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南海攜手院士專家追逐“藍色夢”

齊魯網威海4月19日訊一封威商大會的邀請函能帶來什麼?威海南海新區的答案是,可以點亮一個“藍色夢想”。

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任露泉帶著專家組建的60多人的院士團隊來到威海南海新區進行調研考察。以仿生結構設計與製造為研究方向,該團隊將通過研發機械傳動齒輪等高端仿生零部件,助力海洋裝備製造創新發展。

為助力首屆威商大會,經過南海新區黨群與人力資源部工作人員的不斷努力,任露泉已確定參加首屆威商大會。在南海新區的近20名嘉賓邀請名單裡,包括任露泉在內的海洋專家人才佔到總人數的三分之一。

备战威商大会 | 威海南海携手院士专家追逐“蓝色梦”

中科院院士任露泉考察南海新區 資料圖

國家高層次人才專家肖加奇早早訂了往返威海的機票,回程特意推遲到大會結束的一週後。除了要參加威商大會,他還要來南海新區看看項目廠房建設情況。

备战威商大会 | 威海南海携手院士专家追逐“蓝色梦”

肖加奇和可燃冰研究領域權威專家 資料圖

肖加奇和另外四位將要來參加威商大會的嘉賓都是國內可燃冰研究領域權威專家。幾年前,肖加奇等人就想合作進軍可燃冰勘探開發領域,卻苦苦找不到適合項目落地的“搖籃”。

肖加奇等人的“夢想成長地”有以下標準——當地政府必須得全力支持產業發展;重點還得有一定的海洋工程產業基礎;能使我們的學術知識轉化為生產力……

在2018年的一場海洋經濟論壇上,南海新區自主設計研發了“威海南海·海夢”號海洋資源調查船引起了肖加奇的興趣。

“要不等年後去現場考察一下?”肖加奇和專家們達成了去南海考察的一致。意想不到的是,首次“威海之旅”就敲定了項目敲定場地安排、扶持政策等。

“藍色夢”不謀而合,肖加奇等人當即決定在威海南海新區成立山東藍海可燃冰勘探開發研究院、威海海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目前,肖加奇等人研究的可燃冰開採設備已經有樣品了,即將進行產業化。

在“雙招雙引”的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南海新區堅持以“海”為中心,強化科技人才支撐,瞄準前沿領域、夯實合作平臺,著力構建海洋科技創新發展體系。

此外,中國科學院院士焦念志攜手威海藍色經濟研究院,打造國家級藍碳科技創新管理平臺,建設國家藍碳示範區;國家高層次才時晨帶領研發團隊,進行海洋超深水柔性管研究,成為全球三大掌握此技術的其中之一……諸多院士、國家高層次人才為海而來,朝著科研高峰攀登,一個個海洋裝備、海洋生物等產業鏈條的空白被填補、壯大,南海新區也成功入選首批省科技興海示範基地。

“以夢為馬,以海為疆”。自打2007年新區成立開始,南海人就有了一個“藍色夢”。轉眼間,這夢追了12年,“威海之南 海納百川”的口號一直響亮。既“看海”更“用海”的南海新區正聚力打造藍色經濟新動能聚集區。

追夢路上,不乏涉海優質項目相伴。“我們來南海新區9年了,當時選擇這裡,也是看到了有港口。”南海新區內企業中恆管樁負責人王政紅堅信,有港口的城市有潛力有未來。

备战威商大会 | 威海南海携手院士专家追逐“蓝色梦”

中恆管樁

面朝大海的9年時光裡,中恆管樁已成長為省內目前規模最大的管樁生產商,產品遠銷東南亞國家,並在越南建立分廠。這兩年,中恆管樁從南海新港發出的貨物有兩萬多噸。

眼下,南海新港一期兩個萬噸級泊位正在忙碌。這兩個散雜貨碼頭,為中恆管樁的產品走出南海提供了更大方便,更為產品走向國際提供了更大可能。

港口是南海新區走向世界的起點,南海新區從港口上謀突破。隨著南海新港一期工程竣工投入使用、疏港公路建設完成、獲批國家一類開放口岸,南海新區的港口資源優勢不斷放大,臨港產業持續聚集。

如今,南海新區臨港產業區內已經聚集了一大批企業,並初步形成了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與節能環保、海洋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精細化工等5大產業集群……85公里長的海岸線上,顆顆“藍色夢”被逐漸點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