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中的詩詞,哪一句最打動你?

老張的貓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第一次看到這句話居然不是在課本上,蘇軾詩詞裡,中學裡面選了《飲湖上初晴後雨》《題西林壁》《贈劉景文》《念奴嬌 赤壁懷古》《定風波》《蝶戀花》《江城子 密州出獵》等等,就是沒有這首 《臨江仙》,以至於後來刷微博才看到,已經是大學以後了。

這句話,知道的有點遲。

蘇軾這兩句,包含了他自已的人生經驗、智慧、坎坷的命運。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蘇軾的一生,就是不斷被貶的一生。所謂問汝功業,實際上是歷數辛酸,一路向南,而這三個地方,代表了他人生的三個轉折關口。最後到了海南島,最南邊了。詩人一生都在路上,形跡漂流很多時候跟杜甫相似,但呈現出來的狀態完全不一樣。

我們現在看這兩句,非常坦然,不急不躁,不怨不怒,是經歷了風浪的無懼,也是達觀的態度使然。這是一種很高的體悟。

用之於旅行,還是比較淺的理解。


詩詞桃花源


《旅行撿詩》

1

左手推開春分

右手推開清明

閃出身子去旅遊

路很聽話也很配合

我們走到哪它跟到哪

但路也有累的時候

我們就和它擠在一起喘氣

2

北京的故宮是國家的

自私的兩眼使勁往裡裝

裝了皇尚裝娘娘

裝三宮六院七十二妃

至今,那個我還在故宮

怎麼叫他也叫不回來

3

坐火車去布達拉宮

總覺得身子很輕很輕

輕得就像西藏的藍天白雲

緣於將內心的

那口俗氣哈出去了

4

去四川九寨溝半路

忽聞那裡地震了

由於扭頭過急

旅遊這個詞受傷了

至今還在針炙按摩

今年能不能出去觀光

還要看旅遊這個詞

康復的狀況



根言木語


不到長城非好漢!

“不到長城非好漢”出自毛澤東主席1935年10月所寫的一首詞《清平樂·六盤山》。“不到長城非好漢”是指不登臨長城關口絕不是英雄。這反映了中華民族的一種精神氣魄,一種積極向上的奮鬥精神。

小時候讀過這句詩以後,長城一直就成了一種精神理想,精神目標。記得要去北京看天安門、去八達嶺看長城、去韶山看毛主席故居成了多年的夢想。

長大以後,第一次有機會出遠門是1996年到湖南,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旅遊是在長沙參加的“韶山——滴水洞——花明樓”一日遊,時間雖然很緊,但是讓我體驗了“來到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故鄉”那種自豪感。

說實話,由於工作的原因,收入的原因和方方面面說不明白的原因,能夠擁有真正意義上的旅遊還是不容易的。直到2010年,由於學校高考成績不錯,得到了一次到北京旅遊的機會,終於親自到了天安門廣場,參觀了故宮博物院,到居庸關登上了長城。

至此,算是圓了多年的夢。“不到長城非好漢”,到了長城未必是好漢!但不管怎樣吧,人總得有點兒夢想,有點兒追求吧!




金風359


最能打動我的旅遊詩詞,其實是廣告詞,那就是利群菸草在電視媒體中所播放的廣告。很難想象,一家菸草企業的廣告語,竟然可以把旅行的意義,提煉得這麼到位精準。

廣告中首先出現的,是一些人在旅途中的畫面:油菜花,草原騎馬,綠皮火車在風景裡緩緩駛過,一個人靜坐在車窗內,向外默默地看著風景。然後廣告詞以低沉的男聲腔出現:人生就是一次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靈,讓心靈去旅行……

那優美的風景畫面,讓人一見難忘。這精緻的句子,特別熨貼心靈。總之,只要看過一遍,這則廣告就很容易被記住。以致每次出行,只要一個人靜靜地隨車前行,都會忍不住想到這句廣告詞。

人生與旅行,有很強的相似性。在乎看風景的心情,遠比實現結果更為重要。人生也是如此,結果只有一個,但在過程中卻會有無數的精彩存在。

生活似旅行,有緣即同行!更多旅遊資訊或江南遊線路定製,請關注本號:【筆尖上的旅行】,一個致力於讓文字帶上趣味和態度的旅遊創作號!



筆尖上的旅行


若論旅行中的詩詞,倒是有一首詩讓梅園老人印象深刻,詩中有一聯千古傳誦的名句,足可見該詩在中國詩壇上的地位和影響,這究竟是一首怎樣的旅行詩,把梅園老人給打動了呢?下面聊一聊此詩。

商山早行

晨起動徵鐸,客行思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霸。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商山早行》這首五律名作是晚唐詞人兼詩人溫庭筠寫的,詩中的商山在今陝西省商縣東南,詩人曾離開長安途經此處,全詩描寫的是清晨行於商山的所見所感,前三聯突出了詩題的"早","晨起動徵鐸,客行思故鄉"清晨詩人聽到行旅起啟所搖動的大鈴(鐸),想到自已身在異鄉為異客,不免更加思念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還能看見昨晚的月亮,寒霜也沒有消退,"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枳花"在天色未明時顯得分外明豔,醒目,說明動身之早,尾聯呼應首聯,杜陵在今西安市東南,古為杜伯國,秦置杜縣,因漢宣帝築陵於東原上,故稱杜陵,溫庭筠的家就在杜陵附近,他也稱自己為杜陵遊客,詩中的"杜陵夢"正是思鄉之意。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歷來為詩評家所稱道,也為人們所傳誦,此聯的高明之處在於全是名詞,沒有一個動詞卻不顯得繁複單調,由六個名詞組成一幅美妙的畫卷,藉以表達詩人旅途的艱辛,整首詩妙處也全在這兒,這幅畫沒有主次之分,只有客觀的存在,雞鳴聲,清晨迷濛的月,行人的腳印,板橋,寒霜,這幅畫的各個部分早已融入旅人心中,讀者心中,詩人心中…


宋詳軍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亦有所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雅魯河蠶蛹


何日能重遊?---《憶江南》白居易


霜露既降


記得20世紀90年代,我去華東五市旅遊到了寒山寺,被導遊吟誦的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深深陶醉了。說實話在之前我根本沒有聽過這首詩,最後把這首詩背了個滾瓜爛熟。練書法了還是表演朗誦詩歌了,都成了我首選的一首詩。

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喬瑛兒


非常喜歡唐代詩人杜牧《山行》中的那首詩,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每當讀起這首,彷彿眼前浮現出一幅深秋山林,天空滿是絢麗晚霞,山間到處是紅似二月鮮花旳楓葉,群山峰巒處有一條石板小路通向山林深處,在那天際白雲相間處,有幾戶人家,詩人被這田原風光打動,於是停下車來觀看楓林美景。

詩句應景,景融於詩,人於其中,好一幅人與自然的和協畫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