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焚香”奢靡成風,一克香料居然比金子還貴,究竟是真是假?

宋朝大詩人陸游,曾發自內心的感嘆:

車馳過,香菸如雲,數里不絕,塵土皆香。——《老學庵筆記》

這句話雖短,卻將宋朝“焚香之風”描寫的淋漓盡致,一車駛過,攜卷漫天塵土,卻盡是燻蘭香,恐怕也是宋朝獨有的風情。

我想,假如拉開宋朝的文化大幕,那麼“焚香文化”在整個宋朝歷史的舞臺上,絕對佔有一席之地。

宋代“焚香”奢靡成風,一克香料居然比金子還貴,究竟是真是假?

由於士大夫群體對文藝不遺餘力的追求,使得衍生出的雅趣種類非常繁多,而焚香更可算得上是雅趣活動中受眾最為廣泛,且最為奢靡的佼佼者。

宋代一些文人在進行創作時,必有焚香而伴,若無煙蘊繚繞,則無法刺激寫作靈感,比如寫出過《墨池記》的大文豪曾鞏,就為自己專門建了一座書齋,取名為“凝香齋”。

每次寫文,必先焚香,如此才能文思泉湧,後來為了表達對這座書齋與焚香的喜愛,曾鞏還專門題了一句詩:

沉煙細細臨黃卷,凝在香菸最上頭。——《凝香齋》

誠然這些都是文人的雅趣,是屬於精神層面的追求,那咱們就來說些實際的,依照香料的品級不同,大致可從三個方面來細緻的瞭解焚香文化:

一、焚香作用,目的:

首先開宗明義,焚香並非宋代獨有,早在周朝時,焚香便是一種重要的祭祀活動,為“三祀”之一:

《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

大家且看頭一句:以禋祀祀昊天上帝。

其中的“”字,正是表示“燃火放煙”之意,有專門負責煙祀的官員,通過燃放香料與煙,來祈求上天降福。

(注:禋(yīn),古代祭天時升煙的一種儀式。)

宋代“焚香”奢靡成風,一克香料居然比金子還貴,究竟是真是假?

這可算是帶有宗教性質的焚香活動,而再往後,歷經千百年發展,焚香慢慢褪去了神秘的外衣,逐漸成為貴族階層所鍾愛的日常事物,如漢代,在服侍貴族穿衣前,婢女要手捧薰香,以此除去衣物或人體上的異味。

《漢官儀》:伯使從至止車門還,女侍史絜被服,執香爐燒燻,從入臺中,給使護衣服也。

於此可知,薰香從古到今,歷經了從“祭祀”所用,再到“薰香”的轉變,那麼到了宋朝,又演變出何種作用呢?

答案正是“養神靜氣”。

宋代“焚香”奢靡成風,一克香料居然比金子還貴,究竟是真是假?

北宋著名詩人顏博文,曾經在所著《香史》中,描述過薰香的具體功效:

不徒為燻潔也,五臟惟脾喜香,以養鼻通神,觀而去尤疾焉。

這句話的大意為:

薰香不只有潔淨體味的作用,還能讓五臟六腑感到舒適,養鼻通神,長時間使用,更可祛除一些疾病。

暫且不論是否真能醫治疾病,但宋朝時的士大夫們,對薰香還是抱有如上的普遍共識,即,將薰香當做一種對人體有益的行為,對身體健康更是大有好處。

宋代“焚香”奢靡成風,一克香料居然比金子還貴,究竟是真是假?

而文人墨客們,自然是將薰香當做靜氣安神,激發靈感的必備物品。

如陸游,作詩前,就要先焚香,曾有詩云:

獨坐閒無事,燒香賦小詩。——《移花遇小雨喜甚為賦二十字》

如此來說,焚香在宋代,屬於文人所追求的精緻生活的代表物,以及能從側面展現出,宋時文人們將焚香看作是一種身份認同,表現出同屬文人的文化趣味與高雅格調。

宋代“焚香”奢靡成風,一克香料居然比金子還貴,究竟是真是假?

陸游焚香

對待焚香,並非少數人群的小眾愛好,也並非標榜自身的與眾不同,相反卻是把焚香當成一種非常普遍的日常習慣來看待,對待焚香的態度也極為認真。

除此之外,焚香在宋朝時,也屬於一種營造氛圍的交際品,假如人們見面交際,或商家接待客人,則也要焚香,以此增添談話時的愉悅感,使人們能迅速從緊張的氣氛中放鬆下來,如《歸田錄》中所載:

今人燕集,往往焚香以娛客,不惟相悅然亦有謂也。

這段描寫,說的正是聚會時焚香以增添氣氛,能使人們迅速放鬆,可見薰香除了是私人性質的雅趣,也兼具群體社交的廣泛作用。

宋代“焚香”奢靡成風,一克香料居然比金子還貴,究竟是真是假?

總結來說,從周朝時期的“祭祀用品”,再到秦漢之時的“貴族日用”,直至宋朝時的“文人必備”,焚香歷經千年發展,逐漸日常化,平民化,並且被視作一種高雅的情趣與養生之物,而從貴族用品逐漸轉移到士大夫群體之中,為宋朝時的文人墨客,增添了幾分格調與高雅的同時,也讓我們後人從中窺探到當時的社會面貌,以及文人所崇尚的靜心之道,當然,這也與儒家所提倡“養德靜心”的思想密不可分,整體展現出宋時文人對於精神層面安寧富足的實質追求。


二、香料的品級,價格。

自古焚香所用香料,並非中土特產,尤其是宋代以前,最遠追溯到漢朝,由於張騫出使西域,開創了輝煌的絲綢之路,眾多西域特產也開始向中原地區流通,香料便在此列。

《宋書·范曄傳附孔熙先傳》:甘松、蘇合、安息、鬱金、 多、和羅之屬,並被珍於外國,無取於中土。

說到品級,自然免不了依照產地,作用等客觀因素標價一番,而焚香所用香料自古便是稀缺品,價格之昂貴,令尋常百姓望而卻步,一度成為奢侈品。

宋代“焚香”奢靡成風,一克香料居然比金子還貴,究竟是真是假?

奇楠沉香

如最為昂貴的龍涎香,《嶺外代答》中專門用一整篇描述過龍涎香的奇異:

人云龍涎有異香,或雲龍涎氣腥能發眾香,皆非也。龍涎於香本無損益,但能聚煙耳。和香而用真龍涎,焚之一銖,翠煙浮空,結而不散,座客可用一翦分煙縷。此其所以然者,蜃氣樓臺之餘烈也。

這段奇異的描述,大概是說龍涎香只需要“焚之一銖”,便能“翠煙浮空,結而不散,蜃氣樓臺之餘烈也。

(銖,古代重量單位,舊時24銖約等於“一兩”。)

由此可見這種頂級香料的奇異,而關於龍涎香,另有一則趣聞,傳說當年宋徽宗本人,酷愛焚香,然而當他第一次見到龍涎香,竟不知為何物,更不知如何使用,為此還鬧出過一段笑談。

宋代“焚香”奢靡成風,一克香料居然比金子還貴,究竟是真是假?

宋徽宗

《鐵圍山叢談》:奉宸庫者,祖宗之珍藏也。政和四年,太上始自攬權綱,不欲付諸臣下,因踵藝祖故事,檢察內諸司。時於奉宸中得龍涎香二,琉璃缶、玻璃母二大篚。…香則多分賜大臣、近侍。其模製甚大而質古,外視不大佳。每以一豆大爇之,輒作異花氣,芬鬱滿座,終日略不歇。於是太上大奇之,命籍被賜者,隨數多寡,復收取以歸中禁,因號曰“古龍涎”,為貴也。諸大璫爭取一餅,可直百緡,金玉穴而以青絲貫之,佩於頸,時於衣領間摩挲以相示。坐此遂作佩香焉。今佩香,蓋因古龍涎始也。

這段典故記載雖長,但簡單來說,正是:

宋徽宗偶然得到一塊龍涎香,結果摸不著頭腦,既不知是何物,也不知如何使用,乾脆就賞賜給了身邊的大臣與近侍,結果回到宮裡,宋徽宗突發奇想,掰下來一小塊,用香爐焚燒,結果令人驚奇的事情發生了。

當點燃這小塊香料後,當即“芬鬱滿座,終日略不歇”,於是大為震驚的宋徽宗,不顧皇帝面子,當即派人去找之前的大臣近侍,把賞賜出去的龍涎香悉數討回,隨後經過一番查證,得知此物為“

古龍涎”,徽宗大悅,將其視為香中貴品。

宋代“焚香”奢靡成風,一克香料居然比金子還貴,究竟是真是假?

從“可直百緡”,便可大致推測出文中所述龍涎香的價格,在宋朝,一緡相當於一兩白銀,而百緡雖然並未說是具體多少緡,但古人敘述某種數量時,通常會用“三,百,千”此類較為模糊的方法,所以姑且認為此處的“

百緡”應最少在“五百緡”之上,即五百兩白銀,而在宋朝時,二百兩白銀,足以買一座江南地區的豪華園林,可想而知香料價格之不菲。

另在宋代名書《香譜》中,作者洪芻chú)更是直言:

每兩與金等,舟人得知則鉅富矣。

而比較次等的香料,如“白篤耨香”這類產自於東南亞(柬埔寨)的名貴香料,更是“每兩值錢二十萬”。

宋代“焚香”奢靡成風,一克香料居然比金子還貴,究竟是真是假?

篤耨

《高齋漫錄》宋·曾慥 :薛昂 言:白篤耨初行於都下,每兩值錢二十萬。 蔡京一日宴執政,以盒盛二三兩許,令侍嫗捧爐巡執政坐,取焚之。

頂級香料之昂貴天價,由此可見一斑。

當然,以上所述是頂級香料中的“龍涎香”,除此之外,宋人焚香的常用香料,還是集中在“甘松,蘇合、安息、丁香、沉香、檀香、麝香”等,依據產地,品級等客觀因素,價格自然也是從高至低,大相徑庭。

宋代“焚香”奢靡成風,一克香料居然比金子還貴,究竟是真是假?

但總的來說,當時的士大夫群體,尤其是讀書人經過科舉步入仕途以後,經濟實力也隨之提高,所以還是有能力消費,因此在宋朝的社會活動中,文人士大夫追逐名貴香品儼然成風,為求一香而不惜散盡千金者,更比比皆是,也為坊間百姓所津津樂道。

(因所涉及種類繁多,形式繁多,科目繁多,均達百種,在此便不再贅述,對香料種類感興趣的朋友,可自行搜索明代學者周嘉冑所著香料百科《香乘》,一閱便知。)


三、焚香志趣活動,在宋朝時所代表的精神意義。

我在上文中提到,焚香與儒家所提倡“養德靜心”的思想密不可分,這屬於一種“將思想化作實際形式”的追求。

因為宋朝文人熱衷於靜謐的創作環境,所以在長期的創作過程中,逐漸思考出人與自然的深刻關係。

通俗來說,儒家提倡的“

養德靜心”,是一種內在思想,而這種思想催生了宋代文人在生活中的種種雅趣追求,這些追求或許是焚香,或許是下棋,或許是書法,但凡能修身養性的愛好,都能被當做是一種為了達到養德靜心的目的,從而採取的方法。

比如古人下棋,在靜謐的過程中,通過深入思考棋局的變化,就能達到“養德靜心”的目的,從而提高自身的內在涵養。

這正是一種“將思想轉變為實際”的形式。

宋代“焚香”奢靡成風,一克香料居然比金子還貴,究竟是真是假?

反過來說則是,宋人認為,通過焚香這一具有高雅性質的行為,可達到“養德靜心”的目的,從而能夠在創作中更好的與自然相接觸,產生靈感,體驗到一種純真的創作心態,激發內心深處更多的創作熱情。

從這個角度來說,焚香在士大夫群體中,實際上已經脫離了原有的世俗之意,而變成了一種可連接人與自然的媒介,文人在創作中,經過焚香的安寧作用,與自然融為一體,靜心養氣的同時,產生深刻的思考,從而將這種思考付諸於作品,所以焚香才會逐步受到文人墨客的鐘愛,其背後所代表的精神追求以及深層次的含義,受到宋朝時的文人們廣泛認可,並通過大量與之相關的文學作品所體現。

如陸游曾在詩作《義方訓》中直言:

空庭一炷,上達神明。

他認為在書齋中焚一炷香,可與上蒼進行對話,雖然這本身帶有封建社會下的迷信色彩,但結合當時的社會整體認知來看,這是陸游所認為的能與天地萬物進行溝通的重要手段,而這種思想的本質,實際上就是陸游經過焚香後所產生的思考,更符合古代社會所崇尚的“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

大文豪蘇轍在對“人與天地的關係,以及要形成關係需要媒介”這一問題進行思考後,便曾直言:

今誠忘物我之異,使此身與天地相通,如五行之氣中外流注不竭。——《龍川略志》

宋代“焚香”奢靡成風,一克香料居然比金子還貴,究竟是真是假?

蘇轍

總結來說,宋朝時的焚香文化,雖看似有些曲高和寡,是文人,尤其是“有錢文人”的精神玩物,但結合當時整體崇尚文學的氛圍來看,也是一種基於文人群體而產生的思想認同。

有了焚香文化,文人便能“以香會友,以香為詩,以香為趣”,並且在此基礎上,創作出充滿人文關懷的作品,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恰恰是宋時文人最高層次精神追求的體現,而自周朝時一脈相承的焚香文化,更展現出中華文明千年來的源遠流長,乃至傳續至今,仍作為一種文化留存於世。

而中華民族的璀璨文明,正是由類似於“焚香”等自成一體的種種文化,逐漸匯聚成一座雄偉的文化山峰,屹立於世界文明之林,作為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元素,而在人類文明的歷史上熠熠生輝,永垂不朽。

——————

宋代“焚香”奢靡成風,一克香料居然比金子還貴,究竟是真是假?

——————

參考文獻:

《老學庵筆記》:車馳過,香菸如雲,數里不絕,塵土皆香。

《凝香齋》:沉煙細細臨黃卷,凝在香菸最上頭。

《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

《漢官儀》:伯使從至止車門還,女侍史絜被服,執香爐燒燻,從入臺中,給使護衣服也。

《香史》:不徒為燻潔也,五臟惟脾喜香,以養鼻通神,觀而去尤疾焉。

《移花遇小雨喜甚為賦二十字》:獨坐閒無事,燒香賦小詩。

《歸田錄》:今人燕集,往往焚香以娛客,不惟相悅然亦有謂也。

《宋書·范曄傳附孔熙先傳》:甘松、蘇合、安息、鬱金、 多、和羅之屬,並被珍於外國,無取於中土。

《嶺外代答》:人云龍涎有異香,或雲龍涎氣腥能發眾香,皆非也。龍涎於香本無損益,但能聚煙耳。和香而用真龍涎,焚之一銖,翠煙浮空,結而不散,座客可用一翦分煙縷。此其所以然者,蜃氣樓臺之餘烈也。

《鐵圍山叢談》:奉宸庫者,祖宗之珍藏也。政和四年,太上始自攬權綱,不欲付諸臣下,因踵藝祖故事,檢察內諸司。時於奉宸中得龍涎香二,琉璃缶、玻璃母二大篚。…香則多分賜大臣、近侍。其模製甚大而質古,外視不大佳。每以一豆大爇之,輒作異花氣,芬鬱滿座,終日略不歇。於是太上大奇之,命籍被賜者,隨數多寡,復收取以歸中禁,因號曰“古龍涎”,為貴也。諸大璫爭取一餅,可直百緡,金玉穴而以青絲貫之,佩於頸,時於衣領間摩挲以相示。坐此遂作佩香焉。今佩香,蓋因古龍涎始也。

《香譜》:每兩與金等,舟人得知則鉅富矣。

《高齋漫錄》宋·曾慥 :薛昂 言:白篤耨初行於都下,每兩值錢二十萬。 蔡京一日宴執政,以盒盛二三兩許,令侍嫗捧爐巡執政坐,取焚之。

《義方訓》:空庭一炷,上達神明。

《龍川略志》:今誠忘物我之異,使此身與天地相通,如五行之氣中外流注不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