更為圓滿,畢竟得償所願成就了一番收復臺灣的偉業。

姚啟聖其人能力出眾、人才難得,但又自視清高,很少把人放在眼裡。這樣的性格註定難以與官場同僚相處,以至於別人是官越做越大,唯獨姚啟聖是官越做越小,甚至連順治都留下旨意,對其永不錄用。



康熙對姚啟聖的破格提拔,起初還是有賴於周培公對他的極力舉薦。可君臣二人還沒來得及相見面談,姚啟聖就因鞭打李德全一事讓康熙下不來臺。打狗還得看主人的呢,心裡不痛快的康熙,隨便尋個由頭幽閉了姚啟聖一段時間,天天好酒好肉伺候,就是不給他書看、不讓人跟他說話,好好得殺了殺這個老頭身上的清高傲氣。

這與當初周培公的形象頗為相似,康熙還叮囑過他應該向索額圖學習學習,給皇帝留點面子。姚啟聖風燭殘年之人,心中積壓的孤傲氣息比起周培公來,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估計也正因為如此,周培公才能與姚啟聖這個倔老頭說得上話。康熙一直找不到合適的詞來形容姚啟聖的性格,反倒是藍其兒的一句“姚總督,你一身的汗臭味,燻死我了!”將姚啟聖渾身上下散發的酸腐文人氣息,描述得十分到位。



經過一番磨合,康熙與姚啟聖終於就平臺一事達成了共識,姚啟聖的“三必撫三必剿”策略進退有序、入情入理,十分符合康熙對臺灣問題的看法。於是,康熙對姚啟聖破格重用,授予其福建總督一職,讓他全面負責對臺的戰略和政務。

一心只求在死之前,最後幹成一件大事的老幹部姚啟聖十分放得開。不僅屢屢與上級對抗,反對明珠對臺採取安撫和談的主張,反對索額圖用滿人內陸水師和荷蘭人揆一參與對臺戰鬥,而且出口刁毒、不留情面,儼然一副光腳不怕穿鞋的架勢。就連康熙也受不了這個姚老頭的扭扭捏捏,乾脆一度打發他回老家丁憂。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對抗上級、惹怒皇帝的姚啟聖,卻在最後得到了善終。康熙不僅封賞他為西湖候,而且將杭州西湖邊上的一處行宮,連同裡面的古籍珍本都一併賞賜給了他。如此結局,比起索額圖、明珠倒臺幽閉,李光地遠貶臺澎的下場,不知道要美好圓滿得多多少。

這當中,應該與姚啟聖本人和康熙兩方面的因素都有關係。消滅鄭經、收復臺灣後,姚啟聖自知功成身退的時候到了,況且自己年事已高,幹事創業、名留青史的心願已經完成,沒有必要繼續賴在官場上宦海沉浮。此外,人貴自知的姚啟聖,也十分明白自己的性格不適合在官場上打滾,時日久了難免重蹈以往一貶再貶的覆轍,倒不如急流勇退,保全身家性命,做些讀書閒居、頤養天年的樂事,豈不快哉!



康熙這邊,更多的大概是出於對周培公的愧疚之情。多年前的周培公,與現如今的姚啟聖,一個是平定三藩之亂,一個是收復臺灣,兩個都是漢人,兩個又都是功不可沒。然而,周培公在索額圖、明珠等滿族親貴的排擠下,被康熙安排到滿人的老家、冰天雪地的盛京監視為官,最終英年早逝、空耗虛度了十幾年光陰。今時今日目睹眼前的姚啟聖,怎能不讓康熙勾起舊日的情懷。

康熙對朝臣的保護,除了姚啟聖之外,還表現在了從小一塊長大的魏東亭身上。藉著祭拜明孝陵時朱三太子的刺殺未遂事件,康熙用心良苦得將這位發小貶官到了臺澎當縣令,使之遠離索額圖、明珠黨爭的漩渦中心,最後也得以善終。


劇透歷史


《康熙王朝》中,姚啟聖有經天緯地之才,從封疆大吏一級級向下做到了九品(類似弼馬溫的職位),大清的各級崗位都做過一遍。因周培公舉薦,康熙重新啟用姚啟聖,讓其統籌收臺事務。大功告成之後,姚啟聖辭官歸隱,激流勇退。姚啟聖的退隱,有個人原因,也受到朝中形勢的左右,他是順勢而為。

姚啟聖做遍了朝廷上下所有的崗位,風光過,得意過,也失意過。完成康熙交代的任務後,姚啟聖已經年近古稀,是時候頤養天年了。世界是年輕人的世界,姚老師上年紀的人了,要給後人讓路。當初,姚啟聖寧願去三里河馬場養馬,也不願為官,就是因為他嫉惡如仇,看不慣官場的風氣。他的個性與整個大清官場的作風,格格不入。

知進退是為官之道,也是自保之道。功高蓋主如果不及時剎車,後面的萬丈深淵就會等著他。陶啟聖是一位帥才,收回臺灣他居功至偉,已經引起朝廷上某些官員的嫉妒,倘若再不收手,就等著被明珠等人彈劾。在平臺的過程中,姚啟聖也得罪過不少朝廷官員,索額圖、普賴都因他而利益受損。他在朝堂,遲早會被索額圖等人秋後算賬。歷史上,被卸磨殺驢的功臣比比皆是,姚啟聖是個聰明人,知道韓信的下場,懂得學習張良。

在康熙心裡,在朝廷上,一直存在滿漢之別。尤其是康熙,始終都是滿清貴族利益的代言人。滿人立功升官發財成了天經地義,漢臣芝麻綠豆大點功勞就會引起不滿。康熙在用漢人的時候,也會防著漢人。康熙任命姚啟聖負責全部平臺事務,結果又給姚啟聖添堵,明珠、索額圖等人牽制他,甚至想稀釋他的功勞。滿人對姚啟聖的牽制,給他的工作造成極大的麻煩。

姚啟聖心裡清楚,康熙先是滿人的利益代言人,其次才是天下的皇上。在大清朝堂之上,漢臣不好當,周培公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案例,立下汗馬功勞卻被扔到冰天雪地。既然康熙不能完全信任,姚啟聖又不想重蹈周培公覆轍,只能歸去來兮。當姚啟聖說回家丁憂的時候,康熙借坡下驢說不給他官做,連挽留的意思都沒有。在康熙心裡,姚啟聖已經死了一萬次,早就該回家抱孫子了。

姚啟聖深得聖心的是他的才能,不是他本人,當康熙需要的時候可以用一用,不需要的時候就可以束之高閣了。姚啟聖知道自己該扮演一個什麼角色,恪守本分,功成身退是他的最佳選擇。


秋媚讀史


在劇中,康熙對姚啟聖真是又愛又恨,愛的是他的才,恨的是他的“傲氣”。

當然,康熙最恨的恐怕是姚啟聖身後所代表的傳統的漢族士族,如同康熙在劇中所說的,這些士族看不起滿人,自認為自己擁有5千年文明,看不起這些騎著快馬手握彎刀入主中原的蠻夷,而姚啟聖更是恨不得每一個毛孔都散發著這股子自負氣息,他看不起滿人,自然也看不起皇上,他覺得皇帝不配做可以駕馭他的伯樂。

皇帝確實拿姚啟聖也沒辦法,這傢伙把大清的各級官員從上到下做了個遍,最後用養馬的方式去諷刺清廷—我養馬都比伺候你們強。

姚啟聖,軟硬不吃,但是確實有非常有能力,這讓皇帝恨啊,在心裡都殺了他上千次了,最終皇帝和姚啟聖敞開心扉,又燒了順治皇帝的相關遺詔,費了好一番周折,這才暫時地收了姚啟聖的心。

於是,姚啟聖從一個管馬的從九品小官,搖身一變成了總督大人,最終用了幾年的時間,在幫助清廷收復臺灣的事情上,立下了不世之功。

隨後,他就請求皇帝“告老還鄉”了。

一個封疆大吏,又立下蓋世之功,能如此急流勇退,真的非常難得。

自然,從劇中視角來看,姚啟聖在順治朝大起大落,被永不錄用,到康熙皇帝這裡,幸得發掘,再次啟用,用承擔了收復臺灣的偉業,對姚啟聖來說有生之年也足夠了,他並不貪圖官場上的這些榮辱,能完成一些建功立業的大事情,他也很知足了。

說的不好聽一點,這幾年的官場生涯,康熙和姚啟聖可以算是彼此“利用”的關係,或者說是一種合作的關係,姚啟聖雖看不起滿人,但見康熙爺學富五車、言行舉止堪稱千古明君,他打心眼裡是佩服康熙的,他接了福建總督的位子,也能把事情幹好,康熙也是由衷地感嘆:身邊要是多幾個姚啟聖這樣的人就好了。

雙方彼此其實都知根知底,李德全也說:姚啟聖有些地方像皇上,而姚啟聖做事也很有分寸,他既不會像周培公那樣頂撞康熙,也不會像李光地那樣對康熙完全服從,他只是藉助皇帝這個平臺,能做些大事,了了自己的官場夙願。

在明珠自作主張招撫臺灣失敗後,也經歷了和明珠的明爭暗鬥,姚啟聖也明白康熙的重心還是在滿人大臣身上,明珠既然被召回朝廷,那福建這邊總得有人出來承擔招臺失敗的責任,於是自己乾脆就辭官丁憂去了,其實也是給皇帝一個臺階下。

皇帝對姚啟聖真是又愛又恨,看到姚啟聖的奏報,康熙感嘆說“朕把這個姚老頭子也得罪了”,其實裡面飽含了對姚啟聖的肯定和無奈,最後,康熙用痛斥姚啟聖的方式給他一道聖旨,把姚啟聖“罵”的心悅誠服,開心異常。如那句“朕越是罵他,他和朕就是越貼心。”

姚啟聖再有才,但過於憤世嫉俗,個性孤傲,他在這個官場待不了多久,平臺事務結束後,他早晚會走上週培公的老路,對此,康熙也很清楚,索性就給他封了個西湖侯,給他賞賜了大宅子還有很多書籍,打發他去安度晚年去了。

這樣對姚啟聖其實也挺好,畢竟也70歲的人了,再做官下去也很累,不如急流勇退,回家做個鄉紳,每天看看書、享享福,挺好。


雲中史記


可以說,在《康熙王朝》中,最瞭解姚啟聖的人不是別人,就是康熙。

姚啟聖在順治朝從一個一品大員輾轉做到九品養馬官,隨後被順治永久封殺,皆因他不按常理出牌,恃才傲物,且又待人刻薄,尤其對滿人主政中華常懷不滿之心。本以為他的一生就是這樣了,結果到了晚年,他終於遇到了自己的知己和伯樂,那就是康熙。



康熙與姚啟聖的關係,真是可以用相愛相殺來形容。最開始康熙為了讓他心服口服地為我所用,狠狠地整治了他一番,最後燒掉了先帝對他“永不錄用”的詔書,才徹底收服姚啟聖。

但姚啟聖並不是那麼容易掌控的,他是一個狠角色,被派往福建主持平臺事宜之後,康熙對他也是既用且防。康熙不止一次違背姚啟聖的意願,干預平臺方針,姚啟聖也知道康熙的想法,屢次用各種辦法巧妙應對,主動背鍋回家丁憂,康熙又一次次地用一紙上諭把他連罵帶勸地拽回來繼續主持平臺之事,而且越罵越貼心,但就是不承認自己舉措失當,因為皇上從來都是對的。



當然康熙並不是一點都不生氣,他自己不止一次說過,朕在心裡已經把姚啟聖這個老傢伙殺了一萬遍了。畢竟貴為帝王,從來都是殺伐決斷,一應出自朕意,誰敢給他找氣受?周培公出言無忌,又立下大功,最後不還是被扔掉盛京,抱病而終?但為了平臺,康熙多次容忍了姚啟聖的脾氣,雙方在互相磨合中,終於完成了平臺大計,一舉蕩平鄭氏家族,將臺灣收入囊中。

而在最後論功行賞時,康熙把姚啟聖封到杭州去做西湖侯。其實康熙對姚啟聖太瞭解,他這樣的刻薄之人呆在朝廷裡才是最危險的,沒了平定臺灣的大事,不知道哪天他那張惡毒的嘴惹到了誰,到時候沒人能保得住他,倒不如給足他富貴和禮遇,讓他遠離這朝堂之上的紛紛擾擾,整日有喝不完的茶看不完的書,做一個可以開懷大笑的富家翁,也勝過像之前的周培公,被遠遠地扔在盛京鬱鬱而終的好。



姚啟聖也理解康熙的心意,所以很開心地接受口諭,並欣慰地笑說,皇上真是千古聖君。


達摩說


姚啟聖恃才傲物憤世嫉俗,精通清廷律例,藐視朝廷官員,譏諷皇親國戚。很多人拿他都沒有辦法,對至高無上的皇權也是冷嘲熱諷,寧願在荒原餵馬也不願意入朝做官。固守漢族的王道,始終認為滿清人蠻夷草寇,駿馬彎刀只能成一時之雄,配不上孔孟之道、黃河長江,遠遠比不上漢人5000年的文明。

姚啟聖從皇上龍輦中的眾多典籍知道,康熙學識如淵似海貫通今古,不讓任何當代宗師。康熙為了收攏人心,破祖宗先例,燒了順治的旨意(姚啟聖之人。 孤傲自許放浪形骸。 忤逆有司 踐踏律法。著剝奪官職, 發往邊疆充軍,永不錄用),破例錄用他,知人善用,委以平臺重任,讓孤傲的姚啟聖心服口服。

對待平臺方略,他主張在威服的同時,尤為注重恩服,以攻略為主戰略為輔,二者結合,恩威相濟,撫剿並用。他既知海戰又知陸戰,既知滿又知漢,是曠世奇才。

堅持三必剿, 其一鄭經等人孤懸海外,早有列島為疆,另立皇朝之心,首在剿其心, 其二臺灣水師所以橫行無忌,是因為臺灣水師勝於大清, 二在剿其兵。其三 臺灣荒蠻之地,既缺人又缺糧,無論軍需民用全仰仗於大陸通商,三在剿其海路。姚先生對臺灣是瞭如指掌招招打在要害上。

三必剿僅僅是威服,欲使臺灣長治久安,還必須有三必撫。 正經之父鄭成功。。從我何蘭洋毛子的手中。收復了臺灣。 可謂中華萬世之功。一撫慰祖上之功業。 臺灣百姓是內陸血脈, 他們可不願意與大陸一刀兩斷。成為海外棄子,二撫其民。 民心不可欺。要不可棄, 撫慰延平王正經。朝廷平臺之後,臺灣居民人人皆大歡喜。 唯一不歡喜的只有正經一人。從此以後,他從王位上掉下 成為臣成為民, 甚至成為階下囚。簡直生不如死,三撫慰鄭經,姚啟聖對臺灣是瞭如指掌,招招打在要害上。

姚啟聖晚年能遇到明君,讓他有生之年再次有所作為,施展了全部才華,但是他深知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兇險,不留戀官場上的榮華富貴,見好就收急流勇退。他向康熙辭行時說道:自己熱鬧過了也老了, 就想回家讀讀書、釣釣魚,過幾天清閒日子,已經很知足了。康熙對他可是又愛又恨,但是他更愛才,最後封他為杭州西湖候 ,還附帶一座行宮和一千三百卷珍本古籍,姚啟聖以他的絕世智慧,功成身退得以善終。


小俠影話


不要受電視劇《康熙王朝》誤導,現實中康熙帝對姚啟聖可以是用“又愛又恨”來形容實不為過,愛是愛其才,恨是恨其心。姚啟聖有治邦之才,幫助施郎收復臺灣有他一半的功勞。康熙深知其才並愛其才幹。

但是呢,姚啟聖這人不喜歡康熙帝。準確點說,是不喜歡統治階級。姚啟聖屬於那種蔑視皇權且內心清高的人。康熙帝當然看出姚的“貌合神離”來,雖然表面上不違抗皇旨,但內心是不臣服的。所以康熙帝曾說過“我恨不能殺姚十次也不能解恨”。當皇帝的最不能容忍臣子不真心忠於自己了。

但是康熙帝畢竟是明君,雖然從感情上來講,他很痛恨姚啟聖這種人,也貶過他幾次。但是一直沒有殺他。

至於樓主所言“功成身退不願為官”是電視劇歪曲歷史,真實的姚啟聖是另一個樣子。

依據《清史稿》記載,姚啟聖年少時像梁山好漢一樣,喜歡見義勇為,該出手就出手。早在順治初年,由於遭到土豪欺負,所以當兵投靠了清朝當了官,殺死土豪之後,又棄官回家,這是姚啟聖第一次辭官。

到了康熙二年,也就是1663年,姚啟聖參與科舉考試,考中之後被任命為廣東香山縣令,後來由於私自開放海禁,被罷官。這是姚啟聖第二次離任。

這兩次做官品級都不高,不像《康熙王朝》中官越做越小。

康熙十三年,耿精忠造反,姚啟聖父子招募數百名兵勇投奔康親王。第二年由於戰功,姚啟聖被破格選拔為溫處道僉事,官位也不高。

耿精忠投誠後,朝廷選拔姚啟聖擔任福建布政使,相當於福建的副省長了,派他帶領部隊征伐鄭經。康熙十六年1677年,姚啟聖打敗鄭經,完全佔領了漳州、泉州。鄭經戰勝逃到廈門。

《康熙王朝》裡由於鄭經屢次入侵騷擾,姚啟聖實行海禁,迫使沿海居民內遷。歷史真實情況是,姚啟聖懇求政府開放海界,恢復百姓的常業。至於鄉民挖姚啟聖的祖墳就更是扯蛋了,姚啟聖是浙江會稽(今紹興)人,祖墳怎麼可能在福建呢?

另外《康熙王朝》裡姚啟聖不贊同明珠和鄭經的和談附庸,而真實情況是姚啟聖是贊同的,只是後來康熙帝不贊同,敦促水師提督施琅進軍征討。


段子界扛把子哥


近兩年的清宮劇火的一塌糊塗,小編認為最火的還是康熙和乾隆這兩位皇帝。別的皇帝好像沒啥印象,但對這兩位皇帝的形象那是刻在了腦子裡了。

康熙是為明君,這在歷史上都是有記載的。

在康熙執政的時候,在他的手下,有很多了不起,並在歷史記載上留下名字的大臣們。

如:索額圖,施琅,明珠,姚啟聖,張廷玉,周培公,李光地等,他們各自在官位上各展所長,幫助康熙平定不安因素,穩固了大清江山。

姚啟聖就是這些有功大臣中的一員。他才華橫溢,恃才傲物,天生骨子裡就有一股犟勁,就是這麼一股勁讓康熙對這位帥才又愛惜又憎恨。

姚啟聖是個正直的人,他飽讀詩書,考取過鄉上的第一名,是個才子。

在《康熙王朝》中有這麼一段表現出了姚啟聖的可愛和大智慧。

施琅向姚啟聖下跪訴苦,說各將士對他發號的號令不服從。

於是,這個一身布衣的姚啟聖換了官服,一路小跑來到海邊為施琅樹威信,使得各將領一起脫鞋和施琅在甲板練兵。

姚啟聖在這裡並沒有因為自己是施琅的老師而自居,而是以大局為重,幫助施琅,為國效力。

就憑這點就可以看出,雖然姚啟聖清高,恃才傲物,但在關鍵時刻還是分得清孰重孰輕,是個非常智慧的忠臣。

影視劇中姚啟聖看起來還有些矯情,最後康熙容許讓他為家人丁憂。

這也是之前姚啟聖總是提起的家事,正好,康熙來個順水推舟,滿足了他的請求。

這也是姚啟聖想要的結果。自己的工作完成了,明白該退休了,常言道“伴君如伴虎”,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誰知道哪天,康熙會不高興了找茬呢!

劇中姚啟聖的筆墨不是很多,但非常有看頭,不妨和小編一起再重溫一下《康熙王朝》這部劇,一定會有收穫。


24幀半


農村學堂認為:姚啟聖能夠收復臺灣,當然也能夠明白康熙帝的用人之心。理由如下:

一是姚啟聖知道周培公的下場是如何的。

二是姚啟聖明白康熙帝不可能真正把權利交給漢人,至始至終把權利集中在滿人手中,漢人永遠也不會得到很高的權利,這也是清朝後來滅亡的一個原因,雖然後期改革都是在外國人的逼出來的,就算四大名臣加上一個袁世凱也無法改變清朝的命運,漢人至始至終都沒有一個有好高的官位。

三是姚啟聖明白,朝庭是滿人的朝庭。就算康熙把高位封於姚啟聖,但滿人臣子也不會饒過姚啟聖。都會處處刁難姚啟聖。姚啟聖也看明白了的。

四是姚啟聖明白,收復臺灣雖是自己功勞,但朝庭方面不會這樣認為,功高蓋主必遭殺害。與其那樣,不如藉機請假還鄉。

五是姚啟聖明白,之前吳三桂、周培公的下場,必然自己也會料定一二,只得借假還鄉才是最好的歸宿。

喜歡我的觀點,就關注農村學堂。







農村學堂


《康熙王朝》中深得康熙喜歡的兩個重要大臣一個是周培公,另一個是姚啟聖,這兩個人有兩個相似的地方。

一是他們倆都是漢人,二是他們都在康熙王朝打江山時立下了汗馬功勞。

要知道滿清政府對於漢人一直心存芥蒂,周培公雖說是漢人,但他能力出眾。

在平定三藩之亂時,充分發揮了他作為撫遠大將軍一職,統領大軍平定了察哈爾王,隨後又讓王輔臣投降。

康熙求賢若渴,但也生性多疑,特別是對漢人,因此對於周培公舉薦的人選姚啟聖,做足了調教的功夫。

第一,康熙深知姚啟聖有了兩大愛好,愛看書、愛說話,一開始就給姚來了個下馬威,將其禁閉了三個月,除了好吃好招待,沒有書看,沒人與他說話。

第二,一次康熙和姚啟聖一同坐車,皇帝遞給他一本書《士林軼語》讀,下車時姚順手將書放在懷裡準備帶回去讀。

康熙看見了突然說,自己平生有兩樣東西從不送人,嬪妃和自己讀過的書,姚聽後心驚膽戰,但康熙又說,這本書自己還沒讀,將姚啟聖那顆懸著的心又落了上來。

第三,姚啟聖作為漢人雖然投靠了清朝,但他從心眼裡瞧不起清朝,他性格豪放,敢於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他藐視朝廷的態度被康熙看在眼裡,記恨在心裡。

在《康熙王朝》中,有一次康熙大罵姚啟聖:姚啟聖我沒有殺你,但我在心裡已經殺你一千次了。

你看不起滿人,有才卻不願為國效力,你藐視朝廷官吏和皇親國戚,甚至藐視皇帝,所以你去寧願去養馬,也不出來做官。

康熙把姚啟聖看得很透,他罵姚啟聖,是為收服姚啟聖,康熙是一個自負的皇帝,不僅博古通今,而且有經緯之才,他幾句話就抓住了姚啟聖的痛點。

一個高高在上的皇帝能夠對他內心如此瞭解,這對姚啟聖來說有些震撼。

作為一個深諳自己內心的君主,作為一個滿腹經綸的皇帝,康熙的洞見和學識,讓姚啟聖折服。

最終,康熙皇帝通過恩威並重,授予姚啟聖重任。姚啟聖也的確沒有讓康熙看走了眼,

他開足了馬力,躍馬揚鞭、報效朝廷。

姚啟聖上任期間,做了令康熙刮目相看的幾件大事,如平定三藩、平定招撫鄭軍、壯大水師、發展經濟、薦舉賢良等等事件上做出了卓越的成就。

要說他做的最突出的事件那就是收復臺灣。

常人看來是施琅率領軍隊收復了臺灣,但是若沒有姚啟聖前期的準備與輔助, 施琅不會輕易取勝。

在收復臺灣的過程中,姚啟聖不惜自己的錢財,將家中值錢的金銀珠寶甚至妻妾的首飾都捐了出來,鼓舞了清軍的士氣,在平復臺灣的一戰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姚啟聖收復臺灣歸來,康熙提出要重用他,功成名就之時,姚啟聖看透了官場之道,卻急流勇退,主動請辭。

這是因為,經歷了官場上的起起伏伏,姚啟聖深諳官場之道,他早已看清了官場的水深,人心叵測。

他的推薦人周培公,能力出眾,為朝廷立下汗馬功勞,盡心盡力卻落得個不被康熙信任,鬱鬱而終的下場。

所以收復臺灣歸來,姚啟聖決定告老還鄉,皇上賜他一座行宮、大量藏書,以此頤養天年,為自己的一生畫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