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为何要说“汉字不灭,中华必亡”?良苦用心无人理解

鲁迅在中国现代作家中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他不光是伟大的文学家,更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思想家和革命家。

我们不难从那些被收录小学教材的大量鲁迅作品中窥见他的历史独特性。通过对鲁迅作品的拜读,私以为他的不朽在于他本身是一个直言不讳、敢于说真话的中国文人,他的作品通常是“带刺”的。

读鲁迅的作品,没有一点历史沉淀的人容易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为他的文章通常言此意彼,充满影射和讽刺,其笔下的小说也都充斥着愤世嫉俗和口诛笔伐。

鲁迅先生为何要说“汉字不灭,中华必亡”?良苦用心无人理解

“汉字不灭,中华必亡”因何而起?

如果是一个寻常作家,说出“汉字不灭,中华必亡”这种话,我会觉得这个人疯了。因为“灭汉字”、“亡国”等字眼都是煽动人民恨意的,容易被群起而攻之。但是如果这话出自鲁迅这么一个“胆大妄为”的文人之口,反倒让我觉得符合他的风骨。

然而事实上,“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首创者不是鲁迅。五四运动时期,章太炎的弟子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一文,提出了“改汉字”的主张,得到了以鲁迅为代表的一些知识分子的响应和支持。

在此之前,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学习西方科学”的口号已经席卷全国,当时许多进步青年深受影响。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国难当头之际,启迪明智才是救国的根源。

若要提高老百姓的知识水平,带动全民识文断字则显得至关重要。

1928年,早期的中共领导人瞿秋白在见证了苏联扫盲运动取得成功后,回国后也试图借鉴,提倡汉字拉丁化。汉字拉丁化是汉字拼音化的一种具体形式,提倡用拉丁字母代替汉字,从表意语言转型到表音语言,从而在短期内提高全民的的识字率。

同鲁迅一样,当时不少身在苏联的国人都认为,拉丁字母扫盲要比汉字教育更快。于是,瞿秋白在苏联汉学家的帮助下,于次年拟订了《中国拉丁化的字母》,提出汉字拼音化的方案,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鲁迅先生为何要说“汉字不灭,中华必亡”?良苦用心无人理解

“灭汉字”虽然不是鲁迅最先提出的,但是他对此极为推崇,原因有四:

一、汉字复杂,不容易在短期内学懂

鲁迅在《关于新文字》中提到:方块汉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不但劳苦大众没有学习和学会的可能,就是有钱有势的特权阶级,费时一二十年,终于学不会的也多得很。

可见在当时,识字就是一个死记硬背的过程。且不论那些没有时间和精力读书的普通百姓,即便是有条件读书的人,耗费相当长的时间也不见得能把汉语学得精通。

鲁迅认为汉字之难导致了它注定难以普及大众。他举了生姜的姜这个字,和鸾凤的鸾字为例,两个字的繁体字写法分别如下“薑”、“鸞”。鲁迅以戏谑的口吻说道:“如果有人叫姜鸾鸾,大约名字还没写完,她同学丁一已经做了三道题了。”

因此,让那些没有教育基础的底层人民群众去记忆庞大的汉语词库,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鲁迅先生为何要说“汉字不灭,中华必亡”?良苦用心无人理解

二、繁体汉字在日常运用中很不方便

在没有简化之前,汉字是复杂的繁体字,当时汉语拼音体系还没有被发明出来,学习汉字不得不死记硬背。那时常用汉字的数量在3000-4000字左右,不光词库庞大,而且一个字时常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写法,比如一个“茴香豆”的“茴”字在当时就有四种写法,不利于辨识。

由于当时汉字书写没有统一标准,繁体字异体字生僻字加起来总共有八万多个,这大大加深了学习和运用的难度。

因为汉字难学,难用,造成了民国之初急需开化民智的情况很难改善,寻常老百姓目不识丁,思想落后,又不能通过读书认字来提高思想,与进步的世界文明接轨。

相比之下,学习新文字只要认识28个字母,学一点拼法和写法,就能够快速掌握拉丁文字的使用,而且书写起来还比汉字快得多。因此,拉丁文在应用上的优势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

鲁迅先生为何要说“汉字不灭,中华必亡”?良苦用心无人理解

三、时代背景迫使民众要快速掌握汉语

不少人诟病鲁迅的思想严重西化,民族自卑感太深,甚至曾将汉字比作大众身上的结核、病菌的源头。因为无论如何,汉字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重要结晶,消灭汉字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文化的背叛。

鲁迅在《汉字和拉丁化》一文中这样回应质疑:

汉字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但我们的祖先,比汉字还要古,所以我们更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为汉字而牺牲我们,还是为我们而牺牲汉字呢?这是只要还没有丧心病狂的人,都能够马上回答的。

这段话也体现了一个渴望救国的文人内心的无奈和酸楚。在鲁迅偏激的比喻下,我们不难体会,在一个随时有着亡国危机的时代,一个文人试图以这种激进、极端的方式来挽救苟延残喘的国家,甚至不惜抛弃几千年来的民族文化传统,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在鲁迅先生看来,如果一个国家都不存在了,那么文化又该在何处安放呢?在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情况下,鲁迅先生选择保存有思想的“人”而不是作为工具的“文字”。

鲁迅先生为何要说“汉字不灭,中华必亡”?良苦用心无人理解

四、汉字的复杂结构,导致印刷传播困难

在旧中国,在国家经济受到重创,科技也不发达的情况下,纸质印刷的成本是相当高的。那时候打印机还没有被发明出来。由于汉字数量庞大,结构复杂,中国人自己发明的雕版印刷事实上比较耗费人力物力。

因此,当时的一部分革命宣传手册基本上都是手抄的。手抄的问题就在于汉字不好写,加上真正识字、能看懂的人并不多,信息的传播在时间和途径上都不占优势。

但是如果用拉丁文代替,人们不光是学起来方便,印刷和抄写也都更加便捷。鲁迅拥趸的汉字拉丁化在实质上是一种民族不自信和国家忧患双重作用的结果。

当今,随着中华民族的不断壮大和发展,汉字毋庸置疑是我们坚定不移要拥护和传承的文化瑰宝。汉字自身广博和沉淀在历史的发展中也越来越让国人骄傲。

当然,鲁迅先生的观点只是基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当时,我们看到的固然是他的局限性,但是我们不得不肯定他作为一个近代文人代表,身上那种忧国忧民、敢于直言的精神。

鲁迅先生为何要说“汉字不灭,中华必亡”?良苦用心无人理解

在国仇家恨,国破家亡的时代背景下,鲁迅先生提出“汉字不灭,中华必亡”的口号,其实正是他一腔爱国忧民,担心亡国灭种、文化凋敝的忧愤思想的体现。时过境迁,很多人都无法理解鲁迅先生当年的一番苦心,反而对他的话产生了不少误会。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