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出——鄉愁、文化和價值觀

本文轉載自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SIFL2002),歡迎您關注他們!

文 | 陸銘(上海交通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注 | 本文為陸銘教授在第140期鴻儒論道的評議發言,經本人審閱

人口流出——乡愁、文化和价值观

我的發言題目是人口流出,當然我沒用“人口流失”這個詞,還有個副標題,三個關鍵詞——“鄉愁、文化和價值觀”。

今天龍老師講的話題涉及到人口的收縮,但是他同時也指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現象:很多中國的城市人口在收縮,但它做的規劃無一例外是增長型的規劃。這個現象之所以產生的原因,我認為有三方面:

第一,我覺得我們還是一個根深蒂固的不太相信市場的國家,社會各界總覺得如果把一些資源交給市場去配置,不會產生什麼好的結果,我想這個因素也是導致龍老師今天講的很多現象放在另外語境裡就絕對不是你今天這個用詞,可能不會用中性的詞,這是我的第一個看法。

第二,我覺得是跟政府行為有關,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地方政府都是考核它的招商引資、GDP和稅收的最大化,我們怎麼能允許一個城市人口收縮呢!就算人口收縮阻止不了,那我投資可以加劇,我可以問中央要補貼、建設用地指標,所以龍老師講的很多現象其實是地方政府做出來的,包括你剛才講的“東北規劃師”,就算他心裡面覺得不應該做增長型規劃,但他上級、甲方給他發包的時候,要求他做增長型規劃,所以這就是政府行為所致。

第三個是我今天講的重點,我覺得可能還是在理論和觀念上出了問題。我今天重點講第三個問題,講幾點作為評論,其實也是對龍老師今天發言的補充。

如何看待人口流出?

我想大家有一個共識,一個國家總人口給定的時候,人口流動其實是非常重要的資源再配置的過程,它在經濟發展當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與此同時,人類的技術、制度都在發生變化,比如說一個時代是靠馬車來做運輸、靠火車來做運輸,還是靠輪船來做運輸,這個技術的變化對於不同地區經濟增長潛力影響是非常之大的。還有制度,中國經濟如果要是封閉經濟,不做國際貿易,那東北好得不得了,因為東北有中國當年最好的基礎設施,還有計劃經濟時期的投入。如果中國經濟搞開放,長三角、珠三角有中國最好的內河航運加上海運的條件,而東北有大量的港口冬天是要結冰的,這個制度變化導致各個地方發展工業和服務業、包括高科技的優勢完全不一樣,這樣一來,其實人口的流出是伴隨著另外一個地區人口流入,在這個國家內部人力資源空間上再配置,也是反映了各個地區在經濟增長潛力上的變化。這是地理結合制度的綜合變化。

也恰恰因為這樣的原因,東北以前是人口流入地,現在變成人口流出地。對於這樣的事情,有很多不理解,人們覺得人口流出是壞事。龍老師今天的標題是“城市化的另一面”,既然有些地方人口流入,那一定有些地方人口流出,難道人口不流動是好的嗎?我們參照系到底是什麼?

這樣的認識就引出另外一個問題,人口大量向少數地區集中,對區域間平衡是什麼樣的影響?

在我一系列作品裡面,我一直講一個短語:“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在中國各界有一個在思想上沒講清楚的問題,總覺得集聚是帶來地區之間不平衡發展。理論研究、實證研究都可以告訴大家,空間上的人口、經濟活動的集聚是可以伴隨著人均的GDP差距縮小的。

我前面講了,東北製造業曾經很強,現在東北逐漸發生變化了,放在全國來看,它的比較優勢成了農業加上旅遊、自然資源,對於農業、旅遊、自然資源這樣的產業,如果GDP總量增長空間有限的,是不是人少一點,反而有利於提高人均水平?這是很簡單的道理,這是我今天講的第一個我覺得需要在理論上進行澄清的問題,就是集聚和平衡之間的關係。

政府該幹什麼?

剛才我講了市場力量,市場會引導經濟“從集聚走向平衡”,那麼政府該幹什麼?我覺得十八屆三中全會講,市場成為配置資源決定性力量,政府更好發揮作用。這個意思不是政府要做跟市場經濟規律對著幹的事情,而是做市場經濟做不到的事情,這樣發揮市場和政府的互補作用。

在我剛才講的過程中,政府可以做什麼事情?我認為可以做兩件事在理論上是正確的第一件事,幫助人口流出的欠發達地區去找到符合它比較優勢的產業,比如東北的重工業在相對萎縮,但旅遊在興起,東北大農場在生產,成為中國的糧倉,那我們就做跟這個產業相配合的基礎設施投入。

還有一個市場不能做好的事是公共品的提供,因為公共品的提供本身有規模經濟效應,像教育、醫療都有規模經濟效應,如果人口萎縮,市場力量不足以提供這樣的資源,那麼政府可以幫你提供教育、醫療、基礎設施。

文化

有了這樣一個理論上的梳理,我接下來就要回到我前面講到的三個關鍵詞,首先我們講文化。

除了剛才講到的醫療、教育有利於提高人口流出地的生活質量以外,我覺得還有一個公共品大家比較有共識,就是文化的保護。比如某種少數民族的文化,或者民間工藝,我覺得政府去做文化保護,大家沒太大的爭議。但是我接下來要講的問題就可能有爭議了,公共品的提供有個提供到什麼量、提供到什麼方向的問題,如果政府去保護一個地方戲曲,我覺得沒有問題,我覺得要提供教育、醫療設施,我覺得問題也不大。但問題是,如果要是公共品的提供做得再多一點,我的意思是說量上增加,恐怕到一定程度上它會出現公平和效率的衝突

價值觀

這裡我把這個問題推到極致,我們來問一個很簡單的問題,我想在座各位面對我接下來的問題可能有不同的答案。假設深山老林住著一個老太太,這個老太太一百歲了,我們要不要修一條公路修到她家門口,如果你的價值觀是完全追求公平公正的,你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是YES。如果你是關注效率的人,你可能就考慮,一百歲老太太,路通到門口的時候,不久可能就要去世了,修路的錢是大家分攤的,這就涉及到要不要投到更有價值的地方去的問題。當然在我講的例子可能也許比較容易得到共識,一個一百歲老太太,可能大多數人的選擇會說不必修路了,直接給她其他方面的關愛。但如果是兩個99歲老太太,100個90歲老太太,1000個80歲老太太,……。隨著年齡的下降,老人數量的增加,可能大家對我講的這件事值不值得做就會產生微妙的變化,這種變化反映了大家的價值觀。

我想強調,如果在現代社會里,一件事有沒有必要做,和做到什麼程度,是交給民主決策的。但如果把這樣的決策都交給政府來做,恐怕最終的結果做過頭了,因為很多的做法可能是“不計代價”的。

在現實生活中,支撐大量在收縮城市投資的這些事,恐怕就是基於一種認識,認為有必要通過政府的投資去修一條路,支持一個獨居在深山老林裡面的一百歲的老太太。我們幾乎是不計代價地要實現所謂的公平價值觀,而這件事的成本是由全體中國人民共同承擔的。對於公共政策來說,在一件事上做過了頭,就必然在另一件事上做得不夠,比如在人口流入地的公共服務短缺。注意,我不是要討論要不要投資於人口流出地,而是要討論投資什麼和投資多少的問題。

同樣的道理,龍老師剛才問道,如果把冬奧會放在伊春辦,會怎麼樣?當然,我完全同意,如果冬奧會放在伊春辦,會對伊春發展產生短期的刺激作用。大家不要忘記,我們還有另外備選的選擇,就是冬奧會放在張家口辦。如果放在張家口辦,對冬奧會所做的投資是日後可以持續的,因為有北京及周邊的人去張家口滑雪,如果放在伊春辦,我們要討論一些設施有沒有後續的利用價值,如果也有後續利用價值,那放在張家口和放在伊春辦沒有差別。否則,為什麼不放在張家口?即使對於伊春人來說,也可以到張家口的冰雪產業就業啊。對於人口流出地的投資僅僅為了短期裡去支持“當地”的發展嗎?為了提高“人”的福利水平,是不是也可以讓欠發達地區的人遷出到收入更高、就業機會更好的地區?

我們再往下,有一些投資可能面臨我剛才講的效率和公平的衝突,但有一些投資可能就不面臨這樣的衝突。我覺得有兩個重要的判據,第一個是我剛才講的比較優勢,在伊春是不是建冬奧會場館的例子裡,本身已經包含這個涵義,如果在欠發達地方進行公共投資,正好和這個地方潛在比較優勢是吻合的,那麼這種投資對公平和效率是兼顧的。

另外一個重要的判據是你投資在物上還是投資在人上,如果投資投在人上,哪怕短期是有公平和效率的衝突,但如果促進這個地方人的健康水平、教育水平,等他長大以後,人力資本是可移動的,人力資本一動就實現了人力資本的最大回報,其實也就實現了公平和效率兼顧

但我們現在大量在欠發達地區(收縮地區)的投資,恐怕既沒有具備長期比較優勢的可能性,投的方向還不是人,是物,是以新城、基礎設施、廣場這樣形式存在的不動產,這種投資既無效率,也無公平,而且給地方政府以及整個國家背上鉅額債務,這不是公共政策想要的結果。

鄉愁

最後我講一個關鍵詞,就是鄉愁。我曾經在新疆講學的時候,新疆當地同學問我,陸老師你如何看待“鄉愁”?當時學生問我這個問題,我直接反問他,你覺得鄉愁是公共品還是私人品?學生被我問愣了,在座各位不妨想一想。我想絕大多數人對這個問題應該是很簡單的回答,鄉愁是私人品,你愁不愁是你的事,這本質上跟你懷念你失戀的女朋友沒什麼差別。當然,如果這個鄉愁是跟文化結合在一起的,你保護的是文化,因為文化具有公共品性質,這另當別論。

除了這個跟文化掛鉤的鄉愁以外,剩下的我對家鄉的懷念是私人品,如果是這樣的話,我想這個道理就很簡單了。因為中國城市化速度很快,今天很多進到城市裡的人,小時候生活在農村,也有很多人今天在大城市裡生活,小時候生活在小城市,包括今天講到的收縮城市,那麼,僅僅因為我有鄉愁,就能支持政府動用它的行政資源,把資源配置在我的老家嗎?這個想法本質上跟政府幫你去想失戀女友和幫你在老家修房子沒本質差別的。

任何的社會科學理論都不能支持政府用公共資源、公共政策來提供私人物品的。

所以我今天這個評論雖然有些地方話很刺耳,我試圖把龍老師講的這個複雜現象,國外怎麼做的,國內怎麼做的,它的差異,以及未來往哪個方向走,找到一些理論上的邏輯,做一些梳理。我們面對收縮城市現象的時候,哪一些是我們應該做的,哪一些是我們不該做的,而且我覺得特別要反思,中國當下已經做了很多不符合剛才講的標準和和判據的事。其中,我覺得尤其不能要的就是,我們不少人自己生活在城市,自己流動到大城市,卻希望通過政府公共資源幫自己去保留鄉愁。把別人留在農村,把別人留在收縮城市,然後來幫進了城的人維持鄉愁,這是我今天批評最重要的一點遺憾的是,大家仔細看中國現在在發生的事情,恐怕很多事情都是我剛才批評的現象以及背後的觀念。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