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元江窪垤豆腐還耐人尋味的“阿哩”文化

元江縣窪垤鄉的彝族群眾能歌善舞、多才多藝。民間藝人彈四弦、唱“阿哩”,用樸實的表演、動聽的調子,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將“阿哩”延續至今。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窪垤鄉,聆聽民間故事,探尋“阿哩”文化。

“阿哩”是彝族的人生百科全書

據元江縣文化館工作人員倪銀權介紹,居住在元江縣窪垤鄉的彝族自稱“尼蘇”,他稱“撒摩”或“阿卓”,據史料記載,原系彝族撒摩人。彝族先民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在漫長的歷史歲月裡,刀耕火種,不僅開發了這片土地,也在這片獨特的自然環境中孕育了獨具特色的彝族撒摩人“阿哩”文化。

比元江窪垤豆腐還耐人尋味的“阿哩”文化

“阿哩”傳承人方學志與父親一起表演阿哩

由於彝族人居住在邊遠山區,交通閉塞,“阿哩”傳播的媒介是本民族的語言和古老的彝族文字,因此,長期以來,彝族撒摩人的“阿哩”很少有人知曉。

比元江窪垤豆腐還耐人尋味的“阿哩”文化

解放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民族文化挖掘與整理工作,元江縣文化工作者曾多次對“阿哩”進行蒐集、整理、翻譯和出版。

比元江窪垤豆腐還耐人尋味的“阿哩”文化
比元江窪垤豆腐還耐人尋味的“阿哩”文化

“阿哩”源於彝語曲調名稱,是元江窪垤彝族撒摩人在生產生活與社會實踐活動中創造出來的一種文學體裁,彝族撒摩人用這種文學體裁為媒介,表達感情,展示心願,講述彝族撒摩人的民間故事。“阿哩”在彝族撒摩人長期的社會發展歷史中用以教化風俗,是彝族撒摩人規範人生的百科全書。它融合了彝族撒摩人民歌、諺語、民間故事、經書等元素,內容涉及古代社會生產勞動、宗教祭典、倫理道德、婚姻愛情、文學藝術等,以五言和七言為主(類似漢語裡的五言、七言詩),表現力豐富,質樸自然,歷史氣息濃郁,近年來倍受關注。

2016年,彝族“阿哩”入選玉溪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7年,由雲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比元江窪垤豆腐還耐人尋味的“阿哩”文化

2018年北京的著名歌手阿朵曾帶著資生堂社會公益系列項目之“尋找阿哩調的靈魂”音樂創作活動來到元江,來到窪垤。

關於“阿哩”產生的年代,漢文史料中記載甚少,但從整理的彝文書籍《篤慕子孫譜系》《母吾奕支叟》《阿非叟》《喜作叟》《莫合》《黑朵番》《尼施傳彝文》等相關內容考證推斷,“阿哩”起源的年代,應在部落王國時代,甚至可以追溯到漁獵時代。在千百年的傳承演變過程中,“阿哩”經歷代民間藝人的加工、創作、豐富、完善,通過民間藝人口耳相傳、畢摩經文記載流傳至今。

比元江窪垤豆腐還耐人尋味的“阿哩”文化

如今,得到地方政府領導的重視,一部分被做成彝、漢兩文同現的新彝文本;一部分雖然沒有被翻譯成彝、漢兩文同現的新彝文體,但相當一部分被各級檔案館或圖書館收藏;還有一部分依然流落在民間藝人或其子女手中,有待進一步蒐集,因為古彝文也是研究人類學或民族學的一個重要史料依據。

敘事“阿哩”與抒情“阿哩”有異同

據曾翻譯過窪垤阿哩彝文書籍《阿哩奪堵候》和《篤慕貝哲朔》的窪垤人白仲和介紹,彝族“阿哩”主要通過講、說、吟唱的方式,用以記憶歷史、傳承知識、抒發情感、表達心聲。可分為“阿哩”彝文唱本和民間口頭唱詞,主要有敘事、抒情兩大類,它們也有區別。

吟唱曲調上,敘事“阿哩” 有固定的調式,內容十分豐富,題材廣泛,涉及天地起源、萬物生成、人類繁衍、忠貞愛情、祖先業績、道德規範、四季生產等;抒情“阿哩”借景抒情,隨機應變,靈活多樣,沒有敘事“阿哩”那樣嚴謹的情節結構,可以有多種調式,借景抒情張口就來,並能藉助三絃、四弦、竹笛、蓖哩、口弦、煙盒等樂器,將抒情之意表現得淋漓盡致。

表現形式上,敘事“阿哩”有篇幅較長的敘事史詩,多達四五千行,少則千餘行;抒情“阿哩”洋溢著濃厚的生產生活情態,短小精幹,少則數行,多則數十行,可藉助“講”“唱”“跳”等靈活多樣的形式,充分表達彝族人民的聰明才智,展示彝族人民的生活風貌。

比元江窪垤豆腐還耐人尋味的“阿哩”文化

“阿哩”民間藝人楊正才夫婦對唱“阿哩”

它們在故事情節上的區別就更明顯了。敘事“阿哩”植根於彝族人民的生活中,表現其悲歡離合的愛情生活,多數有彝文記載。它的主要特點是針對性強、事件具體、篇幅較長、故事完整,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結果;故事情節優美感人,帶有神奇色彩,人物鮮明;情節曲折,故事生動,引人入勝。

如《葬吉喜花妮》,反映一個美麗的貴族姑娘,偏偏愛上了窮苦的小夥子婁鬥色。為了追求幸福,敢於衝破世俗的束縛,大膽地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哪怕上刀山,下火海,也無所畏懼,毫不退縮。這樣的長篇敘事阿哩,情節優美,感情細膩。好的歌手,一般都能唱十多部阿哩唱本,唱起來如江河滔滔,可以連唱幾天幾夜。敘事“阿哩”,為彝族文學的發展和清末民初社會歷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獻。

抒情“阿哩”是戀愛的男女雙方觸景生情,即興編唱的抒情調子。是男女青年在“賽歌會”上相互鬥智,談情時唱的歌。據瞭解,彝族青年尋找伴侶並不草率,而是在上山砍柴或在田裡勞動中、街場上、節日歌舞中,通過多次接觸,互有好感,才確定相愛。一旦愛上了,就願為對方獻出忠貞的愛情,所以唱詞多為傾吐肺腑之言。隨著“喲一”的一聲呼喊,大膽的小夥子歡樂地先上場,開口就唱,然後姑娘對唱。

比元江窪垤豆腐還耐人尋味的“阿哩”文化

在白仲和的書案上,看到了他翻譯的抒情“阿哩”對唱:

對面樹旁是山坡,山坡當陽好開花。有心想把花朵採,擔心生刺怕戳手。

不是生刺怕戳手,只因郎哥無心採。如果誠心想採花,樹長尖刀也敢採……

讀著這些以物喻人、以物喻事、抒發感情、表達心聲、歌唱愛情的青春詩句,彷彿聽到了月光下的山坡上傳來男女對唱的歌聲,那是他們用口弦吹奏出的音樂,是他們流淌在月光下的甜蜜心語。

“阿哩”文化有傳承

彝族“阿哩”的傳承主要有師徒傳承和社會傳承兩種,也有部份依靠彝族文字的記載進行傳承。

比元江窪垤豆腐還耐人尋味的“阿哩”文化

“阿哩”傳承人楊志林彈四弦唱“阿哩”

據瞭解,窪垤鄉黨委政府歷來重視對彝族“阿哩”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工作。每年舉辦以彝族撒摩人的“阿哩”文化交流為主題的民間藝術活動,建設傳承基地,由老藝人向年輕人傳授彝族“阿哩”文化,定期對在保護傳承彝族“阿哩”文化工作中作出貢獻的傳承人進行表彰和獎勵,鼓勵傳承人帶徒傳藝,舉辦培訓班,培養年輕的傳承人,形成活態傳承的良好機制。

比元江窪垤豆腐還耐人尋味的“阿哩”文化
比元江窪垤豆腐還耐人尋味的“阿哩”文化

窪垤鄉彝族協會民間文藝隊隊長、“阿哩”文化傳承人方學志,先後師從過“阿哩”文化省級傳承人普友來等多名老師學習“阿哩”、三絃、四弦和彝文。2014年3月方學志獲得“阿哩”文化縣級傳承人稱號。回憶起自己學習“阿哩”的經歷說,因自己小時候有一定的天賦,看到別人婚喪嫁娶唱“阿哩”覺得喜歡,就想學,父親不願意教他,覺得“阿哩”都是些男女之間表達情感的東西對小孩影響不好。有一次夜裡,父親出門迷路,母親整夜著急抱著兒子哭。第二天,父親回來後,想了很久,覺得教會兒子至少以後能聽到兒子這一輩的人唱“阿哩”。方學志說:“8歲開始,父親就讓我邊走路放牛,邊吹笛子邊跳‘阿哩'。對於還是孩子的我來說很難,不明白父親為何這樣做?後來才知道,這對氣息變得平穩幫助真是很大,也因此明白了很多學習的道理。”方學志帶頭組建了窪垤鄉彝族協會民間文藝隊,利用業餘時間每月號召彝族同胞學習“阿哩”。整支文藝隊共22人,年齡最大的73歲,最小的12歲。

比元江窪垤豆腐還耐人尋味的“阿哩”文化

73歲的“阿哩”文化縣級傳承人楊正才和同一年出生的妻子李文能一同表演“阿哩”,一起管理村裡的文化室,參加各級演出,用自己的行動向人們傳播“阿哩”。

楊正才說

“14歲時因為有不起錢,就把弦繃在放牛戴的竹篾帽彈著玩,現在條件好了能玩上花錢買的二胡、三絃、四弦,跟著大家一起到文藝隊唱‘阿哩'。”

71歲的“阿哩”文化傳承人楊志林,除了蒐集整理“阿哩”唱調,積極參加各類演出活動,平時在家還帶了兩名12歲的小徒弟:楊雄、楊秋國。

楊雄說:

“‘阿哩'最早是讓我聽到了很多故事,認識很多漢字。我平時利用課餘時間跟楊志林爺爺學‘阿哩',彈著三絃、四弦跳‘阿哩'很有意思,我會把它學好,將它傳承下去。”

窪垤鄉彝族協會民間文藝隊的成立以及撒摩“阿哩”文化節的舉辦,為各個村寨的民間藝人搭建了平臺,也讓“阿哩”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傳承和發揚。“弦子一響,腳杆就癢;笛子一吹,山歌就“飛”。“阿哩”架起了各個村寨文化交流、增進友誼的橋樑,有效促進全鄉文化事業的健康發展。現在的窪垤鄉,群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各村各寨到處能聽到優美的歌聲和樂聲。

比元江窪垤豆腐還耐人尋味的“阿哩”文化

熱情元江 元江縣融媒體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